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分别对曲式分析 、音乐分析、音乐学分析和音乐分析学这四 种概念及其产生 、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部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最终对 四 种概念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 。文章指出,曲式分析是音乐分 析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关注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而音乐分析则包括更多元的分析视角;音乐学分析作为脱胎 于中国理论界的词汇,体现了理论家们试图通过音乐学乃至跨学科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解读;而音 乐分析学是一种学科概念,2009 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首届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可以视作“音乐分 析学”作为学科成立的标志 。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从国外学成归 来,将西 方作曲技术 、理论 带回国 内,并 在 我国 专业 音 乐 院校中进行了广泛的 推广与传播, 极大 地 推动了我国音 乐理论 教学 与研究 的 发 展,取得了丰富的 理论研究成果 。 在这样的 时代 背景下,随着学科的 发展,一些概念逐渐出 现在 人们 的 视野中,例如曲式分析 、音 乐 分析 、音 乐 学 分 析和音乐分析学 。针对这些不同的概念,一批专家学者进 行了大量的探讨 。然而, 由于 这些概念 在 字面上极易混 淆, 因此仍然使得音乐专业的 学 生乃至音乐 爱好者 产生 了很大 的 困惑 。本文 旨在 通过对 曲式分析 、音乐 分析 、音 乐学分析 、音乐 分析学进行一定的讨论,进而陈述不 同概 念 的 定义,并 对 部分相关的 译著 、专著进行梳理,最终 对这四种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
一、关于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主要关 注 音 乐 作 品 的 结 构 和 形 式,它 已 经 发展成为一 门学科,常用“曲式学”进行指代 。西方曲式理 论发 源于 西方音乐 理论史,“文 艺复兴向巴洛克的 转折时 期,古 希腊 、罗马的 演说修辞学极大 地影响了音乐 的 理论 思辨,人们 开始将修辞学 的 原则和术语转借到音乐 上来, 并形成 了音乐作品的‘形式’概念 。”① 曲式分析的基 础便 来自各 类“曲式模型”,这些“曲式模型”由长时 间 音 乐 理 论 家们 分析 、总结 而来,音乐 分析者们 一方面要将音乐作 品的 结 构与已 知的“曲式模型”进行比较,另 一 方面 要 对 具有开创性的 曲式结 构进行研究,将其判定为对 已 知“曲式模型”的补充或新的“曲式模型”,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下定 义 。 曲式模型理论经过众多理论家的发展形成 了一定的体系 。代表的理论家有奥地利理论家科赫,捷克 理论家雷哈,德国理论家马克思,英国理论家普劳特 和美 国理论家该丘斯② 。一般认为,在这些理论家的著作中,普 劳特 和该丘斯的著作 可以说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英美 国家最重要的分析著作 。20 世纪 50 年代,它们也由中国 学者编 译,对中国“曲式学”的发展 以及后来音乐分析 学 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回顾 20 世纪中国曲式理论的发展,20 世纪 50 年 代 至 20 世纪末,“曲式学”“曲式分析”“曲体学” 等术语作为 热点词汇出现在众多著作 、译著以及论文中 。这时候的中 国音乐学界, 实现了从翻译西方专著向中国理论家自己 编写 、创作的转变 。
例如 陈 洪先生的《曲式与乐曲》是第一本讲授音乐体 裁的专著, 于 1947 年由上海音乐公司出版 。全书共 179 页,分为 14 章,大部 分内容都是围绕着音 乐 的 体 裁 来 讲 述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养分,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正 如 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 简陋 的书,但在我国的音乐田地上,朝 着这条路线走的,这 还 算是一只开荒牛。”此外,1961 年审议且 1962 年出版的吴 祖强编 著的《曲式与作 品分析》是另一本具有重 大影响力 的专著 。该著作作 为中央音乐学院“曲式与作 品分析”课 程的教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使用 。全书共分 12 章,前 两章对音乐作 品中内容 、形式与 曲 式 的 关 系 以 及 音 乐 的 表现手段等话题 进 行了讨论,此外对 一 部 曲式 至 混 合 曲 式等主要的曲式类型进 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附 有 谱 例 进行补充说明 。另外,还可以观察到理论家们很早就对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给予了关注,出现了军驰和李西安 的《民族 曲式与作 品分析》、李吉提 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等 著作 。这种从编译到撰写倾向的转变以及对于中华民族 民间音乐的关注, 展示了中国曲式学发展 明确的 、迅速 的 、充满生命力的一 面,以及中国学者们明确且强烈地将 其用于中国音乐研究 、发展的意识导向 。
20 世纪末这样一 种 以“原 创 ” 为 主 导 的 创 作 性 质 , 成 为 21 世 纪 曲 式 学 科 理 论 研 究 的 主 流, 并 且 得 以 稳 定 、壮 大 。这 类 著 作 有 钱 仁 康 与 钱 亦 平 的《 音 乐 作 品 分 析 教 程 》、李 吉 提 的《 曲 式 与 作 品 分 析 》、吴 祖 强 的《 曲 式 与 作 品 分 析 》( 修 订 版 ) 、钱 亦 平 的《 音乐作 品分析简 明 教 程》( 上 、下 )、杨 儒 怀 的《 曲 式 结 构 的 理 论 基 础 论 文 集:杨儒怀音乐文集》、陈鸿铎的《曲式与作 品分析新编》、 贾达群的《作 曲与 分析》等 。 国内传统曲式学理论著作 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 立 初 期 和 21 世纪初期为产出高峰,但 整体呈现出递减的态势,这一态势一方面受到“音乐分析” 学科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曲式学科在我国逐渐稳 定地建立的事实 。但在这样一种“递减”的过程中,曲式学 领域的“应用类”教材逐渐增多,反映了我国曲式学教材的 创作目的从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向 “工具书”“应用类”目 的的转变。这类教材一般只对曲式学基础理论进行大致的 论述,而提供更多的分析谱例供读者进行选择 、分析,在教 材名称中多以“实用”“谱例集”等词汇表现其属性 。
值得注 意的是,1981 年张洪模编 译怀特 的 《音乐 分 析》首次使用“音乐分析”作 为书名出现在中国理论 界 的 视野 中 。这可以视为 一 个 标志,为后来“音乐分析 ”逐 渐受到理论家的重视,从而跳出“曲式学”学科埋下了伏笔 。
二、关于音乐分析
字面上 的音乐 分析可以说与音乐创作 、音 乐 表 演相 伴而生, 通常是指使 用 与音乐创作相反的 思维将音乐作 品的“肌理”进行分解 、分析 。分解的对 象是音乐 文本,分 解的 角度通常涵盖音 高 、曲式 、音 色 、节奏等 等;分析的对 象即分解的内容,但分析的方法丰富多样 。在音乐分析的 发展历史 中,产生了诸多音乐 分析方法,例如音 级集合分 析 、申克分析等,甚至 产生了采用 跨学 科的 方式 、方法 对 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现象 。但是共同点在于,在如今音乐 分析学科的视域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多层面 、多角度的 分 析一般才会被认为符合了音乐分析的规范 。例如,和声分 析或曲式分析分开来并不能被称为音乐分析,而二者结合 后综合视角下的分析则更加符合音乐分析的含义,从而被 界定为音乐分析 。
关于 西 方音 乐 分析发 展史 以 及 有 哪些 相 关 文 献,大 量的学 者 已 经 进行了研究,例如陈鸿铎教授的 文 章③ 已 经 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本文不再进行大量赘述 。但在谈论中 国音乐分析学科发展之前,对 Analysis 词条于西方学界前 两次出现的历史进行一定的观照是很有必要的 。
音乐 分析词条于 1951 年第一次正式出 现,由德国 音 乐学 家埃尔普夫撰写,被发 表 在 德语大 型音乐词典《音乐 的历史 与现状》④ 中 。这说明 了“音乐 分析”的 发展在 当时 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埃尔普夫对 Analysis 的 定义为:“音 乐 分析是对 一 部或 一 组 具 有 相 互关联的音乐作品所进行的分解 、说明和释义。 ”⑤作者在词条的 剩余部分,从写作技术分析 、心理学 分析 、表 现 力 分 析三个方面对“分解”“说明”“释义”进行了阐释 。
1980 年,《新格罗夫音乐 与音乐 家辞典》⑥ 同样录入了 音乐分析词条 。该词条由英国音乐分析理论家伊恩·本特 撰写,规模是埃尔普夫攥写的词条的十几倍之多 。本特在 总论 中对音乐 分析的定义为:“把一个音乐结 构分解为 相 对更小的 构成要素, 并对 这些构成元素在该音乐结 构中 所起的作用进行考察。 ”⑦可以说,本特与埃尔普夫的定义 是极为 相似的 。接着, 本特在 总论 剩下的部分对 音 乐 分 析 、音乐美学 和音乐批评 等词进行了辨析,本特的 文 字反 映了他对音乐本体分析重要性的强调 。此外,本特还对音 乐 分 析 的 发 展 史 以 及 音 乐 分 析 的 方 法 进 行 了 梳 理 与 分 类 。从传播的 角度来看,由于 这是本英文 著作,使得它相 较于德语辞典《音乐 的 历史 与现状》得到了更为 广泛的传 播, 对 西方乃至 中 国音乐 分析后续的 发展发 挥了不 可或 缺的作用 。
中国音乐分析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直到 20 世纪末才逐 渐步入兴盛时期。“兴盛”的表现,一方面来自于多次学术 研 讨 会 以 及 专 业 论 坛 的 召 开, 例 如 分 别 于 2009、2013、 2015 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分别于 2011、 2012、2013、2014、2016、2020 年 召开的 中 央音 乐 学 院音 乐 分析论坛,2012 年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首届音乐(分析) 理论 大 师讲习班,2017 年 上 海音 乐 学 院召开的 中 国 新音 乐: 理论 驱动与历史 观 照—— 彭志敏教授音 乐 分析工作 坊,等 等;另 一 方面,这一时 期 诞生了大 量的 论 文 、译文 、专著 、译著,涵盖了有关音乐 分析理论 总论 以及具体的音乐分析方法(例如申克 、音级集合 、十二音 、结构 、新里曼)。 以著作 为例,1997 年出版 、彭志敏先生的《音乐分析基础 教 程 》被 视 作 中 国 理 论 家 自 己 创 作“音 乐 分 析 ”著 作 的 “源”。 该著作 以九 章内容对音乐分析常用的方 法进行了 梳理,在附录中还对还原分析 、集合分析进行了简介 。该 著作体现了作 者多维度 、超前的音乐分析视角, 为国内 “音乐分析(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2023 年出 版 、贾达群等著的《后调性音乐中的音高组 织体系 、技 法 及分析》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分析领域最新的著作 。该著作 从申克 、新音阶 、自 由无调性 、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 作 曲 法,乔治·珀尔的十二音调性理论,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 论,新里曼 、大卫·列文广义音程与 变换理论 、频谱音乐九 个方 面, 对后调性音高组 织建构的主要体系与技法 以及 分析方 法进行了梳理与 总结 。该著作 还高度关注 了中国 作 曲家部 分后调性音乐创作, 以此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在 世界后调性音乐研究中的传播与 发展 。这一时期还有一 部分优秀的著作 问世,例如姚恒璐的《二十世纪作 曲技法 分 析 》《 现 代 音 乐 分 析 方 法 教 程 》, 贾 达 群 的 《 结 构 诗 学—— 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 的讨论》《作 曲与 分析—— 音乐结构:形态 、构态 、对位以及二元性》,尼古拉斯·库克 著 、陈鸿铎译的《音乐分析指南》,王 中余的《阿伦·福特音 级集合理论研究》,等等 。这些著作以及大量的论文 、译文 是中国音乐分析学科发展 的硕果, 它们同时为学科发展 的未来持续注入养料, 向世界展示了学科发展欣欣向荣 的兴盛现状 。
三、关于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这个术语脱胎于中国理论家于润洋先生于 1993 年发表的《歌剧〈特 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按我的理解,音乐学分析则应 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 、具有综合性质 的专业性分析,它 既要考察音乐作 品的艺术风格语言 、审美特 征,又要揭示 音乐作 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并做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 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二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 品的整体形成一 种 高层次的认识。 ”⑧于润洋先生的这篇 文章,不仅在作 曲技术理论方 面 分析得十分详尽,而且还 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典范,从社会 、历史等角度对作 品的音 乐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两个层面详 尽且令人信服的分析, 才让这篇文章被奉为音乐分析与 音乐学研究的典范, 从而产生了直至今日都被人津津乐 道甚至模仿的显著效果 。
“音乐学分析”被提 出后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 。一 时 间,很多中国学者都对“音乐学分析”这一概念给出了 自 己的见解 。例如 陈 鸿铎教授在其文章《从“音乐分 析 ”与 “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中提 出使用“作 曲技法 分 析”替代“音乐分析”,从而将其与“音乐学分析”这一概念 并列 。他还对音乐学分析进行了如 下的定 义:“以音乐作 品(包括作 曲家)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音乐作 品进 行 了 详细技术分析的基础 上,进 而在史学 、美学 、评论等 层 面 进行归纳总结 。后者为重点,而前者是达到后者所必须经 历 的 一 个 过 程! 其 最 终 目 的 是 解 释 音 乐 作 品 的 文 化 意 义。 ”他的定 义与 于润洋先生的并无本 质 的差别,但是可 以发现他对于音乐本 体的技术理论分析重 要 性 的 强 调 。 值得强调的是,于润洋先生定 义中的“更高”二字在 笔 者 看来也是相同的意思 。这一“更高”并无褒贬之意,而是一 种“警醒”,警醒年轻学者不要盲目地使用“音乐学分析”这 个字眼,而忽略了技术理论分析要详尽的前提 。
另一方 面, 部 分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学者在没有充分理解于润洋先生提 出“音乐学分析”的前提 下,对“音乐学分析”这一术语进行滥用,从而产生了一批甚至 连技术理 论分析功夫都没有做足的文章,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
到目前为 止,并 没 有 学 术 会 议 或 专 业 的 音 乐 院 校 对 这一概念进行解释 、说明,这一概念 似乎在 学 界并 没有统 一 的定义和认知 。但从众多的 相关文献中, 可以领会专 家 、学 者们 统一 的对技术理论 分析重要性的一致 强调,这 种强调是在传达一 种理念: 并 非在 分析中 涉及音乐 学 方 面的 内容便可以被称为“音 乐 学 分析”,只有 作 曲 技 术 理 论方面的 分析要做得足够详尽,辅之以相同,甚至更深程 度的音乐 学研究,才可能戴上 这顶“音乐 学 分析”的 帽子, 从而给予读者更多角度的作品分析 。总之,有关“音乐 学 分析”还需要更多学 者 的探索与研究,这对 于 中 国音乐 分 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启发 、思辨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 。
四、关于音乐分析学
“音 乐 分析学 ”同样发 源于 中 国 学 界,西 方 向 来 使 用 analysis 指代音乐 分析,并 没有特指的“音 乐 分析学 ”专业 术语 。1986 年,周 勤如在期 刊《当代音乐分析学进展的一 般倾向》的 文 章中 直接使 用 了“音乐 分析学 ”的 字样。“音 乐 分 析 作 为 一 种 以 研 究 音 乐 思 维 规 律 为 目 的 的 认 识 手 段, 在本世 纪 中 已 经 发 展成 为 一 门横跨音乐技术理论 与 音乐学的边缘学科。 ”⑨不难看出,周勤如先生认为当时的 音乐 分析已 然发展成 为 一 门学科, 或者说具备了成 为 一 门学科的条件,故使用“音乐分析学”来表示其学科属性 。
21 世 纪 初,首届全国 音 乐 分析学 学 术研 讨会在 上 海 音 乐 学 院召开,一 定程度上 可以视作“音 乐 分析学 ”作 为 学科成立的标志 。会议以“Analystics”作为“音乐 分析学 ” 的 英文 直译,从某种程度上 反映了“音 乐 分析学 ”原创 于中 国学 界的 事实,同样反映了中 国专家 、学 者们 想将中 国音乐 分析学科的 发展成果 在世 界音乐 分析学 界中进行传 播 、交流的期许 。会议上,众多音乐理论家激烈讨论,并在 会议后几个月内陆续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对音乐分析学的 定义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例如贾达群在《音乐分析 学的任务与使命》中对“音乐分析学”定义如下:“音乐分析 学是自 20 世 纪 以来一 门新兴的 、综合的 、交缘的,并具有 方法论意义的集理论 、实践于一体的对音乐及其形态进行 分析认知的学科。 ”⑩经过这次学术盛会,中国音乐分析学 的学科属性更加明 确了,众多专家 、学 者对 学科发展的前 景充满信心,音乐分析学在中国迎来了真正的兴盛时期 。
五、思考与总结
( 一 )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
通过梳理 可 以 看 出,曲 式 分 析 与 音 乐 分 析 的 关 系 并 不 能用 寥寥数言可以说明 清楚,笔者 认为 可 以 从 两 个 方 面进行探讨 。
第一,从分析的本源出 发,曲式分析是单纯围绕着作 品的 曲式结 构进行角度及方法的 分析, 这种角度及方法 较为单一,且得出 的 分析结果 较为 直观,可以为音乐 学 习 者 提供横向的 、直接 的 指导; 而音乐 分析是使 用更为 立 体 、综合的 角度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并 没 有被明 确规定必须涉及到某些方面才可以被称为 “音 乐 分析”,但基本会涵盖对作品曲式结 构方面的研究 。虽然 它在专业音乐 学 院中 可能更多的是指代作曲技术理论 分 析,但在 如今越发 多元化 的 时代 背景下,音乐 分析的方法 明显地 被拓宽了,“音乐 学 分析” 一词的 出 现可以说从一 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19 世 纪之前曲式分析与音 乐分析几乎可以画等 号,但曲 式 分 析 围 绕 着 曲 式 模 型 进行研 究 的 核心思路暴露了诸多问题,无法满 足 作 曲 家 及理论家们对逐 渐 异质 化的音乐作 品进 行分析 的 需 求,这 便促使了“音乐分析”这种 强调全面 、多角度 、多维度分析 的概念受理论家 、作 曲家的青 睐与 推崇 。Analysis 词条在 20 世纪于西方 音乐辞典中的出现便 反映了这样 的趋势, 它为后世音乐分析的发展 提供了开放思路 。综上,从“分 析”二字出发,曲式分析可以作 为一 种 分析角度被归属到 音乐分析的范畴中, 为音乐学习者提供有关作 品曲式结 构方 面 的参照, 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可以作 为音乐分析这 一“动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研究阶段 。
第二,曲式分析早已发展成了一 门 学科,音乐分析在 中国也进入了学科发展 的兴盛时期,甚至出现了“音乐分 析学”及对应的英文术语 Analystics。但二者并不是替代关 系,中国的曲式学科仍然 在独立发展,近年来仍有多篇优 质的论文出现,例如姚恒璐的《曲式分析“四要素”的认知 与结构功能逻辑的有机关联》《多种 曲式原则并存的 “结 构对位”实证》等 。而音乐分析可以说是“曲式学”这棵树 的分杈,朝着自 己的天空伸出更为繁茂的叶片,在如今中 国音乐学界吸引着更多学者的目光 。
(二)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分析
“音乐分析”源于西方学界,“音乐学分析”被中国学界 提出。“音乐分析”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拥有了庞大 的本 体分析技术积累以及如 今越发多样 的分 析 视 角,但 是并没有专门设定所谓“音乐学分析”的术语 。这从某种 程度上反映了所谓“音乐学分析”被“音乐分析”所包含 的 关系,中国学者提 出的“音乐学分析”的核心内涵依旧 源 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的发展 。
聚焦于国内学界, 站在音乐分析学科建设的角度上 来看,“音乐学分析” 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 。正 如前文所 说,其作 为脱胎于中国理论界的概念,反映了中国理论家 们试图通 过音乐学解读乃至跨学科的方 式对音乐作 品进 行分析, 在 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原本倾向于作 曲技术理论分析的“音乐分析”边界的拓宽,是大有裨益的 。然 而,我们需要学者对“音乐学分析”相关问 题 做进 一 步的 研 究, 以减少对此概念的误用 、滥用,避免为音乐学习者带来困 扰,继而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
(三)音乐分析学
提到这一概念必须明确的是,“音乐分析学”是一门学 科概念而非一 种具体的音乐分析方 法, 所以不能够和曲 式 分 析 、音 乐 分 析 、音 乐 学 分 析 划 等 号,甚 至 是 约 等 号 。 “音乐分析学”的被提 出以及转译,反映了中国学者 对 将 音乐分析发展 成为独立学科的愿景 。近年来中国音乐理 论界对于音乐分析学的讨论极其热烈, 产生了大量优质 文献,但是同时反映了专家 、学者对“音乐分析学”看法 不 一以及目前对学科建设相关问题 未达成共识的现状 。可 以说,“音乐分析学”的发展 现状是令人乐观的,而中国音 乐分析学科发展 太快,相关的问题 还需要众多专家 、学者 共同努力,在产出国际前沿学术成果的同时,尽快发 现 、 提出 、解决学科发展 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厘清在这过程 中 转 译 、创 造 的 众 多 专 业 术 语 、概 念,对 中 国“音 乐 分 析 学”的茁壮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
六、结语
综上, 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存在分析方 法 视角下的 被包含关系,在国内又表现出学科视角下的衍生关系;音 乐分析学的出现反映了中国音乐分析发展 的蓬勃态势以 及专家 、学者们想将其发展成为独立学科的愿景;而音乐 学分析来自 理论家们试图通 过音乐学解读乃至跨学科的 方 式对音乐作 品进行理论思辨 。 中国理论界在百年之内 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果是令人惊叹的, 但是相比西方 还 缺乏足够的学术积累作 为支撑 。 中国音乐分析学科建设 任重 而道远,这需要中国学者们携手共进,更加努力地开 展研究,积极参与 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推动中国音乐分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