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校舞蹈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的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14:57: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新时代 ,广场舞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健身 、娱乐 、社交 、审美的功能满足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目前 ,广场舞活动存在参与人群差异性较大 、场地设施条件得不到保障 、师 资队伍匮乏 ,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场舞的认知度不够等问题 。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发挥自身的资 源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通过协同搭建规范的广场舞平台 、建立社区舞蹈工作坊 、培训和输送相关 专业人才 、传播推广优秀的广场舞文化作品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等 , 引导广场舞健康规范地 发展 ,促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进 一 步成熟和完善 。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资源,社区服务,广场舞平台建设

  广场舞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 一块前沿阵地 ,极大地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它是全民健身活 动的形式之一 ,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石 。作为 一项群 众自发性的活动 ,社区广场舞的开展 一 直处于 “遍地开 花 ” 的状态 ,缺乏规范的平台建设 。作为高校 ,协同社 区搭建规范的广场舞平台 , 将高校的文化资源充分利 用 ,使其能更加有效地服务社区文化建设 , 已然成为高校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新任务 。

  一、社区广场舞活动现状调研及分析

  (一 )社区广场舞活动的现状


  广场舞是社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 ,其简单易学 、形 式多样 、兼具艺术性与体育性的舞蹈形 式 , 以 及 健 身 、 娱乐 、社交 、审美的功能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在推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专业媒体资讯信息 、进行 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发现 ,社区群众活动形式多样 ,层 出不穷 ,其中广场舞在近几年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 ,其 具有娱乐 、健身 、社交的功能性使其在社区群众活动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问卷显示 ,社区群众对广场舞有着 极高的热情 ,对社区开展的广场舞活动感兴趣程度达到了 94%; 50 人以上的舞蹈队达到了 32%; 38%的人有着7 年及以上的广场舞经历 ,且舞蹈基础较好 。另外 , 在 对广场舞的建设和管理中 ,文广新旅局 、体育局 、群众 艺术馆和社区等相关力量都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对广场 舞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服务 ,规范化 、系统化 、特 色化 、资源化已然成为社区广场舞建设中的抓手 。政府 相关部门制定详尽的广场舞管理细则是规范化 的 体 现 , 多个部门对广场舞活动的共管共建是系统化的体现 。各 地方特色的管理方式更是优势所在 , 如 : 宜春市创文 办 、文联 、教体局 、文广新旅局 、街道办推出的系列创 文特色活动 “ 袁州人民心向党 ”社区广 场 舞 大 赛 。省 、 地 、市文化品牌的打造更是资源化的充分体现 ,如: 宜 春市作为宜居城市 , 大力推广 “ 月亮知道我想你 ”全民 健身舞 ,借此来打造 “ 月亮之都 ” 的文化品牌 。健康有序的社区广场舞也将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

  (二) 广场舞活动存在的问题

  笔者编制了 《宜春市各社区广场舞开展情况的调查 问卷(学员卷)》 以及 《宜春 市 各 社 区 广 场 舞 开 展 情 况 的调查问卷 (领队卷)》 两份问卷 , 通 过 问 卷 调 查 、走 访群众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所要参与建设的三个社区 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的是宜春市袁州区 化成社区 、宜春市宜阳新区坤山社区 、宜春市袁州区 温汤镇温泉社区的舞蹈学员及其舞蹈领队老师。一为城区周边居住人口相对密集,人口相对稳定的成熟平台;二为城区新建小区,周边居住人口相对偏少的孵化平台;三为开发旅游产业的乡镇,周边居住人口较多、流动性较大 、人口居住不太稳定的松散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宜春市三个社区舞蹈学习的情况 ,掌握学员和领队老师对高校舞蹈资源注入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态度。发放调查问卷(学员卷 )200 份 , 回 收 200 份 , 回收率 100%; 发放调查问卷 (领 队 卷 )20 份 , 回 收 20 份 , 回收率 100%。分析整理问卷后的分类数据见表 1 表 2(单位: 人)。
\
\ 

\
\
  通过对年龄结构 、 性别结构 、 广场舞学习经历 、 广 场舞学习方式 、 社区广场舞训练场地 、 群 众 兴 趣 爱 好 、 社区广场舞培训项目等多领域 、 多层面 、 多视角的分析 调查 , 梳理归纳出社区广场舞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各社区参与人群差异性较大

  一是广场舞参与者性别极不平衡 。 调查发现 , 94%为 女 性 , 男 性 仅 占 6% 。二 是 参 与 者 舞 蹈 基 础 相 差 大 ,领悟舞蹈动作的能力悬殊大 , 有 30%的人广场舞学习经 验少于三年 , 有 54%的学习者通过数节拍或记歌词来掌 握动作 。 三是社区间参与人群差异大 。 走访发现,温汤 镇温泉社区是宜春市旅游乡镇 , 周边居住人口很多 , 但 流动性较大 , 是人口居住不太稳定的松散平台 ; 因外来 人员较多,获取舞蹈资源的渠道多 、 内容丰富 , 甚至有 北上广 一 线城市的舞蹈教师在社区开展舞蹈培训 ; 参与 人员的舞蹈基础相对比较好,但人员之间差距较大 , 虽 然领队的组织能力很强 , 但活动时间也比较难固定 ; 人 员组成多以本地居民商贩为主,外地的短期旅游居民也 有加入 ; 活动时间为下午两点到四点 , 一 周 一 次 居 多 。 宜春市袁州区化成社区居住人口相对密集,是相对稳定 的成熟平台 , 参与者多数是居家人员 , 活动时间比较宽 裕 , 但这些人员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 , 学习舞蹈的途径也很单一; 领队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舞蹈专业培训 , 舞 蹈能力有限 , 通常都是通过网上自学再教给居民 , 属于 自娱自乐的活动;开展时间多为早晨七点到九点,能满足 一周两三次 。 宜春市宜阳新区坤山社区 , 是近几年来 新建的小区 , 以上班 一族居多,为孵化平台,但社区人员舞蹈素养很高 , 学习舞蹈的渠道也很多样 , 有在老年 大学学习舞蹈的 , 也有在单位舞蹈俱乐部的;领队的能力较强,是经历过正规舞蹈学习的教师 , 但因为其工作 单位在外地的原因 , 教学时间很难长期得到保证 ; 活动时间一般为晚上七点到八点半,一周两次 。

  2.各社区场地设施得不到保障

  社区开展广场舞活动中 , 场地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客观问题 , 甚至出现各社区 、 各广场舞蹈队之间争夺排练场地等问题 。 问卷数据显示 , 18%的人员反馈有固定场 地 , 14%的人员反馈没有 ,68%的人员反馈场地不固定 。 广场舞活动多数在社区的小广场 、公园 、停车场 、篮球 场等开展 ,经常存在着多个广场舞群体在同 一 场地进行 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比谁的音响声音大 、谁先到谁使用 等情况 , 相互争夺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次 序 。导致每周舞蹈活动开展的时间无法保证 。有的能满 足一周两三次 , 有的只能满足一周一次 , 雨季来临的话 ,更是没有了活动场地 。

  3.各社区领队和教师队伍匮乏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好坏 ,不仅仅与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 ,还与活动组织者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密切相关 。广 场舞授课教师基本是本社区的居民 ,授课也没有经费支 持 , 只有在社区参与市级相关活动时 ,才会有少量的服 装经费支持 。参与问卷调查的三个社区因为领队老师的 能力和时间有限 ,授课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所以 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温汤镇温泉社区 、宜春市宜阳新 区坤山社区 , 这两个社区舞蹈领队教师情况 相 对 较 好 ; 而宜春市袁州区化成社区领队为非专业教师 ,存在较多 问题 。一方面 , 由于其对舞蹈知识的深入学习不够 ,教 授专业知识不够细致和规范 ,对社区舞蹈初学者的错误 动作不能有效地纠正 。另 一方面 , 由于自身学习的能力 有限 ,对舞蹈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不深入 ,节奏处理 不准确 ,舞姿不够优美 , 步伐又过于单 一 ,不能很好地激发参与者的兴趣 。

  4.广大群众对广场舞的认知度不够

  早期的广场舞类型多以健身操 、交谊舞 、 民族舞为 主 , 由领队老师随性编排或网上学习后教授 。其在编排 和美感上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舞步单 一 、选择 的曲目也多为节奏明快 ,动感十足的广场音乐 。 因活动 场地受限 、音乐噪音过大等客观问题引发扰民 ,一 直成 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这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 当下 ,将 新时代舞蹈的元素和新颖的创编融入当代的广场舞 ,借 助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途径 , 使其形成新的广场舞风 格 ,让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的人群加入其中, 老少皆宜地互动 ,也为广场舞增添了许多乐趣 。 问卷数 据表明 , 分别有 70%和 51%的人员反馈对民族民间 舞 、 古典舞类型的广场舞喜欢 ,38%的人员反馈对现代舞类 型的广场舞感兴趣 ,这也充分反映出 ,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人有加入广场舞的队伍的想法 。

  5.高校舞蹈资源注入社区文化不深

  问卷数据表明 , 高校教师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机会 很少 ,30%的领队反馈有高校舞蹈教师进入社区展开教 学 ,45%的反馈偶尔有 ,25%的反馈从来没有 。整 体 而 言 ,这在服务人数和指导频次上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 求 。2023 年 7 月 ,宜春学院开展 “暑假志愿服务活动”, 高校舞蹈教师进驻了三个社区 。在经过为期 一周的培训 后 ,社区舞蹈队伍的舞蹈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 ,学员们 也更愿意接触新鲜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85%的领队反馈 希望这样的暑假志愿服务应该长期合作 ,这种形式不但 能提升社区舞蹈的业务能力 ,还会对社区领队老师的舞蹈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

  二、校社深度互动 ,协同搭建平台的依据与优势

  ( 一 ) 高校舞蹈 教 育 资 源 服 务 社 区 广 场 舞 平 台 建 设的依据


  国务院 2016 年 10 月印 发 的 《“健 康 中 国 2030 ”规 划纲要》 中指出: “建设健康中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系统工程 ,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坚持以基层为 重点 ,针对生活行为方式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实现全 民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直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 的 , 曾经网络上红极一时的 “刘畊宏现象 ”可谓得到了 广大群众的青睐 , 在结束了两年的疫情居家 生 活 之 后 , 让更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走出去 、动起来 ” 的 健身理念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 而广场舞近两年的蓬勃 发展极大说明了广场舞在群众之间的受欢迎程度 。对此, 中老年群体对广场舞的喜爱尤为明显 ,这种活动既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

  2015 年 ,教育部 、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联合印 发了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 指导意见》, 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破解转型 发 展 改 革 中 的突出问题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 力 , 积极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促进高校向 应 用 型 转 变 , 促进高校加快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 高校舞蹈教 育无法规避市场的需求 ,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要 积极实施社区文化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从而提 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场舞教学及编创人才需求 ,对 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也提供了新思路 。对于承担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体的地方高校而言 ,这些新要求新思路也是引发地方高校思考的问题 。

  (二) 高校舞蹈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的优势所在

  1.升级了对广场舞的 “智力保障 ”


  社区广场舞诸多的资源建设在高校资源优势的加持 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人才 、科教 资 源 、研 究 成 果 、 校园文化 、创新力量等智力资源 , 既有传承了几代舞蹈 人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土壤的耕耘 , 又有 一 线舞蹈教 师身体力行上的执行力 。高校教师和学生将最新的舞蹈 信息进行传播 ,对新的音乐编曲 、新的舞蹈创编 、新的 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 大大升级了广场舞创编和教学工作 的深度 ,从而提高了大众对广场舞的认知 和 审 美 情 操 ,同时也支撑起广场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2.提供了广场舞理论研究支持

  高校舞蹈学的研究与其他领域学科息息相关 。与广 场舞相关的专业涉及舞蹈学 、教育学 、美学 、社会学以 及心理学等 。通过对各社区广场舞活动现象进行全面的 调查和分析 , 找出现有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中遇到的瓶 颈 ,并分析其原因 ,再结合当地高校舞蹈教育资源的优 势 ,重塑广大群众对广场舞的理解和认知 ,最终实现正确引导社区广场舞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 。

  3.建立和谐校社关系的功能

  当代高校教育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 , 高校与社会的 沟通 、互动 、融合越来越密切 。教师的教学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是需要实践 平台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相融合 。高校与社区双向交流合作平台的建立 ,一方面解决社区文化建设问题 ,发挥高校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三 、高校舞蹈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 )加强规划设计 ,整体统筹


  高校舞蹈艺术类学院在地 方 上 有 着 强 大 的 影 响 力 , 聚集着大量的舞蹈专家和专业人才 ,学院与社区主动对 接 , 加 强 横 向 合 作 , 抽 调 骨 干 老 师 组 成 先 锋 小 队 , 以 “ 课题组 ” 的形式 , 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 与 社 会 舞 蹈 服 务项目 。例如 ,在暑期开展的志愿者进社区活动, “课 题组 ” 以民族舞蹈 、健身操 、古典舞 、现代舞等实践技 能培训为目的 ,依托高校舞蹈资源 , 以实际问卷调查为 根据 ,精心创编了广场舞《祝福你 ,盛世中国》《袁州人民 心向党》《月亮知道我想你》 三首作品 , 展开活动 教 学 。 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也根据三个社区人员的具体情况设 计 ,在教学时间 、教学进度 、教学难度 、教学方式等安 排上都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不断与领队沟通 , 与学员交 流 ,调整活动设计方案 ,最终完成教学设想 。高校的文 化优势 ,也让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落脚点 ,这种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为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保驾护航 。

  (二) 资源共享 ,协同搭建

  高校有着丰富的舞蹈教育资源 ,社区则可为高校提 供充足的实践场地和活动机会 。第 一 , 高校舞蹈学院在 教育实习阶段 ,拟派优秀教师和骨干学生植入地方街道和社区 ,根据参与者的具体情况 ,开设舞蹈小课堂 ,提升参与者的舞蹈修养和技术水平 。第二 , 以志愿服务的形 式在暑假向社区展开为期 一周的教学活动 ,对已有的节 目进行品质提升和创新 ,融入新形式 、新风格 ,并进行 成果展示 , 同时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去 ,积极参与省 、市 舞 协 举 办 的 各 类 文 艺 演 出 和 比 赛 , 丰 富 演 出 经 验 。第 三 ,定期开展校社交流工作 , 如精品舞 蹈 进 社 区 展 演 、 举办社区舞蹈比赛等 , 加强与社区的交 流 。资 源 共 享 , 为社区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 会 ,让他们积累了与校园课堂不 一 样的 专 业 实 践 经 历 ,锻炼了能力 。

  (三) 关注地方人才实际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就地方高校而言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文化 , 已成为 高等院校未来服务的目标 。高校对教育课程的改革 、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人 才的目标 ,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调研各地区的广场 舞现状和展开教研后 ,可以根据调研结果 ,对高校舞蹈 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 ,加大对实操课程教学法 的学习和研究 ,让学生在学会舞蹈技能的基础上 ,完善 对舞蹈思想的认识 , 拓宽高校舞蹈毕业生 就 业 的 渠 道 。校地协同 ,相互受益 。

  (四) 基于创新创业 ,建立社区舞蹈工作坊

  据走访得知 ,2022 年 9 月宜春市袁州区袁山社区已 与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 ,并于同年年底成立了袁山社区锦 绣舞蹈工作坊 ,高校教师已进驻工作坊开展舞蹈教学 。这 种交流 ,一方面满足了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学习需求 ,在社 区就能得到艺术的熏陶 ;另一方面拓宽了校外艺术实践教育基地的范围 。建立社区舞蹈工作坊 , 既扩大了教学资源 ,也拓展了高校舞蹈教师的思维 ,打破了专业与非专 业艺术间的壁垒 ,给高校舞蹈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和创新创业思路 。尽管目前这一方面的交流合作共享很稀 缺 ,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相信 , 只要校社共建 , 居民有需求 ,社区舞蹈工作坊的设想就可以实现 。

  (五) 多方联动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地方高校资源服务社区文化平台的搭建将是一个长 期性的战略合作 ,不论在哪个领域的合作都是将高校的 文化资源充分发挥 ,使其能更加有效地服务社区文化建 设 。一是高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拓宽学习人群的 范围 、增加学习时间 。如: 凭借 “ 超星学习通 ”平台资 源录制相关舞蹈视频 , 可以对舞蹈细节动作 分 解 录 制 , 节拍版 、歌词加入节拍版都能 一一 满足 ;也可以线上解 答群众的问题 ,极大满足了上班族或居家不能外出的人 群的需求 —— 他们无法参 加 社 区 舞 蹈 集 体 培 训 的 时 候 , 也能居家学习到广场舞 ,避免了学习的脱节 。科技进步 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的便利 ,是持续调动广大群众学习广 场舞积极性的方式之一 ,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是定 期开设文明生活常识小课堂 ,正确引导群众科学锻炼身 体的意识 。通过开展 “ 常见病的预防小课堂 ”“二十四式 太极拳培训班 ”“红歌舞起来 ”等系列活动 , 群众的 健 身 意识增强了 , 观念更新了 , 文化品位和素养得到了提 升 。三是大力开展各类广场舞比赛 ,通过市 、地各部门 组织开展专业 、规范的广场舞比赛 , 吸引越来越多的群 众融入社区舞蹈队伍中来 ,这不但可以使参与者的舞蹈 技能和素养得到提高 , 而且还能加速社区专业的广场舞队伍建设 ,从而推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 。

  四、结语

  综上所述 , 大力推进社区广场舞平台建设与高校舞 蹈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 是互助双赢的发展 。一方 面 ,社区广场舞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力地带动了和谐社 区的建设 ,促进社区公共文化的繁荣发 展 ; 另 一 方 面 , 发挥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满足了高校有 效 地 实 施 教 育 目 标 , 为 其 舞 蹈 专 业 发 展 提 供 了 实 践 基 础 ,培养了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的舞蹈人才 ,拓宽了舞蹈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 同时也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启示 。相信这种互助双赢的模式 ,不仅对高校的 舞蹈专业学科建设是一种有效尝试 ,也为高校的其他资源服务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蓝本 。

  参考文献 :

  [1]刘炼 . 中国广场舞蹈功能导向支持体系的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9(03):96-102.

  [2]黄英杰 ,荀志丹 .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路径及策略[J].大众文艺.2020(05):10-11.

  [3]陈莎 .地方高校参与社区心理建设的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31-32.

  [4]李 辉 . 当 代 城 市 广 场 舞 蹈 调 查 研 究 [D].昆 明 :云 南 艺 术 学 院 ,2012 年 .

  [5]李卫英,李鹤松 .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3):1-3.

  [6]王丽英 .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5-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94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