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音乐课程标准视域下美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展与实施建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4 10:1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美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 直贯穿于问我国的学校教育, 它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阶段学校教育 中的必修课。本文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 和生理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美育的内涵、 重要性、功能和教学环境为指引,对美 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出有 效的实施建议。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学校 教育中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认 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 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美育为导向发展的音乐教育,才是更 有效果的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

关键词:  美育 ; 音乐课堂 ; 核心素养 ; 课程实践 ; 实施建议

一、美育的内涵以及重要地位

(一)育人首先知晓“美”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全 面培养人的情感教育。在古代美育被称 之为“美的教育”,美育也是传统文化的 审美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 识美、感受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的教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 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美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贯穿 于问我国的学校教育,它以艺术教育为 主要载体,不仅是学生发展自身发展的 需要,也是各阶段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 的教育环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在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美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发 展美育教育不仅能够发展人的感性和个 性,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还可以培 养公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传承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

\

(二)育人要造就“美”的环境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教师与学生在课 堂的教学过程中一起感受、体会、理解音 乐作品所蕴含的魅力和所传递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层层深入学生的内心,引 导学生自主进行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 美。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舒适 的学习环境,安排相应的美育课程,让 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美育教学研究中来, 在课程的编排上做到合理与合适。音乐 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对美育的理解,更多 地设计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和审美素质的音乐教学活动和课程,更 多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 学生的情趣、理趣、美趣与乐趣,更好 地实施和开展美育教学。

      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 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表达情感 的方式较之小学生有明显差异,同学们 接触过的音乐作品数量也比较多,但大 部分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基本特 点和音乐的情感内涵。因此为了提高学 生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设计多种形 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合作探 究,以发现歌曲旋律特点、体会音乐的 语言韵味、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为主线,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促进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二、融入音乐课堂的美感教育

(一) “五育”全面发展促进美育发展

      美育作为“五育融合”体系中的核 心环节之一,指的是学生认识美、感受 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人格素 质养成的关键,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 音乐教育各项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社会中,家长们都更重视孩子主课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兴趣爱好和审美方面的培养。殊不知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才得以提升。“五有融合”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如果将“五育”视为教育的五种“可能”,那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同时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学校教育中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主课学习上,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优秀的品格与人格。

      初中音乐课堂所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相比于小学生要成熟很多,理解和表达能力也逐渐增强。所教授的音乐课程应该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形式上与“五育”互相促进和补充的重要教育形式,这样在初中音乐课堂实施的音乐教学才是学生情感教育与品格素养养成的的重点内容。

(二)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实施“美育”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它也规定了审美教育的功能:一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体验。美感体验是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如何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第一情趣,在情感情绪上激发它;第二理趣,理就是理智,是思维和思考,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体验到思维的欢乐,激发孩子们思考的乐趣;第三美趣,学科教学在审美的意义上让孩子们有美的意识、美的能力和审美的习惯。所以好的课堂兼容了好的情趣、理趣和美趣才是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关于美育的实施建议

(一)合理规划并多维度开发美育课程

      由于各个地区的教育的政策和实行方案也不同,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艺术,学生在没有学习愿望的情况下被迫去学习音乐,必将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因地制宜在音乐课堂中发展美育教育,积极创设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校本音乐课程,开发与美育相融合的音乐课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美、感受美的教育,要潜移默化地去打动学生,让孩子们自愿接受美感教育。

(二)教师的美育思想转变与示范

     由于各地的音乐教师较为缺乏美育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可能是理论达标但是实践较少。音乐核心素养不管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师生共同发展过程,它主要靠两个方面:一件是环境照射,一件是教师本人的示范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先做到。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先做好学生才能跟进。行为的转变源自于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从态度、认识上进行美感的转变。我们的音乐课堂美感教学就是把我们课程愿景转化为美育课程实践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音乐教师只有站在课程立场上去研究美育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开展实施美育教学,才能缩短美育教育教学理想与现实相融合的差距。

四、让美育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为了避免传统音乐教学中单纯学歌 形式的出现,教师在新授歌曲时可以做 这样的尝试,将知识技能和审美体验巧 妙的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基 础上进行演唱。下面以初中歌唱课《青 春舞曲》的音乐表演活动板块教学环节 为例:

(一)教师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 配打击乐器

      把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舞蹈组和 节奏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二)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 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引导学生综合的运用本课学习以及 已掌握的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开展简 易的、但个性化的音乐表演,提高音乐 的实践和表现能力。在表演环节的设计 上,其实也是对本课蕴含的教育意义的 一个深化,进一步的使学生感受《青春 舞曲》,更能确切的的掌握歌曲的欢乐 情绪,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音乐 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教师应 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技能创造性地 理解和表现音乐,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感 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 综合表演。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围绕核 心素养,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美育带入音乐课堂,带到学生们面前,并以创设 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感受音乐 作品带来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素养。通过“寓教于乐”的 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进化。

     综上所述,将美育融入初中音乐课 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 学生学好美育课程,在美育课程中提升 自我多方面的能力,教育部也在不断地 研究如何强化美育课程内容,规范考评 标准,最终达到培养审美经验、审美感 知、审美素养的目的。使音乐课堂更加 有序和有效地开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 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宝莉 . 树立“以人文本”的教 育观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J]. 中国音乐 教育,2006(5):24-26.
[2] 陈平 . 美育为什么重要——基 础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J]. 课 程·教材·教法,2007(2):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音乐 课程标准(2011 年版) 》[M]. 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7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