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文化经久不衰 、绵延流传,其文化底蕴与文学魅力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一系列 以此为题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涌现出来 。而随着时代发展,以及音乐市场需求的更新与变化,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探究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必要性,即对当今艺术发展和社会生活有何重要作用和参考价值;其次,以王龙创作的《锦瑟》为例,从歌曲的旋律 、配器 、演唱 、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性与可行性分析;最后,从《锦瑟》的创新点出发,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进行思考 。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在人类艺术发展中具 有独特地位,在历经百年发展后仍历久弥新 、焕发新 生,它将诗词艺术与声乐艺术相结合,对音乐艺术发 展有着积极意义, 并对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 发展有着借鉴和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在 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下, 大家应该坚定文化自 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艺术 歌曲的发展至关重要, 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也迫在眉睫。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国 的 古 诗 词 文 化 与 西 方 的 作 曲 技 法 相 结 合 的 艺 术 歌 曲 。其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歌曲,比以往的艺术歌曲 更现代化 、大众化,具有朗朗上口 、传唱度高的特点, 它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结合, 是诗词典雅美与音乐 流行美的结合,是对古代艺术的现代化 、对现代艺术 的古典化 。借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性发展和传 播,在展现古诗词文学美 、意境美的同时,以更喜闻 乐见的方式让人们所接受并喜爱, 满足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求 。例如,由王龙作曲的古诗词 艺术歌曲《锦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 因其更现代化 的创作形式和新型的表现形式, 在推出之际就在各 大网络平台播放,并被许多声乐艺术家翻唱,也被列入艺考曲目,让更多的艺术生学习和演唱。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和研究, 既是对诗词文化的学习和发扬, 也是对艺术形式创新的良性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对艺术个性化的需求。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文学史与音乐史上都有着独特魅力和特殊地位 。因此,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发 展 进程 中 所 具 有 的 可 行 性 和 必 要 性 分 析 尤 为 重要,它既可以推进对艺术歌曲的创新,做到不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同时,也可以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 以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音乐市场发展趋势。
( 一 )具有时代价值
古诗词音乐化 、艺术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音乐市场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推广度与传唱度来看,呈现向上向前走的良好趋势,并且,经过不断研究 、创新与打磨,它的流行化与现代化特征更明显,也因此更能吸引大众聆听和演唱 。这也 凸 显出 随 着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和 艺 术 环 境 的 改善,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要求更严格 、对音乐艺术的选择也更加谨慎,他们渴望看到音乐艺术的个性化和时代化发展 。因此,对于音乐艺术的形式和体裁创新势在必行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瑰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一 直颇受关注,并占据独特地位 。这使得古诗词艺术歌 曲的发展也就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
其一,它是对优秀文化的推陈出新和对中国文学 博大精深的大力弘扬,是对国家号召发扬 、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响应, 具有时代 意义 。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于语文的古诗教学中,将 诗词歌曲引进课堂,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采取 轻松 、娱乐的方式学习诗词文化,更易被学生接收和 消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 而使学生更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随着国家 对古诗词文化学习的愈加关注和重视, 电视网络平 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古诗词系 列节目,节目一经播出,反响积极,广受好评,众多歌 曲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入驻各大音乐平台新歌榜,古 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因此迎来了新纪元 。在为现 代文明追本溯源的同时, 创新性传承和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展现了经典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音 乐力量。
其二,它是音乐市场要求前进和发展的必然产 物,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在要求蜕变和 进步的时代,音乐的发展更应如此 。在“传统文化热” 的趋势下, 如何让大众更乐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从中不断汲取和学习其民族精神 、深厚内 涵 、人文价值等,这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来说是一 大考验和挑战,也是任务和使命,更是顺应时代发展 要求 。
(二)具有文化价值
从 启 蒙 阶 段 就 已 经 开 始 学 习 和 背 诵 唐 诗 三 百 首,并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阶段,古诗文化也早已融 入人们的身体血脉里 。 中国古诗词经千锤百炼流传 至今,被一代又一代人吟诵,是因为它不朽的艺术魅 力,其地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和取代的。
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其传承发展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人们身心修 养、陶冶艺术情操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东方古典美与 现代文明的交汇与碰撞,连通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 未来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以新形式 、新面貌展示给大众,在新时代散发其文 化价值。
采用原词新曲的方式为古诗词谱曲,在继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其民族性的同时进行艺术发展和 创新,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意境美 、 语言美和韵律美,从而获得多层次 、多角度的体验与 感受,丰富音乐感知,提高审美意识 。传唱和推广古
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古诗文化,丰 富自我知识体系,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三)具有审美价值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诗美与乐美的融合,也正是 由于两者间的碰撞与交流,展示了诗词的独特性及 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总能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体 验和感悟,激发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文辞优美 、感发于心,有 着诗化的语言和错落有序的节奏, 无论是内容还是 形式,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古诗词所呈现 的美是多层次 、多形态的,是历代文人志士反复推敲 出的,是历经文化长河筛选沉淀出的杰作,其精美的 语言、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古诗词文学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感, 古人作 诗时很讲究用韵,如尾字归韵 、吟诵时抑扬顿挫 。此 外,从古诗词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从“诗 、乐 、舞”一体 的形式开始,到“诗为乐心 、声为乐体”的乐府诗歌 、 讲究平仄声律之美的“永明体”诗歌,以及集诗词之 大成的唐诗 、宋词,这些都体现了诗词与音乐之间是 密不可分的 。
正是由于古诗词中丰富含蓄的意境美和别具一 格的韵律美,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以古诗词为 创作灵感的艺术歌曲走向大众视野 。古诗词艺术歌 曲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创作相统 一 、 将诗歌情怀与个人情感相融合, 于音乐中感受诗意 情趣,于诗歌中感受音乐韵律,诗与音乐浑然一体,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寻根”有着重要的审美与教化意义,无论是从 诗词文化本身出发,还是从古诗词新形式,即古诗词 艺术歌曲来看, 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起着 双重作用, 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 解古诗的丰富内涵;在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音乐为媒 介 表 达 所 思 、所 想 、所 感,全 面 发 展,二 者 犹 如“姊 妹”,包容发展,因美融合。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创新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动力, 是民族发展 永恒的话题,它是不断学习、发展、前进的过程 。声乐 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注入新能量,保持 新鲜感,才能被大众认同和追随 。歌曲的创新,不仅 赋予了作品新的思想内涵, 而且赋予了作品长久的 艺术生命力 。
一首于 2021 年发布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一经发表就火遍各大网络平台, 备受人们关注且传 唱度高。此曲由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艺 术指导王龙创作 。正是因为《锦瑟》极富创新性,且融 入了多种音乐元素,更具现代化 、流行化,所以其 一 经推出,播放量、点击量、传唱量日渐提高。
( 一 )音乐创作的多元化
1.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最易被人们感知,对欣赏 者在欣赏音乐时的情感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它是连续 不断地引导欣赏者从头至尾听完一首乐曲的主线。
《锦瑟》是以专业院校的学生为目标群体,选用 舒适的音域区,适合多个声部的学生演唱,其旋律抒 情性强,朗朗上口,速度是稍缓慢的小广板;节拍相 对规整简单,多以长音和二八节奏型为主;采用民族 调式,以 bE 宫调式贯穿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乐 曲整体结构简洁明了,以诗词情绪推动全曲发展 。A 段传达出作者的怀念与忧伤: 旋律多以平稳进行为 主,体现出作者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将自己不幸的 遭遇用伤感的情绪娓娓道来 。而后进行一次重复,并 对个别诗词的旋律进行不同处理, 是对情感的进一 步加强和升华 。如,“五十弦”中增加了装饰音;“思” 字后增加了休止等,通过这类对少量装饰音 、换气气 口的独特运用, 更强调突出作者对人生坎坷不得志 的愁绪;最后一个“鹃”字将音高直接上移八度,将歌 曲推向高潮。副歌部分 B 展现了作者的悲愤:旋律起 伏大,四分音符间连续上下跳进,全曲高潮,强烈表 达了作者的悲慨、愤懑。
2.配器
为歌曲配以特色乐器, 既发挥混合音乐的色彩 性,又体现出单一音色的独特性,使歌曲的表现更具 对比性和层次性。
《锦瑟》创新表现形式,将民乐与西洋乐相融合, 也是中西文化间的交流碰撞, 使音乐色彩更饱满丰 富,立体感强,为歌唱增色 。其一,声乐演唱中不能缺 少钢琴,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歌唱者的重要辅 助,其音色宽广、丰富,贯穿全曲。在 A 段中与主旋律 间类似于复调形式存在 。歌者演唱时,伴奏配以柱式 和弦,给予演唱者一定的演唱空间,而在歌者长音保 持时,伴奏配以分解和弦,延续演唱的抒情性 。高潮 部分则转为连续的四个十六节奏型, 密集且快速奏 出,推至高潮,情绪浓烈,将作者的悲愤表现得淋漓 尽致 。其二,选用极具古典风味的大提琴,大提琴是 氛围的烘托者 、情绪发展的推动者,可以与多乐器配 合演奏,运用范围广,其音色浑厚丰满,常承担和声 、 低音 、旋律等角色,擅长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整曲先以大提琴奏出,奠定全曲悲凉凄美的基调;其后以低声部的形式贯穿全曲,起奠基 、稳定作用,间奏部分换以演奏旋律性乐句, 始终传递其真诚浓郁而又优雅婉转的沉吟,荡人心腑;最后以大提琴收曲,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其三,选择了符合主题色彩的古筝,有“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之说,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其音色清越典雅,委婉动听,具有一种幽远的独特神韵 。 曲中进入高潮部分前用扫弦技法,增强气势,将情绪推向高潮,进入急促 、激动的氛围 。高潮部分常用摇指技法,奏以主旋律,丰富主题色彩,以装饰 、润色的效果突出旋律,使全曲达到高潮 。其中的揉 、按 、点等手法也体现出古筝的音韵特色,民族色彩性强。
3.演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看似歌词简短 、结构简单,但如何做到真正诠释好古诗词歌曲内涵 、意境 、情感却是难题, 对演唱者来说, 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 也需要对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学习 。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注重的是“合辙押韵”,比如:诗人作诗时要求韵美,为诗词谱曲时要求节拍符合 、平仄相对 、韵脚等,因此,演唱时除了需要提升自身
演唱技巧,还要加强声乐语言训练,讲究字正腔圆 、归韵,做到咬字清晰,这样才能正确传达作品思想与情感 。其二,注重音色与音量的控制,要求掌握作品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控制气息 。保持声音通透性及腔体共鸣,轻度与适度演唱;其三,注重速度与节奏的把握,要求整体把握歌曲风格与情感,以及对休止符的处理,应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不断”。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由马小明首唱 。他是回族青年男高音、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博士,2019 年荣获第十二届“金钟奖”民族唱法总决赛第一名 。他认为民歌不一定要求明亮, 更重要的是演唱者要掌握对不同音色的处理方式。在演唱歌曲 A 部分时,音高处于不高不低的状态,此时要注意对肌肉 、气息及咬字的调整和控制,声音跟着呼吸的线条往外延伸,隐约表达出对美好年华的思念,却又是虚无缥缈的 。在副歌高潮片段时, 虽然整体音高只到小字二组的 g,但旋律走向起伏大,演唱者则需采用“高音低唱,低音高唱”的方法,时刻注意调整声音的位置与气息的配合,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这样能达到戏剧张力的效果,始终处于歌曲意境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
为古诗词谱曲的过程, 也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特征的过程 。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新时期民族声乐
艺术不断挖掘创新 、不断总结的结果,它不仅传承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 也展现 了新时代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品质 。将其时代化,是为 了在继承的基础上,适应当代观众审美,紧跟时代的 脚步 。
古诗词艺术歌曲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古 诗词文化经久不衰, 是文人志士遗留下的佳作,至 今,也演变成人类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 所谓“书香气”已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与渗透,而音乐 的注入打破了诗歌固有的安宁 、静心氛围,向丰富多 变的方向发展, 或是缓缓而抒之, 抑或是匆匆而传 之,在音乐的辅助下,古诗词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 观众也就有了多方面的体会与感受、启发与思考 。通 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传播, 将经典诗词文化 以新的形态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满足观众的个性心 理,以此为契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媒体信息时代的发展, 传播途径和传播形式也 逐渐多样化, 这无疑给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和传 播创造了更多机会,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通过多种媒介传播,优秀作品就会被更多观众 所认识和聆听,同时,也能从观众的反应中总结与思 考,推动艺术歌曲的发展。
自发行就爆火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于视 频网站 、音乐软件 、节目频道等各种平台播放,王龙 在“音乐全方位”中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马小明 也分享了演唱体会, 这对学生学习和把握歌曲意境 提供了研究资源, 多样化的音乐传播形式让人们有 迹可循,学生也能反复聆听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启示
从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的发展来看,在旋律 方面具有流行曲朗朗上口 、方便吟唱的特点,比以往 艺术歌曲要偏大众性 、通俗性和时尚性,受到广大观 众的青睐;在配器选择上有古典 、有民族 、有现代,呈 现出一场视听盛宴; 在唱腔上不采用一贯的民歌声 音形式,放弃明亮转为柔美。《锦瑟》展现出了多元融 合美,它的发展和传播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借鉴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被整理记录,更需要的 是能以活态的艺术创造形式传承下去 。因此,于创作 者而言,应当融入当下时尚元素,多运用现代化方式,注重多元化 、多样化 、时代化发展趋势 。既要创新也 要保护,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将两者统 一 起来,这样 古诗词艺术歌曲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创作者要积极 寻找古诗词文化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切合点, 协调好 两者间的关系,融合发展,在之后的创作探索和实践 中,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在多 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 要让古诗词艺术歌曲将其自 身所承载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延续下去, 焕发出 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于演唱者而言,应当充分解读词 曲背景,把握情感,恰当运用歌唱技巧,营造歌曲意 境 。此外,努力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实现演唱效果和 价值最大化, 积极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 中华美学精神 。
五、结语
在一代代音乐家的努力下, 中国艺术歌曲不断 地向前迈进和发展, 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 系 。而新时代的音乐人也需要不辱使命,心怀责任, 坚定文化自信,在传唱中展现诗词文化魅力,让更多 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作 为 中 国 特 有 的 声 乐 艺 术 题 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怀,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未来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否能够独树一 帜 、永葆生机,需要 相关人士进行不断研究和创作,注入新鲜血液,使之 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
[1]周德堂 .“非遗”视域下的沂蒙老区曲艺研究[J].大众文艺,2020 (11):140-141.
[2]李小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3]杨曙光 .在创新中保护 、传播和发展—— 浅谈用现代声乐意识 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J]. 中国音乐,2016(04).
[4]陈立兴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 当代音乐,2017(03): 78-80.
[5]范莹莹 .浅谈音乐之美[J].黄河之声,2019(10).
[6]李璐伶 .古筝演奏中以韵补声技法特征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0-112.
[7]张想,邱斯晗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J].艺 术评鉴,2018(14):110-111.
[8]王爱红 ,唐璐红 . 国学文化传承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及其 审美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9(02):104-106.
[9]蒋鸣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复兴与保护传承[J].音乐创 作,2017(09):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