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运河沿岸地区民歌是宝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民歌体裁的分类,从民歌的分布情况 、背景因素 、音乐本体等维度入手,分析运河地区民歌的艺术特征,并探讨该地区民歌的传承现状与传承策略 。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民歌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工程最大 、里程最长的古代人工河道, 作为连接南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促进了我国古代运河沿岸地区的经济 、文化发展 与交流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打造展示 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 干思考》 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 、传 承好 、利用好。 ”这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指明 了方向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纲 要》)中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 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 活化大运河流淌伴 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纲要》进 一步促进了运河地区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
大运河不仅连接了南北交通,滋养了沿河土地, 繁荣了两岸经济, 更孕育并传播了丰富多彩的民间 音乐文化 。民歌作为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 的,其短小精炼 、广泛流传,容易被人民群众普遍掌 握 。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歌蕴含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情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同时,大运 河 对 于 南北 民 歌 的 传 播 、流变也产生了深远 响 。
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歌作为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挖掘整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 流经河北省的邢台 、衡水 、沧州 、廊坊等地,共计 13 个县市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河北省运河沿岸地区民歌的分布范围 、背景因素 、音乐特征等, 并对运河沿岸地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加以探讨。
一、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分布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主要分为劳 动号子 、花会歌曲 、小调三种体裁,主要分布在邢台 市下属的临西县 、清河县;衡水市下属的故城县 、景 县 、阜城县;沧州市下属的吴桥县 、东光县 、南皮县 、 泊头市 、沧县 、青县;廊坊市下属的香河县,共 12 个 县市。
( 一 )劳动号子的分布范围与背景因素
运 河 的 开 凿 和 通 航 不 仅 给 沿 线 地 区 的 政 治 经济 、水陆交通等方面带来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劳动号子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劳作场景,运河沿岸地区的劳作方式主要分为水上行船和修堤筑坝, 所以这里的劳动号子主要分为运河船号和夯硪号子两种。
1.船工号子
河北地区的运河船号分为摇橹号 、撑蒿号 、拉船 号 、撑船号 、拉纤号 、拉帆号等,主要分布于沧县 、阜 城县、泊头市、临西县 。沧县的船工号子、故城县的漳 卫南运河船工号子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运河承载着国家的运输需求,除了漕运 、盐运等政治 功能以外, 对运河上下游沿岸的商品贸易也提供了 便利 。大运河(河北段)物产丰富,衡水的故城县过去 商家云集, 商品经济发达; 沧县的捷地乡自古就有 “交通要塞”“水旱码头”之称;沧州金丝小枣 、泊头鸭 梨等特产通过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运往全国各地, 因此,这些地区的船工号子也就因“运”而生了 。据文 字记载,为了使天津市民吃上当天新鲜蔬菜,有一批 快船早上沿运河两岸收购新鲜蔬菜送往天津, 顺水 而行, 船速很快, 船上的船工演唱的号子称为急船 号 。泊头的《拉船》《摇橹》《拉船的坐船号》即为此类 急船号。
2.夯硪号子
夯硪号子则主要分为石夯号 、铁硪木号 、传夯号 子等 。从分布状况来看,主要分布在卫运河和南运河 沿岸的临西县 、景县 、东光县 、泊头市,这与南运河的 河道状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南运河河 北段地势较高,河道曲折,因黄河在运河之上,在汛 期如黄河决口,必殃及运河决堤 。明清时期对南运河 的治理就非常重视 。清末年间,东光县乡绅谢家捐资 进购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 筑堤,被称为“谢家坝”,展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 中夯筑的先进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南运河经过多次 治理, 夯硪号子在修建堤岸 、疏浚河道的工程中喊 唱,起到为劳动人民指挥节奏 、鼓舞士气 、调节情绪 的作用。
(二)花会歌曲的分布范围与背景因素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的花会表演主要有:落子调 、 高跷调 、武术扇调 、花狸虎调 、花棍调 、大四景调 、竹 马调 、大板落子 、秧歌调等 。花会歌曲主要分布于南 皮县、香河县,还有少量分布于泊头市、东光县 。花会 歌曲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 民间 花会流行于宋代,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最初是祈求 神灵庇佑的仪式性活动,原名为“香会”,具有浓厚的 宗教色彩 。后因破除迷信,改名为“花会”,成为一种 传统的民俗活动 。沧州自古以来官道众多, 陆运发 达,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交通愈加优势显著 。受 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影响, 沧州一带的民间花会随 之应运而生, 民间花会上流传下来的歌曲为花会歌 曲 。花会歌曲中落子调占比较大,沧州落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茉莉花》《放风筝》《尼姑思凡》 等 。其中《茉莉花》《放风筝》曲调优美动人,是沧州落 子表演的保留节目 。
(三)小调的分布范围与背景因素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的小调分布较广, 主要涉及 10 个县市,但各地小调流传的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 临西县、清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吴桥县 、东光 县、南皮县 、沧县 、香河县 。其中景县的数量较多,小 调的这种分布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景县位于河北 省东南部,紧邻山东德州,地处环京津 、环渤海经济 圈和京津 、石家庄 、济南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是齐鲁 文化和燕赵文化交汇的地方, 因此分布于景县的小 调数量较多 。小调形式规整、旋律性强、易于传唱,是 传播最广泛的民歌体裁, 运河的开通为小调的传播 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的艺术 特征
( 一 )劳动号子
1.歌词特点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的劳动号子字音 结合较为紧密,以一字一音为主 。船工号子使用大量 虚词,如“呀哎 、呜喂 、喂呦 、嘿呦”等,在虚词处多用 短倚音做装饰音 。临西县的《拉帆号》《摇橹号》,几乎 整首号子全部使用虚词 。夯硪号子的歌词中则体现 出叙事性特点,歌词内容丰富有趣,如讲述历史故事 的“正月里来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 十二岁登 州打,夜打登州救秦琼”;还有反映劳动人民战胜洪 水的“今年 一 九六三年,万恶的洪水下高山,咱们大 家来防汛,夯实堤顶咱再夯堤边”等 。夯硪号子在叙 事的基础上,仍使用大量虚词作为衬词穿插其中,在 劳动中起到统一协作的指挥作用,如东光县的《四夯 号》《大燕窝》等 。另外,几首夯硪号子中都出现“樱桃 好吃树难栽”“猜花名”等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出 自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左权县境河流也属 于海河流域的南运河水系, 可见大运河的开通推动 了民歌流传。
2.节奏节拍
各类船工号子以 2/4 拍居多, 节奏比较规整,偶 见散拍子,如泊头的《拉船》,这是船工在运河沿岸收 菜时所唱的拉船号子, 此时货船在平坦的水域顺水 运行, 船工的劳动强度较小, 句尾处会少量使用拖 腔,曲调曲折动听,节奏比较舒缓 。夯硪号子的律动 性较强,节奏比较规整,以 2/4 拍、4/4 拍最为常见,速 度多为中速 、慢速,这种夯硪号子主要是在常规匀速 的打夯劳动中使用。
3.调式音阶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的劳动号子以商调式最为常 见,然后是宫调式、徵调式 。除单一调性外,还运用了 转调,例如夯硪号子《簧曲》中就巧妙运用了五度关 系转调,调节船工劳动中的紧张情绪 。从音阶来看, 劳动号子中以纯粹的五声性音阶构成的民歌较少, 而在五声性音阶基础上加清角 、变宫的六声音阶使 用居多 。其中劳动号子多使用六声调式加清角,如 《拉船的坐船号》《摇橹》, 而夯硪号子多使用六声调 式加变宫,如《大撂号》《串号》。
4.旋法特征
在运河沿岸地区的劳动号子中, 多以三音组作 为骨干音, 如 Re-Sol-La、Mi-Sol-La,Re-Mi-Sol,在 音乐进行中,还会出现升高的音作为色彩音,例如在 船工号子《拉船》《摇橹》中都出现了升高的 Fa,在夯 硪号子《劝善号》中出现了升高的 Re 。劳动号子往往 采用“一 领众和”的歌唱形式,和句往往是领句在音 乐材料上的变化模进 。劳动号子的音程跳动多为二、 三 、四 度,音 域 多 为 八 度 以 内,少 数 会 突 破 八度,如 《拉纤号子》的音域为十一度,曲调高亢有力,富有变 化,充分体现出纤夫在负重前行中的艰难困苦。
(二)花会歌曲
1.歌词特点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的花会歌曲题材 以叙事为主,内容多表现的是男女爱情 、民俗故事 、 写景抒情等 。如泊头市的高跷调《渔翁智叟》抒发了 老渔翁对大运河的热爱与眷恋; 香河县的大四景调 《春景》描绘了绿意盎然、百花盛开的春日美景 。花会 歌曲中的大多数曲 目是流行于坊间的小调歌曲,主 要区别在于花会歌曲演唱时会与舞蹈动作相结合 。 如南皮县的落子调 《茉莉花》 就是在当地流传的小 调,是由江淮 一带的民歌《茉莉花》沿大运河自南向 北流传到河北的变体, 充分证实了大运河的开通对 民歌的传播和流变影响深远。
2.节奏节拍
花会歌曲的节拍多为 2/4 拍,速度多为中速偏快 或中速偏慢 。因需要配合舞蹈动作,所以歌曲节奏型 比较规整,常见二八 、八十六 、四个十六 、附点八分音 符等节奏型 。高跷调中会出现变换拍子和散拍子,如 高跷调《渔翁智叟》是 2/4 拍和 4/4 拍交替出现的变化 拍子,高跷调《傻小》中则使用了较为自由的散拍子。
3.调式音阶
运河沿岸地区的花会歌曲以徵调式最为常见, 其次是羽调式 。从音阶来看,多使用五声音阶为基础 的六声音阶 、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分为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和加清角的六声音阶两种形式 。大部分花会歌曲为单一调性,而较复杂的高跷调则会出现转调,如泊头市的高跷调《傻小》就使用了变宫为角的转调手法。
4.旋法特征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花会歌曲多以三音组 Sol -La-Do,Re-Mi-Sol,Mi-Sol-La 为骨干音。歌曲的音域比较宽广,大多在八度以上,有的歌曲音域甚至达到十四度 。除了大量使用二、三、四度音程以外,还出现了七、八、九度的大跳音程 。花会歌曲有的源自宗教,有的源自武术,有的源自民间故事,旋律起伏性强,既要与舞蹈动作相互配合,又要与花会的气氛相协调。
(三)小调
1.歌词特点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小调大多为反映爱情生活 、婚姻生活,诉说穷苦生活的抒情性民歌,情感色彩浓郁,艺术感染力强,歌词中常见方言 。阜城县的《送才郎》中,“送才郎送到了大门外,问 一 声才郎哥哥多咱回来,来不来的捎封信,省的小妹妹挂心怀”,歌词中的“多咱”即为北方方言,表达了妹妹对情哥哥的思念之情 。又如,阜城县的《逃难》中,“大哥哥好伤心,妹妹无处好安身,逃难来找亲人”,唱出了旧社会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2.调式音阶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的小调中徵调式最多, 其次是宫调式 。调式音阶以加变宫的六声性音阶居多,次之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较少,在景县的《捡棉花》中使用了七声雅乐音阶。
3.节奏节拍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的小调以 2/4 拍居多,速度以中速为主, 从整体来看, 与花会歌曲节奏型大体相同 。在采集于景县的小调《捡棉花》中,出现了 3/8 拍与 2/4 的变换拍子,节拍变化把劳动人民面对棉花丰收的喜悦之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4.旋法特征
河北运河沿岸地区小调的旋律风格 、音乐语言简洁明快,音域多为八度以上 。在旋律进行上,以级进为主,跳进比较少 。为了表现歌曲的情感需要,会少量使用大跳音程 。常见的大跳音程主要有角音与宫音之间的六度跳进, 角音与商音之间的七度跳进等,丰富了歌曲的旋律线条 。运河沿岸地区的小调以南北大运河为渠道, 与江淮地区的小调保持密切交流 。如南皮的民间小调《放风筝》刚柔并济,与流行在鲁 、苏 、皖 一 带的《放风筝》同宗同源,是由流传于江南的明清曲牌“码头调”随大运河北上,流传至河北地区的。
三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的传承策略
( 一 )运河沿岸地区民歌的传承困境
1.民歌的挖掘整理尚不完善
随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 运河沿线 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修缮工作卓见成效,如大 运河河道本体 、古建筑 、古遗址 、碑刻 、窑址等 。非物 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挖掘 、整理和保护, 如吴桥杂 技、沧州落子、泊头铸造技术、青县哈哈腔等 。民歌作 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和文化价值 。 目前,河北段运河沿岸的民歌谱例 、音 频资料较少, 并且没有整理成体系的运河地区民歌 集, 特别是与运河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船工号子也 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 。由此可见,运河地区的民歌 亟待挖掘和整理。
2.民歌的传承路径尚不完善
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歌,如劳动号子 、夯硪号子等 都是随着运河的开凿和通航应运而生 。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变化, 运河沿岸人们的生活方式 、劳动方 式、交通运输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传统民歌失 去了原有的实用性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以口口相传 的方式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歌就需要新的方式得以继 续传承下去 。目前,运河地区民歌的传承协同发展机 制尚不完善,需要政府 、媒体 、教育等各个部门形成 合力共振, 完成对运河沿岸地区民歌传承路径的顶 层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二)运河沿岸地区民歌的传承策略
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设计好大运河(河北段) 地区的民歌保护规划,可联合高校科研队伍,设立专 项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团队,加速对大运河河北段民 歌的挖掘与整理 。政府的重视与投入能对大运河地 区民歌的保护起到“风向标”的导向作用 。另外,政府 部门应加大对民歌传承人的重视、保护与寻找 。
第二,充分发挥教育教化作用,通过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 、社会教育,努力让运河民歌走进校园 、走进 社区 。特别是运河沿岸城市的中小学及高校,更应该 通过开发运河民歌相关校本课程 、邀请民歌传承人 进课堂等方式,让年轻 一代接触民歌 、喜爱民歌 、传 唱民歌, 并在思想上意识到 自 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 使命 。政府文化部门还可以在公园、剧场等场地组织 开展运河民歌演出 、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接 触运河民歌;还能通过征集运河主题民歌 、创新作品 的方式,对运河地区的民歌加以创新和发展 。
第三,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传统媒体 和新媒体传播运河民歌。可以在电台、电视台设立相关栏 目,开设专家讲堂 、拍摄音乐文化纪录片等,还可 以通过相关部门的公众号推送运河音乐专栏, 提升 运河地区民歌的普及度和关注度。
四、结语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的民歌作 为研究对象,参照民歌体裁的分类,对于该地区民歌 的分布情况 、背景因素 、音乐特征等展开研究,并对 该地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加以探讨 。河北运河 沿岸地区的民歌分布较广, 劳动号子主要分布在临 西县、故城县、景县、东光县、泊头市、青县 。劳动号子 的分布情况与运河承载着国家运输需求和商品贸易 运输的功能相关,与常年的河道治理关系密切 。花会 歌曲主要分布在临西县 、东光县 、南皮县 、泊头市 、香 河县 。花会歌曲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宗教文化信仰密 切相关 。小调主要分布在临西县、清河县、故城县、景 县 、阜城县 、吴桥县 、东光县 、南皮县 、沧县 、香河县 。 小调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相关。
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歌旋律简洁 、语言质朴 、情感 丰富,以徵调式居多,大量采用六声音阶,节奏规整, 节拍多为 2/4 拍,速度以中速为主。从风格上看,运河 地区的民歌既具有北方民歌的地方性色彩, 又有一 定数量的民歌与南方民歌同宗同源, 这充分证实了 大运河作为流传渠道, 为民歌的传播和流变起到了 推动作用 。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沿岸地区民歌的传承与保 护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问题是民歌的挖掘与整理不 够完善,谱例和音视频资料较少,没有出版相关的歌 曲集 。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 划,所以应充分发挥政府 、教育 、媒体等多方力量,建 立并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传承与保护机制,不断 创新大运河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路径。
参考文献 :
[1]马晓男,武少颖 .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特点及传承[J].作 家,2014(08):191-192.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 编辑委员会 . 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 ISBN 中心,1995.
[3]康金莉 .大运河河北段历史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1.
[4]肖潇 ,安娜 .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河北篇)[M].北京 : 研究出版社,2022.
[5]丁立敏 . 明清以来北京地区汉族民歌的传播及其艺术特征[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年 .
[6]丁依 . 中 国 北 方 地 区 民 歌《放 风 筝》演 唱 分 析 —— 以 河 北 、山 东 、山西的三首《放风筝》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年 . [7]杜浩 ,王保超 .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策略研究[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