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王阳明的乐教思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0 10:54: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王阳明自小就受到戏曲熏陶,这成就了他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使其形成了优秀的音乐生活习惯,他从音乐之美中探索了一套乐教模式 。王阳明在他的音乐思想中对情感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其认为音乐之美在于通往心中有天籁 、乐本在人心 的 自在境界 。以心学思维对以往的礼乐教化方式进行推陈出新,以王阳明音乐美学理念引导学生的心性与情感,能够兼顾求知与修身,推动乐教发展 。

  关键词:王阳明,音乐教育,美育思想

  自古以来,乐作为教化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礼 乐教化是培养人的道德美育的重要方式 。礼乐在立 德树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于礼中生乐 、于乐中得 礼是政治稳定的基础,礼与乐不可分割 。先秦儒家情 感美学①就认为礼乐一体的美育教育关系到人的终 极价值实现, 这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理念 大部分依托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范畴 。然而在明代,程 朱理学体现出的天道与人欲形而上学的对立, 发展 了 孔 子“尽 善 尽 美 ”的 乐 教 理 论 体 系,其 通 过“存 天 理 、灭人欲”来压抑人的原始情感,把乐教模式转向 为纯粹理性化 、观念化,这使得“心”②与乐产生与表 达时的情绪共鸣不能达到统 一,进而使得“乐”这种 自然统一 的原始性情绪过程进行了分化③,被推向了 理性的一边,从而失去了人的本真感性,导致了传统 儒学礼乐精神和乐教的没落 。王阳明的音乐美育乐 论是对传统理性音乐的美学思想和礼乐教育的一 次 革命,其在理学体系下“心”与乐的二元对立之间找到了一条出路,在心学的指引下,作为主体的“心”对乐的本真回归使得音乐美育得以世俗化 、大众化,更贴近民心 。王阳明的乐教思想,究其根源是其心学视角下的音乐美学观念在做指引, 音乐不在某个特定天理的标准中去寻,而是流露于人最本真的情感中,这决定了其人性论 、情感论的音乐美育思想内涵,以美育的培养方式调和了教与乐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

 
  一、王阳明乐教思想的文化根系

  王守仁 (1472— 1529),本 名 王 云,字 伯 安,号 阳明,故被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江浙地区是戏曲 、曲艺和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宝藏地区,这里有着被誉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的余姚腔 。这一带戏曲音乐艺术氛围浓厚, 富裕人家开始蓄养优伶、操戏弄乐 。王阳明就是在这样富有传统戏曲音乐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成长的, 他结识了一批精通音律之 人,如 钱 德 洪 的 父 亲 钱 蒙,门 生 魏 良 辅 、舒 芬 、季本、唐顺之等人,他们对其音乐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阳明并非出身音乐世家, 但他对地方戏曲文 化从小就耳濡目染,也形成了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 。 王阳明高弟王畿和明末心学殿军刘宗周都曾对他的 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做过高度评价。从他对于“九声 四气歌法” 的推陈出新就可以看出王阳明所具备的 音乐研究能力,此法涉及诗歌吟诵时的音韵标注,其 中的音韵 、音节 、音调需要严格贴合音乐学中的时 值、节奏、音高 。他创作的散曲《套数·恬退》五阕④,充 分说明王阳明不仅精通越曲,而且也善作套曲,并且 对乐史歌谱十分喜爱, 这一切都形成了王阳明独特 的音乐艺术思想 。

  音乐融入了王阳明的 日常生活之中, 他在滁州 与门人游山玩水时便遇 “歌声振山谷, 诸生随地请 正,踊跃歌舞。”在龙场悟道的艰难岁月里,王阳明的 胸中苦闷之情难诉,正是音乐陪伴着王阳明,并为其 排忧解难,苦闷之讴终让郁者开怀 。据《年谱》一载, 正德三年王阳明抵龙场后,“日夜端居澄默, 以求静 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 之 。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 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 。 因念‘圣人处 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音乐在 其龙场悟道期间发挥了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王 阳明明确了格物致知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阳 明甚至将学习音乐推到了文人必修的高度,他认为: “琴 、瑟 、简编,学 者 不 可 无,盖 有 业 以 居 之,心 就 不 放。 ”在社会生活中,王阳明也积极推广自己的音乐 理念,以琴瑟赠人来体现文人之礼。

  二、王阳明乐教思想的产生根源

  王阳明认为吾心与乐是“心”在感官体验里对于 音乐的真挚共鸣,也是“心”随音乐在本真境界中的 自 由吟唱 。王阳明的主体意识将音乐交予心中,“心” 被赋予了超越性的 自 由意味 。应在内心的审美经验 之下来判断美是否存在于感性直观的先验性中,而 不是刻意对于乐的美做出规范的固定模式, 主体意 识在音乐的本真中能够得到更感性的表达。“心”随 乐而动,乐也在“心”的真情流露中找到了其存在的 意义。

  要理解这种吾心与乐的精神原则基础, 就要到 王阳明关于“心”与物的关系的论述中去找寻。“心” 与物虽不是心学的中心论题,却来自“心”与“理”的辩证,即所谓“心即理”,就是指人可以凭本意或良知 达到至理之境 。对“心”的认识,还需要在王阳明对具 体的物的理解上来看, 王阳明在游南镇时曾提出了 “花与心同寂寥”的概念 。王阳明理论的关键在于花 和人不只是分别作为客体实物而存在的花和人,也 不是存在于主观概念中所构建的花之概念, 而是天 人合一 、万物一体的本真状态中对花的理解与欣赏, 以及花对人精神的净化 。这里的花就是一种人所感 受到的本真境界,花不只是在精神境界中,其还在生 命本体自然状态的当下呈现, 是本体与审美境界的 同一与统一 。因此,“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 寂”。王阳明知行合一 的心学哲学是艺术与人生的统 一,是人心与天地的统一 。在王阳明美学中,无不贯 穿 着 传 统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所 表 现 的 基 本 宇 宙 生 命 观 念,即“天地意识”。王阳明的理念是心即理的天地境 界,王阳明曾发出“什么是天地的心? ”的深刻问题, 并对此进行解答:“曾闻人是天地的心。”正所谓“人心 是天地之心”,人的本真便是天道,就是真理的显现, 万 物 需 要 在 人 的 生 命 情 感 中 找 到 意 义 来 “ 一 气 流 通”,达到人心就是天地之心的境界。

  王阳明的美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又 突破了道家形式美学对于美的束缚, 在精神层面得 到了升华 。在王阳明心学美学思维下的音乐美学理 念呈现出一种吾心与乐的先验直觉 。王阳明认为由 于生命情感对于审美情趣的介入, 人与音实则为心 与乐,因此,审美体验摆脱了理性思维对于音乐把控 的偏见,音乐的美让人在感性领域中得到自 由发展, 听觉体验也超越了限定概念的枷锁而进行着听觉与 内心的相融,一切审美主体都是自由存在的状态 。因 此在“心”的自主观念下,事物的美会以纯现象的形式 显现出来。知行合一 的心学美学和其所指向的心乐一 体的人生境界,成了王阳明音乐美学的基础,并且确 定了它独特的精神原则,即内心与乐同一而统一 。

  王阳明对于“元声何求”这一古人取音的问题, 通过吾心与乐的视角为学生做出了更深层的心学角 度解答。“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 如何可得? 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古人为治,先养得 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 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 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 ‘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 。

  何尝求之于外? ”王阳明指出,元声不是以客观量化 的理性思维去求取的,其源于听者心中的所求,需要 听者修行而后在乐中悦怿兴起 、率性由情,并以诗言 志,在咏唱中来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声音 通过高低起伏来呈现不同曲风,塑造音乐形象,音调 则与律动相和 。在依声填词兴盛之时,曲为志而作, 志为乐本,歌为作乐之本,和声为制律之本,不求于 外 、内求于心并不是凭空造律学,而应当是审美需求 和审美经验的统一 。王阳明强调个体价值应在心中 寻律,人心平和 、以心为耳的目的是突出人心与音乐 的共鸣与共情 。音乐的发生是从人的听感体验到心 灵体验再到主体心中生命信号的回响, 这样音乐才 能让人心的本真进入真正极乐的境界, 故乐才是心 之本体、乐本在心中。

  《乐记》非常强调乐本于心,乐是顺其自然的,王 阳明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有着共同之处 。王阳 明从乐的本源出发,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如良知一 般是作为一个本真的境界展开而存在的, 乐之境界 有心人皆可入,学乐即悟道。顺乐而出,至乐而非乐, 率性而行即道, 乐本于心的音乐美学理念在生命情 感中与天籁之音相通,其形而上学基础是“天地万物 为一体”的音乐所存在的极乐境界,其精神境界便是 生命情感中自 由天地精神的油然而生, 道便可在乐 中去求,天道如乐、乐为境界。

  王阳明关于乐论的心学体系就是在圣贤之道中 寻求真我, 其基本宗旨也就在于追求这种天人一体 而自得的精神境界 。正因如此,他这种将审美境界置 于音乐起承转合当中的音乐美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吾 心即天籁、乐本在心中的生命情感体验美学。

  三、王阳明乐教思想的人性关怀

  王阳明所倡的良知精神与孔子提倡的“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都是要将德行的内容寓于乐的形 式中,潜移默化地完成道德的教化 。对于礼乐教化目 标,王阳明与儒家存在共识,不过,王阳明心学融合 礼乐使其升华为音乐艺术美育是在情理之中寻求礼 的优先级 。王阳明在乐学求道的过程中重自得、倡圣 学,通过乐教相结合的方式把外在的仁义规范,并内 化为主体的良知,规范了人伦标准,进行了教化 。王 阳明在《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中重点阐发了心学与经 学的互释思想⑤,其中礼乐教育方法也是以音乐为主 要形式,通过在演奏过程和欣赏过程中建设参与者的良知精神,使之符合封建统治的教化标准。

  王阳明的乐教思想本质上根基于儒家人性论 、 情感论,把儒教伦理与音乐美育相结合,解决了传统 儒家形式美学流派乐与理的对立, 超越了道德审美 境界 。他提倡音乐不只是强调音乐技能和音乐欣赏 层面的东西, 音乐美感也不仅仅是一个主体的心理 现象,而是要通过乐来得到认知感性,让习礼乐者明 人伦 。因此他肯定六艺之学的重要教育模式,提倡将 乐教所蕴含的德育 、美育价值贯穿到学习乐者的 日 常行为中 。先生日:“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 营成个区宅 。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 。依仁却 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 。苟不志道而游艺,却 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 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王阳明在这里将树德喻为建 屋,要习礼选良材来教化人,并告诫学生若不立德习 乐何用,德行之屋不建,则乐艺之画无处可挂 。 以音 乐来冶心的前提是接受者是受过礼教的人, 如此才 能达到礼乐合一, 才能使乐真正起到教化作用 。 因 此,他认为以乐学礼并非只是表象的技能培训,更应 是具备道德属性的人格教育范畴, 要看到乐对于人 精神面貌和精神气象的塑造功能 。王阳明在《教约》 中更是指出了礼教的重要性, 他要求习者每 日都要 参拜行礼,一切言行心思都需要做到规范化 。王阳明 支持礼乐教化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心智来育人, 而非 心外的礼教规则和音乐制造的简单响动 。这样的美 育目标不可避免会强调倡礼, 大多数非圣贤者如果 不先学礼来“致良知”,就直接进行乐之教,则会使人 “心” 对乐的把握仅仅停留在简单表达技术层面,音 乐美感仅仅成了一个主体心理现象便困在听觉愉悦 之中而丢失了良知本体, 使得学习者无法在乐中成 人,无法得到真正的教育 。

  四、王阳明乐教模式

  正因为王阳明先生将人心看作乐本, 所以他通过心学思维以乐育人,认为音乐是人心的本真 。乐学教育终极目标还是在人, 并非所有随乐而发的真情流露和手舞足蹈都有碍心性的成长, 感性终要社会化, 终要为理性服务,“心” 要回归到乐的本真当中去,才能真正得到乐之乐 、乐之教 。音乐是感性经验和体验的信息,而音乐教育是理性的信息传递,王明主要是通过音乐情绪这种不那么刻意强硬的方式与 人 心 共 鸣 来 辅 助 教 育,提 出 音 乐 审 美 的 先 验 性,并以此审美维度切入音乐教育。据《训蒙大意示教读 刘伯颂等》 所载, 王阳明强调了人心与天地的统 一 性,并且以人心顺天地来体现生活意义,并提出了针 对孩童的音乐美育理念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 而惮拘检”,“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 考虑到儿童生性好嬉戏,应当准 确地引导儿童对音乐的接触, 以玩乐的方式将音乐 熏陶穿插到儿童学习之中, 重视音乐对儿童心性的 引导与教育。“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 亦 所 以 其 跳 号 呼 啸 于 咏 歌, 宣 其 幽 抑 结 滞 于 音 节 也。 ”在学有余力之余掌握乐器或歌唱,能起到舒缓 情绪 、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孩子们更乐于学习而 不知疲倦 。世人皆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乐与教,这种短 视主义遮蔽了音乐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 违背了人 性的本真,失去了人心的本意 。王阳明从心学出发找 到学习礼教与吟诗颂歌的平衡点, 能够避免刻板教 条主义对乐的运用, 而使其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呈 现,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果为师者能意识 到这一点也就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学生了 。程朱理学 极端化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性方面, 王阳明以致良 知的心学感性直觉突破了程朱理学的修身致知,他 主张的这种和谐的美育观点, 比程朱理学教育体系 下“存天理 、灭人欲”的墨守成规要更加合理,更得人 心 。可以说,王阳明音乐美育能够带领学生化解外在 和内在的压力与束缚,使人的个体进入一种解放 、创 造、发展的自由情感状态,给予学习者学习与受教的 自由,真正达到审美的基本准则。

  王阳明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个修心养身 、学做圣 贤的重要途径,乐教与社会政治 、个人人格道德修养 密不可分,他说:“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 习 礼,或 作 课 仿,次 复 诵 书 讲 书,次 歌 诗 。”这 里的 “德”就包括了以音乐为代表的所有美育教育 。他在 家乡余姚绍兴创立稽山书院, 每隔几日就安排学生 吟咏诗词歌赋,他在余姚龙泉山寺中天阁讲学时,吸 引了众多的学子, 形成了求学者络绎不绝的热闹场 景 。常常“聚八邑彦士”,“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 妃 、光 相 诸 刹,每 当 一 室,常 合 食 者 数 十 人;夜 无 卧 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这不仅仅是因为王阳明 先生讲学出众, 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于其心学音乐美 育理念的认可。

  王阳明讲学论道时常常吟诗歌舞, 这种乐教方 式与当代所强调的美育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习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弹琴唱歌的层面, 不能仅以满 足感官欲望和宣泄情感为目的 。正所谓“凡歌诗须要 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 而嚣,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因此 要进入乐的境界,就需要做到在王阳明所讲的“天人 合一 ”“美善相乐” 理论中以独立人格结合德行与智 慧来寻找生命的真谛, 于音乐中得到成就来学做圣 贤,使音乐美育成为真正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手段 与途径 。王阳明音乐美育改善了审美心理结构,即在 音乐美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状态具有超功利性,它超 越了体验的对象和目的,进入到“心”的世界,产生了 一种超然美的想象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是 一种 不受现实生活实际意义需求限制的本心体验 。这样, 才能够进入一种真正的审美形式中, 从而更直接地 去触动生命情感与精神世界, 从中真正体验到音乐 对于生命的意义 。

\

 
  五、结语

  王阳明解释音乐现象的基础是“心”,以内向性 审美维度和内生性审美境界去理解适合人性的 、超 越功利的乐教模式 。美育是教育为之奋斗的事业,音 乐教育想要回归自 由审美, 就要在抒情写意的乐教 模式中培养自由创造的能力, 激发人之本性来进行 创新发展 。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来说, 音乐美育的模 式,除了外输的积累,还要有本心内生的性灵通感 。 在音乐教学中, 过多强调目的的作品不会作为经典 而流传下去,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真挚的情感流露 。 不妨通过王阳明音乐美育自由聆听的方式确立起全 新的美感享受, 并在这种享受中呈现出人无目的的 本心性和纯真性,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化育人 效果 。

  参考文献:

  [1]钱 明 . 王 阳 明 的 音 乐 戏 曲 思 想 与 实 践 [J]. 孔 子 研 究 ,2006(01): 64-71.

       [2]钱明著 .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张昭炜 .王阳明九声四气法的三个层次[J].世界宗教研究,2015 (01):116-124.

       [4]王阳明著 .王阳明全集:年谱 、世德[M]. 陈明等注释 ,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罗 琴 .王 守 仁 音 乐 教 育 思 想 浅 谈[J].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2005 (04):47-51. [6]张小雨 .王阳明乐教思想探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04): 95-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90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