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以及功能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8 11:2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民族民间舞蹈中,“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打击乐,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最为古老的乐器。作为一种道具到符号,“鼓”与民族民间舞蹈浑然一体,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观赏性,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本文主要对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以及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鼓”;民族民间舞蹈;功能特征;运用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鼓”,被广泛地运用于祭祀、庆典、婚嫁、战争等重大活动中,深受人们的喜爱,拥有悠久的历史。人们祭祀神灵时跳鼓舞、祭祀祖先时跳鼓舞、祈求风调雨顺时跳鼓舞……,在鼓声中,人们期望纵情歌舞能感天动地,风调雨顺、子孙兴旺,“鼓”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鼓是华夏民族的一种最古老的乐器,而鼓、舞两者是不能不分离的,鼓伴随着舞蹈产生的,没有舞就没有鼓,没有鼓就没有舞。目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开始融入了一个新的舞台环境中,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作为一个象征,鼓越来越凸显出其自身的意义。

  一、“鼓”的历史渊源

  “鼓”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舞蹈道具,喜庆节日、庆贺胜利、迎春灶火、婚丧嫁娶以及各种传统世俗活动场合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民族舞蹈都是以鼓作为道具或者以鼓作为主要伴奏乐器。鼓是一种圆柱形、中空、两端蒙皮的打击乐器,早在人类语言还不健全、文字还没产生的时候,鼓就产生了。那时,人们击打石块为舞蹈伴奏“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来庆祝狩猎成功、丰收。陶器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陶土制作鼓,用蕢草作锤敲鼓为舞蹈伴奏。后来逐渐发展为用陶土或者原木作为鼓腔,鼓面用兽皮制作。响亮的鼓声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舞蹈中来,鼓成了舞蹈最好的伴奏乐器。

  随后,鼓由伴奏乐器发展到了舞蹈道具,《诗经·陈冈·宛丘》中记载:“功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这种民间民族舞蹈是用鼓和缶作为伴奏乐器,民间色彩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热烈欢快、优美抒情。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鼓令舞蹈具有了鲜明的节奏,热烈的气氛,健朗的风格。《乐书》记载的庆祝丰收的西域民间舞蹈,则是每年葡萄成熟的事后,人们“弹胡琴,打扁鼓,拍手鼓舞以乐焉。”从秦汉时代的石刻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民间舞蹈中都用鼓作为道具或者伴奏,并且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所用的鼓也不同。由此可见,鼓不但是伴奏乐器,也是民间舞蹈中最为常见的道具,极大地推动了原始舞蹈的发展,几乎有舞必有鼓,它不但丰富了舞蹈表演,还和民间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二、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

  (一)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姿态、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但能够促进人自我放松与心态平和,还能充分体现出人内心情感。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农耕崇拜特色明显,如东兰壮族铜鼓舞充分体现出了壮族先民感恩自然、敬畏家畜、尊重祖先的信念,通过模仿牛耕犁地、插秧收割、晒米舂米等动作,充分体现出了其与当地风俗习惯和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系。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无论是祭祀还是自娱性的舞蹈,不同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功能,“鼓”作为一种道具,不断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还成了民间艺人切磋技艺的重要内容。如“团圆鼓舞”“话鼓舞”等主要是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的娱乐节目。并且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鼓”与稻作耕种文化又密切的关联,“在收藏鼓的时候,民间又用稻草绳栓其耳,或将鼓倒置在盛满稻谷的习俗。”如东兰铜鼓舞就是对农耕文明、稻作文化的崇拜和赞美,稻作文明促使壮族人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因耕作的季节性和固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无论是对农耕文明、稻作文化的长白和赞美,鼓演绎着各种牛耕动作、文化。

  “鼓”产生于原始人的生活之中,它的起源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和生产水平又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原始先民狩猎归来是,人们扮作众兽,模仿众兽形象起舞,享受着兽宴,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鼓”成了一种神秘力量,是一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千百年来,在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鼓”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鼓仍有一股力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溶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成了一种特殊的“鼓”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如陕北的新秧歌中,胜利腰鼓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50年代崔美善的朝鲜族长鼓舞、东北的花鼓、瑶族的长鼓舞等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成了一种精神力量,溶入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奋进的一种精神符号。

  (二)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表现形式

  作为民间民族舞蹈中的一种重要道具,鼓的运用充分表达除了人的内心情感和内在感受,只要敲打出简单的鼓点节奏,我们就能感受到民间民族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哪种风格、哪种节奏,感受到这个民族或矫健强悍、或活泼豪爽、或优美抒情的不同性格。本文以下列几种舞蹈为例,探讨了道具“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运用。

  朝鲜扁鼓舞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舞蹈充分地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快乐的生活以及现代人欢快的情绪等,使人的情绪更加人欢快、热烈。扁鼓舞具有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不仅充分展现出了朝鲜妇女细腻的内在情感,还表现出了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而朝鲜的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长鼓的鼓身为圆筒形,由一块木料车旋而成,长70厘米左右,两端粗空,具有两个共鸣腔,中间细实。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多用羊皮、马皮、牛皮等作为鼓皮。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用绳索绷紧来调节鼓皮的紧张度。演奏长鼓时,左手拍打,右手持细竹条敲击,或将较小的长鼓横挂于胸前边舞边奏,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和道具;或将稍大的打鼓置于木架上,常用来表现欢快、欢乐的情绪。在演奏者的敲击下,两种不同的声音忽隐忽现,参差交错,音色分外清丽鲜明,时轻时重,音乐语言丰富而独特,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是色彩,表现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

  花鼓舞气势宏伟、节奏热烈激昂、动作刚劲洒脱,尽情地蹦、跳、扑、闪、辗、转,以及手的奋力推、拉、绕,使得舞蹈情绪开朗风趣。再加上拧、涌、耸、扭、摆、晃的动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原文化的气质和神韵,如花鼓舞,因挎鼓位置的不同,有高鼓、中鼓、低鼓之别。将鼓稍斜挎于胸前的为中鼓,将鼓右高左低系于下巴之处称为高鼓,腰部的为低鼓。另外还有舞者嘴刁鼓击打的口衔花鼓,身挎数个花鼓进行表演的多鼓等。花鼓的鼓点火爆热烈、紧凑急促,哟普弓步击鼓、踢腿击鼓、侧身打等多种打法,动作灵活多变,舞姿多样。鼓是舞者的道具,鼓点和动作的配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并且鼓还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形式多样,有群舞、独舞和集体鼓舞等,通常以男鼓手、女角和丑角同时表演为多。表演时,丑角跟随在女角后面,由鼓手带领女角边舞边变换各种队形,丑角表演逗趣。女角和丑角退场后,鼓手以快速的节奏、高昂的情绪、多变的姿态、高超的技艺打鼓。花鼓的表演场合也多样,由杠上打鼓、凳上打鼓等,在挎鼓位置、舞姿、表演形式以及场合等方面十分灵活,观赏性很高,花样也繁多,动作粗犷、节奏欢快、风格淳朴。

  壮族铜鼓舞的节奏十分有特色,舞蹈包含了十二组动作,鼓声于动作配合紧密,多以跳步为主,动作力度比较强烈,以踏、稳、齐协调的手足舞蹈简单动作为主,并不强调翻腾、旋转等高难度动作,动作朴实、厚重、表演性较强。主要模拟动作有耕地、插秧、播种、除草等,以突出原始古朴壮族社会生活的特色为主。在模仿插秧时,表演者每插一秧脚步都有用节奏地向后退一步,作出插秧的动作。在模仿挑谷担子时,为了体现出挑谷担时身体摇摆的动作,双臂抓住扁担、双脚以一二三的节奏使身体向前倾。舞蹈节奏以铜鼓为准,根据鼓点,每个动作进行配合协调,在节奏上,舞蹈者要紧跟鼓点,才能完成手、弯腰、弓步、跳跃等动作,铜鼓舞节奏明快有力,整齐划一,表演者刚劲与柔美的结合将壮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示的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了铜鼓舞的稻作文化内涵。

  傣族的“象脚鼓”鼓身细长,用较轻的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制作而成,鼓面或蟒皮、或羊皮,鼓身涂有鲜艳的彩色。演奏时,将鼓背带挂于左肩上,鼓面朝前稍高,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底朝后偏低,左手扶住鼓边,演奏手法包括正拍、闷拍、指拍、掌拍、拳击等,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甚至演奏高潮时手脚可以并用。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甚至傣族鼓手演奏时,为了调节音色和音高,有的还在鼓面中心糊上一层糯米饭或者黏上一个小饭团。如小鼓清脆、明亮,打鼓音色雄壮、厚实,中号鼓激越、昂扬,“孔雀舞”中就有象脚鼓动人的声音。

  三、道具“鼓”在民间民族舞蹈中的功能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而民间民族舞蹈的美在与人体动作节奏的表现和运用。在民间民族舞蹈中,鼓是最重要的道具,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符号,人体动作节奏的表现和运用都是通过鼓来完成的。鼓充分展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人文风情,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听觉上的震撼,鼓和民间民族舞蹈都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了民间民族舞蹈的象征和灵魂。因此用鼓命名的舞蹈很多,人们喜欢将舞蹈和鼓结合在一起欣赏,鼓在民间民族舞蹈中留下了非常深的烙印。如傣族的象脚鼓、汉、满、蒙族的单鼓、藏族的铃鼓、维吾尔族的手鼓等。在民间民族舞蹈中,鼓丰富了舞蹈的表演,具有音乐伴奏、控制节奏的功能,充实了民间民族舞蹈的风格性,使舞蹈动作更具动态之美,加强了人体的动态表现,增大了舞蹈的表现欲望。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有的反映着人民劳动生活,有的鼓舞反映了人民勇敢、乐观、朴实的性格,有的反映了战斗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鼓舞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如象脚鼓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民间舞蹈道具,在傣族娱乐活动中,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酣畅尽兴,有声有色,有鼓必有舞,有舞必有鼓;在朝鲜族舞蹈中,扁鼓舞给以人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在藏族的宗教舞、藏戏舞、风俗舞中,都有道具“鼓”的身影,其中粗犷奔放的铃鼓舞以技巧表演来抒发情绪,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鼓舞;汉族民间舞中鼓舞的形式更是广泛,花鼓舞蹈中的鼓更是必要的道具,各种动律的产生都是围绕着鼓而动,非常独特;陕西的安塞腰鼓鼓点节奏变化强烈,动作矫健、刚劲有力,甩臂、跨步等动作充分现实出舞者奔放的情绪,充分地展现除了陕西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宋依纯.满族萨满舞蹈中“鼓”符号的意指解读[J].艺苑,2019(04):91-93.

  [2]刘秋彤,万诗芸.“鼓之舞之以尽神”——鼓在祭祀舞蹈中的精神内涵[J].黄河之声,2018(12):130-131.

  [3]李蓓娟.民间鼓舞的“鼓”“舞”关系模式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112-115.

  [4]索越.舞蹈道具“鼓”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17):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7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