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印象·国乐》是中国的第一部民族乐剧,是著名作曲家姜莹创作的世界首部民族乐剧,由我国中央民 族乐 团团长席强联合著名导演王潮歌共同打造 。民族乐剧《印象·国 乐》在国际音乐界首次提及民族性与乐剧 融合的理念,其构思是以我国民族音乐为元素,通过戏剧表演方式将整个音乐会串联起来,以“颠覆”“突破” 的创新思路,打破民族管弦乐常规演出形式,大胆梳理和探索视 、听 、说艺术相结合,探索国 乐持续发展的可 能性 。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是以敦煌壁画古乐器为原型, 经过系统的大规模乐器复刻改良后,以视 、听 、说艺术 结 合为演出形式的专场音乐会,由极具创新的民乐唱奏 、独 奏 、重奏 、合奏等形式组合串联,“颠覆”性的乐队编制布 局和大型舞台艺术设计,处处洋溢着东方元素。“创新”的 音乐表现性令人印象深刻,格调鲜明,为我国未来民族器 乐 、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理念 。
一、民族乐剧《 印象·国乐》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刻
( 一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前世今生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创作始于 2008 年,当时中央 民族乐团团长席强提出了一个构想, 创作一部由我国传 统民族民间器乐演奏的民族乐剧,通过舞台 、服装 、灯光 、 音乐 、述说等方式,向全世界展现国乐的魅力,宣扬我 国 优秀的民族文化 。2013 年,中央民族乐团和敦煌文化研究专 家 、音 乐 学 者 和 演 奏 家 、乐 器 制 造 工 匠 等 一 起 研 究 并复原了千年前中国古代敦煌壁画上的古乐器, 对敦煌壁 画上的各种乐器进行全面复 原 和 制 作, 包 括 50 多 个 种 类 、80 多件乐器 。在此过程中,专家和作曲家投入了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让复原的乐器再次演奏出动人的声音 。从 整个项目策划到作曲的过程中,耗费了 6 年时间,由我国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 、著名导演王潮歌 、驻中央民族乐 团青年音乐作曲家姜莹共同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民 族乐剧《印象·国乐》,在我国首都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 盛大首演,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
就音乐表演艺术而言,通常人们对于“音乐会”的认知 是专业性极强,其 一,演出场所是经过专业声学设计的音 乐厅或剧场 。其二, 由 一些高难度的曲 目整合为一 台演 出 。尽管有的音乐会有一定题材限制,但在曲目演奏方面 并没有过多关联, 音乐会的基础结构多由主持者和演奏 者两类相对独立的人物构成,演奏者语言极少,主持者也 只承担简单的讲解任务 。但在《印象·国乐》中,观众看到的是一气呵成的视 、听 、说艺术结合的表现形式,音 乐 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春秋时期的“楚风” “郑风”,或汉代乐府 、唐代绝句 、宋代词牌等,整场音乐会 也延续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规律,前 一 首曲子的余音 未 尽,下一个 音符 和画面 随后变换,而且首尾相连紧凑,让 观众畅快淋漓 。
提及“乐剧”的概念,大家似乎耳熟能详,却又不太常见 。 回看西方音乐史,瓦格纳对歌剧作 品提 出过“音乐与 戏剧结合”的理念,被我国专家学者解释为“乐剧”。 根据 瓦格纳的理念,在古希腊时代,诗 、乐 、舞和戏剧都被紧紧 束缚着 。所谓“乐剧”,其实就是进 一 步将诗歌 、哲 学 、造 型 、器乐 、人声等艺术形式解放,在同一作 品中重 新结 合 与诠释 。在现代戏剧舞台上,无论是话剧 、舞剧 、歌剧 、音 乐剧等,都必须符合包括人物 、场所的浪涌型推动力的戏 剧基本表演逻辑 。但《印象·国乐》中并没有具体的角色设 定,也缺乏可以用语言表达整体的叙事脉络,那么如何承 担“剧”的称号呢? 或者以“乐剧”之名博得关注,但实际上 是民族管弦乐音乐会? 抱着这样 的困惑踏入这场音乐会 的人也不在少数 。基于这些困惑,再来看“印象”系列“乐 剧”作品,不可否认与 瓦格纳理念中所谓的“乐剧”有相似 之处,但“乐剧”前的“民族”二字又赋予与 以往乐剧截然 不同的含 义,民族乐剧不只是单纯讲述一个故事,民族乐 剧突出的是民族性借鉴了西方乐剧的理念, 展示我国独 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民族音乐元素。《印象·国乐》对于导 演王潮歌来说 意义非凡,《印象》系列作 品是她的“金字招 牌”,作 为整个《印象·国乐》乐剧的编辑和执行导演,她对 《印象》的设定精准 、新颖 、富有深度 。导演把整个剧院设 想成一个 盛大的舞台, 演出也突破了传统点对点的单一 回应 。在观众走廊两侧,表演者置身于人造丝屏风后面, 用一种没人见过的古乐器复刻品,随心所欲地表现主题曲 。
演讲者的服装是模仿隋唐宫廷的乐工样 式,静 坐 的 动 作和 姿 势 也 源 于 唐 玄 宗 时 期 的 坐 部 伎 。全 景 图 像 感 和 多 个声部 的合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 。最重 要 的是,它创造了 一个 三维的历史音乐空间,在灯火摇曳的 丽江畔 、水波温暖的西湖岸边,表演者主要以述说 与 演奏 行进, 置身于这一实景搭建中的观众更容易融入戏剧情 境,个 性鲜明的人物刻画与 简洁易懂的情 节设定,让 视 、 听 、说艺术在这场音乐会中达到高度融合 。
(二)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刻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中使用的大部分乐器是庄壮教 授和研究院研究员参照敦煌壁画的各种 图片和对比史料 研究复刻而成,共有 50 多个类别 、80 多件乐器 。虽然之前 在国内也对敦煌的个别乐器进行过恢复工作, 但类似这 样成规模的大型恢复工作 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 以下是敦 煌音乐制作列表:
复刻乐器共有 50 多个种类, 当中以制作数量为一件 标准的乐器,包括:凤首阮小 、凤首阮中 、凤首阮大 、曲颈 琵琶无品 、瑟 、古筝 、五弦葫芦琴 、双 排箜篌 、箜篌 、短笛 C 调 、横笛 C 调 、笙 C 调 、筚篥 C 调 、竽 C 调 、长方 形排箫 C 调 、雁形排箫 C 调 、三角形排箫 C 调 、长短形排箫 C 调 、梯 形排箫 C 调 、羌笛 C 调 、凤笛 C 调 、短笛 D 调 、横笛 D 调 、 笙 D 调 、筚篥 D 调 、竽 D 调 、长方 形排箫 D 调 、雁形排箫 D 调 、三角状排箫 D 调 、长短形排箫 D 调 、梯形排箫 D 调 、 羌笛 D 调 、凤笛 D 调 、担鼓大 、担鼓小 、粗腰鼓 、腰鼓 、毛员 鼓 、答腊鼓 、喇叭型鼓 、花盆鼓 、大鼓 、云鼓 、方 响 、宽边锣 、 钹 、都昙鼓 、羯鼓 、鸡娄鼓 、答腊鼓 、铜铃 。
乐器制作数量有两 件 的是:曲捲胡琴高音 、曲捲胡琴 中音各两 件 、曲颈琵琶 、长角 、直颈琵琶 、阮咸 、五弦,两 种 造型各两 个,曲颈阮咸 、花瓣胡琴高音 、花瓣胡琴中 音 各 两件 、雷公鼓 、拍板各两件,鼗鼓的制作数量为四件 。
敦煌古乐器的成功复刻归功于庄 壮教授长期的研究成果,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第一 厂的精心制作,笔者 在浏览后总结了以下两点:第一,通过文物资料的还原与 科学的乐器复刻,表现出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结合,包括 气鸣乐器的笛子 、打击乐器的山羊鼓 、方响等,还有弦 鸣 乐器的瑟 、箜篌 、五弦葫芦琴等,上述音乐都是与现代 民 族乐器“重名”,也与演奏方式密切相关,但在形制特征上 不 能“重 复 ”,如 笙 的 口 哨 形 、琵 琶 的 直 项 和 曲 项 的 形 状 等,不仅受到现代吹奏技术的深远影响,而且尽可能保留 着造型上的“古老美好”。 这种音乐再现方式是在长期重 视敦煌壁画的基础上,以大量历史材料文献为证据,以学 术性 、历史性为首要任务的又一次敦煌音乐的复现 。第 二, 此次复原乐器不仅真正还原了壁画中乐器的原有形 象,而且根据现代大型乐团声部编制的要求,最大限度地 丰富了乐团编制 。对于壁画上乐器合奏的场景,以往看其 “形”听不到“音”,可见如何实现“古色古音”是乐器制作面 临的主要困难 。因此不仅需要满足现代演奏,还需要解决 合奏中声场不统一 等问题 。经过敦煌音乐 一 厂乐器制造 师 、专家和作曲家等对史料 、乐队编制和音响的大量深入 研究,才得以系统化解决该问题 。
二、“ 颠覆”带来的国乐“ 新”奏
( 一 )音乐与舞台艺术设计的“合作”
王潮歌导演在早期的印象系列作品中,如“印象西湖” “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组成的“印象系列”三部曲中 , 开创了全新的“实景”演出形式,为民族乐剧《印象·国乐》 的背景搭建奠定基础, 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区域代表性 的民谣 、器乐 、舞蹈 、戏曲 、说唱 、相关民俗风情等内容,运 用现代舞美 、灯光 、电影技术等,构成新的艺术人文景观, 用综合性 、通俗性 、娱乐性的手法突出《印象·国乐》的基本特征,演出形式如图 1 所示 。
显然,“印象系列”与“传统音乐会”在创作思维 、演出 空间 、结构形式 、内容涵盖 、审美追求 、艺术取向等方面是 相差甚远的两个方向 。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在相互尊 重的前提下,如何缩减两个不同方向产生的差异,寻找共 识,发挥各自长处,将理念融入新的艺术整体中 。音乐创 新方面,要扭转听众“对民乐民俗化”的刻板印象,将“民 族音乐”立于现代音乐文化前沿,使国乐成为民族文化的 “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生命”。 另外,印象系列最重 要的创意之一是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得以实现,如: 现代光影视觉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 充分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 。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一方面实 现光影视觉 、多媒体技术中“影像”的视觉效果,另 一 方面 积极配合以听觉为主的“国乐”表演,民族乐剧《印象·国 乐》设计者高广健一 贯坚持的“情理之内,想象之外”的设 计理念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将“实”变成“虚”时也能保持真实感,把原 本是平面的舞台“立体化”,让观众能够进入特定场景,充分发挥想象力 。影像效果如图 2 所示 。

通 常 音 乐 会 上 演 奏 家 的 妆 造 并 不 是 特 别 引 人 注 目 的,只是起到统一着装,看起来整齐划一 的作 用 。但是在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中,服饰 、灯光等是不可忽视的组 成部分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集实景 、音乐 、舞蹈 、服装 、 音响 、光影 、多媒体于一体 。服装的设计 、返古的造型等在 颜色上尽量体现不同乐器演奏家的气质和个性 。为此,一 流设计师为全体演员设计服装,其设计理念是:东方 、古 典 、中国 。演出时,大幕一 拉开,身着不同颜色 、不同风格 服饰 、手持不同乐器,交相辉映的灯光以及娓娓道来的音 乐,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 、听觉体验,令人叹 为 观止 。整个《印象·国乐》从开 始到退场都是非常有 新 意 的,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演出区域布局并不是按照统 一 的舞台划分和观众席设计,进入剧场后,演奏家穿着演 出服出现在剧场的各个 角落,如:大厅 、走廊 、拐角等,拿 着自己的乐器或坐或立地进行讲述和演奏, 甚至与 观众 交流互动,这是导演给观众传递的理念,音乐本来就应该 无处不在 、随心所欲, 观众与 演奏者本来就不应该有距 离,所以当观众踏入剧场,其实表演已经开 始了,而在 退 场时,音乐的主旋律慢慢响起,演奏家也拿着自己的乐器 向观众告别,直至音乐声停止,只留下指挥一人在诉说着 历史的车轮,使观众身临其境 、感人至深 。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 剧 名 也 是 经 过 多 方 斟 酌 才 最终确定,字里行间流露出古代中国文化儒雅 、中正 、宁 静之美 。作为面向世界的民族音乐剧目,作品艺术本身当 然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孤芳自 赏,而是要在各界领域取 得实效实证 。在音乐制作团队的艺术审美定义中,音乐作 品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应有雅俗之分 。如果能让听 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作 品所产生的艺术 审 美 享 受, 那就是好的音乐 。如今,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和提升传统文化自信是当代民族音乐“国乐者”的重 任与 担当,“国乐者”作 为新时代词汇,意为当下使用中国乐器演奏 、挖 掘 研究民族音乐元素 、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一批人,强调 自 身的文化认同。“印象”系列渴望在新时代文化土壤上 撒下历史的“种 子”,用创意完成无声的实验,发展 中华民 族传统音乐,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
(二)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与碰撞
相比于传统乐剧,民族乐剧《印象·国乐》整个“剧”的 戏剧发展 方 式与 众不同,将“印象”的含 义用零星的 戏 剧 性片段勾勒出一个 整体,具备较为抽象的风格色彩,构建 一个真实且虚幻的空灵框架 。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在著名艺术家高广建的细心策 划下,整场音乐会光影变幻,构建了极 富抽象视觉的观感 表现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观感 。文字和语言也穿 插于艺术家的表演中,这与 中国传统器乐演出有所不同, 艺术家们不急不缓地讲述着他们所看到的 、听到的和感 受到的,阐述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包括他 们怎样 结“琴缘”。 从表演方 面 理解,戏 剧 的 发 展 张 弛 有 度,让音乐和语言在同一时间的缝隙中交错 。主人公“国 乐”的人物形象从模糊到逐 渐 清晰,为观看的人留下了足 够多的想象空间 。从开 篇前的《岔道吹 奏》,勾 勒 出 唐 朝 “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令人向往 。从我国民乐的基本地 位和舞台定 位出发,导演认为《印象·国乐》应该反映我国 传统民族音乐的历史厚重感, 也应该具备中国现代民族 音乐的创新内涵 。而其实中央民族乐团一 直在尝试新的 创新探索,不论是使用世界音乐元素,还是对一 些传统民 间音乐 、民谣 、影视歌曲进 行二次创作 和改编,目 的 都 是 使传统民族乐派更具备时代精神,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些 革新之处是针对当今社会情 况 制定 的,创作《印象·国乐》 这样具有高雅品位,又要兼具时代精神的新音乐 。
剧中,从个人的独奏 、唱奏到重 奏 、合奏等表演形式,演奏方法也还原了立部伎和坐部伎的原本面貌, 旋律线 也从国伎 、天竺伎 、清商伎等调式转变,其中,最具标志性 的是唐代燕乐 。用音乐描绘的故事有静谧的宫廷月夜景 色,同时有各个国家来贺的大国风采,尽显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久远的历史,《印象·国 乐》通过采用各种新方法,打破了当今人类社会对中国民 族音乐的固定形象,认为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崭新开端, 对于中国今后民族音乐的研究开发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 意义 。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整体布置与演奏者“弹 、演 、说” 三位一体的舞台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特定的乐队排 列形式,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出现使整个剧院变成一 个三维立体舞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观感体验 。根据戏曲 创作的基本逻辑分析, 开头和结尾加上中间基础段落定 义为四种戏剧语言,称为“起承转合”四段。“承”段将美丽 的山水与人文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以《春江花月夜》《丝 绸之路》《阳关三叠》 等名曲选段将戏剧效果推上第一个 顶峰 。
三、民族乐剧《 印象·国乐》的创新性特征
在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 优秀的音乐会往往由 乐曲设置 、演出方式 、创作内容等几个层面共同构成,而 现代音乐会发展趋势不再是单一 的音乐表现, 而是涉及 更全面的艺术 “项目整合”(舞美 、照明 、音响等各个领 域)。 近些年来,尽管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了大范围 的开发与挖掘,但整体上新创作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创 新思维不够开拓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最大创新性是 将“印象”创意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乐艺术实现首次 嫁接,是艺术 、人文领域的延伸,将“印象”的诸多现代元素积极引入传统音乐会舞台,寻求更多元的 手 段 。这 种尝 试对两个原本位于“两个大界”的范畴进行融合,具有 开创性意义 。
作曲家姜莹将整 部 音 乐 剧 的 多 首 乐 曲 串 联 起 来,以 主旋律为背景音乐,从演出开始到结尾贯穿整个音乐剧, 再通过戏剧将整个会场串联起来, 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 内涵和故事,主题旋律曲调高亢,以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为宗旨 。舞台上的灯光 、服饰 、音响效果等很好地融合在 一起,深邃悲伤的音乐旋律爆发出无限的力量 。通过剖析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前世今生,探究未来国乐发展的 多元化 、现代化与专业化 。乐剧中的大部分演奏乐器是仿 敦煌壁画失传乐器的复刻, 通过上百位各界权威专家的 不懈努力,花费数年时间复原而成,这也说明一些珍贵的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瑰宝正在流失,恢复和发扬民族乐器是 国家目前在这方面的重要指示,也是当前中华民族民间艺 人的重要任务 。乐剧体裁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载体, 如:表 演、舞蹈、美术、戏剧等结合,提高国乐的普及度,扩大观众 的受众面积,使国乐在当今新时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术技法的 结合也揭示了《印象·国乐》的主题:“传承”“创新”,“传承” 是一个厚重而深刻的话题, 笔者认为世界上首部民族乐 剧的诞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是从事中国民族器乐相 关工作者的不断尝试与不懈努力, 在此基础上创新改革 的新时代新作品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文化繁荣的必 然产物 。近 40 年来,一代代优秀的作曲家不断尝试和实 践,有了今天较系统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乐器法和配器法, 这为今后出现更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和民族管弦乐作 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姜莹作为当代优秀青年作曲家代表之 一,致力于对民族音乐事业的开垦和改革 、民族管弦乐器 音色的挖掘 、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展开 、世界音乐元素的 吸收和使用,在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作曲手法上,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术技法 、和声体系 、节拍乐剧《印象·国乐》的另 一 个 特 点是敦煌壁画上的古乐 器 复刻,如:瑟 、筝 、五弦葫芦琴 、双 排笙等乐器 。在舞台效 果和服装上, 运用现代光影视觉技术与 多媒 体 技 术,以 及 和 自 然 景 观 的 巧 妙 融 合, 充 分 满 足 了 观 众 的 视 觉 感 受,令人惊叹。“印象”系列集实景 、音乐 、舞蹈 、服装 、音 响 、光影 、多媒体等于 一 体,演出形式丰富多样,《印象·国 乐》 从服装的设计就体现出擅长不同乐器演奏家的气质 和个性 。
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推出,除了广受好评外,仍有 一 些负面 评价,如 戏剧情 节过多,影响 音乐主体,对 民 族 音乐过度的悲愤色彩描画超越了民族音乐本 身 现 状 等 。 打破乐队的常规布局, 最后大乐队的音响效果有些扭曲 等,但不管如何,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作 为新生儿,与 现 代色彩相融合, 已经深刻影响 到我国民族音乐的时代化 进程 。到目前为止,在舞台设计 、舞美制作 、艺术形式等方 面从未创造过如此复杂的演出流程 。虽然有待时间验证, 但这种尝试值得称赞 。采用“戏剧串联”的演出形式,从头 到尾一气呵成 。从表演形式来看,表演者面对听众,诉说 自 己的艺术生活与 内心独白, 用琴声与 歌声表达自己的 艺术理念与个人情感, 和观众一起对自 身的精神历程重 新评价,从而完成一个人的精神复明,升华主题 。在舞台 音乐美术设计中, 凸显 我国传统水墨画 、山水画艺术特 色,通过放大视觉享受,展示了一场视听盛宴 。
四、结语
纵观近现代以来民族音乐发展历程,民族乐剧的出现无疑是一次重 大变革。“整合性”一词体现了乐剧的具体形式,整合性是乐剧的最大特点,既不是“杂烩”,又不是简 单的“合”,合具有“综合”“整合”的特点 。民族乐剧《印象· 国乐》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打破了常规的音乐 会“落 座式”开 场模式,音乐会序幕从检票口开 始,通 往歌 剧 院 的水长廊 、铜 门 内外 、咖啡厅两 侧 、四个 入场口及贵 宾 通 道,20 余位演奏家手持乐器, 旁边是有关乐器的文字简 介,演奏家或坐或立,倾心演奏 。观众从入场的那一 刻起 便 可以零距离感受音乐,传达了 一 种“音乐就在身边,音 乐无处不在” 的理念 。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让观众眼前 一 亮 、有身临其境的观感,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
参考文献:
[1]肖丽萍 .姜莹民族管弦乐作 品配器技法 研究[D].兰州:西北师 范大学,2022 年 .
[2]刘喆.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 年.
[3]陈 腾飞 . 民族管弦乐队发音原理与 声学特 征探究[D].兰州:西 北民族大学,2019 年 .
[4]任华清 . 中国民族音乐与鉴赏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5]胡登跳 . 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6]杨立青 .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7]管 子 慧 . 民 族 乐 剧《 印 象·国 乐》的 传 承 与 创 新 [J]. 文 化 月刊 , 2021(02):70-71.
[8]杨倩倩 . 民族音乐剧《印象·国乐》述评[J].大观(论坛),2018(05): 62-63.
[9]吴旭东 .弘扬民族音乐 ,复兴传统精粹—— 国乐乐剧“印象”系 列的鉴赏与思考[J]. 四川戏剧,2018(12):112-116.
[10]张晓娟 .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 (1949-2009)[D].福 州:福 建 师范大学,2010 年 .
[11]郑红 . 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印象”—— 谈《印象·国乐》中的民乐创新[J].音乐创作,2014(09):104-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