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美育理念的高教钢琴课程“必修性”改革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11:38: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将高教钢琴课程置于“必修”位点的课程改革探讨,从课程属性上形成对钢琴课程设置的宏观纵览,并对当下的课程设置做出准确定位; 以美育为先导的高教钢琴课程改革是钢琴课程内涵发展的风向标和新动力,符合当前国情教育之于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以美育作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高教钢琴教育应打破原有课程设置壁垒,建立起更为开放性的课程布局,分目 标 、分层次地扩大艺术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并将教育文化 、课程文化 、钢琴文化的现代性融入其中,赋予钢琴课程的“必修”属性以时代意义;以美育教育为指归的钢琴课程改革须在国家教育战略总体格局下,宏观统筹,长远规划,明确阶段性任务,将钢琴课程改革引入深处,为 美育教育作出贡献 。

  关键词:美育,高教钢琴课程,“必修性”

  “美育”已然成为当下国情教育的“关键词”,当 前时代亦是美育在我国出现以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 期 。这是我国经济近四十年迅猛发展之于教育发展 格局的新诉求, 亦是素质教育发展至现阶段的新任 务 。为此,从“必修”的课程设置属性出发,厘清钢琴 课程与美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等几对关系,对辨识原 有钢琴课程存在的问题, 找到钢琴课程改革的优化 策略,对钢琴教育、美育教育都有着积极意义 。

\
 

  一、美育与高教钢琴课程“必修性”的修辞、关系

  ( 一 )高教钢琴课程的“必修性”

  所谓课程的“必修”,是与“选修”相对而言的,是 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对所授课程的属性界定 。 顾名思义,“必修” 课程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 修读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有着稳定且持续性的修 学目标和任务达成 。在音乐学课程体系中,钢琴就是 一 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其主要表现在:所有音乐学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都把钢琴作为一门必修课 程进行设置,或者,即使在有学分制约下的课程模块 对钢 琴课程 的“选 修 ”设 置,也 属“选 修 ”性 质,时 间一 般为 1— 2 年,虽然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存在一定差异,但钢琴的“必修”属性凸显得极为明确。

  实际上,钢琴作为“必修”课程由来已久,这与钢琴的乐器属性 、历史发展有关系,也与我国渐成的音乐教育体系有关。

  我国 20 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起来 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照搬了西洋音乐的教学模式,钢琴的课程设置自然也不会发生改变 。与西方钢琴自社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情形不同, 我国钢琴自高等教育向社会蔓延的发展之路在一个世纪时间里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 世纪 90 年代的钢琴考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钢琴教育在我国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且有着充盈的发展空间。

  (二)美育与高教钢琴课程的关系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说道:“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 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理解为对于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式实施的艺术教育,戏剧学院培养编剧 、 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 、歌唱家和器乐 演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为了培 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这段话中包含了两层含义:狭 义上的艺术教育活动主要指专业人才教育, 包括钢 琴专业人才的培养; 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美育践行 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全民素养,以及提升国家 、民族 整体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此,艺术教育既是实 现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保障, 也是实现美育之于普 罗大众审美素养提高的保障。从而,我们可以清晰地 看到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教育逻辑链条: 美育— 艺 术教育— 音乐教育— 钢琴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钢琴 作为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它理应从课程 体系中持续凝练本我的教育内涵, 为美育教育的质 量提升作出贡献。

  二、高教钢琴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高教钢琴基于“必修”位点的课 程设置在课程目标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等方面已经 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这尤其在高层次专业院校中 体现得比较明显 。但同时又暴露出的问题在于:专业 院校 的 钢 琴 课 程 设 置 无 法 取 代 综 合 院 校 的 课 程 设 置, 而综合院校的钢琴课程模式却又无一例外地从 这些专业院校借鉴而来 。虽然这些模式依据不同教 育环境有所调整,但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多数 综合院校始终因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短板问题, 导致 钢琴课程的改革进退两难 、举步维艰,这当中既有新 问题,也有老问题 。

  ( 一 )培养目标的狭隘性

  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参数 。我们在钢 琴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发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课程 培养目标的主要指向 。但是,高等教育钢琴课程所指 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通常还只是定位在“高等教 育”这样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通过高等教育培养 具备一定标准 、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钢琴人才是 目 前钢琴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表述, 但是这种人才培 养规格就被有限的课程容量所拘囿, 使钢琴课程无 法脱离课程本身,无法应对更大的教育语境,即国情 教育语境 。钢琴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掩盖了艺术性人 才培养的本质,钢琴教育无法通过课程本身展现艺术 教育的社会属性,指对全社会精神层次提高的美育教 育本质自然就会缺失 。因此,围绕钢琴课程“必修”位 点 进 行 的 课 程 铺 设 不 可 避 免 地 暴 露 出 狭 隘 性 的 一 面 。在这种课程定位下,依托课程本身所需要建立的 课程体系必然残缺不全,呈现出封闭性特征。

  (二)课程体系的封闭性

  课程体系是刺激和盘活课程的原生环境 。现有 钢琴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 “非课程体系”替代课程体系而存在 。 以钢琴技法教 学为基础,配套钢琴课程体系的钢琴发展史 、钢琴教 学法、钢琴艺术指导、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课程 无法全面开展,致使课程体系仍停留在技法课的“必 修”原点上,无法形成“选修”包围“必修”,以及“边缘” 补给“中心”的立体课程体系 。换言之,以钢琴技法课 为支点的课程设置无法得到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陷 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二,钢琴课程体系本身的自闭 性使得音乐学其他课程难以有效融入:阐释钢琴作品 所包含的音乐语言 、音乐风格 、创编手法 、创作背景 等,需要更多平行的音乐学理论课程加以支撑,但这 些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又不可能完全顾及到钢琴课程 而与其同步进行,因此,打破钢琴课程体系的封闭性 还需要从课程本身去考量,需要不破不立的勇气和创 新思维,这样才能改善课程环境。其三,钢琴课程体系 的封闭性还体现在与社会钢琴教育的脱节上 。

  当下,社会钢琴教育已经成为钢琴艺术教育领域 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而且还保有巨大的上升潜 力,其办学规模已大大超越了高等钢琴教育 。虽然在 社会钢琴教育中不乏高校教师的参与, 但教师队伍 的主体还主要来源于高等钢琴教育的人才输出 。现 实的情形为当这些人才一旦从高等教育流入社会教 育当中,他们对社会教育的认知几乎一穷二白,这拉 低了社会教育的质量 。究其缘由,其根本还在于高等 钢琴教育对社会钢琴教育的忽略或者说无视, 在课 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没有融合社会教育 理念,也没有主动与社会钢琴教育产生联系的想法, 进而使得高等钢琴教育“高处不胜寒”,处于钢琴教 育生态链条的顶端,却又将这一链条无意识割裂,造 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隔离, 无形中也将自己装 扮成一个“裹在套子里的人”,闭门造车,课程体系也 必将失去应有的弹性,课程设置的“必修性”解释也 变得孱弱无力。

  (三)课程品质的孱弱性

  在很多综合院校中,钢琴课程施教范围仍是针对 音乐学学科的专业音乐教育范畴,而通识选修的艺术 教育课程多半由音乐欣赏之类的课程来承担, 钢琴 课程很难进入到非专业学生的视野, 这也是高等钢 琴教育漏缺的一隅 。这种原因的出现,一方面来自钢 琴教育本身的传统沿袭, 另一方面则在于钢琴作为 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种类, 如果面对众多选修群 体, 在传统教学环境中不可能达到教学预期 。实际上,无论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考虑,还是从教育目标 的终极追求考虑, 钢琴教育的首要任务还是陶冶生 命个体的审美情操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认为: “音乐审美不是唯一的音乐功能,音乐教育同样具有 教育、社会 、创造 、文化等功能,审美还是这些功能中 最本质的功能, 审美体验价值是音乐教育的本体价 值。”高教钢琴课程体系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应该立足 于审美教育,这对钢琴专业学生 、音乐学专业学生是 如此,对其他专业学生更应是如此 。音乐专业学生通 过钢琴课获得审美教育的体验和理念,必能将这种方 式 、方法带到另一个教育环境中,非音乐专业学生也 可在审美获得中将审美认知逐渐渗透到社会不同场 域,起到审美传递作用 。但在目前高等教育环境中, 这种以课程为本的课程教学平台还处于萌生阶段, 并未上升到行动环节, 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手段并未 得到实际应用,使得课程品质大打折扣。

  另外,钢琴音乐属于一种音乐文化,钢琴教育也 属于一种文化教育, 钢琴课程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 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课程文化就是课程对文 化的选择 。因为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课程得 以传承。但是,传承什么和怎样传承,就是个文化选择 的问题。”在钢琴课程体系中,文化教育也是非常薄弱 的一个环节 。基于中西作品文化比较,基于中国母语 语境的文化教育都在课程标准框架中得不到体现,或 者表述得非常模糊,这从文化的教育传承功能而言, 被漠视显然是不应该的,如果有了文化的渗透,钢琴 乐器的“冰冷”和技法练习的机械性都会弱化,激发 课程学习的浓度,也会增强钢琴课程的质感 。

  总之,高教钢琴课程的“必修”属性依旧因循着 固有的形态存在,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必修”设置的 内涵发展,它需要一个更高的教育指归作为依托,紧 密贴合与时俱进的教育国情需要,以更大的敞开性 、 包容性和开放性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体现出钢琴艺 术教育的价值,配合美育教育的持续推进。

  三 、美育环境下高教钢琴课程“必修性”改革与 内涵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 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对于 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理念 、学校文化 、教育科研 、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 工作思路。 ”从这段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针对高等教 育的内涵发展重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上, 然后才 是办学指标 。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内容当中,课程建 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依 托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课程建设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内涵定位,这种定位首先要适应国情教育,而后是符合学校的办学环境 、区域教育环境 。在钢琴课程的改革方面,所应对的当前最大的国情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可以为钢琴课程改革指出明确方向, 淘炼课程“必修”的本质,释放培养目标容量,以对应性彰显学校教育内涵和区域教育环境。

  ( 一 )以美育洗练课程“必修”内涵,拓宽培养 目标指向

  如前所述,钢琴课程的“必修性”有着深刻的历 史原因, 其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钢琴课程设置与社 会钢琴教育的接轨,高等教育钢琴课程的“必修性” 不能脱离这一重要因素独立存在,失去“原点”价值 。 由于钢琴在我国发展的特殊情形, 高等钢琴教育脱 离社会教育的状况已经一去不返, 而课程属性应因 势而动 、与时俱进,理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课程理念, 明确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的社会指向 、美育指向:以 社会为指向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钢琴教育接轨,建 立人才培养资源库, 追踪人才输出在社会钢琴办学 力量中的角色担当 、所起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课 程改革提供准确和实际参数; 以社会为指向的培养 目标应为美育目标打好基础, 通过追踪调查摸排社 会钢琴教育的受众面积 、受众层次 、受益程度,为课 程改革推向深化提供参照 。毋庸置疑的是,钢琴课程 培养标准的社会指向和美育的最终指向势必会推动 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必修”课程原点的课程群建设, 选修课程开设之于钢琴课程“必修”的支撑,音乐学 其他课程与钢琴课程的交叉 、融合就变得有理有据 。 但课程融合, 以及与社会教育接轨的体系建设需要 建立相应的平台机制, 这样才能最终推动课程改革 的落地实施 。

  (二)搭建钢琴美育课程平台,凸显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和教学观在课程与 教学范式上,反对传统的笛卡尔模式 、博比特模式 、泰勒模式的封闭性,主张后现代范式的开放性,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上,主张‘去中心’的‘边界松散’,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 ”

  学科融合 、课程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区域,但融合必须遵循一定的章法,使融合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 真正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生作用,才算是有的放矢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围绕学科融合 、课程融合的平台资源建设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且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 。反观高等钢琴教育领域,传统课程设置观念依然存在,课程融合的平台建设反而落后许多 。因此, 高教钢琴课程除了要与社会钢琴教育融会贯 通,搭建平台,更重要的是,或者说应该从中小学基 础音乐教育的课程平台建设中汲取经验, 与他们建 立 起 积 极 的 沟 通 渠 道,无 论 是“工 作 室 ”还 是“工 作 坊”形式,在高等钢琴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间建立一 个适当的平台,打破两者长期割裂的壁垒 。如此,高 教钢琴课程借鉴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 在课程体系 内部搭建课程平台,让更多的课程汇入进来,通过项 目立项机制增强平台建设弹性, 通过并联的考核机 制监管平台运行,将成果惠及非专业学生群体,然后 再以美育教育为突破口, 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单位 建立更大的美育互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高等钢琴 教育可为基础音乐教育端带来更为专业化的教学指 导, 基础教育可为高等教育提供更为具体且实践性 更强的教学法理念,甚至有师范背景的高校,在师范 专业认证背景下, 让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进入高教 课堂现身说法, 这可以进一步增强美育平台建设的 凝合力,这对钢琴课程改革和体系建设而言,其开放 性的一面体现得尤为生动 。

  有了以“必修”为原点的内部课程平台,有了与 基础教育联合的美育平台建设作为铺垫, 进而与社 会 钢 琴 教 育 搭 建 更 大 的 美 育 平 台 便 有 了 凭 借 和 依 靠 。在美育平台共建的契机下,高等钢琴教育 、社会 钢琴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之间解决了彼此的资源短 板问题,又建立起一条上下贯通的教育渠道,这必然 给高教钢琴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好处。

  (三)巩固美育核心地位,增强钢琴课程的课程 品质

  美育最开始是一种理念,从席勒之始,经过康德 、 马克思等人的焕新,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文化 。20 世 纪初期,梁启超提出的“美育代宗教”实际就是要达 到以美化人的 目的, 是基于社会秩序需要的大文化 观,与“以文化人”并无二致 。美育教育发展到今天, 其目的并没有发生转移, 还是在以美育人的基础上 抬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品质 。作为艺术教育的钢琴教 育,理应顺应这种国情教育的大局,把美育作为课程 改革的核心和导向标,在美育平台的搭建基础上,增 强钢琴课程的课程品质。

  既然要以美育人通达以美化人之目的,在中西 文化比较的情形下增强母语文化语境的滋补, 在课 程内容中增加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的更多信息,将人 才培养拉伸至认识、爱好和创造民族传统文化美的能 力教育上, 必然会将课程教学和美育指标达成结合 得更有意义。众所周知,钢琴音乐作为一种舶来文化,一直在中国民族母语语境中接受着改造, 虽然结果 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 社会大众对这种音 乐的接 受 力 一 直 呈 增 长 趋 势,它 的 确 能 够 成 为 创 造 美 、传 播 美的一件利器 。既然有了钢琴教育,本身已然与美 育教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课程建设中增加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因 子,开 辟 出 独 立 民 族 的 、传 统 文 化的作品教学空间, 研发针对性强的校本教材,与 西化作品的教学空间形成平等对话, 必然会增强学 生的民族认知感, 也必将提高钢琴美育教育的民族 身份辨识度 。

  总之,以美育为导向和核心的高教钢琴课程改革, 其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更加敞开,课程 品质更有厚度 。虽然以上所提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问题共识,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 期的规划和稳扎稳打的务实态度, 才能真正体现钢 琴课程的内涵发展,才能将美育教育引入深处 。

\
 

  四、结语

  高教钢琴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但任何改革都不能失去方 向,钢琴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以美育为导向的钢琴课 程改革就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目标指向 。 以 美育作为整体教育格局的高屋建瓴, 可以窥见钢琴 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以往无法根除的顽疾, 可以将高 等教育从孤立的教育局面中解脱出来, 降低教育资 源的内在损耗,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通过美育平 台的搭建和扩展, 把专业钢琴教育的技术偏重引向 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育熏染中轻松打通技术关,也 让更多非专业学生在钢琴教育面前不再望而却步, 享受钢琴音乐的美感和钢琴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

  [1]姚文放主编 .审美文化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1.

  [2]胡定荣 .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5.

  [3]王耀华 .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 乐研究,1996(01):8-12.

  [4]冯光钰 .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2003 (01):20-22.

  [5]杨建森 . 中国钢琴文化探源[J]. 中国音乐,2008(02):154-158.

  [6]赵 娟 . 中 国 社 会 音 乐 教 育 钢 琴 课 程 之 文 化 阐 释 与 建 构[D]. 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年 .

  [7]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

  [8]崔学荣 .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行 动指南[J]. 中国音乐,2008(02):140.

  [9]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01):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9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