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探究合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7 11:35: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校音乐教育合唱教学中,声音的训练是展示合唱艺术魅力的基础,科学的声音训练方式对合唱声音的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究合唱教学中声音的训练方法,提出共性训练对合唱声音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分别介绍了大哼鸣训练、“u”母音训练和“半声”唱法训练三种方法来加强声音的可塑性 。还论述了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如何塑造出个性音色的声音训练,以及声音音色在三种不同合唱作品风格中的对比情况 。

  关键词:音色,半声唱法,合唱声音多元化

  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 其中包括 声乐 、和声 、舞台表演等综合艺术能力的一门学科, 是用人声来展现多声部音乐的声乐体裁 。一般分为 童声合唱 、男声合唱 、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 。按团员 的音色和年龄区分,可以分为变声期前 、变声期后以 及中老年时期, 不同年龄段的合唱团对于其声音的 训练方法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笔者以大学生混声 合唱团为例, 详细阐述了在合唱教学中如何进行声 音训练的问题。

\

 
  一、声音的共性训练

  大学生混声合唱团一般分为四个声部: 女高音 (S)、女中音(A)、男高音(T)、男低音(B),这是多声部 主调音乐最基本的组合形式,也称为四部和声 。根据 作品的需求, 使相互独立的各声部有组织地融合在 一起,就需要让音色特征明显的各声部有机协调,相 互融合,进行声音的共性训练,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 方式:

  ( 一 )大哼鸣训练

  哼鸣分为大哼鸣与小哼鸣, 大哼鸣的特点是充 分发挥鼻腔体的空间共鸣,音色柔和,贴合性强,而 小哼鸣的特点为鼻腔共鸣在眉心处集中, 声音位置 高,集中且明亮 。所以在合唱共性训练中,一般采用大哼鸣训练 。大哼鸣训练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是鼻音,二是嗓音 。鼻音的出现是因为鼻腔憋气造成的,鼻腔的腔体发生共振鸣动,为哼鸣;鼻腔憋气发出的挤压声音,为鼻音 。所以,为解决鼻音问题,应充分打开鼻腔,使气流有充分流动的空间 。在合唱训练中,正确的大哼鸣发声方法应是气流不经过声带,声带不发声 。而嗓音的产生, 是由于当鼻腔产生共鸣时,喉腔与后咽腔打开不充分,气流经过声带时会挤压到声带,从而使得声带发声 。所以在哼鸣中解决嗓音问题,首先应从喉腔与后咽腔的调整上入手 。在哼鸣训练时,喉腔与后咽腔应该充分张开 。只有气息顺畅地输送至鼻腔,声音才能松弛,共鸣色彩就会柔和饱满 。所以鼻音与嗓音这两种错误的发音方法,在合唱的声音训练中应避免发生 。

  在训练模式上, 大哼鸣训练应采用二度音阶进行先上行再下行的训练模式 。训练时在每组的最高音处延长 。延长音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学生稳定自身发声的状态, 二是在集体的音响中, 调整自己的声音,完成个体向集体的贴合动作。

  (二)“u”母音训练

  “u”母音有独特的发声优势,“u”母音 更容易 使气流集中在咽腔, 有利于使气息与共鸣腔体之间的关系相协调,它的口型能更好地打开口腔,便于稳定 喉结 。对于“u”母音的基本训练方式分别为和声音程 训练和旋律音程训练, 和声音程训练和旋律音程训 练的训练方法的展现方式为: 四个声部都以单音的 形式进行训练, 和弦为密集排列形式 。在具体教学 中,首先进行旋律音程训练,具体操作为:指挥给出 标准音 A,由女中音发出 E 的音高,男低音构唱向下 大三度 C,此时共同呈现出大三度音程音响,这时男 高音加入 G,稳定大三和弦的声响效果 。最后女高声 部加入高音 C,声音依次叠加的训练,延长构唱时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听辩声响, 及时进行音准校 对, 做到增强对各声部音高的熟悉度的同时也能锻 炼个体歌唱状态的持久性;其次进行和声音程训练, 具体操作为:指挥给出标准音 A,四个声部迅速反应, 同时发出指定和弦音高,短时间内进入歌唱状态,呈 现和弦效果, 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该声部音准 形成机械性记忆,共同发出“u”母音也能使四个声部 在增进融合度的同时锻炼声音饱和度, 声音的集中 性表达也凸显出合唱的魅力。

  (三)“半声”唱法训练

  “半声”唱法这一 概念,是相对于“全声”唱法而 比较出来的,顾名思义,“半声”就是“全声”的一半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美国的马里兰大学艺术系教授 在中国音乐学院交流学习时, 分享了他研究的 “半 声”练习法,音量与音色的变化是塑造声音形象的灵 魂,而“半声”练习法是音量与音色训练的核心技术 。 “半声”是指发声时通过发声状态对音量 、音色进行 控制,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的效果。“半声”唱法的学 习,是声乐高级演唱技巧的基本功训练,不仅反作用 于发声技能的基本功训练,而且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 掌握高难度演唱技巧的能力, 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 。通过科学的发声指导,在进行“半声”训练时, 可以对音量进行控制性练习, 这样会使声音的发声 器官状态更加积极, 训练指令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技 巧的程度,阶段性完成个性化训练 。其一,音量的训 练方法可以通过“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弱强弱”等 方法进行;其二,发音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纯母音或 者母音转换来进行难度上的递增;其三,音准的训练 可以 从 音 阶 的 三 度 、五 度 、八 度,由 浅 入 深,由 易 到 难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混合叠加运用, 能深化对 “半声”的理解,激发学生声音潜能,“半声”作用于合 唱时,能为其增添色彩,塑造合唱声音的多元化。

  (四)循环换气训练

  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声音训练中, 循环换气的训练方式是题中应有之义 。 由于无伴奏合唱没有 伴奏声辅助,全依赖人声形成旋律与和声织体,所以 在演唱时,不能出现“声音断裂”的情况 。依赖人声达 到旋律声音连贯的效果与目 的, 只能通过声音的循 环换气演唱技术来完成 。而这种难度较高的声音演 唱技术, 后来在有伴奏的专业合唱团的多声部合唱 中也普遍得到了采用 。循环换气的具体训练需要分 “两步走”,第一 步从各个声部入手,各声部的成员之 间要建立循环换气的概念和意识, 使各声部内先顺 利完成循环换气, 紧接着第二步再训练四个声部的 整体循环换气 。 四个声部为女高 、女中 、男高 、男低 , 其各声部循环换气具体训练方式为“a”“e”“i”“o”“u” 五个母音同音高循环交替进行长音训练 。在重复五 个母音的过程当中,个体声音要向整体声音服从,同 一个音高进行训练更容易把持声音的状态与控制音 量的力度 。首先个体在发声时要进行适度换气,不能 等到没气时才换气,否则会出现枯竭的杂音色,影响 整体声音的纯净度与流畅度 。其次是个体换气要采 用轻进轻出的方式, 轻进轻出的出音方法是为了使 个体换气无痕迹,换气时声音不经过声带,规避出现 个体的换气杂音 。最后在声音的控制上要有状态记 忆与音量记忆, 即在轻进轻出前后发音的状态与音 量要相一致,完成本声部的声音凝结 。第二步则为四 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需要它们共同配合来完成和声 音响 。 四个声部呈现出和声密集排列与和声开放排 列两种音响形式, 其由于各自音高不同而体现出了 “个性”,而和声色彩要求四个声部的“共性”,所以四 个 声 部要 产 生 和 声 共 鸣 必 须 要 保 持 音 量 的 协 调 统 一,使“个性”“共性”相互联结,把握“个性”“共性”的 统一 。四个声部融合训练时,各声部内成员不仅需要 唱自己的声部,还需要听见其他声部的声音,这是合 唱队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否则会出现某一声部一 枝 独秀的情况,不利于整个声部的统一,只有通过这样 的高难度训练,才能使整个声部声音不间断 。所以循 环换气的演唱方法不仅是对合唱团内的每一 位演唱 者声音技术的挑战,而且是对整个团队默契的考验 。 团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严格执行循环换气的声 音训练环节,为演唱好作品做准备。

\

 
  二、作品中的声音训练

  合唱的均衡取决于声音的音量与音色, 合唱的 协调取决于声音的和谐与音准, 音色的变化是音乐 表现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合唱作品中更是注重 音色的变化 。 因此,在表现不同时期 、不同类型的合 唱作品时,要选择好适合作品的音色。

  ( 一 )旋律柔和、情绪悲伤的作品

  此类作品声音训练的重点为气息平稳 、声音饱 满有张力 。练声采用循环换气的方式,用“u”“o”与“a” 母音充分打开胸腔腔体, 运用腔体共鸣和饱满的气 息,使得声音浑厚 、有质感 。此类作品的旋律声部需 要声音连贯 、气息深入,如芝达林改编的混声无伴奏 合唱作品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首先,旋律声部 在第一乐句“城墙上的个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 起咱们包头,哎呦我就眼儿抖”中,“城墙上”三个字 均为后鼻音, 声音状态呈现是厚重的, 音色是柔和 的,“的个” 为口语化衬词, 从语言逻辑上分析,“的 个”应由轻声带过,声乐演唱技巧应为轻声高位的发 声方法,衔接“城墙上”与“跑马”的音色状态。“跑马” 的 发 声 母 音 为“a”,音 色 要 与 前 三 个 字“城 墙 上 ”一 致,黯淡的音色能将忧郁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在“掉 不 回 ”中,“diao”要 弱 化 字 头,“hui”要 弱 化 母 音,两个字均往“不”的音色上靠拢,“那个”同为口语 化 衬 词,在 处 理 方 法 上 同 第 一 小 节 的“ 的 个 ”一 致 。 “头”的发音延长母音“o”,使母音饱满色彩忧郁。“思 想起咱们包头” 本句的歌唱状态应是在气息的包裹 流动中轻柔地咬字吐字。“哎呦”边叹气边加重语气, “我就”为轻声,“哎呦我就”整体语调由重至轻,有表 达主人公情绪的作用。“眼儿抖”为饱含深情的语气 化的演唱 。将内心的悲伤通过“眼儿抖”三个字含蓄 的表达,此处是中国美学中“含蓄蕴籍”的表达方式 。 含蓄蕴籍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人深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族性格中有着温柔敦厚的特点, 待人接物 、表情达意也内敛多于显露 、含蓄多于张 扬 、沉稳多于轻狂,这样的民族个性表现在文艺作品 中,就鲜明地体现在了作品含蓄蕴籍的艺术风格上 。 含蓄蕴籍在此处的体现,即不直白地表达“哭”“流出 眼泪”, 而是将即将喷涌而出的眼泪表达为含蓄的 “眼儿抖”,突出悲伤氛围,表达主人公错乱交织的感 情以及情绪 。其次,其他三个声部均唱“哦”,用略带 哭腔的哼鸣状态发出“o”的音色,更加烘托悲伤的气 氛层次, 正是因为连绵不断的腔体共鸣声响的音色 特性才能展示出忧郁悲伤的作品风格, 通过四个声 部的声音融合,悲鸣感叠加,作品的风格就通过声音 音色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二)旋律欢快、热情奔放的作品

  我们从歌唱速度的“快与慢”、声音的“明与暗”、 音量的“大与小”、声音的“远与近”等可以感受到作 品的大致内涵及风格特征,声音训练多采用“lv”“i” “a”等母音进行跳音训练,哼鸣训练多为小哼鸣 。整体音色色调为明亮 、轻巧的,声音略薄,呈现乐曲的轻盈感,高速流动的音符 、欢快的节奏对气息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声音练习中应该加强灵活性训练,让声音的支点更靠前, 使得字头的发音更加清晰与准确 。如芝达林改编的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山西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中:引子部分“大了红嘚儿公了鸡”中,女生声部在首句演唱时就要表现出整首作品的声音色彩,所以在第一个字“大”字起音时,就要强调字头,“a”母音音色明亮,使得第 一 乐句吐字轻盈,呈现欢快的 、诙谐的 、富含趣味性的生活景象,奠定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 。接着用象声词“啯啯啯啯啯啯”来表现,在发“啯”字时,“guo”的发声强调字头,轻字尾,出音快而有弹性 。通过四个声部不同的节奏型和语气重音的变化,来形容公鸡们互相追逐,嬉戏打闹的生活画面 。在乐句“七哩哩哩叭啦啦啦改字儿呼啦啦啦杨柳青呀呼嗨”中,由于音符密集,所以在演唱本乐句时要求声音色彩明朗,吐字清晰,需要夸大的强调“七”“叭”“呼”的字头,“哩哩哩”“啦啦啦”等叠字舌头要灵活,母音要集中在口腔支点上,四个音“七哩哩哩”呈现由突强渐弱的音响状态,再由四个音“叭啦啦啦”呈现次强渐弱的音响状态 。从而使“七哩哩哩叭啦啦啦”的旋律音色产生强弱对比,从而呈现出活泼欢快的作品基调。

  (三)旋律缥缈、婉转悠扬的作品

  为使声音能够塑造画面感, 符合作品意境的氛 围,在演唱时多采用气声唱法与“半声”唱法 。用“lv” “u” 等母音进行练习, 主要是培养对声音音量的控 制,利用声音强弱 、快慢 、明暗等对比方式进行乐曲 的氛围塑造 。例如:温雨川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大 鱼》的第一乐句是由女中声部与男高声部使用“u”母 音由弱到强的音量变化来演唱的, 犹如大海深处的 声音呢喃,第二乐句男低声部“u”的加入增加了声音 层次,低音浑厚与沉稳的特性凸显了乐句的沉淀感 , 第三乐句女高声部叠加“a”母音,并且此处的“a”母音 采用半声的形式进行演唱,双母音的碰撞,以及女高 声部高音的突然加入, 使昏暗的音色中有一 丝灵感 色彩,增强声音对比度的同时,点亮了整小节乐曲 , 增强了音色的感染力 。三个乐句声量 、声部 、旋律的 依次叠加,增加了作品声音的层次感,使得多声部音 乐构建出了犹如海浪冲击般的画面感, 用音色铺垫 出了大海的震撼与辽阔 。这时,女声声部主旋律响起 “海浪无声将夜幕深深淹没,漫过天空尽头的角落”, 此乐句采用气声的演唱方式,念词时讲究字节的连续 性,咬字吐字精确饱满,呈现圆润流畅的语言状态,字与字之间通过气息贯穿无缝隙, 并在合唱进行中 采用循环换气的方式, 避免乐曲中气息中断撕裂歌 唱画面的完整性 。在作品结尾处,大量乐句采用“a” 母音,“a”母音作为旋律填充,是情感的延伸 。在训练 本乐句的“a”母音时,不需要过于明亮的声音色彩, 应采用轻声高位的发音方法, 营造用气息托举所产 生的音色感,强调头腔声音色彩,通过旋律的连贯 、 音响的高低强弱对比创造声音走向 。设计“a”母音结 尾而不是以歌词文字的方式结束, 突出悠扬的旋律 感,传达歌曲意境 。首尾两处“a”母音的运用使作品 婉转悠扬的风格互相呼应,展现飘渺的乐曲氛围,奠 定《大鱼》整首作品的风格色彩。

  (四)旋律激昂、气势宏大的作品

  在声音训练中, 针对作品风格语言表述的多样 化,训练方法不尽相同 。尤其是遇到风格特点明显的 作品,要加强声音的针对性训练 。声音发音时的“起 音”有“软起”与“硬起”之分,当遇到需要加强语气 、 表达旋律恢宏 、气势宏伟的乐句时,常常使用“硬起” 的“起音”方式,具体方法为:第一,练习字头的力度 。 学习戏曲中“喷口”的演唱方法,将字头与气流紧密 结合,达到声音语气的要求,表达坚定的 、铿锵有力 的语调感;第二,练习跳音 。在练习跳音时采用三度 音 阶 训 练,采 用“i”与“a”母 音,加 上 字 头 形 成“mi” “ma”“li”“la”“di”“da”进行结合训练 。气息沉入腰腹 部,用丹田的爆发力,使气流压力增大,速度变快,进 发出 一个集中点,结合唇 、齿 、舌 、喉 、牙的发音部位 的配合,利用口腔支点的力量,塑造出声音集中 、支 点明亮 、弹跳性强的声音音色,以便用于表达语境的 宽广辽阔,达到字正腔圆的 、饱满的音响效果 。只有 当音乐的旋律与音响的色彩达到娴熟配合时, 才能 展示出此类音乐的风格特征;第三,采用母音“u”“o” “a”来进行声音的张力训练 。在气流的铺垫运行中, 练习三个母音的连接,在气息的有力支撑下,充分发 挥共鸣腔的宽广音色,使母音色彩饱满,以此完成声 音的基础训练,训练作品所需的声音色彩,从而更好 地为作品服务 。郑律成作曲的合唱作品《忆秦娥·娄 山关》创作于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时期,表达了 雄伟壮阔的情与景 。在此合唱作品中,为了表现恢弘 的音乐氛围,在合唱乐句的首句,四个声部要同时唱 出“西风烈”,此时声音状态就要采用“硬气”的发声 方法,每个出音字头都应直白有力 、出音坚定 、腔体 饱满 、气势磅礴 。在演唱时精神状态要饱满,第一句 的情绪宣泄就给观众留下旋律激昂、气势宏大的印象。

  首句的后半句“长空雁叫霜晨月”由男生声部完成, 虽没有首句前半句的冲击力如此强烈, 但也要从色 彩上来突出男性声音的坚定 、连贯 、音色纯净,与前 半句形成鲜明对比 。紧接着由四个声部同时唱出“霜 晨月”,“霜晨月”与前句的字尾重复,是前 一 句情绪 的延伸,音色舒缓的演唱方式是为了下一句做准备 。 第二句“马蹄声碎”与首句“西风烈”的咬字吐字 、处 理情感相同,四个声部的又一 次复现,增加声音的厚 重度,“马蹄声碎”中的“碎”的声音处理方式是强后 突弱后再渐强 。通过声响强弱鲜明对比的处理方式 表达作品内容的情绪,使观众感到“抓心挠肺”,扣人 心弦 。第二句后半句“喇叭声咽”由男生声部完成,与 前句“长空雁叫霜晨月”的处理方式相同,接着四个 声部重复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 声碎,喇叭声咽”的演唱,歌词重复而旋律不同,演唱 方式为夸大字头 、腔体饱满 、声音音色浑厚,并使用 加强语气的方式,实现了对情感的进一步渲染。

  合唱艺术的多样性,声音的音域 、音色和高层次 等艺术表现手法对演唱者和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声音处理手法 也应贴合作品情绪 。在合唱声音训练中,要注重共性 的训练, 基础的声音训练是稳固合唱多声部声音融 合的基石,只有将基础声音训练反复巩固,最终才能 达到多元化的声音效果,使量变变为质变;同时也要 注重个性作品的声音分析, 不同作品会要求演唱者 用不同的声音来演绎,这就要求他们要从音色 、发音 位置 、气息 、吐字咬字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调整,在处 理作品时,要进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优秀的合唱团要有 能够驾驭多风格作品的能力 。科学的声音训练不仅 能锻炼表演者的艺术表现能力, 还能潜移默化地提 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为高校美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鸿年 .合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周小燕 .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芝 达 林 . 中 国 北 方 民 歌 合 唱 曲 集 [M].太 原 :山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 2014.

  [4]岳振国 .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含蓄蕴籍传统美学精神 的艺术表现[J].临沂大学学报,2014(01).

  [5]李 亚 东 , 陈 虎 .论 合 唱 音 色 变 化 与 作 品 风 格 的 关 系[J].音 乐 时 空,2013(10).

  [6]凌伟 .从作品风格浅论歌唱声音的远与近[J].重庆文理学院学 报,2007(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7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