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中,沈心工和李叔同作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创作出 大量优秀的乐歌作品,二人的音乐教育思想也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由于二人在人生经历与身份上有所不同,所以各 自 的音乐教育思想阐释也有所区别 。 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二人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其异同点进行阐述 。
关键词:沈心工,李叔同,学堂乐歌,音乐思想
一、音乐教育目的
音乐产生以来,音乐教育也随之发展 。据史籍记 载,商代之前便设立了多个教育场所与教育机构 。此 后,历朝历代皆有音乐文化传承途径,随之也催生了 多种音乐教育思想。“任何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都 是 在这 一 时 代 占 主 要 地 位 的 教 育 思 想 影 响 下 产 生 的,是受到这种教育思想指导和制约的。 ”近现代社 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大量留学生带回了西方的科 学技术与教育思想 。西洋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我国音 乐文化内容 。社会各界人士为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 出探索与尝试,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积极 倡导在学校开设唱歌课, 一批知识分子也从事有关 学校歌唱的活动 。由此,在这一特殊的年代,“学堂乐 歌”应运而生,至此,我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 得以建立与发展。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 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成 为 20 世纪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新音乐启蒙阶 段 。这一时期通过以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及乐歌传 唱,为学生乃至社会大众进行初步的音乐启蒙教育 。 同时, 学堂乐歌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要求实现 “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 。 因此,学堂乐歌作为 “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 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最初的成果, 对当时的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
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我国新式音乐教育的发展, 这时期出现了众多积极编创学堂乐歌的音乐家与教育家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为学堂乐歌的领军人物, 其作品与音乐教育思想都对当时的音乐教育产生较大影响 。在两者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既存在相似的内容,比如兼具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内涵,又对于某些内容的阐释存在差别。
从两人的音乐教育目的来看, 沈心工与李叔同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大背景下, 肩负学堂乐歌推广新学 、传 播 新 知,以 实 现 教 育 国 民 、改 革 社 会 的 目 的 。“学堂乐歌” 作为 20 世纪初独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产物,它的本质和宗旨便是改造国民之品质,力求培养和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利用音乐陶冶身心 、涵养德性,形成音乐的美学观念,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堂乐歌”作品,在当时达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启蒙作用 。 自“学堂乐歌”诞生之时起,我国才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 历史意义极其深远。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从具体细节来说,沈心工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受教育者的品性,这是教师教授学生的要点,即把对儿童品性 、儿童道德与思想感情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对儿 童品性的培养, 他希望教师能够以陶冶受教育者的 品性这一目的来开展音乐教育 。李叔同认为应该将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作为教育目的,同时,他 对沈心工传播西洋音乐并编写唱歌集表示肯定,其 也同样受到当时文化主流的影响, 试图以学堂乐歌 来达到教育目的 。在其编写的《音乐小杂志》序言中, 李叔同写道:“云滃水涌,一 泻千里 、欧美风靡,东亚 景从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情操,感情深 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其中便表达了李叔同 对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音乐社会功能 的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目的是站 在宏观角度,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出发,希望音乐教育 国民 。
沈心工贯彻向中国国民, 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启 蒙思想教育的主张,从而进行乐歌的编写创作 。他的 教育思想在其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其编写的乐歌作 品题材较为丰富,囊括提倡革命 、反对封建专制;倡 导男女平等 、妇女解放;以及大量教育青少年奋发学 习等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等题材,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 正面宣扬“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作 品,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无一不渗透出沈心工希望以 音乐对国民开展教育的音乐目的 。
李叔同幼年时便受到佛教音乐熏陶, 他将音乐 看作感化众生重要的实践内容, 更有以中国传统文 化来达到唤醒国民的 目的, 从而进行学堂乐歌的编 写活动, 他同样也积极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以及实施 音乐教育 。李叔同在编撰学堂乐歌时,广泛运用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借鉴《诗经》《楚辞》、古律诗 、古词牌 、 戏曲曲词等传统文化元素, 且将他自己写作的诗词 进行谱曲创作,以求达到教育国民的目的 。在他编写 的《国学唱歌集》中,歌词囊括多种传统文化,从其中 便可以看出, 李叔同试图以中华传统音乐来实现学 堂乐歌教育国民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由封建社会开始,我国便拥有非常先 进的音乐教育理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教育 更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被总结记 录于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著述《乐记》之中,孔子非 常重视音乐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兴于诗 、立于礼 、 成于乐”等音乐教育思想,其从培养人的德行入手, 重视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 从而对 人进行全面教育。
在对沈心工与李叔同二人的音乐教育理念进行 剖析后, 不难看出其中都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 。在音乐教育理念方面,沈心工主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最早出 自《论语》,指教育 应当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沈心工立志把音乐取之 于民,还之于民,极力推广私学,意图使任何愿意学 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教育不应局限 于有潜力 、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 因而 他极力推广私学, 主张对普通的平民子弟开设音乐 课,致力于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激发他们的音乐活 力,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意图使任何愿意学 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沈心工此举在一定程度 上推广了学堂乐歌的传唱, 有利于实现学堂乐歌教 育国民的目的。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便是 “先器 识而后文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注重培养 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涵养,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先 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是文才技艺 。他认为人格修养是 音乐学习的前提, 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形成高尚的 道德素养,使学生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进而才可以 传授文艺,最终培养出优秀的文艺人才 。由此可以看 出,与文艺高度相比,李叔同更注重学生品德人性的 培养 。李叔同将这一理念渗入到育人实践过程中,在 教学过程中,他严格要求学生的音乐技能,其最主要 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高尚的人格, 不难 看出,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一观点,与孔子 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 个人的任何教育思想都与社会大背景环 境密切相关, 在沈心工与李叔同二人的音乐教育理 念中,都包含着“爱国”这一内容 。沈心工为了实现音 乐陶冶学生品性这一目的,在歌曲题材的选择上,大 多带有浓厚的爱国精神或具有教育意义, 题材内容 广泛,包括反对封建 、宣扬民主革命,或提倡科学 、鼓 励兴办实业,以及宣传强身益智 、团结御侮等,使用 乐歌这一手段以实现警醒国民这一目的 。同样,李叔 同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创作了大量歌曲,如《祖国歌》 《我的国》《哀祖国》等作品,试图唤醒国民意识。
从人生经历来看, 沈心工与李叔同都受到了传 统教育的影响 。沈心工自幼于家墊中接受启蒙教育, 20 岁时高中科举“秀才”,多年的科举准备为沈心工 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这对于他之后从事音乐教 育可谓影响深远 。李叔同父亲李筱楼曾在清政府吏 部为官,后又经营盐业与银钱业,家世显贵的李叔同从幼年时期便跟随多位名士学习诗文、书画、篆刻等,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的根底 。可以看出, 沈心工与李叔同二人音乐思想的产生都或多或少受 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二人由于处于相同的大时 代背景下, 在其音乐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量爱国 的内容 。他们创作的大量爱国歌曲,对于当时的社会 状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音乐教学原则
在教学原则方面,二人都有其以人为本 、因材施 教的内容。“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战国时 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 此后被沿用于治理国家与教 育发展中,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全 面的教育活动, 有助于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与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出自《论语》,同 样与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有关 。在具体的音乐教 育实践中, 沈心工与李叔同不可否认都受到了我国 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影响,都存在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的理念。
沈心工的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体现在其音乐教 育的多个方面,包括教材的编写 、课程的设置,以及 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方法等音乐教育实践中 。为 适应儿童这一学生主体的需要, 沈心工努力编写反 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少年儿童生活的歌曲, 他注意到 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 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学生创作适宜的乐歌作品 。歌曲 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易于被不同年龄阶段的儿 童理解与接受 。为了增加音乐课的吸引力,沈心工借 鉴近代日本音乐教育模式,在学堂乐歌中引入“唱歌 游戏”。在编辑音乐课本时,为歌曲编创游戏,并完整 标识了游戏图例和游戏说明 。根据不同歌曲的内容, 也随之设计了不同的游戏动作 。如作品《体操》的游 戏动作与歌词便响应体操叉腰打拳的动作, 将锻炼 身体作为歌曲的教育目的 。歌曲《卖花》游戏动作的 指 导 图 示 则 按 照 卖 花 者 与 买 花 者 之 间 的 互 动 而 展 开,这种做法一方面引起了学生主体的兴趣,增加了 课程趣味性,使学生乐在其中;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教 师音乐教育课程的展开,并且编写难度不断递增,关 注儿童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变化 。此外,为了丰富学生 知识,在歌词中还适量加入了文化常识 、地理概念以 及历史传说等 。 因材施教始终贯穿于沈心工的音乐 教育思想中,他曾提出“音乐并不是适合所有儿童少 年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一样的儿童,沈心工给予迥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尽量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规划和教育方式,为他们选择相符的音乐教育模式, 真正实现了从学生的主体角度出发 。
李叔同注重以人为本,言传身教 。他认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强调人这一学习主体在文艺创作 、文艺传播 、文艺教导中的主导作用 。在李叔同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与价值 。据学生回忆,李叔同对学生的教导要求严格,对于教学细节讲究精益求精,但态度亲和,慈祥和蔼,他不断鼓励学生进步 。同时李叔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即因材施教 。他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以自身良好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指导,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而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 。丰子恺便是在李叔同的悉心指导下,由学习音乐转向专修绘画,而后成为我国著名的画家 。正是在李叔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影响之下,其学生弟子纷纷学有所成 。同时,李叔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其学生之后的从教道路中也有所体现,可谓影响深远,代代相传 。
所以可以大胆推测, 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音乐教育思想与其二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针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 这二位作曲家都能够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并应用至近代音乐教育中,这对于近代的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影响 。
四、音乐教材编写
沈心工与李叔同二人身处于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洪流之中,相同的时代背景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使二人同样承载了“学堂乐歌”推广新学 、传播新知,以实现教育国民 、改革社会的教育目的,并具有相似的音乐教育思想内容 。另外,沈心工与李叔同也都有着国外求学的人生经历,沈心工受到“教育救国”的思想感召,渴望求得新知,毅然于 1902 年 4月 自费东渡日本,积极寻求救国图强的办法,于一 年后回国 。李叔同也渴望寻求救国之道,于 1906 年毅然东渡日本留学,四年后学成归国 。沈心工与李叔同都有学习过西方的音乐文化, 这对他们的音乐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在音乐教材编写以及教学中,要采用何种谱式,这一问题二人持有不同观点。沈心工编写了大量适合少年儿童演唱的乐歌, 这些歌曲基本采用简谱进行 创作与教学工作,简单易懂,以供学生集体咏唱 。李 叔同则是采用五线谱创作, 并希望推广使用五线谱 进行教学 。他认为五线谱过于简单落后,应当使用更 为专业的五线谱进行创作与教学工作。
此外,20 世纪出现了“白话文运动”,胡适作为白 话文运动的首倡者,明确提倡使用白话文 。而沈心工 便 是 中 国 最 早 将 白 话 文 运 用 于 音 乐 创 作 上 的 音 乐 家 。在创作学堂乐歌时,沈心工对于歌词的选择,主 张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沈心工一生 所编写的 180 多首乐歌进行精选 、修订后, 出版了 《心工唱歌集》, 其中大多数都是采取当时学堂乐歌 的基本创作方式,然后选取填词来创作的,而歌词的 选用便是以白话文作为歌词 。歌曲 《男儿志气第一 高》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歌词通俗易 懂,易于人们理解,“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呼吁青年儿童锻炼身体,且歌词“龙旗 一 面飘飘,铜 鼓咚咚咚咚敲”也富有童趣 。歌曲于 1904 年出版,之 后传遍全国 。以白话文进行歌词创编,使得乐歌简单 易懂,有利于儿童的接受与学习,更有利于顺利开展 教学活动,以此也更有利于达到学堂乐歌教育国民 、 唤醒国民的目的 。
李叔同幼年时期便跟随多位名士学习诗文 、书画 、篆刻等,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的根 底,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的李叔同抱有发扬传统文化的想法, 在他的乐歌创 作中,大 多 使 用 中 国 传 统文 化《诗 经》《楚 辞》、古 诗 词、昆曲以及他自己创作的诗词等用作歌词 。其填词 的歌曲《送别》,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以景 物表现了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心理感受 。歌词哀而不 伤,底蕴深沉,又带有 一 种超然之感,俨然已有诗歌 的美感 。以传统诗词来作词,为歌曲增添了文化底蕴 与美感,但作为儿童唱歌课中的曲目来使用,以古诗 词为歌词则略显复杂,不利于儿童理解与学唱。
不可否认,在音乐教材编写的部分,二人都有其 考量 。沈心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使用白话文进行创 编,以简谱教学,更有利于儿童学唱理解,也有助于 在社会层面供国民传唱, 真正达到以音乐向社会传 播新学思想的目的 。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教育国民的 基础上,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出发点,辅以专 业 的 五 线 谱,创 作 了 大 量 底 蕴 深 厚 的 艺 术 作 品,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五、结语
通过对二人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探究, 可以看 出沈心工与李叔同二人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沈心 工的音乐教育思想精髓是“有教无类”,李叔同的音 乐教育主张是“先器识而后文艺”。 由于沈心工与李 叔同二人身处同一 时代, 以及人生经历中相似的部 分, 使得两个人具体的音乐教育思想内容中都包含 着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的原则,但又由于两人经历以 及个人的主观方面,所以对于乐歌创作的歌词选用 、 音乐教育中要采用何种谱式进行教学有所区别。
关于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对 于当代音乐教育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他们的教育 观点在当代社会更是有着重要价值 。然而不能否认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它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是 有一定作用的 。通过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深意,达 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的,优 秀的品德修养也有益于艺术作品的演绎与阐释 。
此外,李叔同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同样值得关注 。在几千年的历史变革中,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 繁衍与发展的根系, 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 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的音乐从业者 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参考文献 :
[1]伍雍谊 .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1.
[2]张程刚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4.
[3]汪 毓 和 .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家 评 传 [M].北 京 :文 化 艺 术 出 版 社 , 1992.
[4]刘 杰 .沈 心 工 对 近 代 音 乐 教 育 的 贡 献 探 究 [J]. 兰 台 世 界 ,2013 (22):100-101.
[5]杨和平 .先觉者的足迹—— 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 想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6]杨和平 .《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二)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2):40-42.
[7]孙继南 .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J]. 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2001(01):62-67.
[8]魏鲁佳.李叔同乐歌考释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2 年.
[9]魏鲁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年.
[10]覃 越 . 沈 心 工 音 乐 教 育 思 想 研 究 [D]. 成 都 :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 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