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江苏泰州地区是人们口头文学创作的聚集地,同时在历代千百年后的辗转酝酿过程中,从原生态的形式加工补充,融合了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使得这一地区孕育出很多民间特色曲调和情感广阔深厚的曲调,其朴实的情感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和传诵,由此形成一定文化传统,对当地文化以及后世歌曲都有深远影响,值得不断吸取精华并加以传诵 。
关键词:泰州民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
一、泰州民歌概述
民歌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顾 名思义,是普通百姓智慧的结晶,一开始是为了开展 劳动生活而创作, 后来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手 段 。泰州民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以当地的美 景,以及当地人的饮食起居为基本创作素材,表达了 泰州地区人民的美好劳动品质, 同时人们可以充分 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创作热情。
( 一 )泰州民歌的形成与分类
1.地域原因
泰州民歌的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是 分不开的,泰州山水也是民歌创作最基本的素材 。首 先,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具备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 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是许多文人的聚集地, 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 定的条件,当地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历史名人,比 如施耐庵、梅兰芳、郑板桥等等。
2.历史原因
由于原始时期自然地理等原因,奠定了南北民歌 的基本特色,泰州民歌作为风格多样的民歌曲种,仍 然是以南方民歌风格为主。江苏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当地百姓耕作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泰州民歌是当地的艺术瑰宝 。封建农耕时期,需要先古劳动人民开垦奠基,因此在劳动时期需要有一些娱乐项目来鼓舞人心,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民歌 。
3.主要类型
民歌为江苏泰州地区歌曲的统称, 其在之后的 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走向,主要包括情歌 、劳动号子 、 童谣和民间小调等四类 。北部地区盛行水田牛号子、 拉犁号子 、划船号子;南部地区流行拔麦号子 、打豆 号子、山歌、唱春调、唱书调、摇橹号子等。
(1)情歌
江苏泰州的情歌是民歌领域的一大分支, 融合了各阶级爱情之间的悲欢离合, 反映了当时江苏泰州地区的发展实况 。封建时期人们的职业类型单一,除农业之外,大多是日常生活记录,爱情作为人类普遍的感情之一,有千百种发展方向,能够为民歌的编写提供丰富素材 。在泰州地区特殊的风土人情之下,我们可以从民歌中充分感悟当地的特色文化艺术。
例如:“麒麟河水长又长/哥哥船 上呦撒大网/水 中 鱼 多 别 挑 花 了 眼/我 个 那 个 花 心 的 郎/花 心 的 郎 ” 短短几句歌词,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男女主人公的 关系,还可以了解到当时江苏泰州的民风民俗,质朴却又直白地表露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 。这些情歌与 之前民歌经典之作的《诗经》有着密切联系,其在《诗 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口语化素材 。在较为原始的 封建社会时期, 人类生存时更多是遵从基本发展需 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 一 层级需求,人 类的代代相传需要不断繁衍, 因此爱情民歌在不同 地区风格的民歌中都有着重要体现。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劳动时所喊 的口号,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流传整理便有了此名称, 主要指的是人在劳动特别是集体劳动时所需要演唱 的歌曲,其具备振奋人心的作用,可以鼓舞人们的信 心和勇气,使得人们在繁重的劳动中振作起来,缓解 苦闷的劳动压力 。在泰州民歌文化中,号子的形式种 类 颇 多,有 栽 秧 号子 、车 水 号 子 、耕 作 号 子 、打 夯 号 子 、渔民船工号子和其他劳动号子 。其中“拔根芦柴 花”就属于栽秧号子,因其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 而被广为传唱 。但这样的民歌很多时候都是靠当地 村民口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承效果 越来越差,所以只能依靠艺术工作者们采风记录,再 进行改编加工,这个工作过程是繁忙且漫长的,有可 能要延续好几年, 这样的收集整理有利于地方民歌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进而使得世代相传而不至于消 失。“拔根芦柴花”是当地人民劳作时候唱的歌,以歌 抒情,以歌寄兴 。农民一边在田埂上插秧,一边演唱 解乏,所以他们演唱的内容多为即兴,但是曲调和衬 词衬腔却是相对稳定的 。 由口才好的领唱 “打头号 子”,众人“吆喝号子”相和 。领唱节奏线条舒展,音调 明亮悠扬 。众人相和的时候,节奏律动增强,明快活 泼,洋溢着劳动的欢乐氛围 。这些有着优美旋律的地 方民歌有的还会被改编成器乐作品 、影视作品,或作 为民歌新唱进行演绎 。不管是何种手段的传播方式, 这 些 音 乐 都 真 实 表 达 了 人 们 对 美 好 事 物 的 向 往 之 情,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音乐的产生本身也 跟劳动息息相关, 所以这些民歌作品就像是人类历 史长河中的瑰宝,在广阔的民族文化中闪闪发光,记 录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是非常珍贵的见证资料。
民歌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沉淀,劳动号子作 为民歌的主要种类也不例外。从形式上看,劳动号子 由最早的即兴发挥到分为领唱和众唱, 这也是现代 音乐团体的最初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借助 即兴发挥的形式,从无意义音节,比如喊叫,到具体 劳动内容,比如劳动场景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 于劳动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使得劳动人民的劳累 身体和精神向往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同时劳动号子 中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方言效果,江苏泰州地区的民歌大多悠扬婉转, 歌声表达了演唱者 细腻的情感 。
(3)童谣
童谣,顾名思义,主要是儿童吟唱的曲调,主要 特点为歌曲真挚感人,刚开始是以娱乐为主,后来随 着封建社会时期矛盾的加剧, 也被借助宣传某些统 治者的矛盾与恶行,既显得俏皮,也可以抒发封建制 度下的压抑感情, 因此在江苏泰州民歌中也占有一 席之地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 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 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 或是以较晚一些的 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
泰 州 的 人 文 环 境 不 仅 赋 予 泰 州 独 特 的 地 方 风 貌,也孕育了其质朴的民风民俗 。当地方言经过漫长 岁月 的沉淀,仍可以见上古音残留的痕迹 。现如今, 在中国其他方言区已经失传的一些罕见先秦词汇, 在泰州方言中得到完整保留 。在一些泰州童谣韵律 中,讲究的正是这种“韵味”,甚至有些方言中还保留 了古语,这也跟泰州的历史文化有关,泰州历史上有 很多杰出的文化名杰,如施耐庵 、郑板桥等,甚至 一 些文学著作中都藏着泰州方言 。童谣主要有三个特 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 、好玩,孩子 们感兴趣;三是讲究押韵。
例如:“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个女相上泰州,
泰州泰州正解放,周扒皮个女相卖冰棒,
冰棒冰棒化成水,周扒皮个女相变成鬼!鬼!鬼!”
这首童谣就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人民对于 “周扒 皮”,也就是统治者的不满,加入了一些历史事迹,其 中的一些俗语,比如“扒皮”等等都成为了今天的流 行语言 。又例如,“老鼠点灯,娃睡觉,睡到半夜,起来 踏车,车一倒,打个鸟,鸟一 飞,打个龟,龟一爬,打个 蛇,蛇一游,打个毛毛球”。
(4)民间小调
江苏泰州歌曲除了前文所述的三大类外, 还包 括民间小调,这是民歌中参与者最为广泛的一种曲调, 广泛流传于乡村和城镇, 同时也蕴含着商业萌芽中 的市井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泰州小调曲调多, 优美流畅,有浓郁的乡土味 。小调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一种形式,一人表演居多,自拉自唱,也有一拉一 唱; 或对口说唱,就地设摊,短小轻便,故名“小调”。例如: 《道情》是一种淮扬民间小调 。郑板桥先生看中了这 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遂精心创作《道 情》十首,定名《小唱》,直抒胸臆,“道着民间痛痒”。
(二)泰州民歌的传播
泰州民歌以现代化的眼光来看,其在全国范围甚 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传播,同时泰州民歌能够打破地域甚至时间的局限,得到广泛传播需要借助主客观 因素。从主观因素上来讲,是泰州民歌的一些特点创 造了传播的可能性;而从客观因素上来看,现代传媒 技术等一系列手段也影响了泰州民歌的传播。
1.主观条件
泰州民歌歌词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内容包括生 产生活知识 、男女爱情 、民间传说 、风俗信仰等,表达 的多是人民生活中最真实的思想感情, 虽然经过历 史岁月的变迁, 但由于其思想内容仍然贴近现实生 活,所以目前仍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在曲调上,音韵流畅 、旋律悠扬 、节奏明快,曲调 有即兴变化,即:音调婉转流畅,大多比较直白,能够 抒发劳动人民最真实的感情 。虽然现代社会中劳动 形式可能有所变化, 但人类为了生存下去所采取的 劳动付出以及需要的劳动精神品质是没有太大区别 的,因此消除了距离感。
在演唱形式方面分为独唱 、对唱 、齐唱,一 领众 合是常见的歌唱方式,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并不会受 到外在形式的限制。
在语言上,采用方言俚语,常出现“嗨哟”“哎嗨 哟”“哟号号嗨”等具备浓郁地域色彩的词,虽然方言 俚语可能会限制一定的传播普遍性, 但是大多是辅 助歌词,也就是副歌部分采用方言俚语,并不影响歌 词大意的理解 。总之,从以上四个主观条件来看,江 苏泰州民歌发展具有非常有利的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的是除江苏泰州民歌本身之外对于 其传播的影响因素 。其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全球 经济发展地位对于民歌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文 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映射 。随着各国所倡导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世界 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江苏泰州民 歌作为地方特色受到这一文化趋势的影响, 因此会 得到相应的研究和保存。
其二,从传播的具体途径来看,现代网络媒体以 及 一 些 娱 乐 节 目 为 江 苏 泰 州 民 歌 的 传 播 提 供 了 平 台 。比如《民歌中国》是一档中国原生态的民歌节目, 会选取民歌进行音乐专题片等拍摄, 包括当地风土 人情等,曾经在兴化做过四集栏目,这推动了江苏泰 州民歌的传播发展。
二、泰州民歌文化
( 一 )泰州民歌文化
泰州民歌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文化特色 。提起泰州民歌,就不得不提劳动号 子中最具特色的茅山号子。目前作为流行于泰州兴化 地区的茅山号子,其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之所以千百年来演唱不衰,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艺术特点, 茅山号子的节奏明快有力,旋律线条流畅舒缓,满足了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以号子的形式来抒情畅意的需求,正因如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歌风格。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传说那时秦始皇统一征用了很多民间百姓来修筑长城,在劳动中将哼唱的号子传回家中, 就这样成为口传的方式,通过时代的变迁,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茅山号子 。而泰州民歌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围绕此开展,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体系,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小妹妹》等。
从地域特征来看,由于泰州处于南北交接处,坐落于吴头楚尾,因此既有地方特色,也有中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独特的茅山号子 。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包容性较强,风格多样,受众也较为广泛 。
其一,在调式方面,茅山号子基本遵循统一宫调式,但有少部分独具特色的商调式,甚至也包括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调式明亮大气,符合劳动人民的开朗勤劳特征。
其二,在演唱技巧方面,大多发展为比较成熟的领唱众人合唱形式,行腔稳健,既有男性稳健的声音调式,也有曲调之间鱼米之乡的柔美 。且由于是劳动间吟唱,因此演唱时间较短,且对演唱者演唱条件较为宽容,演唱节奏快慢有致,仿佛行云流水 。
茅山号子既有当时减轻劳动的疲惫与压力的实用价值, 也有记录我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历史研究价值,茅山号子能久负盛名,正是因为被众多文艺工作者挖掘和传播,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有民歌手朱香琳将茅山号子唱到北京,并且被中央领导人接见,此后又在各种文艺表演中获奖 。作为泰州民歌的文化品牌,“茅山号子”还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走入校园,走入大众,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从演唱形式看,茅山号子既有江南的柔美,又具有苏北的粗犷 。以茅山民歌《小妹妹》为例,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传唱,见证了江苏省歌舞剧院的历史变迁, 作为泰州民歌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些历史汇总起来,茅山号子所产生的价值可见一斑, 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种早期发展形势,总体来说,茅山号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泰州民歌分析
茅山号子包括不同种类风格的号子, 本文针对 茅山号子代表作《四季花开》进行分析。《四季花开》 歌词简洁质朴、抒情言志,且生动活泼 。在内容方面, 主要是表达人民生产过程中一种满足和喜悦, 曲调 经常发生变化,有时低声柔情,有时高亢嘹亮,总体 来说节奏明快、酣畅淋漓。
在形式方面,包括独唱起头 、齐唱为主和对唱穿 插,大多采用方言俚语,泰州地区在历史上属于扬州 府,但是泰州的方言与扬州话有一定差异,因为泰州 位于江苏中部地区,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是比较有 特色的一支 。所谓十里不同音,方言充满乡情乡韵, 茅山号子所使用的方言是泰州兴化 一 带的语言,虽 然读起来不像江南话那么软糯,写出来却儒雅得很, 比如普通话里的“知道”,兴化方言就是“醒得”,听起 来没什么, 但在一些文学作品里使用的口语化文字 跟兴化方言极为相似 。在民歌中使用这种带方言的 衬词,比如“嗨呦”“哎嗨”等,使得唱词内容顺畅,且 音韵优美 。
总体来说,《四季花开》具备动感性强烈 的艺术 特 征,整 体 曲 调 变 化 不 大,但 是 可 以 体 会 出 高 低 音 之 间 的 差 异 造 成 律 动 旋 律 的 组 合 变 化, 甚 至 当 时 就出现了为了整体艺术特征设置而进行的“重复曲 段 ”,可 谓 是 民 歌 中 的 代 表 作,也 是 音 乐 艺 术 的 最 初形式。
(三)泰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1.现状
(1)重视方式多样化
泰州市文化馆组织专门人才对泰州民歌进行收 集 、整理,出版了《泰州民歌选集》,民歌是珍贵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它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文化习俗,凝聚着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智慧和情感。
另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核心素养中 传统文化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后, 相关民歌也被选入 教材,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经典歌曲 。 比如《打麦号 子》入选了小学音乐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通过这 首靖江民歌, 展现了农忙时期劳动人民的火热劳动 场面,歌词直白易懂,曲调充满激情,非常符合学生 的学习特点 。
(2)重视政策不均衡
江苏泰州地区民歌的发展虽然能够通过多种形 式进行保存整合,但由于各类历史因素的影响,曾经 丰富多样的各类号子如今能够存留下来的种类比较 少,只是几首“经典”歌曲一直在留唱 。特别是《隔趟 栽》曲目曾经作为经典歌曲,如今却因为劳动形式的 分化区别而容易让人遗忘; 另外职业中所涉及的打 鱼等号子也由于脱离时代发展没有得到相应重视, 从另一角度来看, 传播途径的广泛也有扼杀号子多 样性的可能 。
(3)重视实效不完善
江苏泰州地区的民歌,如茅山号子为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性文化遗传的传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但在现代化实效经济的影响下,其 相关从业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照顾, 因此容易造成 人才流失,且研究条件包括经费等并不充足,多重打 击下, 对于江苏泰州地区民歌的多样化发展具有严 重影响, 且由于现代社会中文化艺术体系的逐渐成 熟,地区性民歌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不会得 到人们充分的重视,这也不利于其发展。
2.传承与发展建议
(1)多方面挖掘相关价值
一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对其价值性 的考虑 。其一,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来看, 江苏泰州地区的民歌代表着江苏泰州千百年的发展 历史,祖辈人的情感与依靠都能够在民歌中找到,这 对于乡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二,为了拓宽 江苏泰州民歌文化的发展, 可以进一 步结合我国新 课改要求, 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民歌文化艺术 的发展相结合, 从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挖掘 有关价值 。
(2)建立相关传承平台
在传承平台的挖掘与拓展中, 可以采用系统化 以及拓展化的管理原则 。其一,在当地设立有关宣传 培养部门,定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汇演 。其二,通过 主动参与的形式引入受众较广的领域, 比如中小学 音乐教育中,从而使得学生从小了解这门艺术,配合 各种科目,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印象。
三、结语
江苏泰州民歌经过一系列的传承与洗礼, 已经 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 对于江苏泰州民歌的发展做了一系列分析与总结 。 江苏泰州民歌作为民歌体系中的地域性代表, 具备 一定的发展共性 。通过对江苏泰州民歌的整理与诠 释,可以整理已有的发展成果,为之后民族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
[1]裴娣澜 . 民族文化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敏华 . 民歌发展与小学音乐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8.
[3]赵 国 庆 . 不 同 地 区 民 歌 文 化 辨 析 [J]. 音 乐 教 育 研 究 ,2017(26): 13-18.
[4]段维清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J]. 中国电化 教育,2013(11):105-109.
[5]杨丽拧 .江苏泰州民歌对个性化音乐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 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7(08):18-21.
[6]杨昌周 .论民歌文化在教育性视域中的辅助作用[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13(13):1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