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钢琴作品《音诗》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14:53: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钢琴曲《音诗》(又名《哈尼情歌》)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张朝的作品 ,在业界享盛誉 。在其创作过程 中 , 张朝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巧 , 又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是 “ 中西融合 ”的典范之作 。本文梳理了 张朝的成长经历和 《音诗》 的创作背景 ,重点分析了 《音诗》 的艺术特色 ,并且从速度与力度 、踏板的使 用以及情绪与音色的把控三 个方面 ,全面解析了 《音诗》 的演奏技巧 ,从而使大家能够更加深入 地了解该 作品的内涵及其所具备的艺术特色 。

  【关键词】 张朝,钢琴曲,音诗,艺术特色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而是沉寂了很长 一段时间 ,没有得到重视与 推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的加强 ,钢琴在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一 大批青 年钢琴作曲家 、演奏家迅速成长涌现 ,创作出了许多优 质 、知名的钢琴曲目 。张朝就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钢 琴家之一 ,他在中国钢琴音乐界颇具影响力 ,其钢琴曲 《音诗》 在业界享有盛誉。 《音诗》 打 破 了 以 往 传 统 的 “ 民族音乐改钢琴曲 ”的做法 ,改用 “ 中西融合 ”的方法 进行创作 , 即采用西方成熟的作曲技巧 , 同时融入富有 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使得整首曲子既有鲜明的钢琴特征 ,又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 。

  从小生活在云南的张朝 ,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创作 阅历 ,他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与西方演奏技巧完 美地结合在 一起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改编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 《音诗》 是张朝在其父亲张难创作的小提琴曲 《 哈尼情歌 》 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 ,其中表达了张朝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 爱 ,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而这也正是 《音诗》 富有感染 力 、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解读张朝 《音 诗》 的创作背景 、作品内涵以及创作技巧 ,来探究其所表现出来的超高艺术特征 、分析其弹奏技巧 。

  一、《音诗》的创作背景

  (一 )张朝简介


  张朝 , 云南彝族 人 , 我 国 著 名 的 钢 琴 家 、作 曲 家 。 其父张难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作曲家 。张朝受父亲的影 响 , 很 小 的 时 候 就 展 露 出 惊 人 的 音 乐 天 赋 。5 岁 开 始 , 张朝在父亲的指导下 , 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并学会了作 曲 。特别是在他完成学业后 ,对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 乐十分感兴趣 ,怀着一腔热血深入基层 ,一 待就是数十 年 。 当地丰富的民歌 、淳朴的自然民族风情 , 给了张朝丰富的音乐养分 , 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 。在此基础上 , 张朝对作曲的研究更加深入 ,创作出许多高质量 的音乐作品 ,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张朝的 创作风格本真 、淳朴 、 自然 , 富有个性 。他善于观察世 间万物 ,善于深度思考大自然 ,他的许多作品都能让人 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张朝对民族音乐更是热衷 ,各地的 民族音乐都十分了解 ,在许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对民 族音乐的喜爱 。张朝在探索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创作融 合时 ,通过钢琴将悠远古老的中华文化和丰富意趣的民 族风情表现出来 ,将民族性与个性的结合 发 挥 到 极 致 。 其作品独树 一 帜 、风格独特 、清新自然 。不仅如此 , 张 朝在其他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 , 他在音乐 剧 、舞 台 剧 、 影视剧等领域 , 都展现了超高的音乐创作水准 。可以 说 , 张朝是一位十分优秀且涉猎广泛的作曲家 。本文研究的 《音诗》 便是张朝的代表作之一 。

  (二) 张朝钢琴曲 《音诗》 的创作背景

  钢琴曲 《音诗》 收录于 《中国旋律》, 是张朝钢琴曲 的代表作之一 , 在中国钢琴音乐界有着较 大 的 影 响 力 。 《音诗》 是张朝改编其父亲的小提琴曲 《哈 尼 情 歌 》 而 得来 ,是为了表达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父亲的追思 与纪念 , 因此 《音诗》 又名 《哈尼情歌》。 张朝改编创作 的这首曲子是对其父亲过往生活和个人经历的艺术化总 结 ,其中倾注了他丰富且深刻的情感 ,里面所蕴含的亲 情 、友情 、爱情和家国情怀让人感动。 《音诗》 这首曲 子具有典型的哈尼族音乐特征 ,将哈尼族古朴纯真富有 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旋律融入其中 , 劳动 、爱情 、 民族 文化的主题被表现出来 , 张朝在此基础上结合钢琴的特 征进行了改良创作 。这首曲子描绘了 一 幅少数民族趣味 生活的场景图 ,音乐自然纯粹 ,展现了张朝对于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父亲的敬意 。

  哈尼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 哈尼族人民性格豪 爽 、能歌善舞 ,这里民风淳朴 、 民歌丰富 ,是云南省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出生在云南的张朝 ,在这片土地上汲取了大量的音乐养料 。云南生机勃勃 、原生态情感 表达的民族音乐不断洗礼着张朝 , 给了他许多创作的灵 感 ,对其音乐启蒙和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 诗》 中所涉及的民歌便是来源于哈尼山歌中的 一 种 ,是 一 种在山野中即兴演唱的哈尼民歌 , 曲调优美 、旋律动 人 。张朝创作的钢琴曲 《音诗》 在原小提琴曲 《哈尼情 歌》 的基础上 ,融入了哈尼音乐的特点 ,展现了云南地 区的风貌 ,刻画出诗的意境 。不仅如此 ,在张朝所创作 的诸多钢琴曲中 ,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民族音乐和民族文 化的喜爱 。创作背景奠定了张朝钢琴曲 《音诗》 的 “ 底色”, 而这也是探究 《音诗》 艺术特色的基础 。


\


 
  二、《音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 )西方作曲 “搭台”, 民族音调 “ 唱戏 ”


  在钢琴进入中国的 早 期 , 它 只 是 作 为 一 种 “ 乐 器 ” 存在于中国 ,并没有达到 “创作 ” 的层面 。一 些钢琴作 品也只是在原有的 “ 音乐素材 ”上进行整编 ,将其他乐 器的曲子变成钢琴的曲子 ,可以说只是简单的素材改编 或者堆积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钢琴才被重 视起来并有了更好的发展 。此时人们更加注重钢琴作曲 、 演奏的技巧 ,其内容也不再是简单地采用民歌加以创作, 而是对 “ 钢琴创作 ”有了更加深远的理解 ,其作品既能 展现出西方作曲的技巧 , 又能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 神和深刻内涵 。张朝正是这一时期成长起 来 的 钢 琴 家 , 其创作的 《音诗》 便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这首曲子既 有民族化风格 , 又在作曲技法上打破了传统的禁锢 , 达到了西方作曲 “搭台”、 民族音调 “ 唱戏 ”的效果 。

  《音诗》 的曲式结构呈现三段式 , 即 A(呈示段)、 B (中段 ) 和 C(再 现 段 ), 共 计 57 个 小 节 。呈 示 段 部 分 1~ 13 小节 , 中段部分 14~ 42 小节 ,再现段部分 43~ 57 小节 。曲式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奏曲特征 ,但又不完全一样 ,存在许多差异 。呈示段是曲子的开端 , 张朝在呈示段应 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五声调式 , 主题旋律十分突 出 ,悠扬动听 ,婉转优美 。第 1 节 A-E-C-D 的四个短 音 ,构成了整个乐曲的动机 ,贯穿整首曲子 。第 2 小节, 可以看作是第 1 小节的逆行 ,第 3 小节则是采用了同音 反复的手法 , 在后续的 6 小节 、7 小节均有体现 , 如此 构成整个呈示段 。呈示段的主题在中段得以保留 ,但调 性上发生了些许变化 ,原有的降 A 羽调式变为降 A 徵调 式 ,让曲子变得更加轻快明朗 。整首钢琴曲 ,调式变化 比较频繁 ,力度逐渐递增 ,旋律则是由单音 、双音 、和 弦的模式进行变化 。 14~ 17 小节是中段的开端 , 开端即 进入曲子的高潮 ,直奔主题将曲子想要表达的场景给表 现出来 ,将整首曲子的曲调推向高潮 。 18~ 22 小节则是 将呈示段进行了再现 ,4~ 5 小节和 6~ 7 小节 , 在 18~ 22 小节里都有出现 。 中段 31~ 42 小节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 分 , 这一段结构恢宏 、气势磅礴 、张弛有度 。再现段 43~ 57 小节同样沿用了呈示段的主题 , 在这里音乐织体 发生了改变 ,使用分解和弦声部保持的手法 ,让此段曲 子能够呼应主题 ,并且具备较强的和声效果 。速度由快 逐渐减缓 ,力度由强逐渐减弱 ,所表达的情绪也由激动 慢慢转为平静 。43~ 47 小节所采取的 6 连音模式 , 是歌 曲高声部的集中展示 。43~ 46 小节的分解和弦形式颇具 特色 。48 、49 小节是华彩乐章 ,将整个乐曲的丰富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让人感觉余味绵长 、 回味无穷 。

  在 《音诗》 的创作中 ,使用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元 素 ,包括民歌线性律动 、 民歌音乐节奏和 和 声 织 体 等 , 使得整个钢琴曲的民族色彩更加浓厚 。云南音乐包容性 强 ,有热烈奔放的一 面 ,也有婉转柔情的一 面。 《音诗》 这首钢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 “ 阿茨 ” 的演唱形式 ,将 民歌的线性旋律融入进去 ,借鉴了哈尼族民歌 、舞蹈和 乐曲 ,整个曲子音程音域跨度之大 、表现力之强 、情感之浓厚 , 总体都是比较罕见的 。在曲调上, 《音诗》 应用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 ,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 乐风格 ,音乐节奏具有散 、慢 、快的特点。 《音诗》 以 传 统 的 五 声 调 的 A 羽 调 为 主 , 在 演 出 时 会 发 生 多 次 变 化 ,转为降 A 微调式和升 G 羽调式 ,且在不断的变化中 会带有偏音 ,来装饰辅助曲子 ,整首曲子的音感更加自 然流畅 , 叙述性和感染性较强 , 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 间 。和声织体上采用了传统的 “ 鱼 咬 尾 ”“ 同 头 换 尾 ” 和 “ 同尾换头”, 让 《音诗》 乐曲更加细腻顺滑并环环相扣更加紧密 。

  (二) 寄情于曲回味悠长 ,地域民族风情浓厚

  《音诗》 是张朝改编父亲张难的 《哈尼情歌》, 与其 说是 “改编 ”不如说是 “两代人的音乐传递”, 这首钢琴 曲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听众的喜爱 , 与张朝在曲子里寄 托的情感有很大关系 。聆听曲子 , 听众 仿 佛 在 听 故 事 , 仿佛置身于云南山寨之中 , 听着民歌看着风景 ,一 幅幅 画面在脑海里出现 …… 张朝在 《音诗》 的创作上 , 寄托 了很深的情感 ,融入了较为浓厚的民族风情 ,也是这首曲子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 。

  无论是张朝还是张朝的父亲 ,都与云南少数民族音 乐有着颇深的渊源 。对 《音诗》 创作进行追根溯源不难 发现 ,这首曲子的根在哈尼族的民族乐曲里 。早年间张 难移居云南 ,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 ,对这 一带的民族风 土人情十分了解。 《哈尼情歌》 所表现的内容 ,是哈尼 族青年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 张难借用小提琴将哈尼 族 、彝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创作而成 。寄情于曲 , 整 首 曲 子 旋 律 优 美 、情 深 意 长 。 张 朝 对 父 亲 的 小 提 琴 曲 《哈尼情歌》 进行再创造 ,在原有情感的基础上加入了对 童年时光的回忆和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正如张朝所说的 那样: “我改编父亲的这首作品 , 凝 聚 一 个 ‘ 情 ’字 , 里面融汇了亲情 、友情 、爱情和父辈们为理想而奋斗献 身的家国情怀 。云南地区风貌独特 ,遍布高山湖泊 、气象变化万千 ,有 ‘音画 ’之壮美。 《诗画》 采用了哀牢山地区哈尼族 、彝族音乐的音调 , 以多种手法进行发 挥 ,刻画了 一 种 ‘诗 ’的情境 ,起伏跌宕的旋律如同在 山间行走 ,站在高山之巅放声歌唱 ,在绚丽斑斓的色彩 背后还有 一 种苍凉感 ,用 ‘音诗 ’二字来表达曲中所含寓意最为恰当。”

  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 , 十分热爱音乐和唱 歌 。 民族音乐主要分三类 , 即民歌 、歌舞音乐和民族器 乐 。 民歌在哈尼族音乐中种类最多 、地位最为重要 , 主 要的种类有两种: “哈巴 ”和 “ 阿茨”。 “哈巴 ”是较为 传统的歌曲 , 常出现在民族节日 、喜庆祭祀 、婚丧嫁娶 等场合 ,其歌曲的形式比较固定 , 多由村寨里的年龄较 大的老人来演唱 , 曲调庄严肃穆 、低沉委婉 , 十分动 听。 “哈巴 ”在演唱时 ,需要先由一个人来唱引子 , 唱 完引子之后转入主调 ,再唱 一 小段之后 ,周围的群众开 始接副歌唱 。 “ 哈巴 ” 的曲子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泛 , 天上地下 、古往今来 , 各种事物各种题材应有尽 有 , 曲子内容的自由度比较高。 “阿茨 ”则主要由青年 人来演唱 ,是哈尼族的 “情歌 ”总称 , 由青年男女在山 野之间以对答的方式进行歌唱 , 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 感 ,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情 ”“玩耍 ”等。 “阿茨 ” 的声调十分粗犷豪放 、 嘹亮高亢 , 在山谷之间反复回 响 。或者 ,在情人聚会时也会唱 “ 阿茨”, 但是这时候的 曲调会变得轻柔婉转 、娓娓动听 , 以此来表达青年人之间含羞的情感 。

  (三) 风格多变的和声技法 ,诠释音画性与意境美

  《音诗》 这首曲子里除了有丰富的情感 ,还有云南的 高山 、湖泊和梯田这样的大美秀丽风光 。响亮丰富的钢 琴音让这些风景变得更加宽广壮丽 ,让人听了仿佛置身 其中 , 山川风光尽收眼底 。而这种效果的出现 , 与其风 格多变的和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使得整个曲子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

  《音诗》 的旋律丰富 、变化频繁 ,整首曲子起伏跌宕 ,不同段落织体特征不同 ,创作手法有差异 。这首曲子的 感情是饱满丰富的 , 因为其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较多的 和声变化 。为了将情感表达得更加饱满 ,在曲子渐缓的 过程中 ,分解和弦织体重新组合 ,其他声部也有相应配 合 , 共 同 烘 托 情 绪 表 达 情 感 。基 于 哈 尼 民 歌 的 基 调 , 《音诗》 的 高 声 部 旋 律 明朗 ,需要和弦来保障其曲子声 调清晰明亮 。二声部音色宽厚 ,在弹奏时要保障曲子的 流畅度 ,需要控制好 手 腕 平 移 。低 声 部 是 曲 子 的 伴 奏 , 稳 定 性 强 , 织 体 音 色 比 较 饱 满 。 中 低 音 在 曲 子 的 旋 律 中属于烘托角色 ,需要控制好力度 ,让高声部有更好的音色 。

  如此丰富的和声技法 ,是为了带领听众走进故事里, 走 进 山 水 画 里 。在 中 国 的 传 统 艺 术 中 , 如 果 能 够 达 到 “通感 ”则表示作品上了意境 。对于 《音诗》 这首钢琴曲 来说 ,作者通过 “声音 ”让听众的脑海里有了 “ 画面”, 让 “声音 ”给听众讲故事 ,这些就体现出作品的 “ 音画 性 ”与 “ 意境美”。 张朝的 《音诗》 创作抓住融情入景 、 以景传情 、借物抒情 、托物抒情的特点 ,试图用音乐描 绘诗境 一般的画面和情感 ,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和画面感 ,那种 “ 听曲现画 ” 的中国式意境被发挥得淋 漓尽致 。首尾两段旋律属于阴柔意境 , 意蕴悠长 、格调 高远 , 中段部分属于阳刚意境 ,具有气势雄浑 、空间广阔的审美特征 。


\

 
  三、张朝钢琴曲《音诗》的演奏技巧分析

  张朝钢琴作品 《音诗》 在创作上独具匠心 、风格独 特 、个性鲜明 ,利用成熟的西方作曲技法 ,结合中国传 统民歌调式 , 民族韵味鲜明 。除此之外 ,在演奏技法上 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演奏丰富多变 、富有创造 。演 奏者必须拥有出色的音色处理能力 、音乐感知力与审美创造力 ,才能够将这首曲子完美地演绎出来 。对演奏技巧分析 ,有利于人们对曲子了解和学习 ,有利于人们更加 深刻地领悟到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 。在演奏技巧上 , 这 首曲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速度与力度 、踏板的使用和情绪与音色的把控 ,下文将一一解析 。

  (一 )速度与力度

  《音诗》 的节奏变化丰富 ,旋律起伏跌宕 ,演奏者在 演奏时需要很好地控制演奏的速度与力度 ,才能够将整 首曲子的表现力发挥出来 。在演奏技巧上 ,速度与力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也是弹奏这首曲子的基础 。

  速度: 首先 ,整首曲子在速度上有两种形式: 行板 和慢板 。呈示段部分属于曲子的开端 ,层层推进 ,慢慢 起高 , 曲子呈现缓慢向上的趋势 。这部分通常用来讲述 故事 ,用于凸显整首曲子的主题 ,这部分的速度不宜过 快也不宜过于散漫 ,要足够有活力和足够 灵 活 , 因 此 , 在这部分需要使用行板 。其次 ,在中段部分速度会发生 多次变化 。在中段的开头部分 ,保持曲子 原 有 的 速 度 , 随后需要逐渐加快 。在中段 第 28 小 节 之 后 , 曲 子 的 速 度逐渐发生变化 , 曲子调性逐步升高 、速度也逐步加 快 。27~ 30 小节渐快转渐慢 ,31~ 37 小节速度转为原速 , 紧接着又逐步加速 。在 38~ 42 小节中 , 曲子结构会变得 较为复杂 ,节奏自由装饰音较多 。在 42 小节之后 , 曲子 速度再次转入渐慢 , 与下段进行衔接 。最后 ,再现段部 分 ,慢板开端逐渐进入平静 ,最后落在和弦中 。在 49 小 节的位置 ,需要加速 ,经过华彩乐句之后 ,逐渐恢复至慢板 ,后速度自由并且逐步放缓减慢 。

  力度: 力度与速度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其变化的 时段大致相同 。首先 ,在呈示段部分其曲子的速度是 一 个渐强的过程 ,缓慢向上逐渐升高 。第 1 小节在力度上 需要弱处理 ,直至第 3 小节进行短暂的停顿 ,之后力度 逐渐加强 ,从而推动曲子的发展 。在此变化过程中 ,力 度的强弱要依据曲子的速度 、起伏进行调整 。 曲子的27~ 30 小节属于曲子的 一 个转折点 , 在此之后曲子速度逐步升高 , 弹奏的力度也逐步加强 , 同时还要注意情绪 的变化 。在 34 小节之后 , 曲子进入高潮 ,气势磅礴 ,此 时要使用较强力度的三连音来凸显表现 。37 小节在曲子 里起到 一 个纽带作用 , 连接乐句推 动 曲 子 发 展 。39~ 42 小节之间 , 是一 个力度渐强的过程 , 和 弦 随 之 也 渐 强 , 将曲子逐步推向第二次高潮 。42 小节正式进入曲子的第 二次高潮 ,这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高潮的重复 ,力度与 34 小节后的高潮力度 一样 。高潮过后 ,逐渐减缓力度 , 直 至与下 一 小节相连接 。再现部分 , 曲子的力度变化整体 趋势是由弱变强 ,利用弱音踏板进行渐弱处理 , 曲子逐渐趋于宁静直至结束 。

  (二) 踏板的使用

  踏板是钢琴演奏的重要部分 ,演奏者通过灵活使用 踏板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 塑造鲜活的音乐形象 , 突出 和声的色彩变化 。在钢琴弹奏中 ,踏板又分左踏板与右 踏板 ,它们有着各自的功能 。左踏板减弱音量 ,修饰音 色 ;右踏板增强节奏 ,加强连贯性。 《音诗》 在演奏中, 踏板在不同阶段起到不同作用 ,用法也略有不同 。下面 将从呈示段 、 中段和再现段这三个部分来讲述踏板的使用技巧 。

  呈示段部分 , 主题旋律在这里形成 , 因此正确地使 用踏板十分重要 。踏板并不做单独使用 ,并非全程都需 要使用踏板 ,它的出现主要用于辅助琴键的弹奏 ,通过 弱音强音来修饰润色琴音 ,从而能够更好 地 表 达 情 感 。 当和弦出现时 ,需要使用踏板进行音节转换 。在呈示段 第 1 小节第 4 拍的部分出现了第 一个和弦 ,用踏板来辅 助音节进行快速转换 。除此之外 ,在分解和弦时踏板的 作用也比较重要 ,在演奏时一些关键位置必须有踏板的存在 。

  在中段部分的第 14 小节 , 出现了 “pp”, 这时候就 需要弱音踏板的出现来润色这 一 小段的音色 ,使得曲子变得更加悠扬绵长 ,表达哈尼族山间民歌的特征 。在 17小节 ,需要配合模拟复调使用弱音踏板 , 以达到保障弹奏空间及音色的把控 。

  再现段部分 ,乐曲中所表达的情绪也由高昂逐渐转 为平静 , 这时使用踏板需要轻踏 , 以免影响曲子的音 色 。在 51 小节的位置 ,可以使用左踏板 。踏板虽然是一 个辅助性的存在 ,但是对于踏板的使用其 实 比 较 严 格 ,使用不当会影响整首曲子的调性与节奏 。

  (三) 情绪与音色的把控

  张朝在 《音诗》 里倾注了大量的情感 , 在演奏的过 程中需要运用和声色彩和音乐织体来表达这些情感 。传 统民歌曲调悠长 , 而钢琴这种乐器缺乏这种声音的延续 性 , 因此在 “ 中西合璧 ” 的过程中 ,需要寻找 一 个恰当 的方式进行弹奏 , 准确地把控钢琴曲的情绪音色 ,从而展现出作品的正确情绪 , 弹奏出准确的音色 。

  呈示段第 1 小节是整个乐曲的开端 ,要呈现出整首 曲子的主题和基调 ,在弹奏时要慢下键 ,通过手臂力量 带动指尖进行弹奏 ,并且紧随旋律变化移动手腕 ,并且 力度不宜过大 。在第 4 小节之后 , 力度 需 要 逐 步 加 强 , 注意和声表现 ,要用三指或四指演奏的方式来进行情感 表达 。在第 8 小节结束之后 ,此时的情感饱满流畅 ,需 要演奏者左右手交替进行 ,手腕力量要更加自然 。在第 14 小节以后 ,乐曲色彩更加明朗 ,需要手腕松弛 、旋律 声部清晰明朗 。 曲子在 27 小节之后进入第一次高潮 ,此 时氛围的渲染与情绪的表达极为重要 ,这部分应当加强 主题旋律为高潮的来临奠定 基 础 。在 31 小 节 之 后 , 和 弦的气势逐步凸显出来 ,这时需要把曲子气势恢宏 、大 气磅礴的豪爽气势表现出来 ,需要注意弹奏琴音的音色 丰满度与节奏的连贯性 。43 小节之后 , 曲子的主题旋律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此时需要表现出 一 种神秘感 ,需要 弹奏者通过八度滑音的方式来体现节奏的神秘性 。在 50小节之后 , 曲子的声音需要更加有灵气和空间感 ,需要弹奏者足够放松 ,让乐曲的弹奏更加轻快有灵性 。在这 一时段 ,需要演奏者双手交叉演奏 ,非常考验演奏者的 演奏技巧和熟练程度 ,必须有很好的连贯性 ,才能够把曲子里的情感情绪完整地表达出来 。

  四、结语

  钢琴作为一个舶来品 , 若要在中国发光 , 就必须 “ 生 根 发 芽 ”—— 要 有 中 华 民 族 元 素 , 才 是 它 的 灵 魂 所 在 。而中国民族音乐要想传承下去 ,就必须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 。张朝恰恰具备这两个特征 。他对发扬中国民族 音乐具有极大热忱 ,一 直希望能够创作出属于中国人自 己的钢琴音乐作品 。得益于父亲张难的熏陶 , 张朝在很 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有着十分扎实的西方钢 琴创作功底 。张朝在钢琴创作民族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 见解 ,将民族音乐和西方钢琴作曲巧妙融合 ,将民族音 乐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创作出有民族灵魂的中国钢琴音 乐 ;其作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展现出中国特色的艺术之美 。

  参考文献 :

  [1]余雪儿 . 以中国钢琴作品《音诗》为例分析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评鉴,2021(13):75-77.

  [2]董 尔 鹏 . 钢 琴 曲《音 诗》的 演 奏 风 格 研 究 [D].银 川 :宁 夏 大 学 ,2017 年 .

  [3]李欣 .张朝钢琴曲《音诗》的演奏技巧探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20 年 .

  [4]王欢 .张朝钢琴曲《哈尼情歌》演奏要点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年 .

  [5]赵莹 .张朝钢琴曲《音诗》的作品分析及演奏处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94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