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结合了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广泛运用了 蒙古族民歌素材 。在大提琴演奏技 法中,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滑音 、揉弦 、颤音技法和传统和声 。可以说,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将蒙古族民 歌和大提琴演奏有机结合,是 一部集西洋乐器与民族音乐于一体的“中西合璧”佳作 。
关键词: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蒙古族民歌,“民族化”
大提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由意大利传教 士传到中国 。大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20 世纪初 期才在中国得以发展 。 自 中国引入大提琴以来,一 代代的音乐人 一 直在努力把民族音乐的精髓融入 大提琴演奏作品中 。可以说,将大提琴民族化视为 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继承和革新,对于推进中国音 乐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 当前,我国的大 提琴民族化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本文从《嘎达梅 林》这部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入手,探索民族音乐 与大提琴演奏的结合,对中国大提琴民族化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一、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概述
( 一 )《嘎达梅林》创作背景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最流行的长篇叙事歌曲, 反映了 20 世纪前半期科尔沁大草原的一段真实的 历史故事。《嘎达梅林》以蒙古族民歌为主,是一首 大提琴协奏曲, 运用民族艺术和西方艺术技巧,将 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保卫家乡的故事形象地 呈现了出来 。这部作品富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刻画 出了刚毅正直 、体恤人民疾苦 、勇于斗争的英雄形 象,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嘎达梅林》中的角色姓名大多是真实的,与现实中的历 史基本相符 。 1950 年,《人民文学》出版了《嘎达梅 林》叙事诗 。这篇叙事诗对嘎达梅林领导的牧人保 卫家园的故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后来蒙古族人民 将其广泛流传,以颂扬嘎达梅林,并最终发展成为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创作意义
《嘎达梅林》在蒙古族有着很长的历史和广泛 的影响,1956 年,辛沪光以其为基础,创作了一首名 为《嘎达梅林》的交响曲 。1960 年,王强将其民族性 融入了西洋演奏技术之中,最终谱曲《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一部优秀的大提琴作品,将原始的蒙 古族音乐和大提琴结合起来,在第 一 次举办的“上 海之春”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第一次演出后,叶 林、谭冰若等人都对《嘎达梅林》赞不绝口,认为《嘎 达梅林》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作曲家将蒙古族的旋 律融入了歌曲的创作中, 并将其风格融入了作品 中。”《嘎达梅林》的曲式为奏鸣曲式,以蒙古族民歌 为主,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保卫家园的事迹与艺 术风格相融合,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族音乐的 艺术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嘎达梅林》在叙述和情感方面表现优异,刻画了一位刚毅正直 、体恤百 姓疾苦 、英勇善战的英雄人物。《嘎达梅林》是一部 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于一体的 “中西合璧” 佳作,兼具蒙古族的音乐特色。
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中音乐形态的民 族性
( 一 )旋律中民歌素材的运用
《嘎达梅林》以蒙古族民间歌曲《嘎达梅林》为 蓝本,融合了蒙古族民间歌曲《牧歌》的部分旋律 。 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不少旋律是直接从蒙古 族民歌中借用过来的。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是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旋律的变体,蒙古族民歌的 旋律主干音与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主干音 极为相似,但其他方面也有一些改变 。由于《嘎达梅 林》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为主的作品,因此这一乐 章中,作曲家将蒙古族民歌的《嘎达梅林》作为主旋 律,并将蒙古族的民歌《牧歌》作为第二部分。此外, 《嘎达梅林》协奏曲采用了传统的民歌旋律,在保留 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曲调基础上,将其演变成了 一种新的格式。
《嘎达梅林》的主旋律变奏形式很复杂。一般只 有在主题需要反复出现的时候, 才会有繁复的手 法 。比如,第 64 小节,主旋律是用长笛演奏的,大提 琴是一种以节奏型变化为基础的变奏, 运用五声音 阶并用一种特别的节奏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别的 效果 。这里的大提琴每隔两拍就会有一个复合节奏 型, 这种复合节奏型是具有蒙古族特点的一种节奏 型,用于描述一匹奔腾的骏马,这里的大提琴在每个 节奏型的前一个重点上都采用了旋律主干音,其他的 都是用双音并结合长笛的演奏呈现出来的,使得整 体的效果既活泼又兴奋,就像一 匹奔腾的骏马。
在音乐作品中, 经常会用到主干音, 例如:第 259 小节,在展开部分,一个独奏的大提琴的旋律 。 此处采用了旋律变奏与长音颤音的方式,将原时间 值较长的音符加入颤音,使之更能衬托出主旋律的 鲜明。在第 101 小节中,第二个主题也随之浮现,其 旋律为《牧歌》,而在 113 小节中,则采用了几种变奏手法 。此处的变奏方式是宽松的,主要是在尾音上做 一些改动,在结尾处,音程会随着调性和曲调的发展而逐渐放宽。
由于《嘎达梅林》的音乐素材和《牧歌》的旋律特点在旋律上难以把握,只有通过音程构成和旋律变化,才能感受到其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利用,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起 、承、转、合”特征 。第一段,两部作品都是以向上的小三度音程为主,不同之处是这个小三度音程为羽音— 宫音,而《牧歌》却是以一个角音— 徵音结尾 。后面的乐曲也大致相同,只是在中间的衔接处做了一些改动,但最后的乐曲却是以宫调结束 。从《嘎达梅林》的主旋律来看,也可以看出它的曲风特色。
从旋律可以看出,《嘎达梅林》一 开始是一个纯五度向上的羽— 角音程,而《嘎达梅林》是以切分节奏为主,主调也是以五度音阶为主要基调,不同的是,开头有一个徵音作为点缀,而中央则有一个宫音来加强。此外,在这两个乐章中,羽—— 角的上行跳进,实际上是一个主音—— 属音的过渡,也是一种英雄气概的表现 。第二部分的主题曲,使主旋律得到了充分的联系和发展。《牧歌》的主旋律与第二主题遥相辉映,使乐曲的颜色更为鲜明 、丰富多彩 。该大提琴曲中的羽—— 角五度跳进,使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特别是在第 461 小节的最后,弦乐组演奏了一个以这个英雄为主题的音程跳进 。
这支乐曲一直延续至八度音程的跳进,而原本民歌素材的音调已经不再能适应这种豪迈的表现 。之后乐队将其推向了一个高潮,直至整个乐章结束。
(二)演奏技法中的民族性体现
《嘎达梅林》是一首兼具蒙古族民歌特点的大提琴协奏曲 。不过,由于大提琴是一种西方的乐器,在演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时,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演奏手法 。就情绪而言,《嘎达梅林》蕴含的情绪很多,有的清丽宁静,有的慷慨激昂,感情的抒发和节奏的把握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首作品中,节奏的把握是抒发感情的根本。这就需要演奏人员精确地控制乐谱的演奏速度,使乐章的节拍和力量协调 一致 。不过在演奏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曲子的节 奏来演奏,也可以在尊重曲谱的基础上,进行二次 创作。《嘎达梅林》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大提琴协 奏曲,表演必须要把握其民族特点,不能只是拘泥 于乐谱的限制, 要在了解其民族化含义的前提下, 重视节奏的 自 由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演奏色彩 更加绚烂,使其表现性更加突出。
1.特殊的滑音效果
滑音是弦乐常见的演奏手法 。在 《嘎达梅林》 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滑音技法,根据其 特点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在曲子进行 、乐曲过渡的 时候用的一种滑音, 这种滑音没有任何的符号,对 速度和力度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每一个人的演奏 都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个略微自由的滑奏实际上是 在润色旋律,可以让曲调更加有节奏感和活力 。这 种滑音多用于音高较高的曲子,例如副部的《牧歌》 主题等 。这种滑音没有任何符号提示,但熟练的乐 手们却能轻而易举地在琴弦上穿梭,让曲子变得更 加美妙,充满了节奏感和美感 。其二是一个更长的 滑音,通常是一个较远音程,并且大多数都是下滑 。 在乐曲 131 小节,较长音程的滑音在速度上是不同 的,快的滑音一般表示激动 、悲愤和反抗情绪,而慢 的节拍表示哀伤情绪,如一种长长的叹息。
2.揉弦的运用
揉弦是一门重要的乐器演奏技法,根据揉弦的 快慢,可以分为“快揉”和“慢揉”两种 。在快揉的过 程中,手指与琴弦摩擦的速度一 般比较快,一 般是 为了表现出一种兴奋 、激动的旋律,而缓慢地摩擦 的次数比较少, 而且更多的是为了表现旋律的宁 静 、柔和。《嘎达梅林》是一首充满感情的大提琴协 奏曲 。所以“慢揉”多用于节奏较慢 、情感丰富的段 落, 比如呈示部的副主旋律和大提琴的华丽部分 。 而非延迟揉弦则多用于情绪稳定 、节拍和情感波动 较大的场合。
3.颤音的运用
颤音在 弦乐 中,主 要 指 用 手 指 在 两 个 音 符 间来回移动,使两个音符产生共鸣 。这种技法在蒙古 族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歌唱或演奏, 还是独特的颤音,都令人难忘。《嘎达梅林》以蒙古 族民歌为基础,其中很多旋律都具有蒙古族民歌独 特的颤音,例如:在第 85 小节中,采用了连贯的颤 音技法 。在演奏这种颤音时,节奏变化并没有太大 的波动,而是非常稳定的震动。
一些颤音是在曲子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在演 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音调,例如,在曲 子 150 小节中,所谓的“颤音”是指参与颤音的两个 音符的音高在不同的地方 。在演奏中,节奏的变化 色彩丰富,一开始比较缓慢,后来逐渐加速,随着旋 律的重新调整,节奏也会从缓慢到快速,这种颤音 的运用,使得曲调充满了自 由感,展现了一种爽朗 、 豪迈 、奔放的大草原个性 。此外,这种颤音经常伴随 着滑音和延迟揉弦, 就像 150 小节的颤音一样,在 每一次颤音开始的时候, 都会伴随着一种滑音,这 个时候就不会再揉弦了 。这种组合技法的使用,看 起来很随意,但又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独特的 韵律之美 。结合这些技巧,可以为旋律增添更多的 色彩,让曲调更加优美动听。
4.传统和声的运用
《嘎达梅林》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为基础的大 提琴协奏曲 。与很多东方音乐特点相同,其具备原 生态民歌音色悠长的特征,其旋律呈现出一种流畅 的美感,与西方音乐的和声存在较大区别。但是,在 这首乐曲中,作者把西方的和声效果与中国音乐结 合了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和谐音调 。其特 点是:民族五声调的调性色彩与西方的和声调性结 合在一起。《嘎达梅林》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打 破了传统三度音程构建西方和声的局限性,使其更 加符合主题风格。作曲家把蒙古族五声调的和弦偏 音改成邻近的正音,既能极大地增加民族五声调性 的色彩,又加强了其和声的效果 。
五声音阶中,宫 、商 、角 、徵 、羽五个音为正音, 其余的则称偏音,五声音阶调性中,调的构造多以 正音为 主,如清 角 、变宫 等偏音 则极 少使用,即 便使用,也是以弱拍或弱音为主,这个调性不适合于 以三度音程组成的西方和声。乐曲需在不破坏五声 调性音色特征的情况下,取得一种协调的结果 。大 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把和弦上的偏音替换成邻 近的正音,这样既丰富了曲子的和声,又增添了五 声音阶调性的色彩 。另外,由于该大提琴曲的主体 仍以五声音阶的民歌为基础,因此,大提琴协奏曲 《嘎达梅林》的和声不仅没有削弱自身的曲调美,还 扩大了协奏曲的音色,使其显得更加丰满、庄重 。比 如:《嘎达梅林》65 小节就将民族风格的和声与经典 的节拍相融合,使声音的立体感变得更为丰富、厚重。
上述某些特定的演奏技巧并非单独进行的,而 是需要相互协作 。 当前,将民族音乐特征与西方音 乐理论和技法结合起来,是国内音乐创作中比较流 行的一种音乐形式 。这种中西方演奏艺术的融合, 更使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表达与艺术魅力 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三、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民族人文阐释
( 一 )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音乐审美及 其人格内涵
《嘎达梅林》是诸多美学再造的作品之一,作曲 家以其自身的认识与感受,将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因 素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其叙事风格轻松,将嘎达梅 林的英雄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分凸显了嘎达 梅林的民族精神 。 即使时代 、地域 、民族不同,我们 都能通过这首作品真正体会到那个波澜壮阔的英 雄故事 。虽然嘎达梅林的故事也早已成为过去,但 是嘎达梅林的民族英雄事迹仍然深深打动我们,也 将会迎来越来越多人的赞美和怀念。
《嘎达梅林》来源于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其形成 了与其他民族迥异的美学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审 美特色 。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民族特色主要 表现在旋律 、节奏 、音色 、力度 、和声 、织体以及音乐 形象的表达上 。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充分展现 了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点以及蒙古族音乐特有的 演奏技巧 。首先,嘎达梅林代表了广大牧人的利益, 其英雄形象通过大提琴独奏而刻画。而其他的乐器,则像是草原上的牧人一样,为大提琴独奏提供了支撑 。其次,嘎达梅林事件的传播也反映出了民族个人英雄审美能力的逐渐增强 。嘎达梅林死后,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被当地的牧民广为流传, 后来,蒙古族的史诗《嘎达梅林》就诞生了 。前面已经提到,20 世纪 50 年代,《嘎达梅林》 由人民文艺出版社发行,嘎达梅林英雄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国内广泛流传。也就是说《嘎达梅林》美的主体在不断地改变,审美的具体客体也在不断地改变,美学的客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特定的事情之后,人们会不断地宣传 、感受 、认知 、再创造,从而形成一套美学的再创造过程,不管人们的审美目标和方法有多么的不同,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嘎达梅林的英勇事迹,那种英勇的国家英雄气概,常常使我们深受触动,也会使我国的人民变得更加英勇,更加团结。《嘎达梅林》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重新创造,作者将蒙古族的音乐和文化因素加以充分地利用, 使其具有较强的叙述性 、随意性, 将嘎达梅林起义的全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即使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也早已成了过去,但嘎达梅林的英雄气概却依然能够打动我们 。
(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民族化”脉络探析
1.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提琴是一种西洋弦乐器,考察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应当从 20 世纪初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音乐入手 。20 世纪,中国人在科技 、文学 、艺术等各方面都在向西方学习,教育也从私墊学校转变为新式学堂,而欧美音乐也被大力推广 。在梳理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后, 本文归纳出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一些特点:由于不同的民族语言语调,造成了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 。这一差别最初是因为不同民族语言语调的差别,而民族音乐的主体部分则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 。但这些民族的特性并非一成不变,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同时还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使自身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 比如,《嘎达梅林》 中的大提琴协奏曲就以蒙古族的民歌为基 础,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充满了民族特色和时 代气息。
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 “意境”“虚”“散”“淡”的 审美境界 。蒙古族人那浩瀚的情感,可以通过马头 琴的琴音来表达 。每个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特有的节 拍,比如传统音乐中的板腔 、中国少数民族的藏族 锅庄、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本文所分析的作品《嘎达 梅林》是以蒙古族音乐为题材的,其极具蒙古族民 歌特点,旋律中往往会出现蒙古族的特有节奏 。蒙 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又被称为“骑马的人”,蒙古 族的音乐大部分都和马有关,蒙古族民歌的节奏非 常典型,其欢快的节奏使得大草原的景色变得更加 生动了起来,《嘎达梅林》作品中的曲式结构与传统 奏鸣曲式是不同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界涌现了大量的音乐佳作,这 些音乐作品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 。这些音乐作品 既反映了中国 20 世纪的社会现实, 更体现了中国 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潮流融为了一 体,因此,这些新式音乐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的延续。
2.由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看“民族化”
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 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反映出的是一种对自身 文化的认识、思考,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中国的传统 文化经过了过去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其内涵和形 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本土化”与“民族化”“化”的 范畴与深度, 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民族 化”其实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和异质文化的态 度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能以自 己的方式生存和传承下去 。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 、碰撞 和融合日益增多,这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嘎达梅林》扎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 过音乐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 “写意性” 美学特 色 。这部作品反映了我国年轻作曲者为实现中国 音乐的民族化而做出的不懈的努力 。从 《嘎达梅 林》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提琴从 一个舶来品逐步转变成了国家级交响乐团的中坚 力量 。在国际音乐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民族乐团与 大提琴之间的关系 日益密切, 在认识和发展我国 民族音乐的同时, 还应进 一 步了解和学习外国优 秀的民族音乐 。作为民族乐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 提琴演奏必须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民族化”的 演奏方法, 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提琴演奏所 蕴涵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因 此,在未来的中国大提琴民族化进程中,年轻音乐 家应当继承老一 辈人的创作理念, 在创作上追求 卓越, 敢于革新, 展示出中国音乐的独特艺术魅 力 。此外,还必须大胆地进行改革和突破,把民族 和西洋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 实现中西结合,推 动中国的大提琴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魏 蔚 . 大 提 琴 协 奏 曲 作 品 的 民 族 化 与 演 奏 技 巧 诠 释—— 以《嘎达梅林》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05):130-134.
[2]敖峥.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的民族化探索[J].音 乐创作,2013(09):136-137.
[3]HuangLing.论大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及音乐创作的民 族化历程[D].济南:山东大学,2014 年.
[4]边伟.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及创作特征分析[J]. 黄河之声,2021(23):4-6.
[5]何蓉蓉 .王连三大提琴作品民族风格与演奏特色研 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年.
[6]狄钰玲 .方岽清大提琴作品《林冲》音乐分析与演奏 诠释[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