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艺术定义”如何可能? (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24 11:32: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生存论艺术哲学视域中, 关于艺术或美的思与言, 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是一种非对象性、非客观化的言说。海德格尔认为, 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审美体验决不是客观化、对象化的, 而是一种原初性的经验和体验。海德格尔以玫瑰花和阿波罗雕像的审美呈现为例, 来描述这种非对象化、非客观化的原初性经验和体验:“对于更宽泛意义上的物的日常经验即不是客观化的, 也不是一种对象化。譬如, 当我们坐在花园中, 欢欣于盛开的玫瑰花, 这时候, 我们并没有使玫瑰花成为一个客体, 甚至也没有使之成为一个对象, 亦即成为某个专门被表象出来的东西。甚至当我在默然无声地道说中沉醉于玫瑰花的灼灼生辉的红色, 沉思玫瑰花的红艳, 这时, 这种红艳就像绽开的玫瑰花一样, 既不是一个客体, 也不是一个物, 也不是一个对象。玫瑰花在花园中, 也许在风中左右摇曳。但我们却通过它的命名而思考之、道说之。据此看来, 就有一种既不是客观化的也不是对象化的思想与道说。诚然, 对于奥林匹亚博物馆里的阿波罗雕像, 我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自然科学表象的一个客体来考察, 我可以在物理学上计算这堆大理石的重量;我可以探究这堆大理石的化学特性。但是, 这种客观化的思与言并没有洞察阿波罗, 并没有洞察到阿波罗如何显示出它的美并且以这种美而作为神的面貌显现出来。”[17]81在海德格尔看来, 艺术审美是原初性存在境域的自身绽出或如此这般地呈现, 如果将其变成客观化对象化概念化的工具理性分析, 如果“一切思之为思已经是客观化的, 那么, 艺术作品的形象创造就是毫无意义的了”[23]81。与传统本体论美学和艺术理论不同, 生存论艺术哲学, 面向存在的生存性, 以祛除世界的实体化;面向存在的原初性, 以祛除世界的抽象化;面向存在的体验性, 以祛除世界的概念化;面向存在的敞开性, 以祛除世界的本质化。

因为, 艺术深植于人类生命存在的本源性境遇之中, 艺术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以审美感性方式所呈现或绽出的本源性存在意蕴。因此, 艺术本体论问题内在于生存本体论的哲学视域之中, “此在生存”的本体论意蕴也就是艺术存在的本体论意蕴。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A].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达布尼·汤森德.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斯蒂芬·戴维斯.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5]莫里斯·威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A].大卫·戈德布拉特, 李·B.布朗.艺术哲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6]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A].李普曼编.当代美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7]古德曼.何时为艺术[A].什么是艺术[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8]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9]卡罗尔.艺术哲学——当代分析美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0]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11]薛华.维特根斯坦论审美[A].外国美学 (第二辑) [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12]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13]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M].北京:三联书店, 1994.
[1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5]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注释:

1 薛华在《维特根斯坦论审美》指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不仅具有矛盾性、具有非一义性, 而且具有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有它自己的特点, 解释它的意谓, 具有特殊困难。”参见《外国美学 (第二辑) 》,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第214页。
2 维特根斯坦认为伦理学、美学同属于超验的领域, 参见《逻辑哲学论》,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艺术定义”如何可能? 》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4/2018082411363326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9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