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四川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教育”被国家教育部作为教育重点的今天,四川省的一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当地的中小学校园内掀起了传承的热潮,搭建起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之间的桥梁。本文首 先以非遗产作为切入点,以四川非遗作为典型研究,探讨四川非遗的保护现状及研究意义,并对中小学的嫁接方式及优势,以 及对四川非遗、中小学美育教育、文化保护的实践性意义进行相应分析。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它包含了中华民族最精美 的手艺、最高超的科技成就、最经典的叙事方式、最优美的肢体 语言、最盛大的民俗活动、最朴实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能代表 中华文明底色的“草根文明”主要体现在这里。通常来说,非遗 所指的就是社会实践、观念表达、知识、技术的工具或者是手艺 产品、文化场地,这些活动被各社区、团体、个体看作他们文化 传统的一部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其潜在 的价值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成为了需要国家专项保 护的对象。四川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世界,横向纵向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与国家综 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而国民综合全面的发展成为国家关注领域。 在时代的召唤下,四川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四川 非遗艺术”)拥有了进入人们视野的发展机遇。四川省积极响应 国家“美育教育”的号召,使得四川非遗艺术拥有了走进中小学 校园的入场券。
一、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四川非遗艺术的保护现状
在学术的探讨中, 我们并未区分“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 文化的高下与优劣。想要保障国家文化资源的安全,就不能使新 文化、新社科的创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川省具有千百 年岁月洗礼的人文风情,创造出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卓越进展:7 个项目入选到世界教科文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11 个项目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还有 107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羌族文化生态 保护区入选第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发展依赖人类生活,是人进行社会活动传输的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经济运作,合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机 制”实现文化的保护。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离不开将其变现为物质的过程,也叫“生产性保护”,我 们需要挖掘和了解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搭建其与生产之间的桥 梁。传统的文化保护方式更偏向于生产性保护,即使无形的文化 遗产转换为流行的文创产品,以利益驱动带动文化保护。四川不 少地区通过创新文化继承,以文旅活力与乡村振兴作为口号,实 现文化变现为产品这一行径。
(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强调保护“原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因为时间会动摇原生文化千百年的积淀, 改变文化应有的样子。 因此,文化保护组织通过对四川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生产与保护进 行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并与专家一同进行课题探讨,充分发挥四 川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特色,更加充实和健全四川的非遗文化创 意产业,为四川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 现实意义
四川地处西南,是藏羌彝聚居区,极具魅力的“藏羌彝文 化走廊”文化正是在此发源发展。该走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有着密切联系,地处西部中心地带,于川、滇、黔、陕、甘、青 和藏西部7省域人民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因此保护四川地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能 够有效地提升其影响力。针对四川少数民族非遗进行合理的生产 经营,不仅有助于促进西部民族文化创意的发展,而且还能对西 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所面临的瓶颈产生积极作用。
二、美育视域下非遗艺术在中小学的嫁接方式及优势
(一)美育视域下非遗艺术在中小学的嫁接
1.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校园师资队伍
中小学在职教师应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学习,拓宽美育教学 思路,提高整体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应 大力发掘和保存四川非遗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小学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保护机制,强化传承 人文化保护与传承信念,要构建一个科学的、有步骤的传承人培 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 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生命力的传承人才。
2021 年 5 月 25 日,成都市簇桥小学校成功举办了以“四川 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推广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的成都市武侯 区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活动。本次活动以“四川盘子”民歌为讲 课选题进行了生动展演,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灌输将优秀四川非 遗民族文化根植于接受者内心,采用一别常态的沉浸式实践教学 法,通过视听结合、实奏实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和审美水平。
2. 开展非遗文化在校园活动,提高非遗艺术在校活跃度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美育教育进校园的相互作用下,基础 教育中的中小学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四川非遗艺术 文化资源丰厚,不同类别非遗艺术在学校的大量推广,不仅会给 学校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还会消磨学生对非遗艺术的好奇。因 此,中小学应把四川非遗艺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接 受程度、师资力量、地域特点和教学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加强对中小学四川非遗艺术的培养,按照“活态教学”的特定需 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设定相应的学科,借此来充分激发出中 小学生对于四川非遗艺术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四川非遗 艺术的传承活动中。
比如,在 2022 年国庆节期间,四川省旅行社协会以及四川 省文旅志愿服务总队联系各中小学开展有关文明旅游的小志愿者 活动。也就是由相关部门牵头,带领学生前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馆,通过全新的方式来让学生深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由 导游带领并且现场讲解,将非遗文化以及文明旅游等活动通过顺 口溜等一些简单明了,并且具有节奏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用 快板的节奏表现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爱上非遗文化。
(二)美育视域下非遗在中小学嫁接的优势
美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是对人进行感性形象的培育和发 展。审美的培养能够让人具备所有的审美特质,所以,实施审美 教育对于我们的素质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智力 学科,美育教育拥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寓教于 乐的特征。如今知识经济发达,社会对个人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要 求更高,亟需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教育有着 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的转型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指示, 中小学教育需渗透德、智、体、美、 劳五个方面, 中小学美育教育自然成为未来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 教育部在 2020 年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发出了要加大美 育中考推广力度的信号,全力争取到 2022 年在四川考试点范围 内全面覆盖,将美育中考理念贯彻落实到实践中。自此,四川省 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艺术类科目中考改革方面的相关 政策,预计将会针对在 2022 年的秋季入学初一阶段的新生进行 中考教育改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将艺术教育科目归入到中考招 生总分数中。美育教育推进加强了教学工作的系统科学性,使得 美育教育与智力教育齐驱,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关注过程性学 习的特征,要加强学生的学习素质。拥有政策支持,无疑为美育 教育发展开拓了新天地。
川剧在中国戏曲宝库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优秀中华传统 文化,更是优秀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从历史长河的那头走 来,从未消亡它的踪迹,我们甚至还能听到从前许多经典传统剧 目和欣赏到历久弥新的精湛表演。隆丰小学坚持贯彻坚定文化自 信,坚持在中小学传承和发扬川剧艺术。2022 年 4 月 13 日,成 都市文化艺术学校书记到隆丰中小学参与川剧特色教育活动。隆 丰街道被冠誉“川剧之乡”的美称,拥有良好的川剧民众基础和 文化底蕴。隆丰小学坐落于这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开展川剧教 育得天独厚的空间文化优势。隆丰小学于川剧传承及川剧进课堂 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成绩不俗。
四川非遗艺术以美育教育的名号传播进校园,一定程度上 响应了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以及反映了中小学对自身教育 结构型升级的要求。另外,非遗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实现了 文化传播的科学性与长久性。文化的传承需要面向正确的传播 对象,拥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是传播文化的不二场所。学生 群体有着更好的文化接受基础,用丰富的四川非遗文化养分滋 养学生心灵,联结民族感情,于四川非遗文化传播而言有着更 科学、更长久的效果。
三、四川非遗类艺术美育教育在中小学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对四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意义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的美育教育是对四川地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此项目实现了中小学美育教育项目的开展,积极响应了国家五美的教育号召,完成了对非 遗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美育的教学实践,加强了美育教育的教 学深度;另一方面,美育教育给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进入 人们视野的难得机遇,削弱了以往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文化保护的单一性、片面性,给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有利的方式。
(二)对中小学学生美育教育的实践操作意义
美育教育通过对美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品鉴,给艺术接 受者带来审美方面的教育修正。一成不变的教学无法完成宏大的 教学目的, 这更需要独特、优秀的艺术工艺贯穿美育教育的始终, 拥有政策保护的美育教育能有效在中小学施展拳脚。与此同时, 政府对中小学美育工作者投入了同等重要的关注度,为中小学美 育教育提供良好续航动力。美育教育应时而生,脱胎于艺术,不 同于艺术,是一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美学式教学手段。在中小 学开展的四川非遗艺术教学工作无疑是对非遗文化工作的大力推 进,深度的美学思想提高了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哲学性,拓宽了中 小学美育教育的可能性。
(三)对于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
文化由人诞生,理应由人发展。以人为主要载体,人又是 其核心,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一定要坚持 以人为本。四川非遗艺术的生产和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小学的美育教育功不可没,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立 足于实践。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产物,同时,文化传播离不开人类 生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该与全体社会紧密联系。相关文化保 护机构更应当大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立足实践,根植人民,将 非遗文化的传播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生活土壤的方方面面。
结语
当下社会信息资讯膨胀式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紧密联 系,文化纷纷复杂、内涵良莠不齐,文化的认识变得有选择性, 四川非遗文化的发展遭遇一定冲击。美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 重要的环节,它是文化传承、保护以及发展的关键点,具有非常 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予文化保护不可缺失的实践指导意义。中小 学生正处于个人品格的关键塑造阶段,基础教育在这一时间节点 有着人生指向性作用,是实行美育教育的黄金时机。发展中小学 美育教育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美学的认识,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保 护与发展。美育教育的教育号召不仅是满足国家的教育需求,更 是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的需要。非物质文化本身迫切需要的传 承发展性在美育时代的背景下有着肥沃的发展土壤,更是保护非 遗文化,挖掘并且学习民族智慧,传承民族力量的绝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文冬妮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8):216-217.
[2] 王健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策略 [J]. 美术文献 ,2021(08):85-86.
[3] 雍敦全 .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J]. 音乐探索 ,2011(03):34-36.
[4] 李健民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D]. 黑龙江大学 , 2012.
[5] 刘清 . 活态传承还是文化记忆 ?——山东民歌活态传承保护之惑 [J]. 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3.32(04):92-97.
[6] 陈炜 , 刘宵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J]. 音乐探索 ,2019(04):49-58.
[7]邱敏.甘孜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J].音乐时空,2015(22):66-67.
[8]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东南文化,2021(03):6-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