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的融合路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3 14:27: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幼儿舞蹈创编既是学前教育的 一 门独有课程,也是每个幼教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 目前,幼儿舞蹈创编遇到了 一 些困境,比如舞蹈内容固化 、舞蹈形式单 一 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让幼儿难以通过舞蹈来获得能力的成长 。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情况考虑,思考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的融合元素和路径,这对于促进幼儿舞蹈创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关键词:民间舞蹈,幼儿舞蹈创编,创新与融合

  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元素, 而且还蕴含了较多 的民族文化内涵, 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若将民间舞蹈与幼儿 舞蹈创编进行融合,则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 、幼儿舞 蹈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文化精神 、文化凝聚力提升, 以及对幼儿的成长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

 
  一、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融合的意义

  无论是民间舞蹈还是幼儿舞蹈, 均是以舞蹈元 素为内核,通过丰富多元的动作 、表情等组合形式来 传达意蕴深厚的美感 、精神文化 。两者进行融合,不 仅对于民间舞蹈有着较好的传承效果, 对于幼儿舞 蹈以及幼儿本身来说,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一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方式, 即必 须以活动 、游戏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才能达到高效的 目的 。 当前,中国在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 教育等全教育阶段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主要目 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 阶段中的基础部分, 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提升幼儿的 综合素养,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则会为后续阶段 的教育制造很多难题, 从而阻碍幼儿全面发展的可 持续性。

  民 间 舞 蹈 与 幼 儿 舞 蹈 创 编 融 合 就 可 以 有 效 地解决上述问题,民间舞蹈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与现代舞蹈完全不同, 只有在先洞悉民间舞蹈所代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深切地领悟到民间舞蹈的魅力,并且这种魅力的影响是持久的 、深层的,其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会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效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 当然,幼儿的知识经验以及文化积累并无法直接接受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将舞蹈动作融进幼儿趣味舞蹈中 、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幼儿舞蹈展示中,这样比较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思维特征 。 因此,将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融合,对于幼儿知识的拓展 、身体健康发育、心理健康发展均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二)改变幼儿舞蹈创编的现状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幼儿舞蹈创编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舞蹈形式不够丰富 、舞蹈内容过于程式化等,这就使得幼儿对教师所创编的舞蹈兴趣乏乏,难以发挥幼儿舞蹈应有的教育价值 。 民间舞蹈融入幼儿舞蹈创编,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不利现状 。一是给予了幼儿舞蹈创编的“灵魂”,教师可以将民间舞蹈元素挖掘出来, 并将其创编成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并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让幼儿舞蹈变得“舞之有物”,不再空洞无物 。二是确定了幼儿舞蹈创编的“内核”,以民间舞蹈元素为“核心”,驱动幼儿舞蹈创编的革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 。民族舞蹈的加 入丰富了幼儿舞蹈的形式和内容, 幼儿作为社会主 义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才 能在国际形势严峻以及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 守住 心中“净土”。三是强调了幼儿舞蹈创编的创新点,给 众多的幼教人指明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方向 。 民间舞 蹈与幼儿舞蹈创编的融合, 让幼教人明白了培育幼 儿的民族意识更为重要, 从而在思考舞蹈创编的过 程中,激发主动意识,自发地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 出发,来思考动作 、文化的融入,奠定幼儿舞蹈深厚 的文化底蕴。

  (三)丰富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 转变,结合民族舞蹈原有文化属性的日渐式微,民间 舞蹈逐渐被边缘化 。 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 部分民族舞蹈更是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中国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舞蹈 就是最为直观且形象的表达形式, 如果民间舞蹈得 不到有效的继承, 那么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就会泯 然于历史长河之中。

  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 现存的继承形 式主要有师徒传承 、商演比赛 、学校教育等,但是这 些传承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特别是学校教育 传承,直接放弃了整个学前教育阶段,而且在中小学 以及高等教育部分,也是以了解为主 。实际上,最好 的传承形式就是从兴趣出发, 让民众自发主动地去 学习和练习,这必须充分地发挥出民间舞蹈的魅力, 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渗透 。然而,民间舞蹈具有较强 的严肃性特征,如果“原汁原味”的直接呈现,幼儿在 不理解的情况下,文化内涵的渗透效果也会较弱 。因 此,需要对民间舞蹈动作进行有效创编,让幼儿直观 地学习 、形象地领悟,这样才能达到深度认同和提升 兴趣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对民间舞蹈进行传承 。

  二、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融合元素分析

  民间舞蹈有着较多的元素可以与幼儿舞蹈创编 进行融合,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主要从表演性元素以 及民间舞蹈本身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 一 )表演性元素

  民间舞蹈自被创立之日起, 就被赋予了独特的 社会价值, 民众通过自编舞蹈来向神灵表达自身的 希冀,通过舞蹈与“上天”进行沟通 。到了现代社会, 民间舞蹈所传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但是仍旧显示 出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哪种形式,均 是通过形象、夸张的表演性特征来加以呈现的,因此,表演性元素是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融合的关键 元素之一 。

  实际上,表演涉及的元素众多,一场精彩的表演 需要演员表 、情 、意结合剧情进行深度的表达 。 民间 舞蹈具有“舞 、戏”合一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原因就是 民间舞蹈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其中 “民俗 性”是民间舞蹈的独有特征 。民俗是一个地区文化内 涵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传统风俗习惯 、信仰 、民间 故事 、歌谣等,这些元素的存在让民间舞蹈具有了很 强的故事性,为其融入幼儿舞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此外,民间舞蹈的审美倾向以“情”为主,情意的表达 是区别于其他舞种的特征 。在民间舞蹈中,“情”的表 达就是民众心声的自然流露,如果没有“情”,民间舞 蹈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 因此,针 对民间舞蹈融入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元素, 笔者认为 主要是“剧情”以及“情”等两个元素。

  (二)舞蹈本身的元素

  针对民间舞蹈来说,舞蹈语言 、舞蹈艺术形象以 及舞蹈意境等三个方面也是融入幼儿舞蹈创编的重 要元素,接下来笔者对此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 民间舞蹈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工具 。民间舞蹈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极为丰满,这就需 要不同作品之间有着鲜明的独特特征, 形式新颖且 千姿百态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舞蹈语言起着关键的 作用,这也是大众分辨舞蹈风格和特点的主要依据 。 在幼儿舞蹈创编中, 作品同样也需要舞蹈语言来进 行特色确定, 向幼儿传达出一种无形的魅力 。 比如 《荷花舞》,其取材于胧东 、陕北一带,该舞蹈跳起来 轻盈有力 、飘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以“舞蹈” 为语言讲述了一种浪漫色彩 。幼儿教师完全可以将 其中的舞蹈语言挖掘出来,并做简单改编,融入幼儿 舞蹈中,让幼儿在记住舞蹈动作由来的同时,体现出 幼儿舞蹈独特的舞蹈魅力。

  其次, 舞蹈艺术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 现手段 。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是结合多种社会现实条件进行思辨之后的结果,其 中想象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要想使形象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 必须注意在作品营造的氛围意境中去塑 造及展示人物形象, 并在细节中去刻画人物的精神 面貌 。幼儿舞蹈创编也应当加入艺术形象的塑造,从 而给舞蹈注入灵魂,让舞蹈动作更加形象和具体,比 如《孔雀舞》。《孔雀舞》是一种傣族舞,由于宗教 、习 俗等影响,该族人民对于孔雀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并 通过舞蹈将孔雀的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完美地 呈现了孔雀的自然之美 。幼儿舞蹈创编也完全可以将民间舞蹈中的鲜明形象融合进去, 提升幼儿学习 时的真实感和深刻性。

  最后,舞蹈意境是幼儿思想情感以及心灵升华的 重要基础 。舞蹈意境以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前提, 而意境的感受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人物形象只有在 高境界中 、在情感发展的激情点形成的细节中去刻 意雕塑,才能熠熠生辉 。所以要以舞造境,以境抒情, 以真情塑造形象,作品才有生命,只有叩问心灵的作 品,品格才会高尚 。 比如:以《中国功夫》为原型改编 舞蹈,让幼儿在饱含激情的音乐中 、张弛有度的动作 中,感受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提升舞蹈 意境。

\

 
  三、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融合的路径

  民间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融合的元素较多,在 思考融合路径的同时, 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分类整 理,并结合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配置, 采用最贴切的方法处理元素之间的关系 。

  ( 一 )选择合适配乐,激发表演热情

  进行幼儿舞蹈创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幼儿的学 习兴趣,并在良好学习氛围下融入生活知识,对幼儿 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而所有创编的舞蹈作品均需 要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为前提条件, 合适的配乐是激 发幼儿表演热情的“催化剂”。 舞蹈需要表演才能传 达情感,需要音乐才有表演的土壤,民间舞蹈具有较 多的“民俗性”特征,每 一 种民间舞蹈都有着其自身 独特的乐器,演奏出来十分振奋人心,而且节奏感强 烈,旋律优美动听,比较适合用来让幼儿学习简单的 舞蹈动作 。

  比如蒙古族舞蹈,其以马头琴为主要乐器,这是 一种传统乐器,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蒙 古舞的表演中,马头琴独有的音色 、音响,与舞蹈动 作相得益彰,凸显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幼儿教师 在思考将蒙古舞动作融入幼儿舞蹈之时, 需要先选 定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以马头琴演奏的配乐,比如《草 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这 样才能将蒙古舞的特色凸显出来, 并利用优美动听 的音乐来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然,每一首马头琴演奏 的乐曲都具有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有的乐曲节奏缓 慢、旋律动听,有的乐曲为了凸显蒙古族人民豪放的 性格,节奏轻快 、激情昂扬,那么教师在面对不同配 乐的时候,应当对舞蹈改编动作进行调整,尽量使舞 蹈动作契合配乐 。

  实际上,全体人类都有追求美的本能趋向,而自 然动听的配乐正是“美”的一种体现,幼儿能够自发主 动跟随音乐进行韵律扭动。此时,幼儿教师只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加入一些民间舞蹈元素,就可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明晰故事走向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助益较大,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幼儿舞蹈创编也不例外 。上文提到,故事性是民间舞蹈的关键特征, 也是艺术形象表达的主要途径,但是一般民间舞蹈的剧情较为晦涩难懂,这是因为涉及了宗教 、信仰以及文化表达等,只有明白了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 、前因后果后,才能深度地理解故事剧情。

  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需要借助工具来形象具体化, 民间故事如果纯靠讲述和表演, 幼儿很难明白其中的精髓 。 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融入民间舞蹈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舞蹈的情感、文化 。

  以四川省平昌县的“翻山饺子”为例,这种舞蹈已经申请了非遗保护,最初是当地人民祭祀神灵 、传达心声的重要形式,其中蕴含有较多的宗教意味 。要想这种舞蹈得到传承, 仅仅进行动作传承是远远不够的, 传承者需要明白其每个动作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可以将“翻山饺子”的部分动作进行简化,并融入幼儿舞蹈中,在教幼儿动作的同时,搜集“翻山饺子”相关的图片 、视频 、动画等,让幼儿明白其中的含义,让他们受到文化的熏陶 。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邀请相关传承人直播表演,让幼儿直观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魅力, 也可以观看纪录片,结合教师的讲解引导,让幼儿明白“翻山饺子”中的故事性,将人物形象凸显出来,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其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本土实际,凸显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工具, 也是幼儿舞蹈创编融入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这个方面,幼儿教师应当结合本土资源,以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动作创编 。实际上,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 也有形式各样的民间舞蹈 。幼儿从出生起,就已经处于区域文化的熏陶之下,只是没有显现在意识层面,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显著 。幼儿舞蹈与民间舞蹈的融合让传统民间文化更加系统,每一个舞蹈作品的动作 、表情 、服装等均将文化内涵显现在外,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全面地学习创编舞蹈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双重特征 。因此,幼儿教师应当进一步凸显舞蹈语言, 从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 间 舞蹈 入 手,突 出 其 中 的 舞蹈 特 色,提 升 幼 儿 的学习兴趣 。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的典型,表演特色十 分凸显,而且舞蹈作品中还包含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 瑶族幼儿需要对这种舞蹈进行深度了解, 才能达到 继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实际上,长鼓舞的舞蹈动作特 色就是“口不离曲 、手不离舞 、足不离蹈”,教师应当 抓住这种特色来突出舞蹈语言,用舞蹈来演绎故事, 用舞蹈来诉说情感 。幼儿教师还可以将“长鼓舞”中 的节奏元素单独挖掘出来,如小长鼓的“咚咚—— 咚 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创编简单的“拍手舞”动 作,甚至还可以结合脚部动作创编“舞蹈操”,这样可 以达到融合幼儿实际生活的目的 。

  (四)发挥幼儿想象,丰富艺术形象

  想象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无论是民间 舞蹈还是幼儿舞蹈,都需要以充足的想象力为基础, 才能创编出有特色的舞蹈动作 。大部分民间舞蹈的 动作都体现了民众的“心声”,作为与天地沟通的纽 带而存在,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想象力,而这也正是 当前幼儿舞蹈创编所缺乏的重要一面 。因此,幼儿舞 蹈创编可以将民间舞蹈动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想象力 进行迁移,结合现代舞蹈来丰富舞蹈的艺术形象。

  比如朝鲜族舞中的“鹤步 、鹤飞翔”等动作就体 现了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完成这些动作的时候,要 深切地领会到仙鹤的飘逸和悠闲, 并体现在手部和 脚部动作上 。仙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就需要 幼儿有着较强的想象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其中 精髓,让“仙鹤”的艺术形象丰满起来 。 当然,幼儿的 想象力原本就处于较为丰富的阶段, 教师应当引导 幼儿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找准其特征,在合适 的配乐引导下,自创部分舞蹈动作 。 同时,教师在进 行幼儿舞蹈创编之时,也应当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 舞蹈材料,让幼儿想之有物 、想之有据,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发散想象,避免进入“空想”的怪圈 。

  总之,针对幼儿舞蹈创编来说,应当抓住民间舞 蹈动作的本质部分,依据现有材料进行“想象”,并引 导幼儿发散想象,对舞蹈材料进行组合改创,从而让 舞蹈艺术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五)强化情感体验,提升舞蹈意境

  通过情感体验提升创编舞蹈的意境是幼儿教师 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因为幼儿教师的本职任务仍 旧是教书育人, 将育人意识以及知识经验融入舞蹈 游戏中,是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方式 。强化情 感体验的基础是创编舞蹈中具有深厚的情感, 如果 没有文化底蕴,那么就会陷入“动作竞技”的低水平

  层次,而民间舞蹈可以赋予幼儿舞蹈缺少的文化情感。

  比如蒙古族舞蹈《东归英雄》,其借助以鸿雁为 主题的蒙古族音乐,使舞蹈体现出了归乡的情感,表 演者按照“倒八字”的方式排列,并用双臂模仿鸿雁 起飞时挥动的翅膀,以此来展现归乡的情感 。幼儿教 师将其中的部分动作融入进幼儿舞蹈中, 能够让幼 儿深切地感受舞蹈中所蕴含的“归乡”情感,从而培 养幼儿爱家 、爱国的情怀,拓展了幼儿舞蹈的功能, 升华了作品意境 。再如蒙古舞《大马步》中,音乐需要 营造豪放粗犷的氛围来配合舞者的动作, 体现蒙古 族少年威武雄壮的个性, 体现蒙古族少年的英勇无 畏 。针对这些舞蹈动作,教师可以进行简化处理,主 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舞蹈动作中的情感, 从而对 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因此, 教师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时不能忘了教 育的初心,在将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化处理的同时,也 需要融入教育元素, 让幼儿在各种舞蹈活动的过程 中接收到较多的知识经验, 毕竟舞蹈只是教师实施 教学的一种工具。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 部分, 与幼儿舞蹈创编的融合点在教育以及文化传 承两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两者进行融合并非简单 照搬,而是要结合教育环境 、教育条件以及幼儿实际 情况来进行动作简化, 因为大多数民间舞蹈虽然文 化底蕴丰富,但是部分原创动作学起来较为艰难 。在 新时代背景下, 幼儿舞蹈创编更需要弘扬优秀中华 传统文化,继承民族舞蹈元素,培养幼儿“文化自信” 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李 文 运 .探 究 幼 儿 舞 蹈 创 编 时 舞 蹈 元 素 的 融 入 [J]. 尚 舞 ,2021 (18):74-75.

  [2]江丽萍 .学前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J].课程教 育研究,2020(52):95-96.

  [3]张珊珊 .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艺 术大观,2020(23):111-112.

  [4]邓晨曦 . 中国民间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 当 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9):182.

  [5]姜黎黎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在幼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地位[J].艺 术评鉴,2018(09):132-133.

  [6]王凯 .探究民族民间舞对幼儿舞蹈教学的渗透和应用[J]. 时代 教育,2017(18):39.

  [7]孙 鑫 鑫 ,李 英 玉 . 民 族 民 间 舞 蹈 教 学 对 幼 儿 审 美 能 力 的 培 养 [A].huiyi123 平台(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2017 第二届艺 术与人文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huiyi123 平台(上海来溪会务 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2017:47-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1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