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云南民族戏曲之花灯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2 11:50: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花灯传统起源于我国唐代,发展至宋代时期已经分布于民间各地,明清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于城乡 各地 。花灯在云南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很多少数民族在花灯歌舞表演中将本民族的特色艺术加 进去,使花灯艺术多元化 。直至今 日,花灯已渐渐成为云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 一,云南的汉族地区基本都 有花灯演出,还有 一 些白族 、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花灯表演传统 。因此,本文将从云南花灯的历史渊源 、 分类 、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功能四 个方面来浅析花灯艺术在云南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

  关键词:花灯,源起,曲调,功能

  花灯戏起源于民间花灯歌曲, 流行于清末民初 时期, 是盛行于中国各地区 、各民族的一种民族艺 术 。 因各民族民歌 、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花 灯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各地风格的 表演特色 。在此其中,云南花灯因受到滇剧 、京剧等 戏曲影响, 又吸收了与之相关的曲调进行变化与创 新,创造出极具云南风味的花灯戏,花灯艺术在云南 得到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

\

 
  一、云南花灯的历史源起

  《中国曲艺志·云南卷》记载:“云南从明初以来 的多次移民,把内地的时尚小调带到云南,它们逐步 与当地的民歌小调 、风土人情结合后,逐步演变为云 南花灯小曲演唱”。花灯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逐 步发展起来的, 起初单纯只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 劳作的一种娱乐方式,当时称之为农民戏剧。

  关于云南花灯的来源学界一直争执不下, 总体 来说,有以下几种缘来:其 一,花灯传入云南是从明 朝开始 。云南向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汉族人在周秦以后就不断地向云南迁移,直至明朝,汉族 人才大规模地向云南地区迁移 。通过将各地的民歌 小调加工提炼, 融合成明清两代流行于全国的时调 小曲,并随着汉人的大规模迁移,将这种流行艺术先 后传入云南 。其二,云南花灯由歌舞演出逐渐发展而 成 。关于歌舞有两个来源,一是祭祀性的歌舞,二是 非祭祀性的歌舞 。而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发展 演变成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即 社 火,包 括各 地 春 节 期 间 的 高 跷 、跑 旱 船 、竹 马 、舞 龙、秧歌、花灯、戏曲等等都通称社火 。社火这一汉族 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也随着人员搬迁来到云南,并 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云南本土的艺术文化受 到社火这种新来的文化冲击, 使其与汉族文化相交 融,最后形成花灯艺术 。其三,随着各地民间戏曲剧 种的传入,其音乐唱腔和曲目也随之传入云南 。除此 之外,广泛流传在湘 、赣 、闽等地区的“茶灯”“茶歌” 中的一些曲调和歌舞表演也先后传入云南。

  杨慎在云南居住时,曾作出了“九枝灯下升华宴,百戏棚中夺彩筹”的诗句,以此来描写当地的社火活 动,用诗句描绘了花灯表演 。 因此,笔者探究了花灯 的各种起源后, 认同云南花灯这一民族艺术的形成 是起源于明清俗曲或者更早的社火活动中, 加之各 少数民族的戏曲和民歌等相关艺术类别同化, 同时 吸收与之相关曲调和当地风土文化, 再在此基础上 加以变化和创新,从而创立了新调花灯戏,后来逐渐 演变成云南花灯 。

  二、云南花灯的分类

  传统云南花灯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曲调数目种类 较为丰富,大多由历代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编创 、发展 而成,除少部分专用曲调之外,大部分花灯曲调可以 在多部剧目中通用 。根据传统花灯的唱腔,以及不同 形式下的曲调来源及形态, 可以依据曲调的具体使 用情况场景来判定曲调的属性和分类 。在云南传统 花灯曲调中,其主体是唱腔,也有少量器乐作品,因 此对云南花灯的划分主要是从唱腔类型和曲调类型 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

  ( 一 )按唱腔类型分类

  其一,戏剧曲调,主要是指各式各样的花灯折子戏 、大型戏以及独幕戏和各种小演唱中经常使用的 曲调,它们基本都是戏曲曲调 。在演出场景中根据它 们具体的使用情况和不同的结构分为常用唱腔和辅 助性唱腔两种曲调, 其中辅助性唱腔的使用多数是 在小唱或歌舞表演间隙中进行演唱, 或者在演出中 作为插曲被广泛使用 。戏剧曲调吸收了外来的京剧 唱腔后,融合本地滇剧唱腔,使得云南人民在熟悉的 艺术中接受新鲜曲调, 继而使其在流传中愈发受到 群众喜欢,逐渐成为云南花灯的主要唱腔之一。

  其二,小唱曲调,包括花灯班子在演出或行进途 中的空余时间里演唱的各式花灯小调 。这类曲调的 展示方式以歌唱形式为主, 曲调主要是云南各民族 的民间小调, 演唱时也用简单的手势或舞步加以辅 助,但又不及歌舞表演那样千变万化 。云南有些少数 地区中的歌舞曲调与小唱曲调并无明显区别, 所以 有时会合并为同一类 。

  其三,歌舞曲调,主要是包含各种无故事情节类 型的集体性歌舞演出中所歌唱的曲调。这类曲调大多 数是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展现给大众, 表演时不仅有歌唱,大多时候还有舞蹈和队形的变化,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题材多种多样,舞蹈的加入使其歌舞曲调类型也颇为多变 。

  其四,仪式曲调,这类曲调大多由佛教的法曲和云南洞经音乐等宗教曲调构成, 是一种在灯班迎灯神 、祭祀等具有特殊仪式的重要场合上演唱的曲调 。这一类曲调时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随着时代进步,“仪式曲调”至今基本失传,现只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中可以略见一斑,但古书中仍对其多有记载 。

  (二)按曲调类型分类

  其一,小调类型,是一种将汉族传统音乐中的民歌小调加以吸收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类花灯曲调,这种曲调统称为小调类型的花灯艺术 。这类曲调的织体较为短小,结构工整有序,基本以四句式结构或上下乐句结构为主, 少数也存在单句式结构和奇特变化结构 。小调类型多用“某某调”来称呼,同时在数量上是其余各种曲调类型的数倍, 因此这类曲调也是云南花灯的主要类型 。它的口语特点突出,唱词内容极为通俗,所以在云南当地广为流传 。

  其二,戏腔类型,特指云南花灯中一部分直接取材于其他戏曲剧种的腔调, 它们不对原来的曲调做明显改动,能在演唱时听出腔调的来源,主要有流传于楚雄一带的“勾腔”,流传于全省各地的“补缸调”,流传于昆明等地的“吹腔”等 。这些唱腔极大程度上都与我国传统高腔系统的戏曲声腔有关联, 如明代流传下来的弋阳腔,对川剧的高腔 、北京的京腔等各地域性质的戏曲发展都有显著影响。

  其三,明清俗曲类型,主要是来源于明清俗曲的一类花灯曲调演变而来,如《闹五更》《倒扳桨》等 。这类曲调大多是多段体或二段体结构, 也有部分曲调结构较为繁琐复杂,篇幅较为庞大,而在风格上它们又较为含蓄与细腻, 在表现特征上多为文人学士创作或整理的唱词。

  其四,其他曲调类型,主要是在特定环境下由特定人物所演唱的一种花灯曲调 。从它的起源上看,这类型的曲调囊括了多种罕见的曲调类型, 如源自四川 、湖北地区的金钱板和渔鼓曲调,以及云南民间流行的“善书”“圣喻”等说唱艺术曲调;这些鲜为人知的类型曲调有一些共同之处, 即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能够有效表达作品的意义。

\

 
  三、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

  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是云南人民社会生活中别具一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 。云南省花灯剧团表明:“它鲜明的个性化、差异 化色彩和极大的可塑性空间, 凸显出它与其他剧种 之间比较中的唯一性, 成为云南各民族人民生活中 不可须臾离开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不论是从曲 调 、表演形式,乃至所选择的艺术题材方面,都融汇 了云南人民上百年来的智慧, 同时人们也在花灯传 统唱腔韵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勇于尝试和努 力创新,这才使得云南花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

  ( 一 )海纳百川的曲调来源

  花灯戏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组合体系 。云南花 灯曲调来源极其广泛,包含了民歌和一些明清俗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收集了上千首曲子 。云南花 灯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其曲调既汲取了云南扬琴 、 民族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养分; 又吸收了我国其他省 市剧目曲调的精华,以特色的演唱习惯和润腔方式, 再结合当地的戏剧 、舞蹈 、节奏和云南方言等,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云南花灯 。

  云南花灯艺术的音乐类型总体上来说基本隶属 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范畴, 它源于中国的小调与 民歌,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创新与改良,发展至今已 经成为一种完整且独立的艺术形式 。 目前,京剧 、徽 剧 、汉剧 、梆子 、川剧等多种传统戏曲均以板腔体作 为主要声腔进行表演 。云南当地的专业花灯剧团从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到如今,它的演出剧 目 、音乐改 良以及乐队配置不断更迭交替,欣欣向荣。

  (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载歌载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最常见的庆祝方式 , 因此除了花灯艺术的音乐部分外, 舞蹈也是花灯艺 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云南花灯舞 蹈有“只舞不唱”和集体性的“又舞又唱”两种歌舞表 演形式 。在这些源远流长的优秀舞蹈作品中,每一种 花灯中下肢舞蹈的舞步在云南都可以称之为“崴”, 又因“崴步”与花灯联系密切,已成为表演中不可缺 少的基本技能,所以,云南人民也曾热情地称“花灯” 为“崴花灯”。

  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灯表演也从之前的“只唱不 舞”或“只舞不唱”的形式演变至如今载歌载舞的综 合表演形式 。在小曲演唱完整的情况下,并入说白, 同时再吸收其他曲种的创作手法, 不仅使花灯艺术 在文学曲本上拥有完整的故事线, 且在表演形式上 成了集唱、舞、念、做为一体的全新表演形式 。这种海 纳百川的吸收精神使花灯艺术发展蒸蒸 日上, 遗憾 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部分民间艺术也随之消殒,成 为历史 。

  (三)贴近生活的艺术题材

  云 南 花 灯 的 主 题 内 容 非 常 贴 近 人 们 的 日 常 生 活,往往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早期的花灯小曲演 唱内容大都无故事性, 同时也没有人物的情节和思 想碰撞,其内容一般是以男女情爱 、伦理道德以及自 然风光为主。

  “大约在清乾隆以后,花灯小曲演唱的内容逐渐 丰富,一部分发展成了花灯小戏,另一部分保留了曲 艺小曲的演唱形式。 ”抗战时期,农民救亡灯剧院团 利用花灯曲调编唱了大量宣传抗战的作品,如《新五 里亭》《新十二属小调》以及《抗战十二花》等作品,它 们在形式与演唱上与以往的花灯并无明显区别,但 所创作的作品却是具有鲜明抗战内涵的, 并试图通 过花灯这种云南人民熟悉的传统艺术唤醒大众对于 抗战的信念和必胜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的题材逐渐演变成为宣传好 人好事,从而教人们要行善事,其中较为受欢迎的有 《教姑娘》《赞人民教师》等优秀作品 。这些花灯作品 的题材主题与人们的 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而这种通 俗且幽默的表达方式更适应大众, 具有寓教于乐的 作用,这也是云南花灯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

  四、云南花灯的文化功能

  云南花灯的演变与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无法 分割的,把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核蕴含在花灯之中,形 成了具有云南独特地域风情的花灯文化,并体现出独 特的文化功能 。而花灯艺术也促进了人民之间友好 的交流, 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情感交融和共 鸣, 同时扩大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人民之间 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云南花灯艺术创作还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花灯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因此,花灯文化的娱乐、教育、文化传承 交流等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 一 )云南花灯的大众化娱乐功能

  花灯艺术源自于民间, 在传统农耕环境中与节 日风俗文化、礼仪习俗相融合 。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 节日密切相关, 逐渐构成了中国传统节 日 的多样仪 式和习俗 。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传统的 春节、端午 、元宵节 、火把节 、中秋节以及地方节日等 都有表演花灯的传统, 又因为花灯艺术对于云南人 民有深厚的吸引力,间接使人们再认识传统节 日 。在 云南各劳动人民居住之处, 每逢节日或各家喜丧事 等,都有花灯演出的传统习俗,人民试图通过花灯这 种民族艺术营造歌舞升平的喧闹氛围 。 以休闲娱乐 为主要内容的剧目,以及以生动诙谐的精彩演出,给 观众一种轻快与愉悦的精神体验 。在云南的各种民俗活动演出中基本都能看到花灯艺术的身影, 这也 间接表面了花灯艺术的娱乐性和大众性。

  (二)云南花灯的教育功能

  从古至今, 中国人就知道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具 有“以戏聚人”的特殊功能,因此戏曲 一 直是我国不 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农村礼仪和习俗文化礼 仪中,时常通过剧目演出的方式,把教育寄予在观看 演出的乐趣之中 。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具有 显著的效果,它对观看者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教人 们行善事 、遵守法律和纪律 、尊重长辈等,间接弘扬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 人的文化自信心,更促进了宣传教育的发展 。

  花灯歌舞的表演形式和歌唱风格相比其他戏曲 形式,其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歌曲活泼简洁,朗朗 上 口,曲调熟悉,对专业演员的舞蹈训练和身体的灵 活性也没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花灯艺术在群众中生 根发芽,歌舞艺术蓬勃发展 。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真 诚率性以及善良诚实等优秀品质通过花灯歌舞艺术 的表演和观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民众的身心之中, 进一 步让民众在享受艺术表演的前提下实现社会道 德的教育作用, 也间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 团结与和睦。

  (三)云南花灯的文化传承功能

  花灯艺术是云南农村最受欢迎的艺术戏剧,已经深深埋进了劳动人民的 日常生活中, 对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产生影响 。花灯传承了几千年来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通过增强人们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来传 达 道 德 意 识 、价 值 观 念 和 行 为 准 则,从 而 来 规 范公民生活的行为 。它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传播了忠 孝 正 直 、美 、丑 、善 、恶 等社 会 层 面 上 的 基 础 伦 理评 判 标 准,间 接 起 到 了 道 德 教 育 的 社 会 职 能,对 于更好地促进邻里和睦 、家庭稳定以及维护社会生活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花灯表演中宣 扬 的 伦 理 价 值 及 道 德 教 育 得 到 了 人 民 大 众 的 赞许,其传播的弘扬孝道文化的社会效应和主流社会价值观,以艺术表演这种人性化的方式吸引了更多观众前来观赏 。由于花灯表演具有全面性和贴近群众的特点,再加上云南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殊文化环境,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因此,云南花灯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功能,在保留原有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当地的音乐艺术, 使其更为蓬勃发展。

  花灯作为云南地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曲种, 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性, 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劳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娱乐方式 。但是,云南花灯在传承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如学习花灯人数越来越少等,导致云南花灯的发展越来越缓慢 。因此,云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都无法脱离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更无法离开孕育了云南花灯的这片云岭大地 。

  参考文献:

  [1]孙明跃 . 明清俗曲在云南的传播与衍变[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年 .

  [2]廖今 .云南花灯传承初探[J]. 民族音乐,2016(04).

  [3]吕维洪 .云南花灯的传统文化内涵分析[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4]程丹 .让“百姓心亮”的事业— 黄绍成与云南花灯[D]. 昆 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年 .

  [5]肖琼 ,颜桂英 .大众传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以云南花灯为例[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3):146-149.

  [6]朱迪 .云南花灯歌舞的社会功能探析[J]. 民族音乐,2014(04).

  [7]朱迪 .再议云南花灯音乐的分类[J]. 民族音乐,2015(02).

  [8]詹林平 .云南花灯发展史探析[J]. 民族音乐,2012(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970.html
本文标签: 花灯 ,源起 ,曲调 ,功能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