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冀中吹歌乐团传承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8 11:21: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吹歌是冀中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形式,其形式自由 、曲目喜闻乐见,深受广大百姓喜爱 。随着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冀中许多民间乐社都在探索新的发展和传承方式 。 除了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外, 还设置了现代音乐传习所或艺术学校 。本文对冀中地区代表性吹歌乐社的传承现状予以分析,同时探寻与乐 社相匹配的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并给出建议,提出适宜乐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

  关键词:冀中吹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机制

  鼓吹乐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 冀中地区,根据乐器组合和演奏曲目,鼓吹乐分为三 个类别,一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班;二是以管 子为主奏乐器的北乐会; 三是以管子和唢呐为主奏 乐器的吹歌会, 其中又以吹歌会最为贴近民众现实 生活。但目前,冀中地区多数吹歌乐社面临更新迭代 的局面,老一辈演奏家年事渐高,亟须培养下一代优 秀传承人 。因此,乐社的带头人开始了以非遗传承为 目的的探索,其中又以定县子位吹歌(国家级非遗) 和迁民庄跃进吹歌(省级非遗)的发展尤为繁盛 。为 更好地对冀中吹歌的传承给予帮助, 笔者对目前冀 中吹歌中的少年乐团进行研究, 发现其人才培养中 的问题, 以较为科学的理论为冀中吹歌的人才培养 提供理论指导。

  一、冀中吹歌乐社传承现状

  ( 一 )冀中吹歌乐团发展简况

  1.子位吹歌与迁民庄跃进吹歌

  (1)子位吹歌

  20 世纪 50 年代, 子位吹歌的发展空前繁荣,子位镇善吹、打、弹、拉者不下千人。20 世纪 80 年代,子位二村许多村民都会演奏吹歌, 村里有 10 多个吹歌 班,吹歌班的成员有老有少 。如今,子位吹歌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子位人民为更好地展现这 一艺术形式,培育了一定规模的吹歌乐团,也建立了 专门的吹歌学校。

  目前,乐团的带头人是张占民,他作为第五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和儿子张 鹏共同成立了“子位红星吹歌艺术歌舞团”,每年演 出不下百场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乐团共培养子 位吹歌团员 300 余人,遍及定州 、安国 、曲阳 、无极等 地 。张占民主要负责乐团教学、排练,以及带队演出, 他也一直致力于创办培养吹歌人才的学校。

  2009 年子位吹歌民间艺术学校成立, 该校坐落 于定州市子位二村,占地 10 亩,建筑面积 1560 平方 米,主要进行乐团练习 、培养 、教学 、演出等活动 。多 年来,以王如海为首的第八 、九 、十代传承人担任学 校老师,主要教授管子 、唢呐 、笙的演奏技法,以及子 位吹歌传统曲目, 学校着力培养第十一代吹歌传承 人,力求子位吹歌这一文化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艺 校成立以来, 共免 费培训 9— 12 岁的学 员 115 名,2010 年学生开始走出校门展示技艺 。2011 年学校代 表队在首届中国吹歌节上表演合奏曲目 《放驴》,赢 得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摘得“最佳演奏奖”和“最佳 传承奖”。2012 年参加了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的文学艺术界 2012 春节大联欢晚会。

  为规范化管理子位吹歌的传承和发展, 定州市 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传承保护计划,制 定了 《子位吹歌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中明确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 、保护范围 、 具体要求 、保护制度等,落实了组织保障 、宣传交流 等工作职责,保障了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为子 位吹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2)迁民庄跃进吹歌

  迁民庄南乐会又称跃进吹歌会,于 2009 年列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省 级相关部门的支持, 徐水区加大对迁民庄南乐会的 扶持力度,加强拯救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 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在此过程 中,为规范迁民庄跃进吹歌会的发展,河北省政府指 导其建立乐团和学校, 以促进迁民庄跃进吹歌会更 好地传承和发展 。

  “迁民庄燕赵鼓吹乐团”由迁民庄南乐会第四代 传人李树田担任团长,该乐团积极培养传承人,广泛 招收中小学生学员,并制定规章制度,作为乐团传承 和发展的理论指导 。该乐团在教学中突破原有单声 部的乐曲练习方式,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创新音乐形 式,大胆运用现代音乐形式分声部 、多旋律演奏,使 传统的音乐演奏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乐社发 展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步入低谷, 为使这一优秀传统 文化重现生机,迁民庄村两委筹资 20 万元建成迁民 庄南乐会,使学员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村里还负责 承担会址电扇、照明和部分学员购买乐器的费用 。同 时, 李树田等人积极发展乐团, 通过指定和外聘方 式,重新组建了一支包括 4 名本村资深南乐会员和 4 名外聘教师的专职队伍,义务开展南乐会培训 。他们 招收的学员最大的读初中二年级,最小的上幼儿园, 涉及迁民庄及附近七八个村的学生。

  “跃进吹歌艺术培训基地”是由迁民庄南乐会第 四代传人何成团队组建的跃进吹歌演奏学校, 现有 学生 60 余人,乐团 1 支 。何成 、王鹏等人既是乐手, 也是专职教师, 主要负责学校和乐团的教学及演出 工作 。艺术培训基地在教室张贴学校守则, 以人为 本,以艺为身。该基地的学生多次参加各项器乐演奏 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如 2018 年参加中央电视台 举办的《青春中国 CN》文艺汇演获得金奖。

\

 
  2.冀中其他鼓吹乐形式及乐团现状

  在冀中地区,还有石家庄休门吹歌(省非遗)、廊坊香河吹歌(市非遗)、廊坊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国家非遗)、河北省高阳县延福屯村音乐会等,这些鼓吹乐也在探索新时代传承有效途径,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并取得优异成绩 。

  石家庄休门吹歌大多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时演奏,流行于石家庄市区 、休门 、鹿泉 、正定等周边区域,付锡芬为其代表性传承人 。为更好地传承和授徒传艺,付锡芬建立了传承基地,与艺术团成员多次参加公益演出,以及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廊坊香河吹歌以唢呐吹奏为主,配上笙 、管等伴奏乐器,主要分粗吹鼓锣和细吹鼓锣, 传承人杨梦喜组建传承队伍,并带领成员多次参与各项演出 。廊坊南响口梵呗音乐会以僧传佛教音乐为主, 传承主要采用会里的老会员教学 、新会员学习的形式,因该乐种演奏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新进会员学习较为困难,可深入学习的年轻人较少,这成为该乐种传承亟须解决的问题 。河北省高阳县延福屯村音乐会演奏形式以“坐坛”和游走两种形式为主,管子为主奏乐器,其传承以“封赐”为主要方式,即由上一代传承人指定新一代传承人,并以传承人需具备“四艺”的演奏能力(“四艺”指可以较好演奏笛 、管 、笙以及拉弦类乐器),且具备较好的乐团组织能力 。

  3.社会影响

  因跃进吹歌和子位吹歌的影响广泛, 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在冀中地区建立了 “保定徐水迁民庄民间器乐辅导基地”“开滦群众歌曲创作基地”“涞水群众音乐创作基地 ”“廊坊南响口民间器乐辅导基地”“保定高阳延福屯民间器乐辅导基地”等艺术培训基地,使得冀中地区的吹歌艺术得以更加繁荣发展。

  随着各乐团培育基地的建立和发展, 冀中乐团在大众视野中出现频率逐步提高, 形成了中青年人爱看 、青少年爱学的积极状态 。在传承人的领导下,各乐团成员也积极参加各类吹歌类竞赛, 获得多项国家级 、省级奖项 。每逢佳节,各乐团负责人带领乐团成员赴各地参加演出,利用新媒体等宣传手段,营造出较好的民俗文化氛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

  (二)冀中吹歌会少年乐团形成的原因及目前发展中的问题

  1.乐团形成原因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形成了较多吹歌艺术学校等传承专修基地。传统吹歌会的传承大多以口传心授为主,师傅教徒弟需要先学吟诵再演奏 。随着任玉林推 广简谱活动,使得吹歌会的传承方式发生变化 。由于 简谱方便自学与练习,所以逐步由一对一发展为现 阶段采用的大班授课方式,乐社中老 一 辈的乐手也 都逐步学会使用简谱练习与教学,这也为现代化乐 团的形成打下基础 。

  另一方面,随着乐团成员逐渐被选拔到艺校,且 参加各项演出和比赛,取得骄人成绩,吹歌会所在地 区人民愈发认可乐团 。相比孩子因成绩不好上不了 学,在乐团中学习与演出能够有更多考学机会,这也 是各地村民对孩子的期盼 。因此,越来越多的村民愿 意送自己的孩子到乐团,跟着师傅练习吹歌。

  2.乐团发展中的问题

  冀中吹歌少年乐团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和成效,但随着现在乐团的学生数量递增,传承人的教学 面临着巨大挑战, 如何有效对学习者进行分阶段练 习 、如何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问题迎面而来 。此外, 乐种发展过程中,少年乐团若想发展成为有系统 、有 成熟教育培训体系的专业吹歌乐团, 还需参考新时 代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与吹歌艺术更好地融合,由 此也能够形成更有利于冀中吹歌会继承和发展的艺 术人才培养机制。

  二、冀中吹歌乐团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方案

  目前, 冀中吹歌传承人才培养场地和规模日渐 增大 。子位吹歌主要的传承方式为子位镇丁村中学, 以及子位吹歌艺术学校日常吹歌培训及演出, 课程 涉及工尺谱 、简谱及管子 、唢呐 、笛子 、笙等各种乐器 教学 。张占民等教师经过六年不懈努力,严格要求, 精心培养,部分学员已经登上了人民大会堂 、国家大 剧院、中国吹歌节等舞台 。跃进吹歌通过迁民庄跃进 吹歌研习所进行传承活动, 以何成为主的吹歌团队 担任教师,以简谱教学为主,采用集体授课,涉及合 奏时由何成进行声部划分,然后指导学员进行演奏, 排练成熟时组织学员演出,以演代练。

  通过对各乐团现有传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 可以得出,乐团主要是传承人教学,学员学习这种模 式,多以重复性练习为主 。该模式对于演奏乐团经典 曲 目以及学生掌握乐器演奏能力有所帮助, 但与新 时代发展下非遗传承发展及学生自身音乐能力培养 需求不符 。因此,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和培 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乐团的传承 、创 作和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 一 )教学培养机制建设与完善

  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 冀中吹歌的传承应细化 到各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视唱练 耳 等 音 乐 必 修 课 程 内容融入各乐团的日常教学中,形成系统化 、专业化教学 。在教师层面 、学生层 面、管理层面明确培养细节,具体如下:

  1.教师层面

  从吹歌会的乐手和音乐理论教师两个维度建立 科学的学习机制 。音乐理论教师对乐团学生进行乐 理、视唱练耳 、基础音乐知识(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史 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一 方面,通过学习音乐基础 理论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和综合音乐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讲解传统文化 、音乐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本 地域音乐外的其他音乐艺术的认知,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 当学生掌握 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吹歌会乐手开始教学工作,包括 一对一的专业技能教学和集体性合奏课程学习与排 演 。从以上两个维度开始,将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 程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

  2.学生层面

  学生要针对音乐理论 、基本功练习 、乐团曲 目练 习三个层次进行学习, 从学生学习基础音乐理论到 练习乐器的基本功,再到学习师傅教授的吹歌内容, 各阶段的教师要针对各年龄层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适 宜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3.管理层面

  无论是艺术学校还是传习所, 都应建立本机构 的教学制度,保证学生的上课数量,并制定相关上课 规范 。同时,监督教师在授课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 过程的实施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规范专业基 础技能 、练习曲 目 、演出曲 目,以及课程设置 、练习时 长 、独奏与合奏等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音乐 综合能力 。应设立专门的社会实践部门,负责学生的 乐团艺术实践,如演出、参观等活动。

  (二)创新发展型传承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现有的乐团培养方案, 要根据时代发展需 要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培养方案。

  1.优化音乐理论课程,激活音乐认知

  现阶段冀中吹歌各乐团的传承人较为擅长技艺 性演奏,忽略了基础音乐知识教学,且现在的授课方 式多以口传心授或简谱 、工尺谱进行,不利于乐团的 长远发展。《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 础课程, 也是乐团学员学习专业演奏技艺的先修课 程 。 因此,想要扎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就必须开 设乐理和视唱练耳相关课程, 自幼培养学生对于音 乐的感知能力, 激活音乐认知, 日后才能更好地传 承、创新冀中吹歌。

  2.强化专业演奏课程,夯实技艺技能

  在演奏技巧上, 要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乐器 演奏能力,除本乐团传承人教学外,可按阶段聘请河 北省歌舞院团 、各音乐院校相关乐器演奏教师进行 授课, 使学生可以将民间的技术技巧与学院派系统 性的技术技巧相结合,多方面提升自身演奏能力 。乐 团课程的设定应基于课程体系,活化教学方式,采用 多种方式教学 、训练,涵盖独奏 、合奏 、重奏等 。在专 业技能训练方面,应采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 多时空 、多地域的教学方式,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技艺 技能。

  3.加入创新理论课程,提升传承能力

  乐团的传承不仅需要借助新媒体等进行宣传扩 大影响力, 还需要对现有作品 、演出形式等进行创 新,满足新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 因此,培养乐团学 员的创作能力 、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在内容上,传承 人应引导学生除了演奏乐团经典曲目外, 再进行一 定的自创型作品训练 。如设定规定主题 、乐思,进行 即兴创编演奏;或在团队合奏中设定即兴元素,提升 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 。在形式上,加入国家非物质文 化鉴赏课程,带领学生认知中国传统乐种,分析各乐 种的主奏乐器 、演奏形式 、曲 目类别等,引导学生进 行思考,再加以配器的知识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具备 乐团形式改革与创新能力。

  (三)实践型传承人才培养

  一是构筑院团合作共享平台, 将少年乐团与专 业演出乐团有机结合,采用专业带业余的培养模式, 实现表演人才联合培养。

  二是教学评价多样化,以多层次的实践练习(如 社团表演、参加比赛等)提升学生对吹歌的掌握程度。

  三是优化教学实践场地 。在教学场所设定上,应 设有规范的教学场地和满足日常训练的排练厅及演 出场所。

  四是将乐团的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突出其直 观化、日常化、场景化特点。

  五是每年设定固定的“展示日”和“非遗 日 ”。 在 “展示日”时,传承人及学员可共同设定演出曲目,为 参观人员进行演奏 。在“非遗日”时,构建开放的交流 环境,供各学者 、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以此促进吹歌 的传承与发展 。

  六是加强与高校合作,一方面,乐团的学员进入 高校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引 入冀中地区进行教学和交流 。

  七是与各地教育局联合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 等活动,一 方面,提升乐团成员的演奏演出技能;另 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关注冀中吹歌,并开设体验课程等,完善学生对冀中吹歌的体验,为长期引入人才筑牢基石。

  三、民间吹歌乐社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意义

  音乐是基于人类行为的一种艺术形式 。郭乃安先生认为“音乐学,应将目光投向人”,伍国栋先生也认为“人—— 音乐事象操纵者,为音乐对象主体”,因此,音乐研究和发展皆为人的意识所左右 。早期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动地演变着,但随着学者的介入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乐社也逐渐开始探寻自身如何传承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子位吹歌还是跃进吹歌,或是其他的吹歌乐社,无一不在积极寻求变革, 而民间吹歌乐社传承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建立, 无疑是为民间乐社继续长久发展开出了一 味“良方”。

  系统的乐社传承人才培养机制, 不仅是对于乐社“下一代”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从意识层面让下一代能够延伸下去。现在看似繁热的乐社发展景象,更多的是由老一 辈乐社负责人撑起来的,乐社的教学 、演出以及教学设施也大多由“会头”亲自组织,一旦“会头”不在,有可能乐社便无法运转。同时,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庄,难以继续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 。因此,建立系统的、文化性的、符合乐社特点的人才传承机制,一方面是学者给予其价值的肯定,是非遗工作者、政府力量、法律制度为其继承提供的保障, 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其自身的文化自觉, 让乐社的下一代真正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娱乐项目,更是一种精神依托,需要坚持继承下去 。

  传统音乐“在不断地流动 、吸收 、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 …… 经过种种失传威胁, 才得以流传至今。 ”传统音乐的生命力远超我们想象,人才培养机制的介入也是传统音乐变化发展的一份助力,传统音乐可以打破常规 、创新发展, 传统仍会继续“传统”下去 。

\

 
  参考文献:

  [1]伍国栋 . 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 社 ,2012:99.

  [2]黄 翔 鹏 .论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的 保 存 和 发 展 [J]. 中 国 音 乐 学 ,1987(04):4-21.

  [3]黄春玲 ,李婷 .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以定州子位吹歌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70-172.

  [4]赵思远,包德述 .探寻传统音乐之根,传承燕赵音乐之魂—— 河北吹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黄河之声,2017(18):62-63.

  [5]胡小满 .一个乐会的两次“学缘”—— 定县子位吹歌会研究[J].音乐研究,2019(02):75-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02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