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 . 118 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4:30: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坚持古典主义创作风格的勃拉姆斯无疑是个异类,它凭借优美的旋 律、丰富的和声、复杂的节奏实现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完美交融,形成了 自 己特有的风格 。勃拉姆斯 一 生 的音乐创作包括早、中、晚三个时期,尤其是晚期的钢琴小品深刻反映出勃拉姆斯的内 心 变化及音乐体悟 。本 文就以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小品 Op.118 为例,分析勃拉姆斯创作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 。

  Op.118 创作 于 19 世纪晚期,此时勃拉姆斯所处的时 代正 值工业革命后期,当时他的亲人 、好友接连辞世,使 得勃拉姆斯在情 感上更加孤独 、忧郁,他无处宣泄,就 将 心中的悲伤 、失望通过 Op.118 这首作品表达出来 。可以说 Op.118 渗透了作曲家的灵魂,是他晚年的内心独白,无论 是创作技巧还是情感表达, 都称得上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中的精品之作 。
\

  一、Op.118 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 品包括奏鸣曲 、变奏曲 、小品三个 阶段,也是作曲家由青年到晚年的创作轨迹 。奏鸣曲阶段 是其创作初期,该时期的作 品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气息, 保持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理及创作技巧, 虽然他创作 的 钢琴奏鸣曲数量不多,但是戏剧性强 、篇幅大 、难度高,呈 现出一 种 敢于进 取 、不断创新的内在品质,是古典主义与 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 。变奏曲阶段是勃拉姆斯的人生巅 峰,其生活优越,长于用变奏的古老技法 进 行多次变奏,充分表达自 身的情感 。勃拉姆斯在变奏曲阶段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 过作 者丰富的想象及塑造的活力 展 现出变奏曲的独特魅力 。勃拉姆斯晚年时期创作 以短 小 、精悍的小品为主,此时的情 感表达细腻,创作 技 巧 精 湛,虽然 篇幅短小,但极 富内涵,且兼具含 蓄 、深沉 、狂热 等特质,恰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呈现 。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晚 期写出了钢琴小品 Op.118. 同时期浪漫主义达到鼎盛阶 段,华丽丰富的音色 、宏大辉煌的力度是那一 时期音乐创 新的主流风格, 而勃拉姆斯在其恩师马克森教授的影响 下,更注重内向 、抒情的古典主义风格 。

  二、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118 的创作特征

  ( 一 )继承古典主义风格

  勃拉姆斯恩师马克森教授对其音乐创作 的理念有着 深远影响,在他的引导下,勃拉姆斯心中埋下了古典主义 的种 子,在古典主义音乐家中,勃拉姆斯尤其偏爱巴赫复 调音乐的创作技法, 并且其作 品中也借鉴了贝多芬奏鸣 曲式的主题 动机性 、调性的主属关系等创作技法,因此其音乐带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特 征,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延续了三段曲式结构 。勃拉姆斯在晚期经常采 用结构篇幅短小 、精练 、具有对称美感的三段曲式,这一曲 式结构正是其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的结构,以三 段曲式为骨架,再赋予其浪漫主义内涵,比如传统的三段 曲式包括 ABA’三部分,A 通过 A’再现,但勃拉姆斯却通过 对 A’的改动扩展主题,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元素 。 比如《f 小 调间奏曲》 中,A 段的主题动机就采用了三度音程模式,虽 然曲式结构简洁却严谨,因此呈现出一种浪漫的生命力 。

  其次,运用了复调对位技法 。勃拉姆斯十分尊崇巴赫, 因此在和声织体方面采用了模进 、倒影 、卡农等巴赫偏爱 的复调对位技巧,比如《F 大调浪漫曲》中,各声部就交替 出现了采用柱形和弦织体的和声 。

  最后,古典性的伴奏织体与调性布局 。受贝多芬影响, Op.118 的 伴 奏 音 型 多 采 用 柱 形 和 弦 及 琶 音 式 的 分 解 和 弦,比如在《a 小调间奏曲》中左手即为琶音式伴奏音型; 除此以外,Op.118 的调式调性布局也展现出古典主义乐段 音同主音大小调及关系大小调的转换方式,比如《A 大调 间奏曲》中就是关系大小调式的转调,即由 A 大调转换为 #f 小调再转换为 A 大调,这种调式布局最大程度上使调性 保持统一,能够起到平稳过渡音乐情绪转换的作用。此外, Op.118 速度的演变按照“快-慢-快”的变化形式进行,这种 速度变化、曲式结构 、调性安排充分体现出勃拉姆斯简朴 、 内省且严密的音乐特征,作品委婉动听,富有诗意 。

  (二)对民族音乐的吸收与融合

  勃拉姆斯年轻时在 一 家酒吧弹琴赚取生活费, 虽然 这个时期他还背负着生活的压力,但是却在酒吧弹琴时接 触到大量的民歌及民间舞蹈, 德国人具有成熟 、稳定 、严 谨、理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民歌中也有深度体现,在这 种环境影响下,勃拉姆斯后续的创作就大量吸收 、融合德国的民族音乐;在与著名小提琴家雷曼尼结识后,勃拉姆斯对于德国民间音乐的认知与了解又更深一 步 。 比如在 《匈牙利舞曲集》中,作曲家就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匈牙 利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降 e 小调间奏曲》中更有匈牙利 音乐特色的呈现,整个作品体现出即兴性的特点,这正是 吉普赛音乐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这些作品,听众能 够 明 确感受到匈牙利民族豪放的性格,以及多彩的生活状态 。

  (三)对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

  虽然勃拉姆斯生活于浪漫主义发展鼎盛的 19 世纪, 浪漫主义风格是当时绝对的主流, 但他却一 直崇尚古典 主义,他对巴赫 、贝多芬极为尊崇,加之当时音乐环 境 的 影响, 使得他的作品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在 一起,自成一 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他的晚期 作品大多在开始的时候调性都未明确,主和弦延后,比如 《a 小调音奏曲》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误认为其主调是 B 音, 但事实上其调性为 F 大调;而在和声方面,勃拉姆斯并未 在作品中沿用古典主义和声,而是进行分离式发展,采用 浪漫主义时期的增强和声,通过大胆夸张的表现,使得作 品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节奏方面,勃拉姆斯运 用多种节奏型,比如:附点音符 、三连音 、切分音等,这些 节奏型的应用使得作品节奏呈现出独具 一 格 的 特 点;分 析勃拉姆斯作品的音乐风格可知, 其音乐风格与勃拉姆 斯本人的性格特征十分相似,既有冲动的激情,又有含蓄 的腼腆,性格特征复杂,但不同的特征代表着不同的音乐 内容,比如 Op.118 中,音乐风格亢奋激昂,正是理性思考 的代表;温柔腼腆的风格则表达了细腻的情感等 。总之, Op.118 这部作品将勃拉姆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

  三、Op.118 曲式结构分析

  《a 小调间奏曲》作品结构简单精炼 、主题明显,且情绪丰满 、极富热情 。这首小品右手音型基本为八度及分解 和弦,左手基本采用同一种 织体形式,乐曲一 开始由 F 大 调进入,短暂进入 C 大调后再进入 B 段转 a 小调,B 段调 性 密 集,起 于 F 大 调,终 于 A 大 调,为 下 首《A 大 调 间 奏 曲》做调性铺垫。《A 大调间奏曲》速度与情绪标记为温柔 的行板,曲调风格温柔 、节奏舒缓,能够从中感受到作 者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A 部节奏简单方整不失丰满,复调音 乐 的 创 作 技 术 使 得 音 乐 在 平 静 的 氛 围 中 增 添 了 少 许 律 动,促使音乐有一丝紧张感。《g 小调叙事曲》速度标记为 有力的快带,A 部分为柱式和弦, 强壮的和弦赋予旋律更 多力量,热情澎湃 。大部 分为八分音符 节奏的节奏型,旋 律在 g 和声小调上进行, 转入降 E 大调后再转回 g 小调, B 段则在 B 大调上进行,两段截然不同的风格使得旋律更 加细腻 、温柔,展现出安静 、平和的音乐形象。《f 小调间奏 曲》以基本 节奏型为三连音,和声创作 采用了卡农 、模 进 的复调音乐技法,仿佛两个声部在交谈 、争论。《F 大调浪 漫曲》 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A 段在 F 大调上 进行,旋律沉静,温柔细腻,B 段采用三度转调的方式转入 D 大调,旋律宽广绵长 。整首作 品和声丰富,音响 效 果明 亮。《降 e 小调间奏曲》作品速度及情绪标记为宽广缓慢, 作品充满哀伤 、阴郁等情 绪,但又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抗争 及激情的释放 。

  四、Op.118 的创作手法

  Op.118 的创作手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转调与减七和弦的应用

  古典主义创作 中常将同主 音 大 小 调 作 为 转 调 方 式, 勃拉姆斯作 品中也频繁应 用这种 转调方 式, 这也是他的 作 品体现出古典主义特 色的一 面 。勃拉姆斯通 常在各个 段落之间转变调性,即上一段结束句的调性与下一段相同,段落之间连接自 然 而紧凑, 实现了不同段落之间情 绪的平缓转变 。Op.118 第一首间奏曲中包括 5 次调性变化,最 后结束句调性转为与第二首调性相同的 A 大调, 第 一 首 中的结束句为第 二首间奏曲的出现打下基础, 具有承上 启下的功能 。 同样第 四首与第 五首之间也采用同样 的转 调手法,作 曲家对第 四首结束句进行了几次和声变化,最 终调性转到 F 大调, 右手和声在 F 大调的主和弦转位发 生变化,在 C 上结束最高音 C;为了稳固调性,作曲家用八 度 F 大调的主音作 为左手最后两个结束音, 与第 五首曲 子开头第一个在不同音区的 C 音相呼应, 第 五首曲子在 某种 程度上成为第 四首曲子的延续,两 首曲子紧密衔接 。 在勃拉姆斯 Op.118 中, 可以看到以分解或柱式和弦的方 式呈 现出来的减七和弦, 其实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 品 中很少看到减七和弦, 因为这种技法应 用不当可能会出 现一种与作品整体不协调的感觉 。但在 Op.118 中,大量减 七和弦的应 用反而为作 品平添了 一 种 朦胧 的 神 秘 感,比 如 第 六 首 中 的 伴 奏 织 体 就 采 用 大 量 的 减 七 和 弦 分 解 琶 音,上行的减七和弦分解琶音呈 现出音区的高低起伏感, 与 之对应 的声音由低沉到明亮最后消失, 整个 过程仿佛 海边出现了神秘的海市蜃楼,再慢慢消散 。

  (二)多声部旋律及节拍移位

  Op.118 中旋律线条往往会随着中声部 或其他声部 的 发展 同步发展,而非以单一 的旋律线条呈 现出来,这种创 作 手法 能够增强旋律线条的饱满度, 比如第 一 首间奏曲 就通 过八度加厚旋律织体,中声部 加入不同的音区,为原 本单一 的旋律线条增添低沉 、浑厚的音色,整个作 品也给 人气势宏大 、 内敛厚重 之感 。节拍移位是指重新组 合音 型,改变原有的节奏模式 。勃拉姆斯在创作过程经常会采 用节拍移位的技巧,将原有节奏打破后重 新排列 、组 合, 比如 打破传统重音强弱规律,弱化小节线作 用,节奏的灵 活运用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句子线条的完 整性, 为音乐 的发展 提供持续动力 。 比如第 二首间奏曲就采用节拍移位,第 二首第一段结束句中,高声部 与低声部 之间交替穿插出现了节奏移位, 这种不断游走的节拍移位手法能够 推动乐句不断向前发展, 将其推向高潮后又马上安静下 来,最终迎来第二段转变 。

  (三)对位手法

  前文不止一次提到,巴赫对勃拉姆斯的影响很大,Op.118 中对位法的应用就是受巴赫的影响, 这是浪漫主义时期 很少见的复调对位 。第四首中对位法贯穿整首曲子,旋律 材料采用一拍三连音加一个八分音符的“3+1”组合形式, 左右手采用卡农式模进,通过卡农的形式发展,使人感受 到强烈的情绪压抑感;第四首中间段音乐逐渐安静下来, 此时情绪发生转变,原本不安 、压抑的情绪有所舒缓,但 左手在右手旋律后出现仍然采用卡农的形式推动乐句发 展,此时左手低声部低音沉重,为后续音乐中的不安情绪 做铺垫 。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创作主要依靠主题动机,比 如主题倒影, 这一手法在 Op.118 中也有所体现, 第二首 《A 大调间奏曲》中第 35 小节最小一拍右手高声部的旋律 就采用主题倒影的手法 。

  五、Op.118 的演奏技巧分析

  ( 一 )缓慢热情的快板间奏曲

  Op.118 的间奏曲精短, 且无过多情绪起伏, 主题明 确,整首乐曲调性布局传统,具有丰富的和声变化;在 上 文创作特点分析中也提到,Op.118 整支乐曲采用 了 较 多 转调,且调性转换呈现出顺序标化的特点,即从 F 大调转 为 C 大调再转为 a 小调 、d 小调,最后再转为 a 小调,演奏 时可分为两段 。从 39 小节开始直至乐曲尾声为 A 大调主 和弦, 在大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下整个曲子显得激情四 溢 。演奏时可以将每个小乐句的三音为一组,全曲采用大 量模进手法;右手主体旋律宽广,左手主题采用分解琶音 的形式进行伴奏 。

  (二)歌唱性的连奏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着极富歌唱性的旋律, 因此演奏时要强调作品的歌唱性及抒情性, 用手指将乐 句平稳 、连贯地演奏出来,好像“唱”出来一样 。Op.118 中 大篇幅乐段都需要采用连奏技巧, 因此需要采用大面积 触键,指腹触键并缓慢下键,以演奏出柔和 、圆润的音色, 体现出旋律的连贯性与歌唱性 。连奏长乐句时要合理控 制手腕力量,演奏时手腕为水平运动,且保持平稳 、放 松 状态,通过手腕带动手指,衔接每个音,由上个音符 向 下 一个音符来过渡,注意下一个音落键后再松开上一个键, 以保证音与音之间衔接紧密性 。 比如在演奏《a 小调间奏 曲》时,一 开始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八度音程,此时右 手 是 一 串八度连奏, 演奏时顺着手臂将腰背及大臂的力量汇 聚于指尖,再将其急速果断地倾泻于琴键,以呈现出乐曲 宽阔的气势 。左手为分解琶音的织体,弹性长乐句时需要 手腕灵活转动,通过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串联每个音符, 既保证每个音清晰呈现,又保持乐句的连贯性,体现出音 乐的层次感 。再比如《F 大调浪漫曲》中的 B 段旋律,作曲 家就对乐句进行拉长 、填充处理,且由于装饰音的加 入, 使得该段音乐风格更加华丽,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腕的带 动完成装饰音 、十六分音符 、十连音的连奏 。而在《f 小调 间奏曲》中,三连音连奏旋律需要左右手交替出现,此 时 需要保持双手力度及速度的稳定性, 才能呈现出像一 只 手弹出来的效果 。这首作品也是卡农式复调音乐,音乐的 发展通过左右手大量交替出现三连音来推动; 且大量三 对二的不规整节奏型增强了音乐中的不安情绪, 演奏时 需要注意呈现出旋律的整体性与复调音乐的线条, 做好 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处理,呈现出的声音轻柔但不缥缈 。

  (三)断奏

  断奏与连奏所追求的音色截然不同, 断奏中最常见 的就是跳音,音色干净 、果断 。弹奏和弦跳音时要稳固支 撑手掌的掌关节,立住手指的第 一 、二关节,通过稳 固 的手型承载腰背 、大臂力量 。断奏的触键方式与连奏不同,断奏需要将力量汇聚于指尖,将连奏的“面 ”切换为 断 奏 的“点”,保证音色饱满、明亮。手腕与手臂要有控制地带动 手指落键,指尖保持弹性,避免用蛮力拍键盘 。在 Op.118 第 三 首 与 最 后 一 首 中 均 包 含 大 量 的 八 度 跳 音 及 和 弦 跳 音,演奏时需要干脆利落,具有爆发性力量,通 过手臂 将 背部与 大臂的力量传达到手腕 、指尖,通 过干净果断的跳 音塑造抗争的形象及热烈的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 将右手的旋律线隐藏于高声部, 因此弹奏时手掌掌关节 要稳固支撑,弹奏和弦时向 4、5 指用力,清晰传递出高声 部旋律 。

  (四)多声部旋律的演奏

  勃拉姆斯 Op.118 的创作中使用了卡农 、对位等几种 复调音乐常用的创作方 法, 这种 理念在浪漫主义时期十 分罕见,却是勃拉姆斯区别于其他音乐家的闪光点 。演奏 复调式音乐作 品时,由于旋律复杂,需要先将每个声部 的 乐句预先划分好,理清每个声部的起始点 。在处理不同声 部时要注 意控制力度,当进入一个新的声部 时,要有意识 地收住上个声部 的力度, 通 过弱化上个声部 凸显新的声 部,使听众能够体会到复调音乐的美感 。因此在日常练习 时要先拆分复杂乐句,并在谱面 上仔细划分出来;在脑海 中明确构建每个声部 的旋律,先进行单手练习,当单手练 习熟练后再进行合手练习,且注意各个声部都要兼顾 。比 如《f 小调间奏曲》采用了卡农技法,演奏时要注 意表现出 卡农式的对唱, 即 通 过各个声部恰如其分地配合表现出 两个 歌者用不同声线歌唱的效果, 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的 音色要区别处理,区分各个声部,避免只突出某个声部 导 致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不均衡 。而《F 大调浪漫曲》中,创作 者采用了复调的技法 写作,旋律交织于各个声部,整个音 乐带有古典 、庄重的色彩,情绪沉静,甚至带有神性 。演奏 时要将心态放平稳,和弦的处理慢而深,演奏时要脱离上一 首不安 的情 绪,表现出旋律线条宽广 、舒展 的特 点,清晰表现出各声部 间横向 、纵向的旋律线条;音乐柔 和,且 在键盘中融入力量,营造沉静 、肃穆的氛围 。

  六、Op.118 演奏处理

  ( 一 )低音线条与复调织体的处理

  勃拉姆斯音乐织体音区跨度较大,演奏时要注重低音 走势,协调运用大臂 、手腕,明确和声走向,避免低音层出 现割裂 。比如《a 小调间奏曲》A 部分左手伴奏织体就需要 注意低音线条的进行方 向,中间分解和弦要保持流动性; 再比如《g 小调叙事曲》A 部 分的演奏可以作 为 一 个 声部 进行练习,明确和声走向,推动音乐情 绪 。勃拉姆斯使用 了大量多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手法,比如《A 大调间奏 曲》A 部分右手就包括一高一低两条旋律线, 一条为女高 音悠长动听,另 一 条为低声附和的女中音,两 条旋律线使 得音响更加饱满 、丰富 。 当旋律声部 出现二度下行,长短 不 一 的乐句使得这段旋律犹如 忧郁的散文诗, 这正是作 曲家内心孤寂的呈现,也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 。演奏 时要注 意每个音互相关联 、互相制 约,既保持声部旋律的 连贯性,又保证声部均衡性。《F 大调浪漫曲》A 部 分将旋 律隐藏于多个声部,是典型的复调对位创作 手法,演奏这 部分时手指肚慢触键,为保持声部 间的均衡感,各声部旋 律要连贯歌唱,可以稍微突出高音声部,注 意手指保持独 立,内声部保持流动,形成声部意识 。

  (二)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勃拉姆斯 Op.118 这部 作 品更侧 重 于气氛的营造,弱 起开始, 触键的深浅程度及速度会对作 品中力度的细微 变化产生直接影响;针对稍弱的部 分要放缓触键速度,增 加触键面 积,针对稍强的部 分则用指尖触键,加快触键速 度,减少触键面积等 。 比如《A 大调间奏曲》A 部分中每次三度下行均会减弱,通过附点旋律渐强,最后下行渐弱;《f小调间奏曲》A 部分需要通过左右手三连音呈现出渐弱趋 势,右手弱时左手强,两只手互相交替好似对答,听众 能 够感受到来自作品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演奏速度方面, 整体上六首小品快慢交替,以第三首为界,分为两组,整 套小品情绪丰富,音乐魅力十足,演奏时要准确把握作品 间的速度变化, 将作曲家赋予作品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 来 。 比如《A 大调间奏曲》A 部分结尾处,可运用弹性节奏 进行演奏,既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作品,又能够给听众留下 更多想象空间 。

  (三)踏板运用

  钢琴演奏中合理应用踏板会对作品的情绪推进产生 直接影响,甚至会改变演奏效果,因此要合理应用踏板,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现代钢琴包括延音踏板 、弱 音踏板 、持续音踏板,勃拉姆斯 Op.118 的演奏主要采用延 音踏板和弱音踏板 。在演奏第三首《g 小调叙事曲》时,该 首作品主题旋律充满活力,采用断奏和弦强调节奏特点, 音响干净利落,因此选择节奏踏板,并注意明确左手的低 音走势;再比如第六首《e 小调间奏曲》B 部分同样采用断 奏方法,同样使用延音踏板即可获得干净 、利索的音色 。 弱音踏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弱音量,强化音量对比,丰富音 色层次 。在演奏第六首《e 小调间奏曲》A 部分中第二个乐 句时使用弱音踏板能够产生朦胧缥缈的效果, 再加上左 手减七分解琶音,音响不仅更加连贯,而且能够使人产生 惆怅 、悲凉之感,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死亡的思考 。第三 首《g 小调叙事曲》中段演奏中使用弱音踏板能够起到承 上启下的效果,不仅能够与开头乐段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 而且可以为后续再现段铺垫 。还原 B 音转入 B 大调,旋律 线条也变得更加悠长 、动听,且加大了作品的对比力 度,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均能获得更大的二次创作空间 。
\

  总之,通过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能够体会出作者情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所以不断被质疑,因此他晚期的作品充满悲观的情绪色彩 。Op. 118 曲式结构严谨 、统一,蕴含着复杂又细腻的情感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 既继承了古典主 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随性 。

  参考文献:

  [1]刘晓婧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 Op. 118》演奏 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8.
  [2]崔秀峰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方法—— 以六首钢琴小品 Op. 118 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201-203.
  [3]吴龙艳.浅析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119 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J]. 黄河之声,2014(04):54-56.
  [4]陆茵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创作的个人色彩—— 以《A 大调 间奏曲》(作品 118 之 2)为例[J].大众文艺,2014(03):149-151.
  [5]杨小影,杨晓琴.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套曲 Op.116 的演奏分析[J]. 艺术评论,2012(07):128-131.
  [6]张杨.析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四首(OP.119)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 音乐生活,2011(09):73-75.
  [7]江松洁 .情迷古典的浪漫守望者—— 从晚期钢琴作品 OP118 看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J].大众文艺,2010(04):57-58.
  [8]杨凌云 .勃拉姆斯《间奏曲》Op. 117—— 关于音乐分析与演奏 中的情感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34- 135+138.
  [9]仇潇潇.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J]. 艺术评鉴,2017(08):37-39.
  [10]许丽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 118 中《间奏曲》的创作特征与 演奏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年 .
  [11]赵爽 .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 op. 116-op. 119 看其创作风 格及演奏[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年 .
  [12]蔡师师 .从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Op. 118 看其音乐风格与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7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