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 1857)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浪漫曲创作开辟了新道路,从他的作品可窥见和声语言发展演进的步伐,由 18 世纪大小调式和声规范,到 不 同调式相互交替融汇 。本文就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12 首浪漫曲的调性布局关系进行探讨,以套曲作品内部调性布局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中包含的内在逻辑联系 。
关键词:格林卡,调性布局,《告别彼得堡》,关系
“19 世纪初,古典主义音乐时代宣告结束,民族 主义的音乐创作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拉开了浪漫主 义音乐时代的序幕。 ”①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音 乐奠基人” 为俄罗斯浪漫曲创作开辟了的新道路, 使俄罗斯音乐不再是仅依靠民间音乐旋律的民歌 改编,而是真正具有思想性 、民间性 、现实性的民族 音乐 。他创作出极具俄罗斯民族性格的音乐作品, 兼具古典主义时代“功能性”与浪漫主义时代“自由 化”的和声思维 。格林卡一生创作的浪漫曲超过八 十首,而《告别彼得堡》是他唯一的一部声乐套曲, 由十二首浪漫曲组成 。1840 年,36 岁的格林卡有着 丰富的旅行经历,这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告 别彼得堡》包含犹太音乐 、西班牙音乐 、意大利音乐 等多种音乐风格, 透出同一种浪漫主题—— 旅行, 其中包括谣唱曲 、叙事曲 、幻想曲等不同体裁的声 乐作品,被人们奉为格林卡时代俄罗斯浪漫曲的百 科全书。
调性变 换 对 音 乐 作 品 的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作 用 。 “ 作品 中调性 变换 的安排 称为 这 首 作 品 的 调 性 布 局。 ”②作为格林卡唯一的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 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组成,每一作品形 成各自的调性布局,下面本文将对套曲作品内部调 性布局关系进行探讨。
一、作品内部的调性布局关系类型
每一首独立作品都有其调性变化设计,形成各自 的布局特点, 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类型进行陈述。下面我们将对作品中调性设置的方向布局进行分析研究。 (该套作品有演出顺序和出版顺序两种不同的排序,在本部分讨论的作品顺序为作品出版顺序。 )
以每首歌曲的主调出发,观察作品内部调性布局,功能主要以上方五度的属方向和下方五度的下属方向支撑为主要观测方向,由其功能组构成的其他音级上的调性关系分列于不同方向的观测范围之内,构成了不同的调性布局关系 。声乐套曲《告别 彼得堡》作品内部调性布局关系可按调性变化方向 分为两类:一类为调性仅向属方向或下属方向发生 转调变化的布局,另一类为调性向属和下属方向均 发生转调变化的布局,下面将对这两种类型的布局 进行论述。
( 一 )单向功能方向布局
这套作品中单 一 调性布局的歌曲有三首:《犹 太歌》《云雀》《骑士浪漫曲》。 前二首调性仅向属方 向发生变化,后一首调性仅向下属方向发生变化 。
1.属方向单一调性布局关系
套曲第二首《犹太歌》是带有变化重复的单 一 乐段结构,歌曲主题最初是格林卡为他有犹太血统 的学生所写的声乐练习曲,同年舒曼创作了声乐套 曲《桃金娘》中的《犹太圣歌》,相较而言,格林卡的 作品并未像舒曼一样显现出鲜明的犹太民族音乐 特质 。歌曲主调为 a 小调,1~5 小节为 a 和声小调, 第 6 小节出现G 音,以 自然小调属和弦作半终止 。 b 句开始时向 a 小调的平行大调发生短暂的调性变 化,一小节后转调模进至 a 自然小调 。A’段在调性 布局上原样重复,以主调的同主音大调结束 。尾奏 强调“s-t-S-T”的形成强弱分明的小大调交替的变 格进行 。这一作品中,调性变化发生在结构内与终 止中,其目的为丰富调性色彩 。 同主音调性大调的 终止也与传统的辟卡迪终止(辟卡迪三度,指 一 首 小调的音乐作品之结尾处用大三度来收束,因而把 期待中的小三和弦转变为大三和弦。)③有异曲同工 之效,做法不尽相同,这种小大调交替的变格终止, 在其之后如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有所 体现。
套曲第十首《云雀》旋律源于俄罗斯民歌,为带 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以主调 e 小调开始,前奏中小 调表现出纤细柔和的色彩,力度为 mf,比歌曲开始 时人声进入的部分更强,包含了颤音的“云雀”动机 在三八度的音区上穿梭,这些因素在前奏中展现出了俄罗斯平原春季的风景:在一望无际的广阔田野 上,风吹麦浪,云雀的歌声在旷野的高空回荡 。A 段 中 a1 句以平行大调 G 大调做转调终止,B 段的中 句调性延续前调,以副调与首段形成对比,再现句 调性回归主调 。A 段 B 段为平行调关系,以主调为 核心,向主调的属方向发生变化,突出三度调的关 系。整首歌曲优美高邈,含着一点轻愁,更多的却是 表现着希望。
2.下属方向单一调性布局关系
调性布局向属方向发生变化时,多由小调出发 向平行大调发生变化,而调性布局向下属方向发生 变化时,则由大调出发向小调发生变化 。
套曲第九首《骑士浪漫曲》是格林卡为托尔斯 泰《抱歉,船拍打了翅膀》所写,以进行曲风格展现 了英勇的骑士精神 。整首歌曲几乎都在主调 bB 大 调上进行,调性较为稳定,突出了骑士的英雄性特 点。1~8 小节 a 句由 bB 大调向Ⅱ级小调 c 小调发生 变化,低声部在主持续音的基础之上,采用“T-S”变 格和声进行,由 bB 大调变为 c 小调之后,持续音相 应更换为 c 小调的主持续音,上方亦采用“T-S”变 格和声进行,c 小调使用时值长度虽短,但调性对比 鲜明 。这样的调性布局关系体现得更为柔和的进行 方式,从侧面反映出骑士柔情的一面,与标题的主 题思想更为贴切。
(二)双向功能方向布局
声乐套曲中除调性单向布局关系外,出现调性 双向功能方向布局的作品有九首,本节讨论内容的 观测点主要以首次转调的布局关系为主。首次调性 转移关系向平行关系调转移的有五首,首次调性转 移关系向属方向一级关系调转移的有四首 。
1.平行关系调转移关系
在该套曲中首次调性转移关系向平行关系调 转移的作品尤为常见,其中大--小调转移关系的作 品有一首,小—— 大调转移的作品有四首。
(1)大小调转移关系
1840 年正值俄国工业革命进行之时,俄罗斯第 一 条铁路于 1838 年兴筑,套曲第六首《旅行歌》是 格林卡于铁路通车之际所写。歌曲为并置型中部的 复三部曲式结构,包含两种音乐情感,首部为二段 式,以主调 D 大调开始,调性平稳,节奏欢快紧凑, 如火车车轮快速转动, 描写了铁路通行的纷忙景 象,充满期待和兴奋 。直至间奏转向六级小调 b 小 调,中部调性布局为 b-A-e-b,整体上向下属方向 转调, 小调大调的频繁转调丰富了音乐的调性色 彩, 表现的是旅人渴望与亲朋相会的急切心情,与 首部和再现部的单一调性布局形成对比 。再现部回 到主导调性,形成调性的回归,符合传统调性布局 的分布规律 。
(2)小大调转移关系
首次调性转移关系为小大调转移关系的作品 有四首,其中三首以主调出发,向平行关系大调发 生转移 。另一首不以主调开始,是套曲的第四首作 品,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调性陈述现象,下面我们先 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观测套曲的第四首作品。
套曲第四首谣唱曲《你像玫瑰一样盛开了多久 了》为复二部结构 。歌曲从主调 g 小调出发,a1 句后 半句转向平行大调 bB 大调,28 小节经过 F 大调回 到主调 。C 段由 4/4 拍变更为 3/4 拍,优美柔和的音 乐风格变得充满活力和激情,充斥着对热烈爱情的 期盼,调式转换为同主音大调 G 大调,变化重复 e1 句中出现 A 大调-G 大调-C 大调-D 大调一系列转 调模进片段,虽出现下属方向调性,但仅作为丰富 色彩的经过调性而不确立作为副调的作用。
套曲第五首摇篮曲《睡吧,我的天使》主调为 a 小调 。A 段向平行大调 C 大调发生调性转移 。中段 采用下属方向的调性, 以四级小调 d 小调开始,经 过主调的平行小调 c 小调回到主调,这一段中频繁 的调性变化造成了较为尖锐的音乐色彩,体现作曲 家所表现的不仅是一首让孩子安详入睡的摇篮曲, 歌词中提及的“风暴”“乌云”“敌人”是即将来临的 困境,歌曲包含了对困境的焦虑 。再现段 A1 在同主 音大调 A 大调上再现,仅调式发生改变,在整体上形成“T-D-S-T”的传统调性布局 。
以小调起始向平行大调发生转移的还有第十二首《告别歌》,慢速的进行曲风格,从主调 d 小调出发,调性转移至属向平行大调 F 大调,后下属向四级小调 g 小调,经过 c 小调回到主调,以同主音大调 D 大调结束 。 以小调为主要的调性设置,突出了离别的伤感情调, 但最终走向 D 大调的明朗色调,呼应第一首作品中起始调性设置的 D 大调色彩,形成整部作品调性上的首尾呼应。
套曲第三首《波来罗》是套曲里少有的不以主调开始的作品。波来罗舞(曲)是一种传统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格林卡曾于 1845 年前往西班牙旅行,深入了解了西班牙音乐豪放、欢快的独特韵味 。
歌曲主调为 bE 大调,上例为歌曲的前奏部分,以关系小调 c 小调开始,但因其仅出现于前奏间奏与尾奏部分,且使用时间短,故将其视为副调 。 1~2小节低声部 C 音-F 音四度跳进, 为 c 小调变格进行 。2 小节后进入 bE 调,bC 音为 bE 和声大调降六级,4~5 小节作完全终止再一次明确了 bE 大调 。第12~13 小节,以五级大调 bB 大调作转调终止 。b 句回到主调, 前句的 bB 大调虽因完全终止得以确立调性, 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d 句有着丰富的色彩对比,26~27 小节低声部上的向上四度跳进持续音确立了三级大调 G 大调,很快回到 bE 大调,间奏使用前奏材料,经过平行小调 c 小调在主调上结束 。
2.相差一个升降号的一级关系调转移关系
首次调性转移直接转向 一 级关系调的作品有四首,套曲第一 首调性色彩模糊,《浪漫曲》的歌词选自库科尔尼克的作品 《大卫·里佐》 中的浪漫诗《她是谁,她在哪里》。
本首作品为复乐段结构,前奏以主调 G 大调开 始(见谱例 2),在钢琴声部上使用歌曲主题材料,第 2 小节由 D 音半音下行,出现升 C 音,从听觉上模 糊了主调的存在,暗指 G 大调的五级大调 D 大调 。 3~4 小节低声部向上七度模进,以 G 大调的同主音 小调 g 小调形成调式色彩对比, 在 g 小调上 DD-D 的半终止同样暗示了 D 大调的 D-T 进行 。声乐声 部进入时回到主调,至 5~9 小节通过 G 大调属主交 替的正格进行, 才在和声上明确了主调的调性,但 低声部的属持续不断强调着 D 音 。第 10 小节以 G 大调三级和弦作中介和弦转向 D 大调,乐段终止时 在新调上构成正格终止。A1 段的大部分调性布局与 A 段相同,仅在歌曲的结尾处有所改变:没有转向 D 大调,而是以 G 大调结束,充分明确了主调调性 。 作品以 G 大调为主导调性,多次强调的“中心音”却 为 D 音,甚至仅在尾奏才用 G 大调主持续音强调 G 大调的主导地位 。向下属和属方向调性转移各有一 次, 其中往下属方向同主音小调转移时间短暂,仅 是为了与主调形成色彩对比,而向属方向五级属调 的转移才是作曲家意属的副调。
套曲之八《船歌》旋律优美流畅,是套曲中最美 的浪漫曲之一,展现了温暖热情的意大利风情 。主 调为 D 大调,a 句低声部主音持续, 第九小节转为 五级大调 A 大调作转调终止,4 小节补充中, 低音 持续 A 大调主音, 这一乐句中和声进行清晰简洁,主要为保留着持续音的主属交替和主下属交替,向 五级调平稳地进行的调性变化, 轻柔的织体形式, 予听众水浪轻晃的温柔感受 。b 句调性对置进入三 级 大 调 F 大 调,A 段 以 主 调 同 主 音 小 调 d 小 调 结 束 。较之上一句,这一乐句发生的小三度调性变化 略显激昂,但其优雅柔韧的基调没有改变,仅为其 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仿若安坐在威尼斯碧波上的 尖舟中掠过如画美景。
套曲之十 一《致莫莉》主调为 bA 大调,该曲形 成了 bA-c-bA-f-bA-c-bA 大调小调交替的调性变化 链条 。确立调性后,于第 7 小节首次调性转移向三 级小调 c 小调,a1 于 c 小调作转调半终止,而后转回 bA 大调。a2 句使用了 bA 大调的二级离调和弦,但仅 为色彩性和声进行,不将其视为副调 。对比中部调 性对置进入六级小调 f 小调, 并在 f 小调上展开乐 思,与前后两端的音乐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曲 的再现段为原样再现,其中同样出现的 c 小调,36~ 59 小节为补充与尾奏部分 。
套曲之七《停,我忠实的马》是《告别彼得堡》中 调性布局最为特殊的一曲,在格林卡浪漫曲中也称 得上独特 。它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写成,是一首不注 重固定形式的幻想曲 。A 段音乐铿锵有力,展现骑 士的英勇形象 。建立在 A 大调上,a 句在 E 大调上 作转调终止,a1 句以 A 大调终止 。11 个小节的间奏 中,前 5 小节为 A 段的尾奏,后 6 小节为 F 大调的 B 段的前奏 。B 段忧郁而低沉,诉说了悲剧的基调 。 以 F 大调为主要调性, 低声部大量出现主持续音, 56~59 小节的终止却以意外进行结束, 增强了调性 的不稳定性,C 段调性对置进入四级大调 D 大调, 节奏自由轻快,是“情人”在诉说热烈的爱意,于 89~ 91 小节正格终止,92~109 小节的间奏实为 C 段的 尾奏,属主交替重复终止强调 D 大调 。B1 段是目睹 了悲剧的目击者,回到 F 大调并形成终止 。作品调 性布局以 A 大调出发连续两次三度下行,最后一次 三度上行终止在六级大调上。
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中,与调性向属和下属 方向均发生转调变化的布局相比,单一调性布局的歌曲较少,向属方向有 2 首,下属方向 1 首,其余9 首作品均为双向布局,首次调性转移关系向平行关 系调转移的有五首,其中 1 首平行大小调转移 、4 首 平行小大调转移; 以属方向一级关系调转移的有4 首, 均为大调起始,3 首转入五级大调,1 首转入三 级小调,与传统近关系转调布局相吻合 。
二、调性布局关系中体现的审美思想
1839 年的格林卡正处于生活低潮的状态,“我 不是病了,也不是身体不好,我的心因悲伤而变得 沉重,阴暗想法在我的脑海翻腾”④,他决定离开彼 得堡 (这也是套曲名称的由来), 而在这样的情况 下, 他的音乐依然透露出对美好的审美意象的追 求,十二首浪漫曲无一不透露出一种包含着忧郁和 希望的浪漫主题—— 旅行。
( 一 )追求稳定
我们知道三角关系具有稳定性,而作曲家在作 品中安排的双向功能方向布局关系同样具有稳定 性。《告别彼得堡》整部套曲中单向功能方向调性布 局的作品较少, 四分之三的作品都为双向布局,且 遵循着欧洲传统近关系转调的调性布局,从中透露 出作曲家在生活焦灼的时刻,依然追求着一种纤细 柔和的美。
(二)服从文学主线
《告别彼得堡》包含着多种音乐风格和体裁的 声乐作品,其作品题材内容也异常丰富 。而不管是 描述在战争阴影下安睡的孩子的《摇篮曲》,还是描 写铁路通行纷忙景象的《旅行歌》,或是展现英勇骑 士精神的《骑士浪漫曲》,调性布局都顺从着文学主 线的审美意向,没有制造过多的矛盾冲突。《告别彼 得堡》讲述的主题是旅行,是离别的伤感,是旅途中 刺激的冒险和精彩的故事 。复杂的情绪中糅杂着伤 感 、担忧和兴奋,这样的情感体现在作品上就成了 《告别彼得堡》 在稳定布局的基础上略有自由化的和声处理。
三、结语
在格林卡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中转调关系均为近关系转调,向下属 、属双向布局的作品较多,向属方向单向布局的作品较少,向下属方向单向布局的作品仅有一首 。在乐段 、乐句及终止中,采用了对置调性的关系,离调并未大面积使用,更多是以零星点缀的方式出现在结构内部与终止当中,形成临时调性陈述,调节和声色彩 。
作为 19 世纪上半叶的知名作曲家, 格林卡的音乐创作中关于调性的设计和使用,保留着古典主义时代“功能性”和声思维,仍然遵循传统功能和声的原则 。而他多年在各国旅居游学的经历,汲取着当时最先进的音乐创作技巧,使他也兼具浪漫主义“自由化”的和声思维,这使少量乐曲体现出了更为自 由的处理方式,文中论述可见一斑 。他不仅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方向,甚至印象派主义音乐,都在透过浪漫主义继承着他的音乐理念 。他为之后音乐创作领域中的调性布局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调性布局发展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关的佐证 。
参考文献:
[1]陈鸿知 .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集团[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苏]塔·罗佐瓦 .格林卡[M].金兆先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邹承瑞 . 和声布局概论[J].音乐探索 -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1):25-34.
[4]胡戈·里曼 .音乐美学要义[M].缪天瑞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5]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笔记[M].莫斯科: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