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贝多芬钢琴作品《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艺术分析及其演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11:43: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贝多芬创作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中, 《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73 不仅是他人生中最后 、 规模最庞大的一首协奏曲 , 而且是影响颇深的一首协奏曲 , 因而人们广泛将这首乐曲称作 “ 协奏曲之王”, 进而让其获得了“ 皇帝 ”的称号 , 用以体现其壮阔恢宏的气质 ,一 直延续到今天 。该首乐曲同时还蕴含着 深厚的思想情感和成熟的演奏技术 ,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自由平等的期盼 。本文首先 介绍了贝多芬生平及其相关作品 , 然后分析了贝多芬 《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73 的创作风格 , 最 后从演奏技术运用 、音乐内容表现入手 ,探讨了贝多芬 《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73 的演奏 。

  【关键词】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创作特征,演奏技巧

  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 ,但悲惨孤寂的生活并没有让他 一蹶不振 ,反而一直坚守自身的信仰 。对于 一位音乐 家来说 , 双耳失聪基本宣告自身音乐生涯的 提 前 结 束 , 某种意义上而言 ,音乐家的耳朵要比眼睛更为重要 , 因 此双耳失聪对于音乐家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但是贝 多芬并没有因此向命运低头 ,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仍坚 持创作音乐作品 ,并将古典与现代浪漫主义艺术推向另 一个高度 。在贝多芬之前 ,海顿 、莫扎特两位音乐大师 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先河 ,但莫扎特的音乐更追求美 感呈现 ,对于深入的精神世界刻画则有所忽视 。而贝多 芬的音乐在传递音乐魅力的同时 ,更追求精神世界的表 达 ,透过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可充分感受到作曲家丰富 的精神世界。《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作为贝多 芬人生中最后且影响颇深的一首协奏曲 ,其是贝多芬人生的生动展现 ,展现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乐曲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成熟的 演奏技术 , 实现了个人情感与鲜明音乐风格的充分融 合 , 加之乐队的配合 , 两者既相互矛 盾 , 又 彼 此 统 一 , 进而实现钢琴协奏曲的交响化 。基于此 ,本文对贝多芬 钢琴作品《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的演奏进行研究分析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作品介绍

  贝多芬 1770 年出生于德国 ,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 ,被世人赞誉为 “ 近代钢琴 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这 一称号既与 贝 多 芬 的 创 作 成就有关 , 又与他坎坷的一生有关 。贝多芬的祖父是波 恩选帝侯宫廷的乐师 , 他既是一名优秀的 男 低 音 歌 手 ,又是一位水平极高的音乐家 ,尽管贝多芬与祖父接触的时间不长 ,但其音乐生涯仍受到祖父的极大影响 。虽然 贝多芬的父亲也是一位条件优越的男高音歌手 ,但他并 没有承担起作为一名父亲所应当担负的责任 ,疏于对贝 多芬的关心与管教 。在祖父 、母亲先后离世后 , 贝多芬 作为家中长子 ,被迫担负起生活重担 ,但这仅仅是贝多 芬悲惨一生的开始 ,之后爱情失意 、双耳失聪 ,更让贝 多芬深陷痛苦泥潭 。但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仍在 音乐领域深耕 , 继续对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 。 与此同 时 ,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进行 , 西方社会越来越崇尚科 学 、理性 、 自由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贝多芬 紧 随 时 代 脚 步 , 一 跃 成 为 西 方 音 乐 史 上 首 位 自 由 音 乐 家 , 而他的特殊经历也为其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素材 ,最终贝多芬凭借其富于变化的音乐语言 ,表达了 对时代英雄的讴歌 、对自然生命的崇敬 , 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为贝多芬 一生中所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 ,是贝多芬于 1809 年特别为鲁道夫大公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受各方面因素 影响 , 贝多芬无限憧憬美好的生活 ,在音乐创作上衍生 为对自由平等的期盼 。通过该首协奏曲的题记即可了解 到其是献给鲁道夫大公的 ,所以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基 于这 一 线索可展开对该首协奏曲创作过程的 深 入 解 读 。 相关资料显示 ,在首份兰德斯堡的书稿中找到了《降 E 大 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的第 一 份稿纸 ,鉴于该份稿纸 与曲谱稿本极为近似 ,且涉及大量有关这部乐曲的创作 细节 , 由此推测贝多芬大概是在 1809 年 3 月着手对该首 作品创作的 。在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下 , 贝多芬脑海中逐 渐孕育出自由 、公平 、博爱的理念 ,并充分渗透进贝多 芬日后的音乐创作中 , 以此人们透过贝多芬的作品 , 可 感知到他的丰富思想情感与人生阅历 。1809 年 ,在鲁道 夫大公的协助下 , 贝多芬拒绝了前往卡塞尔担任宫廷乐师的邀请 ,并继续留在维也纳 ,从此开启了 《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的创作旅程 。 同年 4 月 , 贝多芬 展开了对该首协奏曲的创作 ,在创作实践中贝多芬不拘泥于传统古典主义 ,开辟了通往浪漫主义的道路 。

  二、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 .73 的创作风格

  (一 ) 曲式结构及创作手法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五首钢琴协奏曲 , 这些钢琴协奏 曲同时是贝多芬的创作技巧和精神世界的重要体现 。作 为五首钢琴协奏曲中的最后 一 首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 钢琴协奏曲》Op.73 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第 一乐章在管弦乐队的和弦弹奏下演绎出气势磅礴的音响 效果 , 紧接着钢琴缓缓流淌 , 进入甜美静谧的第二乐 章 ,第三乐章作曲家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欢乐的舞蹈景象 。

  1.第一乐章

  本乐章在整首协奏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 曲家继承了传统协奏曲双呈示部的特色 , 主副部之间存 在细微不同 ,但没有出现冲突性矛盾 。在双呈示部的第 一呈示部中 , 贝多芬引入钢琴的华彩部分 ,伴随钢琴华 彩部分的完结 ,迎来了第 一乐章的主部主题 。进入主部 主题后 , 音乐旋律变得愈发从容 ,其力 度 也 不 断 减 弱 。 在连接中产生了由主部主题衍生的旋律 ,接着则是乐曲 的副部主题 。此时 ,乐曲的调性发生转变 ,一段平稳的 旋律下弦乐开始断音演奏 ,稍弱的力度及较为柔和的旋 律与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依托对主部主题旋律进 行模进而发展至结束部 ,然后便进入第二呈示部 。该呈 示部中的钢琴将其主部主题引出 , 主部主题旋律过渡至 连接部 ,然后钢琴对该主题进行重奏 ,通过左右旋律交 错方式 ,音乐给人以更为宽广饱满的感觉 。之后添加进弦乐即进入到对副部主题的变化演奏 。副部中旋律慢慢由活泼轻快转变成静谧美好 , 紧接着这 一旋律氛围又被 打破 ,在此过程中乐曲调性转变为降 B 大调 ,依托琶音 进行使旋律发展至高潮 。展开部主部主题通过单簧管演 绎 ,伴随钢琴旋律变得越来越紧张激烈 ,乐队与钢琴之 间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的音响效果 。伴随再现部的演奏,乐曲发展至又一个高潮 ,且进入第一乐章尾声部分 。

  在本乐章中 ,作曲家依托同主音大小调 、关系大小 调之间的转换 、远近关系调转换等创作模式 , 以展现主 体相互间的变化对比 , 彰显出乐曲的斗争精神 。第 一 乐 章的篇幅在整首协奏曲中是最长的 ,作曲家在本乐章中 布局了 578 个小节 , 以刻画波澜壮阔的英雄主题 、渲染 气势磅礴的音乐情绪 ,颇具创造性 。降 E 大调庄严肃穆 的同时又优雅明快 ,管弦乐部分与钢琴相互协作 ,实现 了对乐曲的完美表现 ,让作品 一 开始便能够促使听众关注 ,调动听众的音乐情绪 。

  2.第二乐章

  当听众听到第二乐章时 , 总是会为其美妙细腻所折 服 ,本乐章与传统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相同 ,属于优美动人的徐缓乐章 ,引起听众对美好向往的共鸣 。

  乐章开启后由乐队在 B 大调上直截了当地演奏主部 音乐 ,节奏舒缓 ,钢琴于乐章第 16 小节进入 ,将第二主 题乐章于高音区开展演奏 ,并营造出 一 种神秘感 , 如同 沉浸于梦境之中 。接着转至连接部 ,乐曲调性转变成 D 大调 。之后伴随一串逐渐上升的颤音 , 旋律来到再现 部 ,在此过程中 ,乐队对第 一 主题的旋律进行再现 ,接 着钢琴于高音区对分解和弦进行变奏处理 。经过连接 部 ,乐曲调性转变成降 E 大调 ,钢琴以这 一 调性轻缓地 完成对主和弦的演奏 , 随即引出新的旋律动机 ,并为第 三乐章主题呈现做相应铺垫 。第二乐章不论是在篇幅 上 , 还是在创作手法上 , 均与第 一 乐章 形 成 鲜 明 对 比 , 前者在旋律发展 、调性转换等方面相对简洁 , 如同是贝 多 芬 所 塑 造 的 英 雄 人 物 在 经 历 了 一场 激 烈 的 斗 争 之后 ,流露出平和安详的一面 ,并逐渐转入甜美的梦乡 。

  3.第三乐章

  该乐章是这首协奏曲的最终章 ,作曲家在本乐章中 将钢琴与乐队进行有机融合 ,让两者的配 合一 气 呵 成 , 演绎出颇具表现力 、感染力的音乐主题 。本乐章可给听 众 一 种雄壮 、宽广的大气之感 ,充分实现了钢琴与乐队 彼此间的 “交响性”, 并彰显出一种坚韧不拔 、积极乐观 的斗争精神 。本乐章的主题部分 ,在上 一乐章的尾声部 分通过钢琴演奏进行铺垫 。本乐章开始部分与第二乐章 的开始部分截然不同 , 即为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美妙细 腻 , 而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则通过钢琴演绎了一连串激 情澎湃的和弦 ,继而引出本乐章的主部主题 。 由第二乐 章 一直到本乐章 ,如同是沉浸于梦境中的英雄 , 当听到 感召后突然从梦中惊醒 ,并迅速策马扬鞭而出 。接着乐 队对该主题进行重奏 ,之后转至插部 。乐曲第 一插部有 着欢快的色彩 ,展现出三拍的舞曲风格 ,如同让听众沉 醉于欢快的舞蹈中 ;第二插部则对主部主题的音乐动机 予以充分行进发展 。进入本乐章的尾声部分 ,通过钢琴 展现 一段向下进行的和弦 ,在此过程中 ,整体的力度有 所减弱 ,速度也逐渐减缓 。伴随乐队定音鼓柔击打 , 如 同旋律就此消失 。与此期间 , 钢琴又强 劲 有 力 地 进 入 , 表现了一个上行的乐句 , 营造出 一 种欢乐 愉 快 的 氛 围 ,同时 ,使乐曲走向结束 。

  本乐章采用了三大乐章的创编格调 , 这是对前人莫 扎特所创作协奏曲音乐风格及曲式结构的继承 。在此基 础上 , 贝多芬在其中融入自身丰富的情感 ,将自身精神 世界与乐曲创作进行充分融合 , 以此推进传统创作模式 的改革创新 。再者 , 贝多芬对曲式结构进行了扩充丰 富 ,颇具创新性的调式转换让整部协奏曲给人眼前 一 亮 的感觉 。整部乐曲有着突出的交响格调 ,一方面将钢琴 作为独奏乐器 ,另一方面又将钢琴与乐队进行充分融合 ,进而创作出该部既庄重大方又颇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钢琴协奏曲 。

  (二) 作品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的艺术特征 ,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音乐风格方面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 奏曲》Op.73 展现出华贵瘫容 、气势磅礴的音乐风格 ,钢 琴与乐队相互间既联系密切 , 又充分融合 ,独奏与全奏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进 一 步让整首钢琴协奏曲颇具表演张力 。

  二是在音乐语言方面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 奏曲》Op.73 通过对乐章转调运用 、节奏变换 , 以及力度 强弱的鲜明对比 ,让乐曲风格趋于复杂 。再加上通过对 交响乐创编模式的运用 ,让齐奏的协奏曲给人以心潮澎湃的体验 。

  三是在音乐格调方面 ,这 一 时期的贝多芬创编格调 已十分成熟 ,在当时社会环境 、时代背景的影响下 , 贝 多芬由一个具象的英雄角色转变成作品中虚构的英雄人 物 ,这 一 主旨在本钢琴协奏曲中得到充分体现 。慷慨激 昂的音乐效果 ,特别是演奏的难度把控 ,均是协奏曲的 典型风格 , 同时还是贝多芬音乐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 。

  三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 .73 的演奏分析

  (一 )演奏技术运用

  1.触键角度及力度

  触键作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触键方 式可演绎各不相同的音乐内涵 ,赢得听众的内心情感共 鸣 。 因此 ,运用多样化的触键方式是钢琴演奏者所需具 备的一项基本演奏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方式及力度的触键可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音色 ,并且在不同音乐作品中 , 触键合理与否影响到音响效果是 否 具 备 表 现 力 。 因此 ,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演奏 中 ,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触键方法非常重要 ,精准把握 触键可以更充分地把握音乐形态特征 。如在快速状态下 侧重于分解和弦琶音乐句中 ,演奏者应主要运用指尖触键方法 。

  在对谱例 1 进行演 奏 时 , 就 其 音 乐 形 态 特 征 而 言 , 左右手两个声部都设计于单音织体上 ,在纵向结构上呈 八度关系 ;在横向结构上则主要为分解和弦琶音下行模 进发展 。基于此 ,在实际演奏中 ,演奏者应切实保证对 两个声部均衡发力 ,进而实现 一 种音响融合效果 ; 另 一 方面 , 在触键时 ,让左右手保持彼此 放 松 、独 立 状 态 , 同时 ,通过指尖触键方法 ,依托腕部将源自前臂的力量 不断传输至指尖 ,指尖则以垂直方式稳定下键 ,让每个音均可实现颗粒性效果 。

  谱例 1 :
\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中 , 贝 多芬大胆地布局了大段的八度织体 ,不仅在纵向上运用 八度音程 , 而且出现了大量连续性的八度跳跃 ,就横向 旋律发展手法而言 ,则是在八度跳跃基础上实现了模进 化进行 。在对该部分八度音型进行演奏的过程中 ,演奏 者应当保持手型稳定性 , 八度音型基于半音阶形式递 进 ,保证每个和弦集中饱满且颇具弹性 , 自然轻巧地完成弹奏 。

  比如 ,在对谱例 2 进行演奏时 ,演奏者双手两个声 音 都 应 构 建 在 基 于 八 度 跳 跃 的 上 行 音 阶 跑 动 中 , 通 过 “ 丝滑的 ”跑动音型演绎出一种慷慨激昂的雄壮气韵 ,以及奔放洒脱的生命情调 。弹奏过程中 ,演奏者左右手的 1 指 、5 指应灵活贴键 ,展现手腕灵活性 , 在指尖触 键时 , 与音阶应构建 一 种抓力性及紧张感 ,做到张弛有 度 。就旋律级进上行发展而言 , 可通过渐 强 力 度 表 现 , 即在弹奏过程中逐步提升触键力度 , 以此实现 一 种空间距离感 ,演绎出一种心潮澎湃的情绪效果 。

  谱例 2
\
 
  相比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 乐 作 品 对 装 饰 音 的 运 用 ,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 “ 有所收敛”, 但 在 某 个 音 或在乐段 、乐句中合理运用装饰音技巧则具有别具一格 的效果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中 , 贝多芬主要运用颤音和回音两种装饰音 , 它 们 在 修 饰 、 润饰旋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 ,就颤音而言 , 在该 首协奏曲中 ,作曲家分别在第 一乐章 、第三乐章对短颤 音 、长颤音进行了反复运用 ,对于长颤音 ,作曲家通过 双手同时颤音的方法渲染乐段氛围 。在弹奏时 ,演奏者 不仅要保证双手 2 指 、3 指的支撑力量及灵活性 , 而且 应关注颤音间的均匀过渡 ,保证清晰平均 、音色透亮 。就 回音而言 ,其主要出现于协奏曲的第三乐章 ,演奏过程 中演奏者应注重协助主旋律将回音弹得连贯且具有歌唱 性 ,各个音符要弹奏清晰 、轻巧 , 以此让整个乐段基调给人以优美欢快的感觉 。

  4.踏板运用

  踏板运用作为钢琴演奏的重要一环 ,其能够让钢琴 音色变得更为丰富 ,让音质变得更为优美 。正如国际著 名钢琴家及教育家约瑟夫·班诺维茨所提到 的 , 巧 妙 的 踏板法是一位有着突出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 所必备的素养 。踏板运用不仅是一门艺术 , 而且是一门学问 ,它同时有赖于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虑 , 以及对作曲家创作意图形成深刻认识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 协奏曲》Op.73 开始部分 , 贝多芬布局了一处踏板运用 , 以此营造出 一 种对比鲜明的恢宏气势 。结合乐曲实际情况 ,演奏者应当做到对踏板方式的灵活运用 。

  比如 ,在对谱例 3 进行演奏时 ,基于左 、右手两个 声部的织体特征 , 以及在音乐表现上的侧重内容 , 可了 解到应注重采用侧重于连奏的旋律表现 。对此 ,演奏者 应通过旋律切分踏板的方式 ,也就是指尖弹出音后接着 踩下右踏板 , 以此实现对乐段的连贯流 畅 表 现 。所 以 , 在踏板运用上 ,演奏者应当建立起手部弹奏与脚部运用的紧密联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乐曲魅力 。

  谱例 3 :
\
 
  1.音乐形象塑造

  音乐形象 , 即为音乐作品通过声音塑造形成的形象, 其不仅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所在 , 而且是音乐美学至高范 畴 。创作者将自身对世界的感知依托对音乐表现要素的 综合应用 , 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 。对于演奏者 而言 , 在二度创作中 ,应当凭借自身特 有 的 理 解 认 识 , 发挥无穷的想象 ,并利用各种演奏技术 ,进而完成对音乐 形象的塑造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音乐形象塑造中 , 演奏者应该立足于协奏 曲 创 作 背 景 , 深度思考把握音乐形象特征 。 比如 ,在协奏曲第 一 乐章 开始部分的三个有着华彩性特征的乐句 , 为人们描绘了 一 幅波澜壮阔 、气势非凡的理想画面 ,在对该三个乐句 进行演奏时 ,演奏者应当融入积极的情感 ,通过以情绘 景 、以景表意的方式 ,切实在时间 、空间层面表现出对人生的畅想 ,就像诗人咏叹一样表达出自身的真情实感 。

  2.音乐情绪表达

  音乐情绪 ,亦可称之为音乐表情 , 主要是指音乐作 品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表现 。在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 协奏曲》Op.73 中 ,作曲家凭借其独特的情感经历 ,将自 身独立的情感状态与音乐作品进行充分融合 ,进而传递 出 一 种客观世界中人类普遍追求的博爱思想 。 因此 , 在 对该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表达上 ,应当基于这 一视角 ,充 分把握音乐音响的抒情特性 ,领略贝多芬在创作时的情 感体验 ,继而将其转化成演奏情感 ,淋漓尽致地完成对 乐曲音乐情绪的表达 。 比如 ,在对该首协奏曲第二乐章 主题进行演奏时 ,这 一乐章主题动机构建于级进下行的 音阶化模进下行中 , 通过缓慢的速度 、连音及跳音的 线 、点音色 ,展现出有着深厚情感内涵的音响效果 ,也 就是依托交融式的音色展现出一种超世绝伦的意境韵 味 , 基于此 , 在音乐情绪上营造出一种甜美静谧的气 氛 , 与第 一 乐章 、第三乐章的慷慨激昂形 成 强 烈 对 比 。 在对该部分主题进行演奏时 ,演奏者 一定要保持身心放松 ,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 。

  3.音乐形态把握

  音乐形态 , 主要是音乐外部 、 内部及音乐的变化运 动规律总和 ,作为一 种整体性存在方式 ,其是通过一系 列音乐要素有机融合构成的结构化音响形式 。在对音乐 作品进行演奏时 ,对音乐形态的把握 , 除了对演奏者音 乐要素分析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还可为演奏技巧运用提供 有力依据 。因此 ,可将音乐形态把握界定成音乐内容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而言 ,不管是音乐形象 ,还是音乐情 绪 ,均属于音乐内容的概括性体现 ,是基于宏观视角形象 形成的 ,这并不代表音乐作品中的每个音符 、乐句 、乐 段都在塑造某 一形象或表达某种情绪 。所以 ,对音乐形态的把控 ,实际上是对各项音乐表现要素的处理 。

  比如 ,在对谱例 4 进行演奏时 ,该谱例在声部织体 结构上有着多音层特征 ,鉴于其音乐形态较为复杂 ,对 此 ,演奏者应关注不同音程表现 ,特别是注重凸显高音区上的主旋律 ,控制好左手声部的音响力度 ,进 一 步表现出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 。

  谱例 4 :
\
 
  四、结语

  总而言之 ,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不论是其创作手法 ,还是音乐风格 ,都有别于贝多芬早 期的作曲 ,其宏大的规模 、辉煌的音响 , 以及繁杂的演 奏技巧 ,不失为协奏曲交响化的典范 ,是贝多芬作品中 颇具代表性的佳作 。在演奏该首协奏曲过程中 ,演奏者 应灵活运用演奏技巧 ,并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淋漓尽致地演绎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

  参考文献 :

  [1]郑园梦 .浅论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交响性[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98-100.

  [2]吴家军 .谈 贝 多 芬 谈 对 钢 琴 协 奏 曲 体 裁 的“改 革 ”—— 以《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为例[J].音乐生活,2016(06):65-67.

  [3]杨铭 .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作品研究[J].黄河之声,2022(02):69-71.

  [4]李树芳 .浅析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贝多芬《降 B 大调钢琴奏鸣曲 OP.22》第一乐章为例[J].黄河之声,2020(04):52.

  [5]彭雅妮 .双重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 110 中赋格的旋律演奏处理[J].艺术评鉴,2021(07):66-68.

  [6]沈昀光 .贝多芬《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内涵[J].艺术家,2023(02):64-66.

  [7]董霞 .华丽且辉煌的炫技 ,崇高而庄重的吟唱 评特里福诺夫 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J].音乐爱好者,2019(05):30-33.

  [8]杨琦 .贝多芬钢琴作品《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2(13):157-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5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