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域性民间舞蹈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享有的一种舞蹈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积累和提炼的文化精髓。在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立足于文化传承的视阈,探讨如何将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舞蹈当中,并进行有效的传承,希望能为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地方高校,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一、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解读
常德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坐落于湖南西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其民间舞蹈根植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它经历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鲜明的反映了地域特色以及区域民族个性,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地方高校作为舞蹈发展与传承的主体,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肩负传承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责任,要让地方高校舞蹈在继承优秀地域性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沅江澧水、芳香芷兰”,养育着生生不息的常德人民,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感言”的记载是对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表达。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的衍变与发展必然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它背靠太阳山、依着沅江澧水而居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三类舞蹈:第一类是具有水乡特色的舞蹈,主要是模仿水生动物形态为主—“捉龟舞”“虾灯舞”“蚌壳舞”等;第二类是与农耕文明历史相关的舞蹈—“地花鼓”“狮舞”“龙舞”“车儿灯”“竹马舞”“麒麟舞”“板板龙灯”等;第三类是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祈福祛灾的民间祭祀舞蹈—“搬郎君”等。这三类舞蹈清晰的划分出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类别,表现了常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歌舞音乐的热爱。常德地域性民间舞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活泼俏丽”,平原地貌的农耕生活促成了以调剂辛勤劳作为主的舞蹈动作形态,舞蹈的脚本内容贴近生活,在表演方式中融合了唱词、道具等,舞蹈的动律以“摆”“扭”“划圆”“下沉”动律为主,在舞蹈表演中,头部的左右摇摆、腰胯的扭摆、下肢的下沉动律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传情、细腻地再现了常德人民的生活姿态,展现了本地域独特的艺术风格。
方言唱词与抒情兼备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常德地域性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音乐唱词为地方方言,表演唱的内容除固定的套式外,也能即兴创作,即见物咏物、见人夸人,换而言之,表演者可根据表演时的环境和所见之人即兴创作。舞蹈动作的快慢和风格需要参考曲调和唱词的风格来编排,表演者需要根据唱词的内容和情感调整节奏。例如,当曲调、唱词是舒缓、优美的节奏时,舞蹈动作与音乐保持协调性,逐步慢下来;当曲调、唱词是活泼、欢快的节奏时,舞蹈动作也随之加快,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既是说唱故事,又表达了民俗民风,表于歌舞而达之情感。道具动作的融入是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艺术特征的外在呈现方式之一。道具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和传递情感的载体之一,它贯穿于整个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以物传情。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中的道具大致可分:表演者身上道具、身外道具;身上道具主要以手持道具为主,身外道具则是指挂在表演者身上的道具。例如,常德地花鼓舞蹈表演者手持扇子舞蹈,将外在形式的道具与舞蹈本体融为一体;虾灯舞、蚌壳舞等则是由竹篾制作的动物形象挂于表演者身上而舞,舞蹈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也展现了常德地域的水乡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情趣。
(二)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人文内涵
地域性民间舞蹈象征着一个区域的精神与文化,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常德地域民间舞蹈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性,以及民俗性的文化内涵。
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是常德劳动人民自创自演的一种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间舞蹈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是各民族在自己特定地缘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各民族生存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共同塑磨的结果。”地域性是常德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特性的存在标志之一,从服装、道具、音乐到舞蹈语汇,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征,它展现了地区的日常生活方式,涌现出强烈的沅水居民气息,展现了常德地区的水乡文化、农耕文化和常德人民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代表着常德本土文化的地域形态。
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是将民俗活动和地域文化融合、升华为舞蹈艺术作品,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它是由民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延续并享用和传承的一种集合型文化形态”。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依附于民俗活动当中,并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产生、传承和发展。在独特的民俗文化衍生下的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经过不断的发展,以及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处理之后登上舞台,凝聚和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人文内涵。
二、当前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发展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地区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且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也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可分为两方面的问题:
(一)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本体机制的局限性
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发展历史悠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内在问题:第一,由于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内容陈旧,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相差甚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冲击下,年轻一代的群众对其失去兴趣,未充分感受到其魅力,导致其发展与传承受到阻碍;第二,现阶段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极少能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只在特定节日或者年节期间才跳起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当地的年轻一代可能从未观看过,甚至不了解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原本面貌,这也造成了常德地域文化的发展壁垒。
(二)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外在机制的落后
除了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主体传承的局限性,外在机制的发展也面临两个尴尬的局面:一是人才青黄不接;伴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离世,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二是以单一口传身授,拜师学艺的传承方式缺乏灵活性;三是常德地域民间舞蹈的发展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舞蹈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缺乏完整统一的体系,没有形成长期有效发展和传承的机制,各方面相对来说都还很不完善。这是常德地域舞蹈文化普及与传播层面存在的巨大缺口,同时也是令诸多常德民间艺术工作者深感遗憾之处。
常德地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回归舞蹈本体,由内而外的迸发,不断深入的挖掘与提炼其内在艺术特征与文化,实现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内核的新发展。并此基础之上,实现内在与外在机制的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常德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与地方高校舞蹈结合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将本地区的地域性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体系中,形成地方高校的特色教育之一,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地域性民间舞蹈传承的主力军,必须不断加强地域性民间舞蹈融入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目标。
(一)重视常德民间舞蹈艺术的再创造,延伸艺术发展空间
艺术的再创造是地域性民间舞蹈发展的一大动力,舞蹈本体的时代艺术审美以及文化内涵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地域性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原本就具有“本土化”,倘若一旦进入“固步自封”的状态,可能就意味着其艺术生命力枯竭的开始,这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地方高校教育中,师生可充分利用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加强相关文献、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在遵循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上,将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分析,通过艺术加工与处理,形成具有常德地域风格特色的原创舞蹈作品,从而进行推广与传承。近年来,一些崭新形式的地域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在社会上颇受欢迎,尤其是地方高校艺术工作者根据地域文化色彩的取材与舞蹈技术技法加工过的地域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再创造的表演形式,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二)拓宽舞蹈发展渠道,促进民间保护与传承模式多样化
要想推动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发展,除了内在本体迸发的同时,有必要开启对地方高校融入地域性民间舞蹈的研究,逐步构建具有合理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渠道,可从教育、演出、校园活动等方面展开。
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实践和特色课程建设中,以常德舞蹈文化为根基,并从一定的层面来挖掘和探索素材中透视的常德区域人民的人文精神及社会理念,进一步挖掘“常德地域文化”,进而可升华为“发展与传承本土文化”的理念。将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实践和特色课程建设中,不仅是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教学的有力举措,同时也赋予了保护与传承常德地域性舞蹈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可成立相关的民间舞蹈艺术团,在提高舞蹈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常德地方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校民间舞蹈艺术团主要是围绕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作品排练和舞台艺术实践等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专业技能、交流文化和传承地域性民间舞蹈的艺术平台,加强舞蹈专业学生对常德地域民间舞蹈的了解,二是在校内外活动过程中进行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作品表演,扩大宣传和提高社会影响效应,增加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知名度。民间艺术团的成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舞蹈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积极宣传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为地方高校传承地域民间舞蹈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举办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根据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的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加强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力度。具体来说,地方高校可以聘请相关文艺工作者、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介绍宣传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打造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线上文化交流平台,地方高校师生不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在线上交流与沟通,开创出新的艺术火花。
四、结语
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艺术是常德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象征着常德区域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舞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发展与传承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与传承常德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优化,创新教学内容,形成舞蹈本身与传承机制的有效发展,使得地方高校发展,实现传承地域性民间舞蹈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马盛德.论传统民间舞蹈与民俗的关系[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81-86.
[3]钱正喜.浅析湘西北地区传统舞蹈的文化特性及成因[J].文教资料,2018(28).
[4]高妍,杨柳.非遗视野下常德地区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品鉴,2019(35).
[5]单南,徐思海,王丹.非遗视角下地方高校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21(02).
[6]廖飞燕.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4).
[7]谭伟钊,程渝玲,王琳,等.传统舞蹈美育在高校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
[8]马婕,赵鑫,王岩.论高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传统舞蹈传承方式[J].戏剧之家,2018(11):193.
[9]赵慕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9(06).
[10]海维清.“非遗”语境下传统舞蹈“发展性破坏”问题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