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象山“唱新闻”是浙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与文化特色,这使其在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50—60年代活跃于浙东地区的民间舞台。但由于当下新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以及其本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正遭受着巨大的考验。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并对现在活跃的“唱新闻”表演舞台艺术家进行访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视角,探究“唱新闻”所富含的独特艺术特点与文化特色,寻找传承与保护传统曲艺“唱新闻”的新方向。
关键词:象山“唱新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
象山“唱新闻”是在宁波市象山及其周边县市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品种,是土生土长于浙东地区民间的草根艺术。它表现出浓郁的浙东文化特色,在代代“唱新闻”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完善下,成了民间说唱艺术中的奇葩。“唱新闻”作为浙东地区人民独特的文化名片,承载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文艺形式冲击,“唱新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甚至逐渐被人所遗忘。因此,“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
一、“唱新闻”的概述
(一)流变与发展
“唱新闻”这种说唱艺术由于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故少有文字资料记载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最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其源于历史上的“唱朝报”,即一种古代以简讯形式报道帝王日常动态及官员任免的公开传播媒体。清朝末年,卖报者为了招揽来往的人前来购买报纸,便一边敲锣,一边唱出报纸上的主要新闻,这便是“唱新闻”的雏形。
“唱新闻”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表演者身份、社会功能都随之演化。
从诞生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唱新闻”的艺术性不断在“唱新闻”艺人的推动下增强,一些唱段被花眼定(“唱新闻”艺人之一)加入在传统的“说新闻”中,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唱新闻”三大圣等“唱新闻”艺人,此时“唱新闻”艺人多为盲人。这些艺人以卖唱为生,处于社会的底层。“唱新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娱乐活动,以供民众消遣,同时辅以一定的信息传播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左右,“唱新闻”的艺人队伍扩大,表演艺术更加完善了。政府成立了象山县曲艺协会与曲艺队,故“唱新闻”队伍的骨干逐渐为非盲艺人,文化与艺术素养都大为提高。同时,这个时期是“唱新闻”在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唱新闻”由此担任起政府向群众宣传主旋律的作用,多以新社会、新风气和主要任务作为剧本内容,以文艺轻骑兵的形象活跃在各大舞台。
20世纪90年代至今,“唱新闻”在各种新型娱乐形式的冲击下,不再如先前一般受欢迎,并且随着主力艺人们年事已高,“唱新闻”这种曲艺形式逐渐走向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掘许多新人,并创作新的唱本,但是其生存状态仍然岌岌可危。
(二)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唱新闻”以唱为主,说唱相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大多是一个人进行演唱,即单口;两人对唱的形式称为双口。单口演唱站立时以右手持一鼓槌与竹质锣片,左手持锣中置一小鼓,于腰部稍下处;坐姿是将小鼓置于两膝膝盖上。后为演出效果的需要,又发展出乐队伴奏的形式(二胡、中阮、四胡、琵琶等),形式与声响效果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其服装一般无特定要求,“唱新闻”艺人一般会选择富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袍马褂等)。
“唱新闻”作为一种在民间生根发芽的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运用方言进行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唱词内容通俗易懂,富有艺术感染力,能很好地吸引当地观众。其唱腔曲调多样,多从地方戏曲中提取相应的元素,并与地方小曲相结合(如马灯调、嗳嗳调、四季调等)。表演说唱相间,能很好地把握“唱新闻”中内容的推进,唱腔自然,富有情感,同时辅以表演者的神态与动作,使这种曲艺说法现身的特色显著,即能够一人将故事中的环境与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演出环境由于形式的简便而不受限制,可表演的范围广;内容多为当地的新闻与一些故事,具有社会影响力与一定的教育意义,内容主题的地方性、针对性、现实性、生动性强。
(三)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唱新闻”萌生于浙东地区,流行于宁波市象山县及其周边一系列县市区。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一书中提到:“浙省地处中国东南,在中国之文化历史上,素占优越之地位。滨海如杭雨各地,尤得风气之先,新闻事业之萌芽,远在咸丰四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从事新闻事业者,又多能本其思想言论,播为事业,凡海内外所有国人编刊发行之新闻纸,浙省八士,鲜不参与,此诚中国新闻史之光荣;亦浙省文化之卓可称述者也。”浙江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理区位优越,山海文化气息浓厚,农业与商业并重发展,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故而使得经济较其他地区更为发达,同时新闻业发展蓬勃,为“唱新闻”这种曲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一书中还记载了清代江浙新闻传播业的兴起:“浙省文化,在中国素占优越之地位,兼之毗邻苏沪,交通频繁,宁波温州杭州各属,经中英南京条约,烟台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英日帝国主义者相继租占要埠;杭州乍浦等处驻防满虏,又肆威作福,横无忌惮,浙人鉴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之重重压迫,因之而发奋兴起,相率组织报社,虽办理诸多幼稚;而估计已往历史之价值,可述亦多。”这说明了当时浙江一带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剧增,也为“唱新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铺垫。
“唱新闻”形成初期,中国的百姓大多为文盲或者半文盲,官方公开张贴的法律、檄文、通知通常不能很好地传达给百姓,然后艺人们就以说唱的形式为其配上曲调,增强了这些文件向群众的传达效果,故“唱新闻”应运而生。
浙东是中国文人的聚集之地,以黄宗羲为首的浙东学派将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宗旨,“唱新闻”对社会服务的作用与之相契。同时由于盲艺人多出生于社会底层,文化素养不高,而只演唱口耳相授的传统曲目显然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故出现一批民间文人,创作了一系列新曲目,促进了“唱新闻”新本的创作与表演。
(四)艺术价值与审美特征
“唱新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草根性、通俗化和平民化,是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一种艺术。其表演直至今日仍保持着原生态的元素,质朴、自然、平实的风格是它的标志,并且其内容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情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唱新闻”作为一个社会表达的窗口,向大众传达一些讯息,早期艺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四处游走演唱,逐渐完善了“唱新闻”这种艺术形式,融入了许多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的唱调,使“唱”的成分逐渐增加,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唱新闻”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工具,将文化递送到各个大街小巷,乡间山野。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当时地方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二、“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作品的保存形式及其现状
“唱新闻”在20世纪80年代前,皆依靠师徒口耳相授,无记谱,没有办法保留下来。1980年后,象山“唱新闻”才开始将曲目正式记谱,用以传唱与保存。现“唱新闻”传承人叶胜建先生出版了《象山“唱新闻”作品集》两册,其中记录了部分曲集唱词,将这些唱词配以“唱新闻”的一些曲调,便可以得到“唱新闻”表演的基本形态。由于“唱新闻”口耳相授的传承特点影响,许多曲目都没有留下文字资料,故“唱新闻”的许多传统曲目现已遗失。
(二)传承人的表演生活之状态
“唱新闻”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叶胜建为代表的一系列传承人再一次把“唱新闻”带到了大众视野中。
在每年的暑期,“唱新闻”的传承人与研习者会在象山的丹城公园进行固定演出。据笔者对“唱新闻”传承人之一邱赛赛老师的实地访谈与调查,现今的“唱新闻”表演者,多将“唱新闻”相关工作作为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除了叶胜建先生以外,几乎没有全职投入到“唱新闻”演艺工作中的传承人。
现在“唱新闻”队伍中的艺人多为从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中挑选出的适合“唱新闻”的人,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而后为“唱新闻”的传承贡献力量。这些“唱新闻”的培训在象山县文化馆的“唱新闻”传习室等地进行,一般一周内开展一到两次课程。
同时相关团队也在学校(如象山县文峰小学)设立了象山“唱新闻”传承基地,每一个月都会开展几次“唱新闻”相关课堂,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唱新闻”的小传承人。
现在“唱新闻”传承人还开展了一系列走进乡镇的活动,在二十余个乡镇中,都建立了小剧场,以进行相应的演出。这种演出一场可以持续2到4天,曲目多为一些长剧本。
(三)观众的状态
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现如今“唱新闻”的听众群体多数为年纪较大的人群。由于“唱新闻”全使用象山方言演唱,而当地的90后以及之后的群众大部分都不怎么会讲方言,听不懂,自然就不大愿意去听了。
(四)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其一,濒危曲目的整理与抢救,以及“唱新闻”档案的建立。通过现代的录音录像技术,许多“唱新闻”的曲目通过视频的方式被保存起来,并且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与道具等,建立了数字数据库。
其二,传承基地的设立。诸如“唱新闻”传习室以及各个学校中的传承基地已经建立。
其三,保护经费的划拨。将“唱新闻”保护经费列入地方的财政预算中,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其四,非遗保护中心的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专门负责“唱新闻”的具体传承与保护工作,包括传承人、传承基地以及一系列传承活动。
其五,教学视频的制作。象山县非遗保护团队利用融媒体等途径,开发新路径,在网络公众号中提供“唱新闻”的一系列视频课程,方便群众学习与了解“唱新闻”。
三、“唱新闻”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人力不足
“唱新闻”作为一种以活态存在的艺术,人在艺在,人亡艺亡,所以其传承与保护最重要的力量便是人,人是“唱新闻”的载体,故在思考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时,应该以人为本。“唱新闻”的艺人数量屈指可数,2007年调查时甚至只剩下两三人。如今的“唱新闻”团队艺人亟待补充,并且“唱新闻”的艺人多数不是专业从事于文艺事业的人,其投入的精力也极为有限。“唱新闻”的创作者数量也较少,在保证创作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出现更多的“唱新闻”创作者与新的唱本也是一大问题。
(二)方言表达的局限性
“唱新闻”是使用方言演唱的,土腔土调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但由于其方言的运用,在赋予特色的同时造成了传播范围的狭隘与局限,并且现当代年轻人学习“唱新闻”很困难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象山的方言,年轻一代很多都已经不会讲象山方言了。如果运用普通话进行演唱,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唱新闻”的押韵、味道都会消失。而“唱新闻”本以师徒口耳相授的形式传承,是最淳朴的文化艺术,方言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生存环境缺失
孙家正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中指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揭示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的快速转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冲击。“唱新闻”作为一种具有娱乐功能的艺术形式,在电视、网络等新型多样的娱乐方式出现后,其原有的在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大大削弱。人们更愿意在家中独自欣赏具有更多样选择的文艺节目,并且现代流行文化也更受大部分青年一代的欢迎,这无不侵蚀着“唱新闻”的生存环境,以致缺失。
(四)创新与传统之矛盾
据“唱新闻”的传承人表示,他们认为对于“唱新闻”传承与保护发展的最大矛盾,便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一个地区的文化要想得到保护与传承就要创新,但创新后生成的产物就很难保留其原生态的特色。乡土气息是“唱新闻”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核心正是以其特有的方言和曲调为重要标志的,并且成为其无法被替代的地域民俗曲艺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正是因为这一无法替代性,对于“唱新闻”的创新空间便仅仅限于内容与其中部分的形式之上。“唱新闻”艺人用不同方法,在保留原有属性的同时加以创新,比如近期便有将“唱新闻”与游戏的形式相结合的尝试,创作了一些新的节目等,不过这些尝试仍然不足以大幅度地推进其传承与保护。
四、“唱新闻”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一)提高传承者保护意识与积极性
由于现今“唱新闻”的传承人多将“唱新闻”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其保护意识与积极性一般不及专业从事“唱新闻”表演创作的艺人。王文章在《形成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到:“形成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首先要重视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能脱离传承主体而独立存在。”这段话说明了“唱新闻”传承者对“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唱新闻”的传承人尽心尽力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技艺、知识等传承给后人,才能更好地推进“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唱新闻”的传承人,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保护意识,提高积极性,加强文化自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唱新闻”相关的传承保护工作当中。有关部门可以培养一些专职从事与“唱新闻”相关传承保护工作的个人或者团队,以更好地开展“唱新闻”的传承保护工作。
(二)加强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
“唱新闻”能不能得到传承与保护的根本并不在于外部环境,而是其本体是否能够更好地创新与发展。故“唱新闻”亟需积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提高其表演技艺及传承价值。
(三)倡导当地文化生态的保护
孙悦湄在宁波象山曲艺“唱新闻”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研究中提到:“在当今文化生态环境中,民俗文化始终处于整体文化生态的边缘,其生存状态大多为自生自灭,它与城市娱乐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高雅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相比,远远达不到作为文化本应有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其影响力也仅限于生存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之内。”这反映了当下“唱新闻”生存地域的文化生态正遭受危机,对其文化生态的保护迫在眉睫。
方李莉在“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一文中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意识、人的情感的发展。所以当地的社会公众在“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王文章的“形成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到:“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故大力向当地社会群众宣传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是“唱新闻”传承与保护的一条必由之路。
(四)大力发展青少年一代“唱新闻”研习者
传承人是“唱新闻”传承与保护的核心,而年轻一代“唱新闻”的艺人屈指可数,这便要求“唱新闻”队伍补充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以支持“唱新闻”未来的持续发展。可以将象山县文峰小学进行的“唱新闻进课堂”推广至宁波各个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从娃娃抓起培养“唱新闻”的传承人。加大“唱新闻”传习基地与各个传习教室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积极组织各类展演活动,让“唱新闻”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
在培养“唱新闻”艺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唱新闻”创编力量的培养,只有使其形式、内涵都不断丰富,才能让“唱新闻”更好地传承下去。
(五)转变为有形的形式以保存传授
“唱新闻”主要靠口传心授,不像学校中那般依据谱例、唱词等规范化进行教学,故保存与传承难度大。现如今“唱新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表达都具有抽象化特点,未来可以将一些传统曲目中的元素规范化、程式化地记录下来,以提高“唱新闻”的教学效率。如果能注重“唱新闻”研习者音乐素养的提高,将非常有利于“唱新闻”的学习与交流。
还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将“唱新闻”转换为有形的可保存形式,以削弱其非物质属性对其传承与发展的阻碍。黄永林、谈国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到,“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这些技术相较于拍照录像录音能够更好地还原“唱新闻”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使其能更加立体地被大众所感受,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唱新闻”,吸引兴趣,为“唱新闻”的传承与保护赋能。
五、结语
象山“唱新闻”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是浙东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若在如今这样岌岌可危的状况下再不探寻新的道路,则可能走向穷途末路。新时代来临,要以多个新视角对“唱新闻”进行传承与保护,强调在“唱新闻”保护中“人”的重要性,包括表演者、创编者、欣赏者以及政府各界在内,都应为“唱新闻”的传承保护做出努力;并且对于“唱新闻”本体的发展,必须注意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性,以使其能更好地在保持原生态的特征中传承。最后,最重要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于保护传统艺术的使命感,让当地的人民更加了解“唱新闻”,喜欢上“唱新闻”,这才是让“唱新闻”这项曲艺艺术源远流长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芮必峰,项士元.浙江新闻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2]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A].见王文章主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4]孙悦湄.宁波象山曲艺“唱新闻”文化与社会生态研究[J].艺术百家,2010(06):152-158.
[5]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05-113.
[6]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49-55.
[7]李东晓.传续百年:浙江“唱新闻”曲艺变迁的传播社会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4):163-174.
[8]李东晓.“唱新闻”:一种地方说唱曲艺的传播社会学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08):94-108+1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