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汉乐府对汉代俗乐舞发展之重要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7 09:57: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春秋战国的到来,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礼 乐”制度开始逐渐瓦解,先秦文化的转型使得周代确定的礼乐等级制度逐步废除,与此 同 时,乐舞的功能也逐渐发生改变,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和教化,也逐渐开始用于欣赏、娱乐、抒发情怀 。 由于汉代社会安定,经 济繁 荣发达,加之 当 时提倡“休养生 息”政策,所以人们开始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享乐之风盛行 。汉代废除了前代乐舞的等级制度,使得民间乐舞大肆发展,可以说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一个鼎盛时期 。“汉 乐府”是由中央设立的一个专管俗乐俗舞的官方机构,这个机构主要是广泛搜集民间音乐与舞蹈,以供统治者“观风俗,知厚薄”。“汉乐府”的建立为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汉乐府”,汉代俗乐舞也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好,本文 以“汉 乐府”的发展来探究汉代俗乐舞的发展。

  关键词:乐府,汉代,俗乐舞,秦

  “乐 府 ”的 出 现 并 非 偶 然,是 有 着 许 多 历 史 背 景 的,其 中,与 孔 子 也 不 无 关 系,孔 子 除 了 是 一 位 思 想 家 、教 育 家 之 外,在 音 乐 和 舞 蹈 方 面 也 颇 有 见 解,从 他 把“乐 ”列 为“六 艺 ”之 一 就 可 见 其 对“乐 ”的 重 视, 如《礼 记·曲 礼》中 所 记 载:“君 臣 、上 下 、父 子 、兄 弟, 非 礼 不 定 。”孔 子 认 为,礼 乐 是 教 育 的 基 础,他 强 调 “礼”“乐”之间的关系 。因此“乐府”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在时代的潜移默化中出现的。

  据考证,“乐府”始建于秦。1976 年考古学家在秦 始皇陵出土了一件错金错银钮钟,侧面镌有篆书“乐 府 ”二 字,于 是 一 直 以 来“ 乐 府 ”始 于 汉 的 说 法 被 推 翻 。汉代“乐府”是承袭秦而制,然而“乐府”虽然始建 于秦,但是它真正鼎盛时期却是在汉代。

\

 

  一、秦“乐府”

  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六国的乐舞逐渐相互交融, 这 些 六 国 的 乐 舞 并 没 有 随 着 国 家 的 灭 亡 而 灭 亡,而 是在适应时代的变换中流传下来, 并且不断变化 发 展 。秦乐府一开始是专门发放乐器 、制造乐 器的机 构,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它才开始有了管理女乐歌舞的职能 。其主要原因如下:

  ( 一 )乐舞内容的逐渐增多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 之前六国的很 多乐舞开 始出现在秦国和秦国人民的面前 。于是,统治者命人 将各国的乐舞收录起来, 这并不是出于对这些 乐舞 的保护与收藏 。其一方面是为了稳固政权,另一方面 则是为了享乐, 使这些女乐歌舞更好地服务于 秦国 王室 。据记载,秦始皇还专门建离宫别苑,主要将各 国女乐豢养其中,由于六国女乐的数量庞大,因此秦 乐府开始扩大规模,功能也有所增加,担任起管理这 些女乐的职责,使她们直接服务于王室,以便统治者 娱乐。

  (二)丰富多彩的“新乐”之声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各种“新声”。 由于“新 乐”是 超 出 礼 乐 之 外 的 产 物,追 求“以 巨 为 美 、以 众 为 观 ”, 在儒家看来是一种“靡靡之音”,不符合“礼”的规范, 因 此 被 排 斥 在 雅 乐 之 外,然 而 这 些“不 合 规 矩 ”的 乐 舞却在当时深受统治阶层的欢迎,甚至有“观郑卫之 音不知疲”的说法,由此可见当时的王公贵族对其之痴迷 。此时的女乐又有了新的功能,各诸侯国开始赋 予女乐一定的政治功能,有了外交意义,这时女乐歌 舞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然而这些未被记录在史 籍 中的歌舞在管理整合时又是一个问题, 这就 促使秦 乐府不得不再进行改变和发展。

  二、汉代——“乐府”的成熟时期

  汉初,对秦的制度加以整理 、修正 、补充,逐渐形 成自己的制度,比如“汉承秦制”制定了“乐府”。两汉 时 期,社 会 经 济 发 达,随 着“文 景 之 治 ”的 到 来,统 治 阶级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繁荣,人们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包容 开放的状态,享乐之风盛行,加之汉代废除了自周朝 规定的乐舞等级制度,乐舞开始在民间大肆发展,在 这种社会风气下, 人们逐渐开始注重起自身的情感 抒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俗乐舞的发展 。传 统的雅乐在功能形态上发生改变, 这就使得汉 代乐 舞在功能上也发生转变:从祭礼到最后的娱乐,表现 在 音 乐 上 出 现 了 一 种 新 的 民 间 音 乐 形 式 ——“鼓 吹 乐”;舞蹈上出现了百戏 、踏歌等活泼 、丰富的舞蹈形 式 。汉承袭秦代乐府之制,有所不同的是汉代的乐府 建制更加完备,汉扩大了乐府建制,从民间收集了很 多的乐舞内容,然后进行加工整理,使它们也成为能 够在宫中演奏和展示的乐舞 。汉代舞蹈多与民间武 术 、杂 技 相 融 合,在 传 入 宫 廷 之 后,乐 府 收 录 有 专 门 的 舞 师, 主 要 针 对 这 些 民 间 艺 术 进 行 整 理 改 编,据 传, 当时还有民间艺人专门进入宫廷为王室表演 俗 乐舞,因此汉代舞蹈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

  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实施 “礼乐”的治国思想。《汉书·儒林传》载:“秦始皇兼天 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先秦雅乐呈基 本丧失的状态,到了汉初,就连宫中乐师都无人知晓 雅乐的具体内容,武帝对此极为感慨:民间有祭祀之 乐,反观宫廷却无宗庙之乐 。正是因为汉代的雅乐无 法 承 担 其 原 有 的 政 治 功 能,于 是,俗 乐 便 代 为 行 之 。 汉代建立了新的雅乐体系, 由乐府收集的大量民间 乐舞经过整理改编用于朝廷祭礼 、宴飨等重大活动, 由此可见,汉代俗乐舞与雅乐舞相互交融并存,汉代 俗乐舞的发展使得汉代形成了以“俗”为“雅”的社会 风气 。汉代的俗乐俗舞开始由民间进入宫廷 。

  ( 一 )武帝之“乐府”—— 鼎盛时期

  汉乐府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 除了社 会背景的 一定影响之外,还离不开汉武帝的支持,在他的大力 支持下,原本简单的乐府逐渐扩大规模,从最初的几 百人扩张到了几千人,规模大大提高,涉及的领域也更 加 宽 泛,收 集 各 种 民 间 俗 乐 、俗 舞,还 管 理 雅 乐 和 祭祀乐舞 。汉乐府在武帝至成帝的一百年间达到了 昌盛,《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 乃 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 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 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以正月上辛用事 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乐府的 职能在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乐府下 设三 丞,除了下令让专业人士广集各地民间乐舞之外,还 组织了一批文人让他们创作诗歌供朝廷所 用, 在乐 府,不仅有当时最有名的乐工艺人,还有许多文坛名 人也加入其中,他们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乐府诗,以供 后人了解汉代乐舞文化 。乐府下设三丞专管乐府,武 帝 将“礼 乐 ”作 为 一 种 治 国 手 段,所 谓“内 有 掖 庭 材 人,外有上林乐府”,可见,“乐府”在武帝时期不仅仅 是乐舞机构,还起着平内安外的政治作用。

  (二)“汉乐府”之于俗乐舞发展

  汉 代 统 治 者 设“乐 府 ”机 构,主 要 是 搜 集 各 地 的 民间乐舞,一方面促进了俗乐舞的发展,这些专业的 舞人在乐府这个庞大的乐舞机构中通过长期的艺 术 实践活动中有选择性地 、创造性地吸收了其他艺术 形 式,充 实 了 自 己,同 时 也 丰 富 了 艺 术 的 表 演 手 段, 使得舞蹈形式丰富多样 。一方面,统治者通过这种方 式去“观风俗,知厚薄”,可以通过收集上来的乐舞 去 判断民生 、民情,方便后期更好地管理社会,所以“乐 府”在汉代也有收集情报的作用。“汉乐府”对民间乐 舞的收集广布大江南北, 俗乐舞在汉代得到了 极大 的发展, 从出土的一些汉代画像砖上的乐舞舞俑 形 象,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俗乐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不同的情绪和不同场所都有专门的舞蹈形式, 其中 妆 容 、舞 服 都 各 有 所 不 同,形 式 多 样,有 女 舞 伎 的 柔 美,也有男舞伎的雄健 。舞者借舞袖、长巾而舞,舞蹈 动作轻盈曼妙, 体现出了女舞者柔美的身姿和 细腻 的 情 感,如《巾 舞》《袖 舞》等 作 品 。在 鼓 舞 的 表 演 之 中,如《建鼓舞》中,舞者英姿飒爽,气势强劲,体现出 了男舞伎的雄健之风 。这些都说明了汉代舞蹈是 刚 柔并济的舞蹈结合, 汉代舞蹈受到了南北方 文化碰 撞的影响,这也使得汉代舞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正是因为汉代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 因此汉代 的舞蹈艺术才能呈百花齐放的状态 。

  三、汉“乐府”的衰落

  ( 一 )汉乐府衰落的原因

  随着西汉的繁荣开始走下坡路, 汉乐 府逐渐失 去了其原有的职能。“汉乐府”在汉代的乐舞发展 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推动着汉代俗乐舞艺术的向 前发 展,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 。然而,任何 事 物 的 发 展 都 受 一 定 外 在 因 素 和 内 在 因 素 的 影 响, “汉 乐 府 ”的 发 展 也 不 例 外,汉 哀 帝 时 国 家 经 济 较 之 前有所下降,不复“文景之治”时的繁荣发达,人们的 生活质量也较过去有所下降,加之汉哀帝本人对乐府 持 有 的 不 积 极 态 度, 这 都 为 乐 府 的 衰 落 打 下 基 础 。 《汉 书·礼 乐 志》载“哀 帝 自 为 定 陶 王 时 疾 之,又 性 不 好音 …… 其罢乐府官”汉哀帝下令罢乐府官,削减 乐 府 人 员,只 余 小 部 分 划 太 乐 令 统 管,用 于 祭 祀 演 奏 。 由于汉哀帝的限制,乐府不复从前的繁荣 。自汉哀帝 起,汉代的乐府建制逐渐衰落 。自汉以后,再无乐府。 对于乐舞本身来说,乐府的衰落不利于民间乐舞发展 。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作为汉代庞大官方乐舞 机构的“汉乐府”,其也未能将它的辉煌延续下去。

  (二)“汉乐府”的衰落对俗乐舞发展的影响

  汉哀帝继位后认为 “汉乐府” 的 乐舞是 不正经 的,所 以 下 令 整 改,自 哀 帝 起“汉 乐 府 ”逐 渐 衰 落,再 无乐府制 。一方面,随着“汉乐府”的衰落,汉初所建 立的一整套完备的乐府机制遭到破坏, 再无乐 府专 门人员收集民间乐舞用于宫廷欣赏, 这在一定程 度 上削减了宫廷乐舞的灵活性与活泼性, 使之变得僵 化,成为服务于礼教的“傀儡”。 另一方面,随着皇帝 下令削减乐府演职人员, 一大批专业乐师舞 师和专 业舞人流落民间,他们大多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士, 他们所掌握的乐舞技巧大都是经过一系列整理改 编 过的,因此他们在进入民间后将自身所学教于民间, 使得这些乐舞在民间开始流传开来, 因此乐舞 又由 宫廷再次传入民间,回归俗乐舞本身的质朴,发挥其 娱乐性 。但是,由于失去了专门的人员收集、整理、改 编这些民间乐舞,所以这些民间乐舞发展缓慢,大大 不如“汉乐府”鼎盛时期的发展程度。

  四、汉代俗乐舞流传后世

  ( 一 )汉王朝—— 开放、包容

  汉代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 其中 丝绸之路 的开通就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 丝绸之路加强 了当 时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大量 的 僧侣、学生 、商人等涌入中原,互相交流学习,促进了 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艺术 的 交流发展, 比如这些西域商人在进行商贸往来的同 时 也 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把 他 们 的 文 化 习 俗 带 入 中 原, 这 就 对 中 原 人 们 的 生 活 有 了 一 种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胡舞也包括在内,胡舞是少数民族的舞蹈,包含了少 数民族在长期生活生存中的习俗以及爱好等, 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一般多在庆功宴上或是重大 节日 时 表 演,因 此 节 奏 强 烈,表 演 时 一 片 欢 声 笑 语,能 够 使观舞者的情绪被充分带动起来, 表演场地为 圆毯 上,表演者需着本民族的服饰盛装出席,胡舞的表演 形式与音乐都与中原舞蹈大为不同, 当时中 原王朝 国力强盛,西域各国便向中原进献舞姬,这些由西域 各国进献的舞姬将自己国家 、民族的舞蹈带到中原, 她们大都进入宫廷,为王公贵族服务,因此胡乐胡舞 深受当时统治阶级的喜爱,有的甚至穿胡服,并且还 亲 自 跳 起 胡 舞,如《服 妖》中 记:“灵 帝 好 胡 服 、胡 帐 、 胡 牀 、胡 坐 、胡 饭 、胡 空 候 、胡 笛 、京 师 贵 戚 皆 竞 为 之。 ”正是因为胡舞在汉代的发展空前,也为其在后 世的大力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胡舞从开始传入 中 原地区起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与宫廷王室 的推崇 有较大关系, 正是因为统治者对胡舞的浓厚兴 趣才 推动了胡舞的发展与中原传统舞蹈的融合, 从而 有 了 后 来 许 多 中 外 相 融 合 的 乐 舞,如 对《西 凉 乐》的 记 载,据《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声,起苻氏之末 。 吕光 、渠蒙等据有凉州, 变龟兹声为之, 号为 秦汉 伎”。 由此可见,《西凉乐》是在吸收其他音乐的基础 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作为中西舞蹈相融合产物 的 《西凉乐》, 它的舞蹈分为单人舞的白舞和四 人的方 舞,一般只在重大活动时表演,西域舞蹈在传入中原 一 段 时 间 后 在 许 多 方 面 受 到 了 中 原 文 化 的 影 响,比 如 舞 服 方 面,从 舞 者 们 表 演“西 凉 乐 ”时 所 穿 的 服 饰 来 看,舞 者 们 穿 着 皮 靴,用 脚 踏 出 鲜 明 的 节 奏,保 留 了西域舞蹈复杂华美的脚下动作, 而她们的头 饰又 接 近 于“清 商 乐 ”表 演 的 头 饰,从 这 种 中 西 结 合 的 服 饰 打 扮 中,我 们 就 可 以 看 出《西 凉 乐》是 一 部 既 保 留 西域风貌又与中原传统舞蹈相结合的一部作品 。然 而,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西域舞蹈受到中原文化影 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的舞蹈创作,比如唐代许多 舞蹈是在中原传统乐舞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各民族 舞 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创作的 。据记载,唐太宗的《庆善 乐》就 是 配 以“西 凉 乐 ”进 行 表 演 的,这 也 说 明 了“西 凉乐”不仅有西域音乐舞蹈特色,同时也符合中原的 审美标准;再比如人们日常所穿的服饰,尤其是在唐 代,唐代是我国古代受胡文化影响最广泛的朝代,人 们不仅身着中原传统的宽袖博带, 也开始穿起了 胡 服 。正是因为汉代开放丝绸之路 、与四方往来,加之 外来乐舞的传入与发展,才有了胡舞在后世的流传 。 作 为 在 汉 代 发 展 到 高 峰 的 俗 乐 舞 来 说 也 是 相 同 的, 汉代俗乐舞的高度发展也为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汉代俗乐舞的发展

  俗乐舞是在民间兴盛和推崇的舞蹈,秦汉两代, 特别是汉代,其是俗乐舞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个时 期,俗 乐 舞 表 演 非 常 丰 富 和 频 繁,内 容 庞 杂 、涵 盖 面 广 阔,舞 蹈 常 与 杂 技 、武 术 等 民 间 技 艺 相 结 合,舞 蹈 充分利用道具而舞,在人物情感和舞蹈技巧方面,乃 至舞蹈意境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 。俗乐 舞 反 映 的 是 民 众 最 质 朴 的 需 求 和 最 本 质 的 情 感,正 因如此,俗乐舞才能经久不衰 。汉代俗乐舞的发展对 后世俗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主要在舞蹈技 巧上有很大的突破,汉代舞蹈多采用杂技 、武术等民 间技艺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 这为舞蹈技巧发展 提 供了新思路 。如汉代的《盘鼓舞》,不论是从它的表演 性还是技巧性上来看,其都是一部十分完美的作品, 如汉代文学家傅毅的《舞赋》中就提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鶣飘燕居,拉㧺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姿绝伦之妙态……”这是一段 对 汉 代《盘 鼓 舞》表 演 的 记 载,我 们 可 以 从 中 看 出 当 时 舞者高超的技艺水平 。因此,也有人说《盘鼓舞》是汉 代女乐歌舞中的精品之作 。再如汉成帝的皇后 赵飞 燕 擅 掌 上 托 盘 舞,因 舞 蹈 曼 妙 、轻 盈 、技 巧 性 强 故 有 此名 。从汉代开始,舞蹈不再是女性的专属,男子也 可 以 舞 蹈,因 此,汉 代 起 出 现 了 许 多 男 子 舞 蹈,今 天 我们在许多汉画像石上就能看到记载的汉代男子舞 蹈,如《建鼓舞》,舞姿英姿勃发 、雄健英武 。另外,汉 代舞蹈的情感分类较之前也更加细致, 有专门 表现 细腻优美情感的舞蹈, 也有表现粗犷奔放之情的 舞 蹈 。再者,汉代将前代的乐舞收集、整理出来,这对民 间乐舞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很大作用,如《白纻舞》, 原是楚地的民间舞蹈,是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因其 较高的审美价值被纳入宫廷之中, 不仅在民间 广为 流传,而且深受贵族名流的喜爱,到了唐代更是把它 纳 入 十 部 乐 的《清 乐》中,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又 与 传 入 中 原的胡舞相融合,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文献 记 载、画像砖以及舞俑中看见它的风貌 。汉代舞蹈受百 戏 的 影 响,体 现 出 技 巧 性 、情 感 性 、表 演 性 以 及 娱 乐 性特征, 俗乐舞在汉代的高度繁荣为后世舞蹈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五、结语

  “汉乐府”作为负责收集秦 、楚之声,以及南北方 各地的民间乐舞的官方机构, 正是因为汉代对乐府的 扩 充 、完 善,所 以 才 形 成 了 一 套 完 善 的 乐 舞 机 制, 这对乐舞的发展方面, 尤其是对俗乐舞的发 展有着 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由于一代代的专业乐 官广 遍大江南北探寻俗乐俗舞,将它们带入宫廷,进行改 编 完 善,使 得 汉 代 俗 乐 舞 盛 行,在 此 期 间,“汉 乐 府 ” 到 底 收 录 了 多 少 乐 舞 我 们 不 得 而 知,但 从“汉 乐 府 ” 广集各地乐舞这一举止我们可以看出汉王朝大 一统 的格局 。汉代俗乐舞冲破了雅乐禁锢,将楚汉文化相 结 合,使 得 舞 蹈 形 式 多 姿 多 彩,情 感 表 达 丰 富 多 样, 汉代通过不断吸收前代艺术, 为自己的艺术 发展提 供充分的养料, 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也采取兼 收并 蓄 、为 我 所 用 的 态 度,因 此 汉 代 俗 乐 舞 不 仅 有“翘 袖 折腰”“舞袖”之柔美独特的舞蹈艺术审美形式 、也有 如项庄舞剑这样气势磅礴的舞蹈, 而这些无一都体 现着汉代舞蹈柔美狂风的艺术特点 。汉代是俗 乐舞 大发展的时代,俗乐和俗舞广为流传,除了有民间艺 人表演百戏乐舞外,王公贵族对楚舞也是颇为喜爱, 如汉高祖刘邦与其宠姬戚夫人作即兴舞时曾言:“为 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因此,俗乐舞在汉代的发展除 了开放的社会氛围之外, 也离不开统治阶级的 大力 宣扬和支持 。纵观“汉乐府”,从它继承、繁荣和衰落, 可 以 说“汉 乐 府 ”贯 穿 了 整 个 汉 代 乐 舞 的 发 展,我 们 可 以 从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研 究 汉 代 俗 乐 舞 的 发 展 过 程 , 在汉代,俗乐舞被赋予同雅乐一样的地位,甚至一度 压过雅乐,这无疑是汉代民风开放 、社会繁荣稳定的 结果,俗乐舞在汉代这一鼎盛王朝的滋养下不断焕发 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

  [1]李小满 .论汉乐府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兼评《汉代乐 舞 百 戏 艺 术 研究》[J]. 出版广角,2019(08).

  [2]董晔 .论汉代俗乐舞风尚[J].北方论丛,2013(05).

  [3]袁禾 .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陈浩 .浅析汉代俗乐舞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8(08).

  [5]李 宏 斌 . 浅谈汉乐府的发展 [A].2019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 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573-578.

  [6][清]皮锡瑞,撰 .孝经郑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清]康有为,著 .新学伪经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北魏]杨炫之,著 .洛阳迦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宋]徐天麟,撰 .西漠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0][南 朝 宋 ]范 晔 撰 ,[唐 ]李 贤 等 注 . 后 汉 书 [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 19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202.html
本文标签: 乐府 ,汉代 ,俗乐舞 ,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