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 一 个壮 、瑶 、侗 、苗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广西拥有风格独特 、历史悠久的民歌文化,也因此享有“歌海”的美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与发展语境被打破,这给向来以“ 口传 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基于此,笔者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特征,以及民歌音乐传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播方式的转变 、元素的保护传承 、民歌产业的培育等方面来探究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创新发展 。
关键词: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创新发展
民歌归属于音乐艺术的一种题材,扎根于最广大 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体验息 息相关,因为我国民族众多,很多民族在创作民歌的 过程中,将自身民族所特有的语言特色 、民族文化融 入到民歌内容当中, 所以民族文化成为民歌素材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庞大的民歌艺术体系当中, 广西民歌因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 、曲类众多等特征, 成为一朵艺术奇葩 。仔细研究广西民歌,其不仅与广 西聚居的多民族文化统一为一体, 更在传统美学基 础之上表现出绚丽的词韵和风格 。但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广西民歌受到现代音乐潮流的 冲击,其原有的文化功能 、社会功能在各种纸类艺术 和文化形式的冲击下不断弱化, 但社会认同感却在 不断增强 。尽管一些广西民歌如壮族歌圩、刘三姐等 代表性音乐特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 护,但广西民歌的创新和发展任务仍日益紧迫 。
一、广西原创民歌的美学风格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称,因为在广西拥有数量 最多且善于歌唱的少数民族居住,壮族 、瑶族 、侗族 、 毛南族等各个民族都有极富音乐特色的民歌曲 目, 并且在多元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广西五彩斑斓的民歌文化体系 。从宏观层面审视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风格特色, 既具有磅礴气势的阳刚之美,也具有自然朴素的婉约之美,民歌曲目更是丰富多彩, 可以给人以多元不同的视听体验 。以广西少数民族中占比最大的壮族为例,壮族民歌多为山歌,因为南 、北部方言的不同对山歌有多种不同称呼:欢 、西 、加 、比 、论 。这些山歌种类繁多 、风格独特;曲调丰富优美 、语言形象生动,如同属南路山歌的武鸣壮族山歌,壮语就称之为“欢”。广西壮族的原创民歌多为山歌,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但无一 例外具显纯朴,音乐形象千变万化,风格多样,无论在旋律 、调式 、调性 、音乐结构,以及歌唱形式和发声方法上都形成了独特的本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特点,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形式多样 、韵律独特 、风格多变 、艺术特色浓厚 。广西百色 、马山 、武鸣等地,根据当地人传唱的许多经典曲目改编就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本土原创民歌作品,如《壮乡三月天》《生活美如霞》《壮乡美》《何日得相见》等,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影响颇深 。总体来说,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一 )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具有阳刚之美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审美主体层 面,广西民歌的阳刚之美表现为易感知 、有激情,并 且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 另一方面是在审美的 客体层面,广西民歌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把多 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感情 充沛的艺术共同体 。恰如曾宪瑞与傅磬共同创作的 广西原创民歌《当兵来到左右江》,该歌曲的旋律在 一开始便定下了较为高昂的基调, 给人一种激情饱 满的感觉,整首民歌唱罢,气度豁达 、豪迈激情的风 格显露无遗,其中阳刚之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具有婉约之美
不同于阳刚之美, 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婉约之 美表达得较为含蓄,能够沁润人的心灵,它依托广西 民歌细腻温婉的词义表达以及婉转悠扬的旋律,把 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同时将民歌中所蕴 含的丰富情感传递出来 。例如广西歌手素燕玲曾演 唱的《羊角追》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作为开头,然后 节奏徐徐铺展开来,如同一股清流淌过,给人一种安 宁的感觉,加之歌手优美的声音,形成了圆润的声音 混响,达到了婉约悠远的艺术效果 。
(三)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具有意境之美
我国很多传统的艺术门类均会追求传统美学思 想的代表性元素,因为意境作为象与念的结合体,能 够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表达民歌所蕴藏的内容 。 广 西 原 创 民 歌 的歌 词 部 分 也 注 重 意 境 的 营 造 和 表 达, 在民歌创作中, 人们会竭力将歌词写得朗朗上 口,富有韵感,就如同画卷一 般将意境展开,这得益 于广西原创民歌歌词中对借景抒情 、以物拟人等表 达手法的运用,升华了歌词内容和精神内涵。
(四)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具有情感之美
广西的原创民歌音乐接近自然 、接近生活,给人 一种真实淳朴的质感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广 西这片民歌的热土上诞生了很多如刘三姐一样能够 将民歌演唱出来的民族歌手,并且薪火不断,这不仅 是因为广西民歌积淀了深厚的艺术成就, 有着较高 的美学价值, 更是因为广西各民族同胞将自己的情 感与民歌联系在一起, 将各民族性格内化为民歌音 乐的一种精神内涵实质, 所以广西的原创民歌音乐 总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无论是真挚,还是淳朴; 更或是甜蜜柔和,抑或是欢快浪漫,这种情感上的美 跟随时代的演进不断丰富 。 比如:侗族,侗族人民是 朴素朴实的,他们的文化审美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 原始的农耕文明,可以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形 容他们的歌唱,他们认为唱歌能增益心智,陶冶性情,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 。原始农耕文明的生产力需求 促进了人们的求偶行为, 歌声能表达侗族人对爱情 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侗族的民歌音乐是侗 族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因此侗族民歌的演唱强调 真情实感,主张发自内心地歌唱 。在笔者的走访中, 众多侗族歌师表示用心来唱 、真情实感是他们歌唱 打动人的秘诀, 歌声直接来源于感官和内心最真实 的感受, 通过内心的情感表达会自然产生相关的情 感线条,出现音乐的强弱对比,比如《天蓝蓝》《耶堂- 娘先唱》,侗族大歌《心中想郎》等,可以说,通过对大 自然的感悟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理念, 通过比兴 的手法进行创作和歌唱, 是侗族原创民歌音乐中的 一 大特征 。一 言以概之,正如一 曲民歌《山哥哥娶了 个洋妞妞》中的歌词一般:“山哥哥娶了个洋妞妞,洋 妞妞唱着山歌进洞房”。 既道出了广西走向开放,文 化不断融合的时代特征, 也写出了广西山村人民拥 抱时代 、走向幸福的喜悦,这种情感是真挚的,蕴藏 着无限之美。
二、广西原创民歌音乐传承发展现状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将广西民歌简单等同于壮族 民歌,其实不然,广西民歌是包括壮族 、瑶族 、侗族等 十余个民族在内的民间歌曲集合, 各民族在生产生 活实践中,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民歌文化中, 故而形成广西民歌多元多彩的音乐艺术体系 。不过 由于时代的变迁, 西方现代音乐的传入对广西民歌 的传承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一些少数民族的民 歌正在走向衰落,甚至到达了濒危状态,所以广西才 将原创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与之前 广西民歌众口传唱的盛况相去甚远 。结合前人学者 的相关研究以及现况,笔者将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元 素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 一 )时代变迁对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传承发展 造成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从整体上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在日新月异变化的背后,一些传统文 化也因时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广西民歌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音乐文化, 其传承 与发展同样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如今,社会的不断 进步使得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很多广西同胞之前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和歌而 作, 或者茶余饭后的歌圩集会等娱乐性的活动逐渐 消失,更多年轻人采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时 代的变迁带给广西原创民歌音乐传承发展的一大冲 击便是从基本面改变了其传承发展的语境, 使广西民歌逐渐丧失了生存发展的原始生态。此外,对于广 西原创民歌而言, 大多都是以民族语言或者地域方 言所传唱的,如今年轻一代以普通话为主,民族语言 或者地方方言所用机会甚少, 因此恰恰是因为广西 原创民歌与广西各民族方言之间血肉互联的紧密关 系, 民族语言的衰落导致广西原创歌音乐失去了最 为重要的表达载体,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外向型 的工作改用普通话, 真正会说民族方言的年轻人越 来越少,这种语境的演变,使得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 传承发展生态正在逐渐恶化 。确实,没有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多元化 的欣赏水平, 针对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传承创新发 展,可以 对 美 声 、民 族 声 乐 艺 术 的 发 展 进 行 融 合 和 改 良,将 流 行 音 乐 融 入 其 中,这 应 该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尝试 。因为 目前从国外到国内的一系列歌唱家的成 功实践来看,三者的充分融合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 。 只要我们在充分保证美声 、民族声乐歌唱艺术本身 特色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出其大众化 、通俗化 、时尚 化与娱乐化的一面,取长补短,就能将广西原创民歌 音乐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在当今这个文化大融合 、 大发展的时代, 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传承发展也应 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寻找突破和借鉴, 也许在不久 的将来, 美声 、 民族与流行的界限也将不再那样明 显,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科学的原创方式 。只要我们遵 循艺术和科学规律,主动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一定 能开启广西原创民歌音乐这个传统艺术在中国的新 时代。
(二)广西原创民歌传承载体减少
除了上述内容中提及的民族语言是广西原创民 歌传承的载体之外, 其他广西民歌传承的载体和代 表性符号也在不断减少, 这使得广西原创民歌音乐 的发展缺少最基本的生命力, 主要是民歌传承人以 及用于民歌传唱集会的歌圩正在不断减少 。另外,市 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在改变广西各民族同胞生 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 也从文化基本层面对广西民 歌音乐创作与传承发展的原生态进行破坏 。加之广 西当地原创民歌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 这本就使得 民歌音乐传承发展处于不利的境况, 而今年轻一代 民歌传承人不断减少, 更是使得口耳相传的音乐传 统方式面临最主要传承载体缺少和断层的问题。
(三)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元素信息化传播效率较低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 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其实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开始寻求传播方式的转变,利 用 CD 、网络等媒介实现对民歌音乐的信息化传播,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化运作, 使得很多广西原创民歌被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原本所具有的风格魅力被严重弱化 。具体而言,在最传统 、最原始的广西民歌传唱中,无论是自发集会,还是参加活动,歌手往往是抱有结交朋友 、表达才情 、抒发感情等目的,所以无论是民歌的演唱者还是驻足欣赏者,都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归根到底,这样的民歌传唱无关商业活动,更无关金钱和知名度 。但是基于现在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资本无孔不入的商业时代,很多关于民歌音乐的活动都与商业活动相关, 甚至一些主办方以民歌为噱头吸引观众, 最后却兜售一些其他商业性产品 。有些活动更是将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特色过度地进行商业包装和娱乐包装, 使得民歌传唱脱离了一开始最单纯的目的,或者将民歌改头换面,冠以创新编创的“皇冠”,却造成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缺失了最原始的韵味,这些主观 、客观的因素均会造成广西原创民歌音乐传承效率低下的结果。
三、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创新传承发展的方式
( 一 )推动广西原创民歌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种类丰富,历史悠久,且与民歌相关的音乐元素众多,围绕民歌及其元素深入推进原创民歌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为原创民歌音乐创新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虽然民歌属于一种传统音乐文化,但是可以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把广西原创民歌的音乐文化元素进行整合,结合当下的旅游业,将民歌文化打造成一张具有影响力的名片, 从而使得民歌音乐走上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 当然在推动广西民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民歌的音乐文化作为根基,延伸内涵,推陈出新,才能营造出符合广西当地民歌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譬如 目前国内对广西壮族原生态原创民歌的演唱风格 、内容 、曲调 、歌词艺术 、旋律等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壮族原生态原创民歌登上舞台,作为舞台艺术的方式呈现,也不过十几年的历史, 且目前对于作为舞台艺术的壮族演唱方式研究得比较少, 有些研究只粗略地停留在现代性音乐演奏方式与唱法的结合上, 并没有真正涉及歌曲创作与受众反应 。 同时,对于舞台艺术 、文化产业也只有单一的研究, 大部分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广西国际民歌节之后,许多音乐学家就原生态原创民歌是否要加入现代音乐元素 、如何加入现代音乐特色讨论不已, 但从文化传播和经济效应双赢角度出发的不多, 而这正是广西民族音乐产业化潮流下即将要进军的热点领域,也是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 。例如,桂林地区重点打造“刘三姐”这一壮族民 歌音乐文化形象,结合桂林山水的美景,通过《印象· 刘三姐》这一创新组合,开创了山水文化和民歌音乐 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在美景的衬托下,人们能充分 感受到广西山歌优美、恢弘的实景演出场面 。桂林作 为广西地区原创民歌音乐传承和保护的成功典范, 不仅为广西当地民歌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指明方向, 而且呈现出了广西地区原创民歌音乐独有的艺术特 色 。其他地方也可借鉴桂林的创新理念,将民歌文化 与地方旅游相结合, 探索出类似广西原创民歌音乐 发展的新方式。
(二)保护广西原创民歌音乐
针对于对民歌生态保护, 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 一方人,民歌音乐是地方文化艺术的代表,对广西民 歌音乐创作生态的保护, 是广西原创民歌创新发展 的基础性工作 。最重要的是对广西广大乡村中的歌 圩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因为歌圩一方面是广西原 创民歌音乐文化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具有深刻的地 方民族记忆属性;另一方面歌圩是广西民歌生存 、传 承与创新传播的根基所在, 人们以歌会友, 以歌传 情,尽管现在很多人从乡村流向城市,但是人们会歌 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在城市的公园,或者一些人员积 聚的地方,仍然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老人放声而歌, 尤其是在节假 日 的时候,唱歌 、和歌 、赏歌的人会更 多,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也成为广西老一 辈人割舍不掉的生活习惯与精神追求, 而这种现象 也发展成为当代的城市歌圩, 成为广西原创民歌音 乐传承新的载体 。很多广西人将歌圩比作是广西民 歌孕育 、发展的摇篮,这种民间舞台是广西原创民歌 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因而,广西地方要更 加 重 视 对 歌 圩 等 广 西 原 创 民 歌 音 乐 传 承 载 体 的 保 护,通过正确的举措引导,保护在城市中发展壮大的 新歌圩,并以社区基层为组织力量,以城市新歌圩为 轴心,定期组织民歌会,从而搭建广西民歌音乐保护 式传承平台,在做好营造传承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吸 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歌音乐传承发展的事业当 中来 。例如当下普遍受到听众欢迎、特别是青年一代 听众喜爱的广西壮族原创民歌, 其就是将流行音乐 特色与广西原生态民歌相融合的多种风格的演唱方 式,紧跟时代步伐,对壮族音乐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之 后,将壮族音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音乐元素相结合, 在传承原生态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新式的演唱元 素,进行改良,创造出当前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并在壮族“三月三”歌圩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可能会达到全场轰动的社会效果 。
(三)转变广西原创民歌的传播方式
时代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广西原创民歌一向 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尽管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尝试采用信息媒介进行传播, 但是效果 甚微 。面对如今广西原创民歌传承基面的变化和少 数民族文字普及程度不高的状况,积极 、科学 、大规 模地采用新媒体手段对广西原创民歌进行传播,是 促进广西原创民歌音乐发展创新的有力手段之 一 。 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广西原创民歌之前传统民歌 的口耳相传这一方式而言的,主要包括现在的电影 、 电视剧 、广播,以及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交互平台, 在此之前,广西地方尝试以电影 、电视剧为形式,在 其中植入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特色, 从而在整体宣传 广西民族文化的同时将广西原创民歌推广给更多的 人知晓、了解 。例如《刘三姐》这部电影中就充分融入 了广西当地原创民歌音乐特色, 并且在广西壮族原 创民歌全电影环节达到了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 目 前,依托于互联网,一些新的媒体手段诞生,短视频 平台 、音乐平台等成为快节奏时代下最受人们欢迎 的交互媒体,故而,广西原创民歌可以以创意短视频 拍摄 、音乐平台推送等新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 民歌音乐魅力 。与此同时,广西地方还可以充分利用 已经搭建起来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如电视广播 、官方 公众号等等,有创意地策划开展类似“唱响山歌,畅 想未来”的活动。
四、结语
总之,广西民歌音乐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也 是外界了解和认识广西各民族历史 、民俗 、文化不可 或缺的宝贵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广 西 原 创民 歌 音 乐 的 传 承 发 展 语 境 也 在 悄 然 发 生 变 化,并且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在分析广西原创民歌 所具有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 阐述了其艺术价 值之所在,通过对其发展现状总结,并从民歌文化产 业发展 、特色保护以及传播方式转变这三个方面提 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促进广西原创民歌音乐的创新 发展 。
参考文献 :
[1]贾茜 .广西民歌中的生命精神[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25-28.
[2]谢喜梅 .探究广西民歌地域性特征[J].北方音乐,2019(22):27.
[3]刘雯 .广西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9(05):27.
[4]高尚学 .广西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策略研究[J].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18-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