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传承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4:0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与广西民族音乐文 化的共同结晶 。歌曲内涵与革命思想密切相关,艺术具有鲜明的群众性、革命性和民族性,对革命事业具有重 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革命时期形成了各处高唱红色歌曲的盛大局面 。本文拟对广西左右江地区红色歌曲的 历史进行梳理,阐述其艺术特征与内涵,同时探讨它在当今的生存与传承状态 。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音乐文化传承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根据地,它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位于广西西南边 睡,覆盖广西西部左江 、右江和红河水流域的大部区域, 包括百色 、东兰 、凤山等二十四个县,以及都安 、那马和邕 宁等县的部分地区,是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中,音乐往往作为发动群众 、文 化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 “文化武 器”发挥着重要作用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音乐活动亦是 如此,这里的红色音乐奉行中央文化政策,与中央苏区的 革命音乐文化发展保持密切联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伟业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历史功用 。 同时也不乏其独特个 性,吸收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 、民歌等特色,为广 西 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它虽然繁荣时期短暂,却在广西音乐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意义,影响深远,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历史发展与艺术 特征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又称“左右江苏区”。 1929 年 12 月 11 日百色起义,将武装力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 军,同 日,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右江革命根 据 地 的形成 。1930 年 2 月 1 日,龙州武装起义胜利举行,在庆 祝 大 会 上 宣 告 了 中 国 红 军 第 八 军 和 左 江 苏 维 埃 政 府 成 立 。至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立 。

  ( 一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历史溯源

  左右江的红色歌曲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传唱的革命歌曲,它是革命战争历史下的产物,伴随着红军的革命活动, 在革命斗争岁月中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红色歌曲普遍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以赞扬 革命和歌颂祖国为精神内涵, 在革命斗争事业中担当思 想宣传 、感染群众的历史重任,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重 要的积极意义 。

  左右江红色歌曲形成于这片革命根据地, 大部分是 在人们口头传唱过程中,不断被群众修改加工 、借曲填词 而产生的 。它不仅同当地民俗民间音乐文化密切相关,而 且受中央革命音乐文化影响, 在歌曲中融入红色革命文 化。《左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一 文将左江 流域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概括为三种,分别为“传自中央 苏区”“民间歌曲改编”“结合本地山歌”。 这三种曲调来源 适用于更大范围的整个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 红 色 歌 曲, 从音乐文化方面来看, 左右江红色歌曲是中央红色音乐 文化同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其中部 分曲调传自中央苏区的红色歌曲, 随革命火种传入左右 江根据地, 人民为这些歌谣填上反映左右江革命斗争和 人民社会生活的歌词,自此广泛传唱 。如流传于龙州等地 的《红 八 军 杀 敌 歌》,其 是 由 中 央 苏 区 的《 当 兵 就 要 当 红 军》曲调填词改编而来,歌曲极具鼓动作用,铿锵有力,生 动形象地刻画了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还有 一些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音乐也被填词改编用于革命宣 传服务,如将《苏武牧羊》这首著名的汉族古曲,结合当时 民众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 改编成具有鲜明革命性格 的歌曲,作品有《我们为何这样穷》《诉苦道情》等 。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如壮族 、汉 族 、瑶族 、苗族和毛南族等,其中壮族人口居多 。能歌善舞 素来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这片地区的民歌 形式丰富繁多,富有特色,这些传统的民歌成为红色歌曲 发展的优渥土壤 。尤其是壮族素来有唱山歌的传统,每逢 重要的传统节日, 左右江的壮族民众都会成群结队唱山 歌 、赶歌圩 。在革命斗争时期,革命工作者和当地歌手积极采用大众化 、民族化语言,对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歌艺术进行改编,吸收传统少数民族民歌的表现手法,同时 将符合革命建设的新思想融入歌曲之中, 形成了带有浓 郁民族性和鲜明地域性特点的红色歌曲 。最值得一提的 就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 、伟大的壮族歌手韦拔群,其不 仅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积 极开展当时的音乐活动 。左右江地区的民众多为少数民 族,且大多是农民,文化程度相对不高 。韦拔群作为壮族 歌手,灵活运用当地如“勒脚歌”之类的民歌形式,将革命 道义融入其中,编创了大量以民歌为素材的红色歌曲,如 《列宁革命得成功》《革命跟列宁》等 。他将这些红色歌曲 作为媒介,宣扬民族平等,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意识觉 醒; 并且编写革命歌曲激励民众燃起斗志, 积极投身到革命 队伍中 。韦拔群“以歌传教”,在当地民歌文化的基础上, 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十分深远 。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艺术特点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体裁丰富 、种类多样, 有民歌 、山歌 、粤曲等 。这些歌曲伴随着革命的火种,传唱 到当时的各个领域 。红色歌曲多以革命思想作为题材内 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在革命斗争事业中发挥着独特 的历史功用 。

  1.演唱场所

  左右江革命时期红色音乐传播十分广泛, 流传于政 府 、军营 、学校和群众生活中,一 时间出现“红色歌谣千千 万,一人唱过万人传”的盛况 。歌曲有传唱 、对唱等演唱形 式 。政府对于红色音乐十分重视,善于组织宣传队,采用 山歌 、乐曲等形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 重要的庆祝活动中,也会运用音乐艺术的娱人功能,演唱 红色歌曲以渲染欢乐氛围,以及抒发喜悦之情 。如在百色 起义 、龙州起义之后,政府为庆祝革命胜利,举行 了 声 势 浩大的文娱活动,以表达胜利的欢庆,鼓舞民众继续向前 。

  在军营中,高唱群众歌曲亦是其优良的文化传统,据当 时的场景回忆:“军部有一小中队的军乐团, 这个团拥有30 多 名 少 年 司 号 员,他 们 都 是 十 六 七 岁的 少 年 先 锋 队,每 一个连队有一名,营部有司号长,军部也有司号长 。还 有一个铜鼓队有十几人,为了争取战争胜利和鼓舞士气, 军部指示司号长要加紧训练, 每天全体司号员在一起进 行训练,嘹亮的号声激动人心”。 可见当时军部也非常重 视红色音乐,组织了军乐团,配有军号,还吸收了少数 民 族器乐,使用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乐器铜鼓组成铜鼓队,并 且全体司号员每日都要进行训练,以鼓舞士气 。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开办工人农民讲习所 、工农夜校,建立劳动小学 、 劳动中学等教育机构 。其中,革命歌曲的课程设置是必不 可少的 。中小学会教唱一些适合青少年传唱的红色歌曲, 如《童子团歌》《少年先锋队歌》等 。讲习所和夜校也有唱 歌课程,会教唱 一 些著名的歌曲,如《国民革命歌》《农工 商大联合》等,向民众普及革命思想,在革命根据地广 为 流传,当时有“响遍了山谷,活跃了农村”之说 。

  在民间 、市集的歌唱环境中,红色革命歌曲也普遍被 革命工作者和群众口口相传 。左右江流域各族人民素来 有唱山歌的传统,以歌传情 、以歌达意,形成了独特的 歌 圩文化 。革命工作者编创了大量山歌,在市集歌唱,传诵 新风尚,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

  总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音乐活动十分丰富,红色 歌曲的歌声响至漫山遍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者 积极参与,涉及苏维埃政府 、军部 、学校,工人 、农民 、学生 、 妇女多种群体,有领导、有组织地传唱于各个阶层 。红色歌 曲的传唱既注重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也兼顾娱乐 功能,展现出根据地激情投身革命 、热烈高唱红歌的盛景 。

  2.题材内容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反映了革命运动时期人民 日常生活和精神思想的各个方 面 。其主要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宣传革命主张,号召参加革命 。丰拔群是编创红 色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编写的山歌《游历三年整》歌词为:

  “游历三年整,找到了革命 。领路是列宁,革命为人民 。凡是苦百姓,革命才翻身 。游历三年整,找到了革命 。马克思 主张,拯救我农民 。领路是列宁,革命为人民。 ”积极宣传 革命主张,指出马克思和列宁是革命的领路人,号召工农 兵 团 结 起 来 战 斗;参 与 革 命 的 歌 曲,如《工 农 兵 革 命 歌 》 等;还有鼓舞妇女参加革命运动的,如“想三从四德,挨打 又挨骂 …… 大家起来做革命,打破压迫阶级。 ”

  二是批判封建习俗,倡导新型风尚 。这类歌曲有反映 社会现状的,如丰拔群编写的《革命歌》:“细想这社会,太 不平等,终日劳苦的 人 无 吃 穿? ”有 批 判 旧 俗,提 倡 新 思 想 的,如 倡 导 男 女 平 权,冲 破 包 办 婚 姻 桎 梏 的,“拉 贯 桃 列 定 不 里 ( 古 时 道 理 定 不 好 ),因 语 男 女 不 平 权 ( 因 而 男 女不平权),强迫婚姻国累便(强迫婚姻做的很毒辣),耐 想呕气全朝云(想起来气愤终身)”。 还有宣 扬 民 族 平 等 的 歌 曲,如“苏 维 埃 成 立,各 民族平等,打土豪分田地,大 家得翻身。 ”

  三是歌颂党和红军, 赞扬美好生活 。百色起义前后, 各族劳动人民第 一 次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人们传诵对于 党和红军的赞歌, 如 “早盼风来夜盼雨, 盼望红军早回 来。 ”还有歌唱土地革命 、颂扬新生活的,如“跟随共产党, 翻身齐有分;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 。 田地都均分,吃穿 也平衡……”

  各类红色歌曲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左右江人民的生 活情景,直接抒发人民对于旧社会的批判,对于党和红军 的热情歌颂,以及坚定支持革命的思想感情 。这些歌曲的 传 诵 使 得 革 命 思 想 与 精 神 内 涵 深 深 烙 印 于 众 多 人 民 心 中,革命的星星火种由此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 。

  3.艺术特征

  广西左右江的红色歌曲,因其特定的诞生背景 、内容 与功能,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群众性 、革 命 性与民族性 。

  一是群众性 。左右江的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革命音乐 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进步性,艺术以通俗化 、大众化为突出特征 。这些歌曲为群众而谱写,经由群众传诵,宣扬群众思想,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 通过红色歌曲来表达自身的切实体验和感受, 抒发参军 抗敌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精神,这些歌曲无不充满人 民群众的意识与智慧,闪烁着中国人民精神的熠熠光辉 。

  二是革命性 。红色歌曲的传唱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进行革命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 当地的革命者十分善于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进行编创,融入革命思想,用于 宣传革命道理 、进行思想启蒙 。这些歌曲内容通俗易懂 、 情绪慷慨激昂,极大地鼓舞着当地人民奋起革命的热情; 咏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使革命的火种 自然 、快 速 地蔓延至人们心中,号召人们踊跃加入革命行列,从而推 动社会进步 。

  三是民族性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坐落于少数民族林 立的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基础 。广阔的壮 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这些红色歌曲的创作,或是借助民 歌曲调根据宣传思想进行填词; 或是以富于当地特色的 民歌元素作为创作基础进行改编, 所以歌曲 自然而然地 充斥着左右江地区独特的地方色彩与民族风味 。

  4.历史功用

  在革命历史岁月中, 红色歌曲以歌颂革命事业为主 要内涵,反映革命宗旨和任务,逐渐成为发动群众 、宣 传 政策的重要载体, 对左右江的革命运动起到了十分有力 的推动作用 。革命者组成宣传队,在县城 、乡村圩场传唱 红色歌曲,将革命思想融入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使中国 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歌曲大多情绪激昂 、铿锵有力, 在革命岁月中极大地鼓舞着革命者的内心, 同时也起到 音乐艺术的娱人作用 。这些红色歌曲涉及多方面内容,其 反映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思想文 化新添了靓丽的一笔,彰显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价值 。

\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的当代传承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词 、富于民族性的旋律,以 及 振奋人心的力量广受当时民众的喜爱 。21 世纪初,人们开 始注意到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 已有一定 的研究成果,这些歌曲在当代越来越受到关注 。

  ( 一 )左 右 江 革 命 根 据 地 红 色 歌 曲 在 当 代 传 承 实 例—— 百谷村红军歌曲合唱团

  广西左右江地区的红色歌曲作为历史产物,其赖以成 长的文化“土壤”如今已不复存在,许多红色歌曲 通 过 文 艺工作者的搜集 、整理,成为埋藏在故纸 、新刊歌曲 书 中 的无声音符, 只有少数红色歌曲仍活跃于人民的 日常生 活之中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2004 年以来在右江河腹 地 一 个小村庄中的合唱团,即:百谷红军歌曲合唱 团,其 一直致力于左右江革命时期红军歌曲的传承 。

  1.百谷村红军歌曲合唱团概况

  百谷红军歌曲合唱团是百谷村中由红军后代所组成 的合唱团。百谷村坐落于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城西郊的右江 河畔,土地革命时期,百色起义的烈火从这里燃起。历史上 全村除地主外的所有家庭均有人员参加红军,整个村落铭 刻着厚重革命历史的红色印记,因此被誉为“红军村”。

  2004 年 4 月, 百谷村的 20 多个红军或赤卫队的亲 属 、后代,李瑞云与丰瑞阳 、丰瑞清 、丰寰杰等几位老人自 发组织起一支老年合唱队,以期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合 唱团以忆唱红军歌曲 、传承革命精神为其宗旨,最初取名 “老年红军歌曲合唱队”,2009 年 8 月更名为“百谷红军歌 曲合唱团”。《论百谷村红军歌曲的当代传承》一文中对于 合唱团中的成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表明 2004 年成 立时成员有 27 人, 平均年龄 70 岁, 其中年岁最长者 90 岁,最年轻者 53 岁,均为革命后代 或 亲 属,有 11 人 是 党 员 。在 2005 年至 2011 年间,百谷红军合唱团组织发展了 三批新成员 。2008 年团员人数达 51 人,若以成员数目作 为衡量其发展标准的话,则此时合唱团处于发展鼎盛时期 。 据 2011 年统计,合唱团成员现有 39 人,其中女 30 人,男9 人,女成员远多于男成员 。此时合唱团平均年龄为 56岁,与 2004 年相比年轻许多, 但仍然多由年长者组成 。从合 唱团成员基本情况来看, 其成员构成同我国农村普遍存 在的青壮年男性多“外出打工”的现状有一定关系 。

  2.合唱团传承歌曲与传承模式

  在百色起义前后, 赤卫队和红七军战士创作和传唱 了 60 多首红军歌曲,但由于年代久远,许 多 歌 曲 濒 临 失 传 。 自 1999 年至今,合唱团团长李瑞云找到革命老人忆 唱当年的红军歌曲,并经过长期搜集 、记谱,整理了 43 首 红军歌曲的曲谱 。现由合唱团传唱的有 36 首,如《谁是革 命主力军》(汉 、壮语)、《消灭恶霸解愁恨》(壮语)和《婚姻 自由歌》(汉)等 。如今,在许多重要活动庆典场合,人们都 会看到合唱团传唱红军歌曲的活动,成员在每周的周一 、 周三和周五晚上,都会自觉到“百谷红军村陈列室”演 唱 红军歌曲 。陈列室内珍藏着当年红军 、赤卫队所使用过的 长枪 、短刀 、水壶等珍贵实物,以及珍贵照片,合唱团在这 里演练红军歌曲也能看出百谷村对于传承红军歌曲的重 视程度 。平日里,成员在生活劳动中也会经常哼唱红军歌 曲,体现出音乐艺术的娱人作用 。合唱团还曾参加过一些 音乐活动,如 2006 年,应邀到上海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 利 70 周年”电视直播活动;2009 年,参加南宁第十一届国 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演唱,同年 11 月,合 唱 团 又 代 表 广 西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合唱大会 。

  合唱团的成员几乎都是红军后代及其亲属, 团员对 于团内成员的亲属关系十分重视, 这是当地人社会交往 的重要特征 。宗亲关系是合唱团得以组织的重要纽带,使 得合唱团内部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 。宗亲关系也是合 唱团接收新成员的重要途径, 由于村民生活的区域面积 有限,一 般来说,在能接触的本土人际范围内,七绕八 绕 总能绕出亲戚关系 。所以自合唱团成立始,合唱团不是红 军后代及亲属的成员仅有一位,是李志勇同志,合唱团感 念其一 片赤诚,才将其吸纳为正式成员 。这种亲戚关系有 助于加深已有亲戚关系之间的情感与信任, 同时也对合唱团的运行有一定助力 。因为是亲属关系,自然有长幼之序,合唱团的管理也便于领导 。

  百谷村红军合唱团对于红色歌曲的传承方式可分为 两种,其 一 是有谱例的,以 一 人为中心教唱的模式,如 当 今合唱团团长李瑞云将老人忆唱的红军歌曲 译 为 简 谱, 一 字 一 句教唱团员 。其二是传统文化普遍使用的传承模 式—— 口传心授,合唱团传承红军歌曲以这种模式为主, 其原因是合唱团成员普遍呈现“老龄化”问题,且多 为 农 民,基本不具备识谱能力;另外,团内成员相互之间 基 本 都是亲属关系, 相互学唱红军歌曲也是非常便利与容易 的 。百谷村红军合唱团所传承的红色歌曲,其歌词都是歌 颂革命年代先烈奋起革命的事迹, 表现了当时革命所宣 传的主张与思想, 中国革命的红色精神在一 次次演唱中 得以传承下来,感人至深 。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生存现状与传承 措施

  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以其浓郁的民族 特点和鼓舞人心的革命力量, 在革命时期曾受到当时人 们的普遍喜爱,且被广泛传唱 。如今,随时代形势变化,红 色歌曲逐渐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同许多传统音乐 一 样 面临消逝风险 。音乐工作者对于红色歌曲的传承与保护 非常有必要, 如今已经有对于左右江红色革命歌曲的搜 集 、整理与传唱的措施,但仍缺少有步骤 、有计划的 保 护 与研究 。

  如今红色歌曲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从左右江革命根据 地红色歌曲的传承实例—— 百谷村红军歌曲合唱团的基 本情况中可见一斑 。百谷红军合唱团中的成员以年长者 居多,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相较 于青少年而言,年长者所受红色歌曲的熏陶较早,故红色 歌曲更容易流传于年长者之中 。经济因素也十分重要,音 乐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和经济支持, 生存与发展便 很容易陷入困境 。百谷村红军合唱团的成员平日除了农 忙收入之外, 受访和演出红色歌曲时也能获取 一些经济收益和政府的团费支持 。但经济收益显然不能同付出成正比,合唱团对于红军歌曲的演出活动仍需要更多的“奉 献”精神来维系 。

  21 世纪的人民生长于和平与幸福的年代, 而现实生 活中所面对的音乐文化更是多种多样, 红色歌曲同中国 传统音乐面临着十分相似的处境 。红色歌曲极富感染力, 对其进行传承不仅可以追忆革命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而 且还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以及健康向上 、积 极进取的心灵效应,因此有目的 、有组织地传承红色歌曲 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工作 。对于广西左右江地区红色 歌曲传承的具体措施,可从多方面进行展开,如进行学校 教育 、组织红色旅游活动,或者由政府引导全面提升其影 响力等 。

  青少年对于红色歌曲的了解与喜爱, 是使红色歌曲 不至于断层与消失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学校进行红色歌 曲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歌曲中充分感受中国革命事 业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而 且能使红色歌曲代代相传,不至于面临消失的风险 。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大力发 展红色旅游,宣扬红色歌曲,能有效解决传承红色歌曲所 面临的经济问题 。广西左右江地区拥有众多革命旧址,它 们是广西红色旅游的主要区域,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 军军部旧址 、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三乐街等 。针对这些红 色景点进行红色歌曲传唱活动, 结合红色歌曲进行景区 历史文化宣传, 既能增强人们对于红色景区和革命事业 的体验与感受, 使游客能真正感受左右江的红色音乐文 化,又能增加左右江红色歌曲的传唱度,从而保证红色歌 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政府是否重视左右江革命歌曲对于左右江红色歌曲 的传承至关重要 。作为革命音乐文化,红色歌曲的特点之 一就是在历史时期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如左右江红色 歌曲之一《科学发展就是好》所唱,“如今我们生活好,男 女老少唱歌谣;小孩读书不收费,农民种田补贴高 …… 安居乐业家兴旺,科学发展就是好”。 可见红色歌曲 一 直紧贴时代政治语汇,政府支持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 百谷村红军合唱团传承来看, 政治因素的介入是其传承 的重要助力 。 因为有了中央政府对于红色文化弘扬与发 展的长期政策, 才使得百谷村红军歌曲逐渐成为公众关 注的文化现象, 而不仅仅居于 日常生活中群众娱乐文化 的地位, 因此政治引导对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 有重要助力 。

\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是革命 历史的真实写照, 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同广西民族音乐 文化的共同结晶 。歌曲内涵与革命思想密切相关,艺术具 有鲜明的群众性 、革命性和民族性,对革命事业有促进作 用, 因而在革命时期形成了各处高唱红色歌曲的盛大局 面 。如今左右江红色歌曲的生存状态面临一定的困境,通 过政府主导 、红色旅游和教育传承等多种途径对红色歌 曲进行保护与传承, 定能有效延续这一 红色音乐及其文 化精神 。

  参考文献:

  [1]彭 西 西 .左 江 革 命 根 据 地 红 色 歌 谣 的 曲 调 来 源[J].音 乐 时 空 , 2015(05):41-42.

  [2]黄明政.当年百色起义场景回忆[C]//中共百色市委党史办公室, 百色市志办公室编.百色起义六十周年纪念资料集.1989:163-164.

  [3]黄耿主编 .右江战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3.4.

  [4]中共东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 .东兰革命根据地[M].百色:右江 日报印刷厂,1990:404.277.220.

  [5]庾新顺 .伟大的壮举光辉的篇章—— 纪念百色起义和龙州起 义 70 周年[J].广西党史,1999(06):10-14.

  [6]广西僮族自治区档案 馆 筹 备 处 编 .老 战 士 回 忆 红 七 军[M].南 宁: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59:85.

  [7]李莉,简静凯.论百谷村红军歌曲的当代传承[J].歌海,2012(05):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40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