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丽水鼓词是流传于浙江丽水地区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其表演极具当地的语言特点和唱腔特色,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思想和理想追求,具有很高的历史 、文化 、民俗价值 。本文追溯了 丽水鼓词的起源,从表演形式 、演唱内容 、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丽水鼓词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丽水鼓词,艺术形态,创新发展
丽水鼓词是以丽水方言进行的曲艺说唱表演, 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称为“丽水鼓词”。主要流 传于丽水莲都区(原丽水县)、云和 、景宁 、青田 、松阳 等地 。艺人多为盲人,由一人表演,伴奏乐器为“鼓” 和“六轮板”,表演时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丽水鼓词 曲目繁多,按照长短不同有“大鼓词”“小鼓词”之分 。 唱词内容多为劝人为善 、家庭和睦 、祝福吉祥等 。丽 水鼓词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味, 在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是丽水人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充实着丽 水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丽水鼓词在 2014 年 12 月 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 这对丽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利用 等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丽水鼓词的历史沿革
据民间相传,丽水鼓词源于唐朝,受唐 、五代佛 经“变文”的影响,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变异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七字一句为主体 、唱中夹白的鼓词演 唱形式,在明末清初初步成熟 。有史料记载的丽水鼓 词演出活动可追溯至清道光二十六年 。据道光二十 六年版《丽水县志》载:丽水县教谕屠仁本(1805-1826 年在丽水县任职), 尝与处州知府雷学海吟诗唱和上 元灯社及祠祀顺懿夫人(陈十四夫人)等风俗盛事,其 中有“作诗歌唱付替,神人和恰春融融”“番厘祠宇香烟笼,传芭赞唱盲志公”等诗句 。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风俗篇》中,该县名士柳翔凤所撰《迎神琐记》有云:“丽邑西乡有唱《夫人词》者矣,叙述异事,俚俗皆知。 ”佐证了当时丽水城乡“唱夫人”的活动甚为普遍 。至清光绪二十二年,丽水鼓词艺人有了自 己的组织——“丽水县鼓词行会”(人称夫人行),可见丽水鼓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丽水鼓词发展迅速,丽水县就有 鼓词艺人百余人, 文化部门还多次组织了丽水鼓词 的培训和学习活动 。 1955 年成立了丽水鼓词艺人协 会,艺人黄景农任会长 。协会先后创作了《三世仇》 《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挖眼恶霸徐谷进》《镇压反 革命》《月月红》《黄继光》《卖余粮》等众多曲目,配合 历次政治运动进行宣传演唱 。到了 20 世纪末期,随 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唱鼓词的人越 来越少,老艺人们相继过世,愿意学鼓词的年轻人很 少,导致了鼓词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丽水鼓词音乐艺术形态
( 一 )表演形式
丽水鼓词属于曲艺说唱表演艺术, 常以一人来表演故事中的多个人物,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使用本地方言说唱 。表演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鼓和六轮板,左手握六轮板,右手击鼓伴唱 。鼓分为大堂鼓和门头鼓, 使用大堂鼓时演唱者在座前安置一 只直径 43 厘米的大鼓,演唱时左手握六轮板,右手握鼓箸有 节奏地击打大鼓,不仅能为演唱者伴唱,还能创造出 不一样的人物情景气氛 。使用门头鼓作为伴奏乐器 也是丽水鼓词中的演唱形式之一,艺人走街串巷,不 受场地的限制 。演唱时演唱者坐唱, 使用直径约 18 厘米的单面蒙皮小鼓,将小鼓放置于左腿上,左手拿 六轮板击打节奏,右手执鼓箸击打门头鼓。
演唱者自由选择唱腔,调高没有规定,一般根据 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而定。词句以七言为主,间或有十字 句和自由长短句。按照节奏不同通常分为快、中、慢板; 按照剧情变化又可以分为平板、清板、骂板、哭板等。
鼓词艺人在演唱时通常一人饰多角,声情并茂, 对声腔的模仿尤为见长,可以说是唱男像男 、唱女像 女,能够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 中 。丽水鼓词是演唱者通过说、唱、模仿、自操乐器伴 奏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程式 。
(二)演唱内容
根据内容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祈福 。祈福消灾,家里人在做生意 、升学 、 工作时,或生病 、生活不如意 、有祸难时,会举行祈福 堂会,左邻右舍都会敬贡品参与 。祈福时中堂挂观音 像,俗称“唱观音”,曲目也为《唱观音》。 消灾时中堂 挂夫人像及贡品,俗称“唱夫人”,有时唱三天三夜, 有时七天七夜,最多为九天九夜 。丽水有句俗语:“鼓 词好听,夫人难唱”,意思是鼓词容易听到,但“唱夫 人”就不是那么随便就能听到的了 。鼓词艺人可以在 任何地点 、任何场合随意演唱不同的鼓词,但绝不能 随意演唱《夫人传》。“唱夫人”多半由个人为求子、佑 子、病愈、走运等还愿而唱 。集体性组织“唱夫人”,则 通常是为了求雨和祈求本境平安,或者在庙会 、村落 新庙落成等重大节日 的集体性活动中举行。
其二,喜庆 。家逢喜事,如:生子 、入财 、高中等, 为庆贺做堂会,左邻右舍同样会带贡品来参加,唱些 喜庆曲目,如:《五女拜寿》《双龙会》《双狮图》《女中魁》 《飞龙剑》《珍珠塔》《青梅记》等 。
其三,警世 。村庄 、家族为娱乐村(族)民会邀请 先生前来唱鼓词, 这种情况下就会唱些警世曲 目, 如:《打赌叹》《公婆劝》《兄 弟劝》《浪子 回头》《蜡 刀 记》《爹娘劝》等,此外还会选择一些本土民间故事或 历史传说故事曲 目,如《斩韩信》《洛阳桥》《九龙鞭》 《粉妆楼》《玉麒麟》等 。例如:
打赌叹
有位姑娘名姓何,啼啼哭哭嫁丈夫 。不怨天 、不 怨地,只怨堂上两公婆。
还怨爹娘无道理,都怨媒人大网肚 。媒人都有媒 人吼,媒人吼起怨公婆。
上等人家不帮给,中等人家不允许 。种田作地也 不给,专门做媒打赌夫。
田也多来地也多,铜钱银子也要多 。老娘都听她 的话,帮我许配打赌夫。
其四,新鼓词 。为了改变丽水鼓词曲目贫乏的现 状,以及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丽水鼓词,一些文艺工作 者和鼓词艺人改编创作了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鼓 词 。这些新鼓词歌颂祖国 、提倡文明 、宣传老一 辈无 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如:《通济堰》《粟裕突围三江口》 《五水共治 大 家 唱》《 总 书 记 的 话 儿》《刘英 在 丽 水 》 等 。这些新鼓词将传统鼓词艺术与新的时代精神和 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 给丽水鼓词这个传统的说 唱音乐增加了新的艺术元素, 同时也体现了鼓词艺 术对人的世界观 、价值观 、道德情操以及伦理观念等 所带来的教化作用 。
五水共治大家唱
锣鼓敲起鼓声响,今天我来唱鼓词 。问我今天唱 什么,五水共治唱一 唱。
五水共治是什么,整治污水第一桩 。首先建好化 粪池,脏水臭水不直放。
五水共治第二桩,防洪抗洪全力抓 。排水渠道要 畅通,抗洪抢险保安全。
五水共治第三桩,干群同心齐排涝 。涝水不排生 虫害,排了涝水环境佳。
五水共治第四桩,天天清洁保供水 。建好管好自 来水,清洁供水保生命。
五水共治第五桩,人人都来抓节水 。水的龙头要 拧紧,浪费用水不应该。
五水共治当号召,五水共治决策好 。人人参与五 水共治,为秀山丽水做贡献。
丽水鼓词曲目繁多, 根据鼓词内容长短不同又 可以分为“大鼓词”和“小鼓词”:
其一,大鼓词 。除《陈十四夫人传》不得随意演唱 外,其他长篇鼓词都可以唱 。大部分的大鼓词曲目都 是从戏曲中移植过来的 。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夫 人传》《珍珠塔》《阴阳谷》《九龙鞭》《孟丽君》等 。
其二,小鼓词 。小鼓词又称“鼓词头”,由艺人走 村挨户演唱,内容 一般以劝说世人为善 、家庭和睦 、 祝福吉祥为主 。常唱曲目有《碧湖景致》《布兜记》《荷 包记》《花拍 记》《血盘记》《打赌叹》《青 梅 记》《牡 丹 亭》《卖花记》《端午叹》《斩韩信》《天宝恩》等 200 多个。
(三)音乐特点
丽水鼓词用丽水方言说唱,因此它的基本曲调俗 称为“丽水鼓词调”。 旋律为五声音阶,单乐段有起 、 承、转 、合 。鼓词调由上下两句组成,以宫调式为主, 上句或落“商”、或落“羽”,或落“角”,下句都落“宫”, 调式稳定。丽水鼓词的唱腔主要为板腔体,散韵相间。
1.唱腔形式的多样性
根据调式的变化,演唱曲调有高调 、低调 、平调 、 哭调、紧流水等多种 。
高调:唱腔为单句体,一板一 眼 。上下句多落在 “3”音上 。唱腔旋律多在高音区,故称“高调”。 鼓词 《双蝴蝶》选段,上下句的结束音都落在了“3”音上, 旋律多在“5”音以上,并多次在高音“1”上循环演唱, 表现出了两位英雄比武时互不相让 、扣人心弦的场 面 。见谱例 1.
平调:唱腔为上下句式,一板一 眼 。结束音多在 “5”音上 。音域平缓、节奏稳定,多用于叙述故事的情 节 。如鼓词《分水岭》选段,音域跨度较小,多在“3”音 和“6”之间演唱 。并多次使用“哎”来加宽句子的节 奏,使整首鼓词演唱时节奏缓慢 、稳定,描绘了主仆 二人广东招亲的场景,突出了叙事性 。见谱例 2.
哭调:唱腔为上下句式,一板一 眼 。下句多落在 “5”音上 。唱腔中有高亢的甩腔,音乐多根据情节需 要模仿人物哭声,以表现悲伤 、苦闷之情,渲染气氛 。 如鼓词《满门贤》选段,先用“啊”字的唱腔来模仿哭 声,表现悲痛之情,紧接着音乐中出现了几次甩腔, 突出了强调的乐句,心中的怒火有层层递进之意,向 观众倾诉了伤心、哀痛之情 。见谱例 3.
2.板式结构的丰富性
丽水鼓词声腔特点为板腔体, 它的板腔结构丰富多彩,从节奏上分,可以分为慢板 、中板 、快板 。慢板:节奏缓慢 、低沉 。 中板:速度适中,心平气和的节奏 。快板:速度较快,唱腔紧凑;按照感情的变化可以分为平板 、骂板 、哭板等;按照音调分又可以分为高调、低调、平调等 。丽水鼓词的旋律性强,起伏变化较大,演唱者在保持节奏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灵活掌握节拍, 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充分吻合 。
3.具有口语说唱的特征
丽水鼓词具有口语化的本质特征, 表演时所说 唱的内容,或是叙述事件过程,或是歌颂赞扬人物形 象,无论长短,其内容都有人物和事件这两个核心元 素 。丽水鼓词在说唱时采用丽水方言来进行表演,其 是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对丰富的生活语言 进行提炼 、加工之后,形成的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 的唱词 。说唱唱词所包含的“说”,是极具音乐性的 “唱着说”,具有较强的“吟诵”性;而另外的“唱”,则 为表达内容需要的“说着唱”,“说着唱”与“唱着说” 交替使用,缺一不可 。如果在“说”时没有唱腔音乐的 配合,则会失去丽水鼓词说唱表演的艺术性;如果在 唱时没有了对语言的注重与把握, 不讲究抑扬顿挫 与韵律,则会失去说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成为了歌唱 艺术 。丽水鼓词艺人通过说唱相间的表演,使鼓词的 内容深入人心,令观众身临其境。
三、丽水鼓词的创新发展
( 一 )发展现状
到 20 世纪末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唱鼓词的演出活动开始减少, 导致了丽水鼓词的从业人数也开始逐渐减少 。再加上老艺人逐渐过世,年轻人愿意学唱鼓词的人很少, 现在的丽水鼓词艺人已经不到三十人了,鼓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丽水鼓词, 相关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方案,来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曲本进行挖掘整理,并编印出版了传统曲本《陈十四夫人传》《丽水鼓词研究》等书籍 。此外,相关文化部门还采用了对传统曲 目和部分老艺人的拿手曲目进行录音 、录像的方式,为丽水鼓词的传承留下影像资料; 部分丽水鼓词还被写入了浙江省基础教育乡土教材 《浙江绿谷》 教科书中; 丽水电视台还在“绿谷采风”“聚焦·莲都”“老白谈天”等群众喜爱的栏目中播出了丽水鼓词专题节目。同时,丽阳门和大港头还开设了鼓词场, 使丽水鼓词的传承工作做到了将“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 。 由莲都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徐金莲创作改编的传统鼓词曲目《诸葛亮招亲》, 在不改变传统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 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年轻人加入演唱队伍,并在 2015 年“非遗薪传”浙江省曲艺展演展评中荣获了铜奖。
大港头鼓词场的表 演者杨建 军自 2016 年 起就 开始积极创作新鼓词的唱本, 其创作了反映新农村 建设的《拆寮建樟》,反映新冠疫情防控的《扫光病毒 看今朝》,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突围三江口》,纪 念 建 党 一 百 周 年 的 《 红 鸳 鸯》《碧湖 绣 花》《一 块 银 元》,还有人物记《匡凯黎》等,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 致好评 。2017 年丽水鼓词新作品《通济堰前传》获得 了全省曲艺新作大赛表演兰花奖 。2021 年丽水鼓词 《斗春晚》获得了全省曲艺邀请赛铜奖 。
早在 2012 年,丽水鼓词就被列入了第四批浙江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 年,丽水鼓词被列入第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 在几位民间艺人的坚持传唱和积极创新改编后,丽 水鼓词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快 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电视 、电影 、网络等现代传媒逐渐代替了传统的 娱乐方式, 丽水鼓词这个传统的说唱艺术的生存空 间越来越狭小 。
(二)创新发展对策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 提升 。如何针对新时代的特点来使丽水鼓词这门传 统的说唱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开辟出新的发展空 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更加多元的传播普及体系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活动 。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馆 、文化站 、博物馆 、传统文化工作站 、 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丽水鼓词的传播 普及活动 。 同时建立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定 期更新丽水鼓词的信息资讯 、演出内容 、活动照片 等 。利用微博 、微信 、抖音小视频等家喻户晓的媒体 手段,扩大传播范围 。通过数字化媒体的传播,做到 “ 线 上 线 下 ”相 结 合,使 丽 水 鼓 词 多 角 度 、多 渠 道 的 被广大群众所熟悉了解,从而更好地继续传承发展 下去。
2.构建更加专业的传承队伍体系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的培养, 建立鼓词传承基地, 鼓励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和传承 传习活动,加强中青年的传承培育,并举办丽水鼓词 的演出和创作比赛, 挖掘出鼓词艺术的表演和创作 人才 。同时开展鼓词进校园活动,在丽水中小学音乐 课堂中开展丽水民间音乐的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选出优秀的人才,进行丽水鼓词的针对性培养,形成 合理的传承梯队, 并为丽水鼓词的传承发展提供后 备力量 。
3.探索传统表演模式的改革创新
丽水鼓词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曲艺艺术, 一直 都由一人表演多个人物角色,并用丽水方言演唱,形 式单一,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鼓 词演 唱 形 式 已 经 不 再 符 合 现 代 人 的 审 美 与 欣 赏 习 惯 。针对这样的问题,相关人员可以根据鼓词唱本的 实际情况,增加表演的人数,采用男女对唱 、多人说 唱表演等形式,在表演中加入队形变化和表演动作, 在创新中求发展, 推动丽水鼓词这个传统的地方曲 艺艺术“活下来,传下去”。
4.融入浙西南地方高校通识课堂
在浙西南地方高校的通识课堂中, 可以让鼓词 的传承人 、民间艺人走入高校课堂,使大学生能够近 距离欣赏、学习我们本土的非遗音乐 。定期举办音乐 会 、讲座 、艺术沙龙 、微课等形式进行丽水鼓词音乐 艺术的展示,在学生中开设鼓词演艺社团,通过课程 学习加演艺实践的形式,弘扬优秀的本土非遗音乐 。 丽水鼓词融入浙西南地方高校的通识课程, 一方面 可以体现地方高校通识课程的创新特色, 另 一方面 也为丽水鼓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5.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融合发展
将丽水鼓词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 在丽 水的特色景区安排鼓词表演供游客欣赏并让游客参 与互动。此外,丽水鼓词还可以和当地的民俗活动、传 统节日相结合,并增加一些特色的趣味体验活动,如 大港头景区的鼓词场, 在周末以及节假日都会有鼓 词表演,其还会在抖音上进行直播,这不仅扩大了鼓 词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了景区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丽 水 鼓 词 是 丽 水 地 区 传 统 的 民 间 曲 艺 艺 术 之 一,反映了丽水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具 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 。希望当代曲艺人能够传承 和发展丽水鼓词的美学意蕴, 在发展创新中寻求更 大的生存空间,使之成为“非遗强省”的先进代表,并 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
[1]徐金莲 .丽水鼓词[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11.
[2]丽水县志[M].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320-321.
[3]云和县志·风俗篇[M].清同治三年,1864:233.
[4]张敏桦.丽水鼓词异同梳理探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5]张鸿懿 .鼓词探源[J]. 中国音乐,1984(10):29-30.
[6]潘力峰 .处州古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