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从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审美教育特征入手,结合当前大学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在学生审美教育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观念陈旧、教法单一等,最后,总结提出了相应教育对策。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通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拓宽审美渠道等措施,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念方面的作用,强化落实大学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 学生审美观 应用
随着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大学教育重点逐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更加重视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情况之下,大学生审美教育逐渐得到了更多重视,而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以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使得大学美术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意识的重要学科。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美术教育在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美术实际上是借助一些美术工具,通过创建平面或者三维的视觉图像,以此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或者感受的艺术方式,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同时也需要其具有较强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在大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其中富有操作性的高超的美术创作,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当前教育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着极高的契合度,而且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个人涵养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落实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给予审美启示
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甚至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当中主动追求美。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审美方面的追求逐渐增强,社会对于美术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美术教育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进行独立创造,并对不同事物有着良好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大学美术在审美教育当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眼界,还能够给予其审美启示,促使学生主动追求美好事物。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缓解学习压力
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学生深陷学习以及就业发展的困境,难以实现对于美好生活事物的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落实困难。而美术教育基于其本身的多样化特点,能够有效丰富课堂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作品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同时还能够系统性地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生活之美,这对于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缓解学习压力,丰富校园生活有着积极作用。
二、审美教育特征
(一)情感性
从根本上来讲,审美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感受,属于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其通过可视、可感的方式将美的形象表现出来,可以直观地冲击人的情感和心灵,更有甚者会产生情感共鸣,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当中实现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念,并引导人们展开审美活动,不断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高度。
(二)自由性
审美教育有着极强的自由性,不同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个人情感体验以及所感受到的美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个体对于美的认识和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保持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展开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确保教育的自由性,避免以个人情感、态度、观念影响学生,应保证学生的情感、体验等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
(三)渗透性
渗透性特点主要是由于审美本身的无形性而产生的,在实际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美的抽象化无法直接对审美进行解释,也不能单纯通过描绘来传授个人审美体验,需要受教育个体亲身进行感受。而且审美教育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发生的,能够融入、贯穿并渗透到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阶段当中。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以凸显,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享受生活之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以此为个人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实际落实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疏漏和问题,影响了学生审美观的提升。
(一)缺乏重视,观念陈旧
由于美术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当中占比较小,除美术院校、美术专业之外,其他院校通常会忽略美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将更多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划分给专业课程,大多学校将美术相关的课程设置在选修教育体系当中,而很多学生选修美术课程也单纯是为了修满学分,以此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毕业,因此,大学对于美术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此外,在实际展开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大多按部就班进行讲解、分析、演示以及布置美术作业,美术教学被局限在了指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将相关知识传输给学生,而缺乏对于提升审美观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美术教育的作用及价值并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法单一,美育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审美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借助大学美术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以此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但就当前大学美术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相应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大多通过课堂讲解、名画欣赏等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具有一定范式,因此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审美教育,即便涉及相关内容,大多几句话带过,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培养作用微弱。
(三)渠道较窄,培养弱势
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和信息是展开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同时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审美体验。但就当前大学美术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过程中相应美术知识、信息相对较窄,多来自教师、教材和课件,因此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受到了极大限制和影响,导致整体审美教育渠道较窄,可开展审美教育的素材不多,造成了大学美术教学审美培养弱势的情况,学生审美观提升并不明显。
(四)取向存疑,审美偏颇
提升学生审美观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同时塑造良好的审美趣味。由于大学对于美术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缺乏重视,导致实际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严重缺失,教学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了基础知识、技巧等方面,而且相应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多围绕西方作品展开思考,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在西方艺术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学生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极大影响,甚至出现了审美偏颇,这对于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提升以及个人发展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
(五)评价缺失,持续性弱
教学评价是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评价教学质量、方法有效性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指导,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展开大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相应教学评价模式、评价角度较为单一,缺乏对于学科以及评价的重视,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参考价值都相对较低,不仅无法真实展示出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教师也不能够通过评价结果明确相应教学方法、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观的作用和效果,整个教学体系并未形成闭环,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使得审美教育的持续性较弱,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四、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方面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调生活美学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有着极大影响,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之下,大学生培养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情况下,大学美术教育也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中的积极作用,明确自身在审美教育当中的定位以及重要性,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观念的有效培养。
一方面,美术教师应明确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并不是完全据弃传统教学理念,而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学生发展需求,合理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观念。因此,在实际展开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加强对于实践教育的重视,无论是美术教学还是审美教育,其都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基础,美术活动、审美活动的展开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对此,美术教师应将审美理论融入美术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理论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美,并建立审美意识,了解、感受美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实现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建立正确的审美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无论是审美教育还是美术教育,都强调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应明确二者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明确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对此,在实际展开美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审美观念的形成和能力培养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以此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了解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除此之外,生活教育理念下,以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观念,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趣味,促进综合素质培养。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美育水平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观,实际上就是将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虽然二者之间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甚至相辅相成,能够提升审美教育效果,加深学生的审美理解,提升审美兴趣,并优化改善学生的审美感受,但在实际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平衡好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和教学占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在实际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学生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的主体,为保障美育效果和水平,应加强对于学生主观感受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的重视,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活动是情感与思维交织的过程,在开展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维波动都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在实际展开审美活动时,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变化。
第二,坚持因材施教。大学美术教育与中小学不同,强调对于学生审美观和审美感受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心智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发育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喜好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生之间的审美能力、感受和体验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结合学生学情、个人特点等,展开差异性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审美观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发展,进而形成具有个人特点、风格的审美观。
第三,丰富实践活动。审美教育是实践性教育,需要经过不断欣赏、体验来积累自身审美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因此,丰富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审美观的重要措施,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美术作品为核心,融入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布置生活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深刻感受艺术审美的同时,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经验。
(三)强化视觉培养,拓宽审美渠道
对于审美艺术教学而言,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实现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因此视觉培养是展开审美教育的核心方式和主要途径。相较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大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多的是结合大学生自身年龄,基于其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审美个性化更为突出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文化艺术及其变迁,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眼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帮助其形成个性审美观念,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因此,丰富的视觉信息资源以及审美渠道对于大学生审美观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而且还能加深大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的了解和研究。基于此,在实际展开美术教育、审美观提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于各种渠道资源的利用。
一方面,应加强对于本地线下资源的利用,包括美术馆、画廊、艺术展览,甚至是手工艺品加工厂等。以美术馆为例,美术馆中通常会馆藏很多美术藏品和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自身所处年代的时代背景以及美学底蕴,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去欣赏此类作品,感受美术精髓,并为学生讲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以此强化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其审美观。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线上资源整理,构建美术资源信息化平台。这些资源的整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美术知识,同时也应满足实际美术教学需求,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线上美术资源的形式应具有多样化特点,既包括图片、文字,同时也应包括视频讲解等,以此丰富资源展现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美术知识的积极性。此外,该信息化平台还应具备简单的社交功能,以此为学生交流心得、提出问题、探讨知识以及作品展示等提供良好和谐的空间。
(四)融入传统文化,塑造审美趣味
素质教育对大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切实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展开审美观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趣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朗的情况下,中西方文化之间展开了深入交流和互动,与此同时中西方艺术理念和文化之间也发生了碰撞,这使得我国社会思想意识以及人文精神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这也对大学美术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中西方文化精髓取舍问题逐渐成了困扰大学美术教育的关键。在实际展开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观的过程中,应积极接受西方艺术文化当中好的部分,但同时也应避免出现文化入侵的情况,丢失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因此,在实际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观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融入传统艺术文化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趣味。
(五)完善评价体系,指导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能够实现对于美术教育质量以及审美观提升效果的有效评估,并可以以此为基础,合理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反思,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对此,教师应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调整,组织并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评价,借助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强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以小组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团队中进行讨论、研究和分析,以旁观者的角度,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对学生展开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鼓励为主,并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相同的地位上,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评价,将自身的观念强加给学生,这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个人审美观的提升。
五、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学生以审美启示,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压力,大学审美教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自由性和渗透性特征,在实际应用美术教育展开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对于生活美学的重视和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美学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当中,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美育水平,并借助现代化技术、设备,拓展多样化审美渠道,为展开审美教育提供良好支持,此外,在实际展开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还需充分结合当前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文化,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趣味,最后,为促使大学美术审美教育功能得以持续性发挥,应完善相应评价体系,为审美教育的优化提供良好指导。
参考文献:
[1]赵亦菲.试论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艺术市场,2022(02):94-95.
[2]包海莹.关于美术教育在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4):158-159.
[3]程菲.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11):89-90.
[4]姜毅莲,裴雯.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J].参花(上),2019(05):120.
[5]陆霞.高校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观的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18(26):345-346.
[6]董颖,刘雪彬,张仕林.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8(15):270-2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