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黔东南苗族“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 、传情达意的一个歌种,其语言唱词及旋律曲调特征鲜 明,流传地域较为广泛且传唱度较高 。本文将从“游方歌”的产生 、分类 、音乐特征 、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 究,并对其传承流变进行分析 。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人口聚集地之一,苗族 人口占全州人口的 41.57%,主要分布在凯里 、雷山 、 台江 、剑河 、丹寨 、黄平及榕江等地 。其中以坐落于 “苗岭之巅” 雷公山之上的雷山县及与其接壤的台 江 、剑河 、榕江 、丹寨及凯里等市县中的苗族文化底 蕴最为深厚,其民俗及音乐风格特点较为显著 。
黔东南苗族支系庞大复杂,大众多以服饰类别 (裙子长度)区分,大致可分为长裙苗 、中裙苗 、短裙 苗及百鸟衣苗等四种支系,在这些支系中又可继续 细分 。虽各支系同使用苗语中部方言,但他们在语 言声调 、音乐旋律 、民俗文化及地域风格方面还是 存在着较大差异,支系特征较为明显 。
“游方”作为苗族青年男女结交朋友 、谈情说爱 的主要方式已渐渐式微,而作为“游方”交流载体的 “游方歌”,如今演唱主体也多为中老年人,青年群 体较为少见,本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歌种就这样 渐渐消失在了苗族青年的 日常生活当中 。本文将从 “游方歌” 的产生切入, 分析其艺术特征及传承流 变,以期人们对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价值有系统了解。
一、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产生
“ 游方”为 苗语 中 部 方 言 的 音 译,苗 文 为“Yex Fangb”,为走村串寨之意。“游方歌”是“走村串寨” 时所唱的情歌, 苗语称为 “恰优”, 苗文为“Hxak Vangt”。“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结交朋友 、表情达 意的方式之一, 其传达的情感价值观淳朴且端正, 是苗族民歌中歌曲数量最多的歌种,在苗族人民生 活中的地位较高 。
苗族婚恋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 一是父母之 命 、媒灼之言的婚姻;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而产 生的自由婚姻。黔东南苗族的婚姻多以自 由婚姻为 主,“游方”便是“ 自 由婚姻 ”的主要 方式,而“游方 歌”便是交流的桥梁 。
游方大多时候是在晚上, 由于白天忙于劳作, 只有在晚上人们才有空闲的时间游方恋爱 。通常是 男方三五人成群结伴在晚间时候去到女方寨子,以 吹木叶 、吹口哨等方式约女方出来,女方会叫上几个好姐妹梳洗打扮好之后应约,双方见面后主要以歌交友 、以歌表情 。 白天唱游方歌的情况多出现在 爬坡节 、吃新节 、鼓藏节及苗年节等节 日,男女盛装 打扮相会游方场歌唱,会有观众聆听,旁听者主要 是学习歌唱者的声调 、旋律及唱词等 。节 日 中的游 方具有观赏 、授受等特点,而平时的游方更具私密 性,更显个性化 。
游方的地点通常是在“游方坡”“游方场”或者 是“马廊桥”等地 。村寨里通常都会设一两处空地作 为游方场,供游方唱歌所使用,地处村头或村尾较 偏僻的地方,有些村寨没有设置游方场,便也可在 田间地头 、树旁河边游方歌唱,但必须是公开的,可 使人路过或远远地就能看到 。游方时不能只有单独 的一对青年男女,这样将受人非议,在场的必须有 五六人以上才能称作游方,所以游方是一种集体活 动,男女青年在集体游方的过程中与心仪的人互相 了解,最后步入婚姻,已婚男女若只以唱游方歌为 乐,也不会遭社会指责 。游方歌就是在苗族这样的 婚恋背景下产生的, 并成为苗族青年男女交流 、相 识、相恋的主要方式及桥梁 。
苗族人民对待“情”的态度及其审美特点都体 现在“游方歌”的内容 、形式 、时间 、地点及曲调旋律 上,“游方歌”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总结出 来的,艺术特点鲜明,艺术价值较高。
二、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艺术特征
( 一 )“游方歌”的分类
黔东南 苗族“游 方歌”的 曲 目 众 多,通 常 与 时 间 、地点 、人物 、节气 、时 节等有 关,多围 绕“情”和 “理”展开,具有一定规律。游方歌可按照其内容、形 式或者曲调进行划分 。按内容和形式划分可分为三 类:常态情歌、季节情歌与分枝情歌 。常态情歌包含 见面相遇歌 、比喻歌 、赞美歌 、爱慕求爱歌 、议婚定 情 歌等;季 节情 歌主要 与节气 、时节有 关,如 春之 歌 、吃新歌 、秋之歌 及叙事 歌;分 枝情歌 包含单 身 歌、苦情歌 、拦路歌 、陪伴歌 、夜深歌等。
游方歌绝大部分都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歌曲,唱词 、曲调 、旋律等是固定的,只有小部分是随着歌唱者当时的心境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即兴创作 。如: 常态情歌《穷汉远方游》、季节情歌《春之歌》《喨喨 哩(蝉之歌)》、分枝情歌《相恨的人却成双》《小小红 叶柴》都为传统歌曲,唱词曲调均是固定的 。歌曲 没有男女之分, 在男女双方演唱时只需转换称谓 便可,在游方歌中“nil”(妮)、“mei”(梅)、“xin”(心) 等是女生代名词,“dial”(蝶)、“xong”(兄)等是男生 代名词,所以在演唱时需根据演唱的实际情况灵活 变换。
(二)“游方歌”的曲调特征
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曲 目众多,类型多样, 旋律曲调会根据支系不同及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春之歌》属于“季节情歌”,《小小红叶柴》属于 “分枝情歌”,二者皆是流传于凯里 、雷山及台江等 地的长裙苗“游方歌”中传唱度较高的歌曲。
《春之歌》《小小红叶柴》这两首“游方歌”都是 由 sol、la、do、mi 四个音构成的四声 D 徵调式,la 音 作为旋律骨干音出现, 多用 sol-mi、la-sol、sol-mi、 do-la 等三度 、二度上 、下行级进的旋律,使得旋律 更加平稳、无大幅度的地跳进旋律及上行甩腔 。
例 1:《春之歌》节选
歌词大意:天气渐渐暖和,去到山间田野,听虫儿吱吱叫 、 潺潺流水声 、看树叶慢慢舒展。我们去扛起锄头,哥 哥快上山干农活,农时不可误,妹妹也快上山干活,别再来这里游方,等到农闲时节我们再来游方歌唱。
例 2:《小小红叶柴》节选
歌词大意:小小红叶柴,长在溪谷边,掰不开用 柴刀砍,用镰刀来削尖尖 。带回家来把饭煮,煮熟将 米饭铺开,搅一下饭散开,搅两下饭散开,吃一 口进 的肚里,吃两口进肚里。阿哥看着阿妹笑盈盈,阿妹 看着阿哥笑盈盈,我们的心暖融融 。小小红叶柴,小 小青竹枝,生火要用松明子,阿妹单身要找伴,阿哥 单身要找伴 。
(三)“游方歌”的结构特征
苗族民歌多以歌词内容进行段落划分,“游方 歌”也不例外 。如例 1 的《春之歌》作为“季节情歌”, 根据苗语歌词大意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 要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下半部分主要描写男女青 年对唱场景 。从歌词大意上看,苗族男女青年并不 沉醉于情爱之中,而是在农忙时节互相鼓励,告诉 对方要珍惜光阴去辛勤劳作,也体现了苗族男女淳 朴的感情与端正的感情观。如例 2 的《小小红叶柴》 是一首青年男女游方到深夜即将散场时唱的“分枝 情歌”中的“夜深歌”。 根据歌词大意也分为上下两 个部分,上部分写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下半部分 写人交流的情景 。
苗族“游方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点,也如汉 族民歌中常使用的手法一般,采用了“赋”“比”“兴” 等手法 。如《春之歌》上半部分多以描写春天景象为 主,表示男女青年受春色感染,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又如《小小红叶柴》中上半部分仔细描写人文生活场景, 表达游方男女向往组建家庭后的甜蜜生活, 同样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多体现在与周围 环境相关的“游方歌”中,如季节游方歌及分枝游方 歌中,而“赋”“比”这两种表现手法多体现在常态情 歌中(如相遇歌 、重逢歌及赞美歌等)。
苗族人民在唱“游方歌”时,为了使歌曲押韵且 对仗工整,通常将 一个词重复唱两遍,这种重复的 唱词可能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且多使用于景物描写 上 。如《春之歌》为使歌词押韵对仗,重复的唱词均 出现了上半部分描写景物的句尾;而《小小红叶柴》 的重复唱词出现了上半部分描写生活场景的句首。
“游方歌”是表达情意 、互诉衷肠的歌种,但直 抒胸臆的歌曲较少,通常借物表情达意,物象起兴, 显得含蓄委婉,更具情意缠绵、动人心弦的意境 。
(四)“游方歌”的演唱特点
“游方歌”多为歌谣式的吟唱,歌曲多带吟唱式 的旋律与下行级进拖腔,如例 1 中的 la-do-la-sol, 例 2 中的 do-la-sol,在二度 、三度的旋律中回环往 复,则需要找到“吟诵”式感觉来进行演唱 。衬字衬 词(如 i、ei)的下行拖腔节奏自由,给人娓娓道来之 感,踏实质朴,似悄悄话般的低声轻唱,深沉婉转, 无较高的音高,无须顿挫有力 、棱角分明,也符合在 游方场上男女相互对唱时的不愿张扬情境。“游方 歌”歌曲整体走向较为平稳,更多的是采用真声及 真假声结合的演唱形式,歌曲旋律音调不高,接近 于平时说话的语气, 符合苗族人民 口语化歌唱特 征。“游方歌”的演唱多以男女对唱为主,因无大幅 度的跳进及甩腔,多用低音下行拖腔,低吟婉转,给 人内敛含蓄之美感。
三、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传承流变
苗族“游方歌”是苗族婚恋的载体,是苗族青年 男女从初相识 、相知 、相恋到成婚过程中都要唱的 歌曲。在对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的传承人及民间歌 手进行采访时, 他们曾说道:“时代变了,‘游方’本 是苗族青年男女生活中常见的传情达意的方式,可 如今极少见到青年男女‘游方’,更别说还会唱‘游方歌’了。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游方歌”也在 发生相应传承流变。
( 一 )“游方歌”的生存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苗族青年男女过去以走村串 寨“游方”为婚恋媒介的方式渐渐衰微,取而代之的 是发达的通信工具带来的“线上”的“游方”形式。在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男子去找心仪的女生“游方”, 通常一 天中就要花费三至六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往 返于自己村寨和女方村寨之间,耗费的时间与精力 巨大,且由于“游方”场地虽设于村寨较为偏僻的地 方或田间地头上, 但这些场地还是开放的公共空 间,因“游方”时间较长,总会使人看到或听到,隐秘 性较低 。而如今通信的发达,为苗族男女青年的交 流带来了便利,苗族青年男女不用再花费过多的时 间和精力走村串寨与心仪之人相会,节省了人力物 力, 且使用通信设备能保护 自身隐私不被公之于 众,这是现代苗族青年男女主要的恋爱方式。
在过去,苗族儿女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代代相传 的 传 统 歌 曲,唱 词 、曲 调 、旋 律 等 是 固 定 的“游 方 歌”,但现在“游方”这一形式在苗族人民的 日常生 活中却渐渐式微 。众所周知,黔东南是少数民族文 化氛围浓厚的旅游胜地,在各个苗族文化景区中都 可以看到关于民族文化的特色表演。为使更多的苗 族青年及其他民族的人民了解苗族这一古老的恋 爱方式,可将“游方”文化与景区表演相结合,营造 “游方”氛围,使人置身于情景之中,体会这一恋爱 方式 。
值得一提的是, 在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 日 中, 如爬坡节 、吃新节 、苗年节 、姊妹节等,苗族青年男 女都会进行“游方”,由于如今的“游方”婚恋功能性 的降低,“游方歌”多转变为表演性的节 目,但这也 是一种学习“游方歌”的重要方式,毕竟传统节 日 中 的“游方”氛围还存在,众多苗族青年男女会在节 日 中相聚向“游方歌”演唱者学习歌曲演唱,可见,将 “游方歌”的传承与文旅相结合,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发展方式 。
(二)“游方歌”的语言文字
苗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 1955 年至 1957 年,我国将苗语分为东部方言(湘西方言)、中 部方言(黔东南方言或黔东方言)、西部方言(川滇 黔方言)及北部方言(滇东北),上述苗语四大方言 的文字(现代苗文),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 文字,也就是现称的“现代苗文”。
黔东南苗族“游方歌”使用的是中部方言,其苗 文由声母 、韵母及声调三部分组成,苗文成为苗族 语言的载体,但苗文的出现并没有在苗族普通百姓 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流传,甚至很多苗族人民都不 知道现代苗文的存在,出现了“会说会唱”但“不会 写”的情况 。
由于现代教育 、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及城市主 流文化 、生活方式的融入,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进 入城市生活,汉语成为其交流的主要语言,且因城 市没有苗语的语言环境,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苗族 人民说苗语的机会逐渐变少,会说苗语的青年男女 并不多,少年儿童则更少见。苗族民歌则均以苗语演 唱,对于不会说苗语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苗族民歌只 能靠教授者的口头教唱及汉语标注苗音(俗称“白眼 字”)来实现,学习者并不懂其中深意,只能学到“声” “形”相似,而并未掌握到苗语的语言规律及歌词深 意,这使“游方歌”进一步的学习变得更为艰难。
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各类的学校愈来愈重视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苗歌进课堂等实际案例较为 普遍,进入学校教授苗歌演唱的多为非遗传承人及 民间歌手 。在歌曲学习前首先是语言的学习,这要 求教授者在“会说会唱”的同时,还要“会写”,掌握 苗文的拼写规律。
“游方歌”的曲调旋律起伏不大 、低音婉转无甩 腔等特点,较适合处在变声期的学生学习 。在教授 “游方歌”这一歌种时,教授者需在众多的“游方歌” 中选择适合的曲目, 传达苗族人民正确的爱情观 。 传统“游方歌”的学习除语言 、旋律曲调之外,最重 要的是学习唱词蕴含的深意,学习唱词的押韵、乐句
的对仗手法,从中看出苗族人民的审美方式及处事 态度 。在高职及本科院校等学校中,可将“游方”排 演为剧目,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 直观地体会“游方”。
(三)“游方歌”的唱词变化
上文中主要概述“游方歌”的唱词特征及表现 手法,在历史长河中,“游方歌”的唱词并非 一 成不 变,“游方歌”的唱词也随时代的发展在变化 。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游方歌”,唱词变为“得 妹嫁给我,上山打谷子,捉只蝗虫子,烧熟咱共享, 幸福一 辈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唱词多为“得妹嫁 给哥,商量种烤烟,运到城里销,换得钱多多,买电 视进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歌词发展 为“得妹嫁给我,上东莞进厂,技术学到手,挣得钱存 好,回乡大发展”等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改革开放初期及进入 21 世纪后的“游方歌”的唱 词变化来看,唱词多表达苗族人民每个时期当下生 活的状态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同时代的 发展都体现在唱词中, 影响着苗族人民的生活,体 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
(四)“游方歌”的音乐形式
“ 游方歌 ”的演唱 形式主 要 有 男 女 对 唱 、重 唱 等,这 些 形 式 的 出 现 来 源 于“游 方 ”要 的“成 群 结 队”,如今逐渐有男女独唱 、小合唱等形式,但这些 形式多出现在旅游景区的表演中。传统“游方歌”的 演唱只有纯人声,无其他乐器伴奏,多用真假声结 合演唱,而现代青少年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有些 人称“无法”欣 赏无伴 奏且 演唱形 式单一 的“游方 歌”,而 现代音 乐丰富 的作曲 技法 、音 响 效 果 及 唱 法似乎能弥补这一点 。因“游方歌”音乐形式单一, 许多苗 族音乐 人开始 对“游方 歌”进 行二度 创编, 在原有的唱词 、旋律曲调中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及通 俗唱法,加入乐器伴奏,如《春之歌》加入吉他伴奏,《小小红叶柴》加入芦笙伴奏,还有以“游方歌”的曲 调旋律为素材创作新的苗语“游方歌”或者苗汉双 语结合的苗族风格的歌曲等,与传统“游方歌”演唱 时长较长(可达半个小时以上)的情况相比,现代的 “游方歌”缩短了演唱时间,以录制“游方”情景视频 的方式,营造了“游方”意境,情景氛围浓厚,深入人 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游方歌”得到了丰富的音响 效果及视觉效果,不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 前,让大 众从听 觉 、视觉 上都 得到了 与传统“游 方 歌”不同的体验 。
从生存空间 、语言文字 、唱词和音乐形式等方 面的流变可看出,“游方歌”的流变是必然的,在流 变中进行“游方歌”的传承保护,是目前“游方歌”生 存发展的迫切需求 。
四、结语
黔东南苗族“游方歌”随着社会发展展现出了 不同的风貌,丰富了音响及表现手段,在传承流变 中为自身注入了新活力 。从“游方歌”中不只可以了 解其艺术特征及传承流变,更能看到黔东南苗族人 民的审美态度及情感价值观。“游方歌”的艺术价值 及人文价值较高,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能让更多 的人了解苗族人民这一古老的恋爱方式 “游方”及 其歌种“游方歌”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杨涛,范国祖 ,熊毅 .苗族语文—— 中部方言[M].成都:西南交通 大学出版社,2015.
[2]李锦平,万金贵 ,李天毅 .苗族民歌精选(中部方言)[M].贵阳:贵 州民族出版社,2016.
[3]杨应光 .雷山苗族情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4]和云峰 .“变”与“不变”——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旅游开 发关系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02):16-30.
[5]王晓东 .谁的萨满? —— 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 乐的传承与流变[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11-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