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析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 — 以苦情歌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6 14:34: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贵州麻山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当地人几乎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居住的苗族同胞中除了会唱诵《亚鲁王》史诗的东郎外,还有另外一批会唱诵古老曲调山歌的歌师 。由于青年一代迫于生计,大多外出务工,老一辈歌师又年事已高,这些曲调现在少有人演唱几乎失传 。本文通过艺术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分析贵州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为主,解析形成当地山歌音乐风格的成因,其中包含有麻山苗族的迁移历史、生存的地理环境、民族精神等 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现代记谱手法记录下当地世代流传的山歌曲调,并以苦情歌为例,对其旋律、节奏、润腔进行梳理和分析,引申出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麻山地区,苗族,山歌,历史

  一、苗族音乐发展简况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苗族祖 先主要聚 集地在黄河下游地区,“三苗”时期迁移至江汉平原, 后因战争逐渐向西部迁徙 。苗族文化随种族的迁移 遍布多个地区, 其中苗族音乐也以不同地域 的支系 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差异 。苗族在历史的 迁 徙与繁衍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也是基于此而 创造出反映民众生活的民歌 。

\

 
  目前国内外苗族同 胞以各地 不同的 苗族音乐 元 素改编创作而成的苗族歌曲非常多, 例如 《苗 岭飞 歌》《醉苗乡》《苗 家美》等传 唱发行的 苗族歌 曲 。远 在 国 外 的 苗 族 同 胞 也 有 运 用 苗 族 音 乐 素 材 演 唱 歌 曲 。而贵州麻山地区苗族民歌题材有情歌 、赞美歌 、 敬 酒 歌 、苦 情 歌 ( 诉 苦 歌 )、婚 嫁 歌 ( 迎 亲 歌 、接 亲 歌 )、劳 动 歌 等 种 类,是 麻 山 地 区 山 歌 的 代 表,表 现 形 式 灵 活 多 样,有 的 用 叙 事 的 形 式 朗 诵 、吟 唱,有 的 用道白的形式问答 。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解 到 苗 歌 的 演 唱 形 式 有 飞 歌 、情 歌 、古 歌 、盘 歌 等,曲 调 有 降 仙 歌 调 、哭 嫁 调 、工 夫 歌 调 等,苗 歌 的 演 唱 有 真假声分明的唱法 、轻声演唱法 、真声演唱法等演唱 技巧。

  二、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

  ( 一 )麻山地区地理环境分析

  贵州麻山地区名称的来源是黔西南 、黔南 、安顺 三个地区的结合部分,其名称属自然地理概念称谓 。 此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历史上为生存迁徙 来 此 居 住 的 苗 族 、汉 族 、布 依 族 等 人 民 在 此 耕 稼 而 食, 纺织而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繁衍生息,在岩溶山 中 耕 耘,家 家 户 户 都 种 有 苎 麻,是 苎 麻 盛 产 的 地 方 。 人们在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的活动过程中,都离不 开麻 。麻曾经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称 这一山区为麻山地区 。从民歌地理学的角度看,某种 音乐文化的生成 、发展和演变,与— 定的自然地 理环 境、生态环境关系紧密 。构成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是 水系、山脉、地形、气候和植被 。一般认为山是造成环 境封闭的主要原因, 而水往往是加速环境开放 和文 化传播的有利条件,就连气候也影响着文化色彩 。从 麻 山 地 区 的 情 况 看,虽 然 河 流 纵 横,但 是 不 宜 航 运; 而山脉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 麻山 属喀斯特地貌,此处皆为大山,在古代这里交通不便, 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生存环境 。这种 封闭的 地理环境却有利于当地苗族山歌保持其自身的原生性 。过去,麻山苗民最重要的精神娱乐方式就是以山 歌为媒,隔山相望,以歌带语、以歌传情 。

  (二)麻山地区音乐旋法与语言的关联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 虽然我们不能听懂所有地区的方言,但通过不同地区 的民歌就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为 什么说“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无国界”。 苗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支,麻山亚支系苗族通用苗语 为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麻山次方言又分为四个土 语群; 中部土语群为紫云东部和罗甸西部交界一带, 使用人数约十六万人 。北部土语分布于长顺南部 、罗 甸北部和惠水南部之间,使用人数约七万人 。西部土 语分布于紫云南部和罗甸西部之间, 使用人数 约三 万人 。南部土语分布于紫云东南面、望谟东面及东北 面和罗甸西南面之间,使用人数大约为两万人 。

  在无法听懂各土语区苗语的情况下, 从音乐的 旋律走向能感受到歌者要表达的情感, 这归结 于语 言的音调高低 。例如苦情歌是歌者为表达悲伤的 情 绪而唱,以叙述生活与情感苦难为主题 。在笔者记录 了演唱者的乐谱后不难发现其中语言的语调影响着 旋律的走向, 仔细分析后可凭借歌词音调的高 低来 判断所要表达的情绪 。旋律的走向是依据语言的语 速和长短 、音调高低来决定的,当语调低时音符会被 拖长,语调高时也会用到一字一音 。为了使苦情歌中 诉苦的情绪得以体现,几乎每句的尾音还会被拖长, 显得演唱时带有回忆和感叹 。 民间音乐大多没有 固 定的节奏,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型,民歌的节奏和节拍 分配按习惯会根据方言中的轻 、重音而分配,演唱者 的节奏几乎是即兴创作, 根据当地语言词语的重 音 位置分配音乐的重音。

  (三)山歌调式的应用与苗族迁移历史的渊源

  贵州麻山地区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 。根据现有 资料的推算,此地区苗族人口大概有二十三万之多 。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迁徙史, 苗族先民经历 了 较为沉重的苦难 。每次的大迁徙都和外部社会环境 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 从 现 有 的 资 料 来 看,麻 山 苗 族“亚 鲁 王 ”英 雄 史 诗 从 其传唱内容描述到: 苗族部落在两千多年前的 先秦 时期曾经生活在东方,在部族战争中,亚鲁王带领苗 人进行了悲壮惨烈的征战,失败后又艰难迁徙到云贵 高原 。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证明其民族的苦难与顽 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麻山苗族地区所传唱的 亚鲁 王史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此地苗族在英雄亚鲁王的 带领下经历过艰难险阻才得以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 生存下来 。首先,在麻山地区丧葬仪式上由东朗唱颂 再 现 当 年 (龙 心 之 战 )的 情 景,可 以 推 断 亚 鲁 王 在 与弟 兄 争 夺 宝 物 以 及 争 夺 盐 井 的 几 次 战 争 中 战 败 后, 带领族人途经四川进入贵州, 又被原住民驱逐出 贵 阳 、安 顺 、平 坝 等 富 饶 之 地,早 于 秦 汉 时 期 到 达 贵 州 贫瘠荒凉的麻山地区隐居。

  在我们分析了麻山地区苗族同胞的 迁移历史 后 便能得知为何此区域山歌调式多为四音列且以羽 调 式色彩感为主 。羽调式主音与调式的宫音形 成小三 度关系,属音和下属音各自发挥调式支撑的作用 。小 调式色彩感相对暗淡, 一般用于表现暗淡且忧 伤的 音乐,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虽然没有偏音, 但羽 、宫之间的小三度类似小调式中一级至 三级的 关系,所以也具有此暗淡效果 。苗族同胞由东方迁移 至麻山地区经历多次战争,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无 论对亲情对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叹, 这也是其音乐 以 羽调为主的原因 。另外有部分山歌也用商调式结构, 其色彩感虽不与羽调式色彩感完全相同, 但也 有悲 壮、铿锵之效果。

  (四)麻山苗族的精神民俗

  民俗往往起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文化外显的直 接表现 。其中包括劳动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 、日常生 活民俗、人生礼俗等 。民俗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 形成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英国的班恩 女 士 在《民 俗 学 手 册》中 大 致 是 把 民 俗 按 精 神 领 域 、 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法国的山狄夫在 《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即物质生活 、 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其中精神民俗对麻山苗族同胞 的音乐文化影响深远 。

  回 顾 麻 山 地 区 东 郎 唱 诵 的 史 诗《亚 鲁 王》,发 现 其 传 唱 的 是 西 部 方 言 区 苗 人 的 迁 徙 与 创 世 的 历 史, 史 诗 主 角 苗 人 首 领 亚 鲁 王 是 他 们 世 代 颂 扬 的 英 雄 。 由于崇拜至深而具有神性的亚鲁王, 不是高 高在上 的神灵,而是一位深谋远虑 、英勇豪迈 、开拓进取 、有 情有义又狡黠智慧的活生生的人 。为此,千百年来才 会与代代苗人息息相通, 在东郎的吟唱中有血 有肉 地“活”在他们中间 。其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个古老 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 见证了中华民族 在上 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 。亚鲁王及其相关古 歌 在 川 黔 滇 方 言 区 苗 族 中 均 有 传 承, 有 的 以 故 事 、神 话 、传 说 等 形 式,有 的 以 歌 唱 形 式,还 有 的 为 祭 祖 仪 式场域的诵唱 。 目前所发现的麻山苗族“亚鲁王”古 歌的演唱是在丧葬仪式中,丧葬仪式对于川黔滇方言 区苗族最为重要,其仪式关系到亡魂灵魂的归属 。苗 人认为一个人死后,其灵魂必须回归祖居地,即东方 的故土。

  我们从川黔滇方言区苗族的历史和 迁徙古歌 中 发现,苗人对东方故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居住 地,认为只 是一时之 机,而他 们 的 家 园 是 在 东方水乡的平坝,那里不仅有富足的生活,而且为祖 先居住地 。至于其东方故土的位置,我们认为,不可 能每一支系的故土都是相同的, 苗人在远古时期 肯 定是一个较大的南方古老民族, 不可能分布范围极 其狭小,但从其所描述的生态环境,至少可以推测其 在南方范围之内,为山地坝区。

  三、麻山地区山歌中“润腔”的使用实意

  ( 一 )中国民歌独有的“韵味”

  在 声 乐 演 唱 中 西 方 音 乐 采 取 的 是“直 音 ”方 式, 而中国的音乐除了这些“直音”外还有许多“腔音”的 存在 。所以西方的唱名体系是很难唱出“中国韵味” 的 。这里笔者说的“中国韵味”是特指中国民族音乐 旋律中的“润腔”。“润腔”是中国几千年来民族音乐 演唱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也可以说它是演唱民 族音 乐时为加深情感表达 、突出地域风格的一味 “黏稠 剂”,但“润腔”一词在 1963 年才出现 。著名音乐理论 家 于 会 泳 先 生 认 为:中 国 民 族 音 乐 中 的“神 韵 ”是 难 以 捉 摸 的,用 润 腔 把 这 些“神 韵 ”的 基 本 音 乐 要 素 谱 面呈现是把所谓的风格做了规范、系统化的处理 。

  (二)麻山地区山歌中“润腔”的实用意义

  声 乐 是 人 类 音 乐 中 最 直 接 的 一 种 感 情 表 达 方 式,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声乐建立在语言音调 的基础上,歌词中字的音调是通过音律呈现出来的 。 民 歌 演 唱 中 具 有 代 表 性“润 腔 ”的 实 用 意 义:其 一 是 修正唱词发音的准确性; 在麻山地区的几个语 言分 布区,各地区有不同的发音特色 。字调起到辨别意义 的作用, 有时相同的音节, 字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 。 在 演 唱 中 想 要 正 确 地 表 达 清 楚 发 音 声 调 的 高 低 关 系,就需要通过音高的润饰来唱正字调 。在此基础上 通过调节音色 、力度 、节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现歌曲 所表达的情感 。其二是突出地域性音乐的风格;演唱 歌曲时直接发声的是人体本身, 声带的振动方式 、共 鸣部位的变化、呼吸的深浅转换等方面都会对音色产 生一定影响 。不同地域的演唱方式无论是节奏、发音 等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当这些特点融合到歌曲 中也 就突出了歌曲的地域性特色 。其三是具有加深情 感 表达的作用;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在众多艺 术种类中音乐更擅长传情达意, 如果音乐只有 音而 没有“情”和“味”,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在民族音乐中 润腔的应用便是强化了音乐传情达意的这一长处 。

  (三)麻山苗族民歌的润腔手法

  麻山苗族民歌曲调低沉与高亢交错,喜调、哀调 、 平调都有囊括, 单声部与多声部相配合,同一种类的 歌曲在不同的乡或村往往有好几个调, 句式和篇 幅 长短不一,有独唱 、合唱 、对唱等演唱方式,是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民歌在形腔上注重 润腔 的运用,即运用各种技巧来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情感, 各 地 区 歌 曲 由 于 润 腔 的 不 同 , 所 表 现 的 音 乐 特 点 也 各有特色,音乐性既有共性又能体现出差异性 。

  力度方面润腔 。力度润腔是指在演唱 中通过具 体小节奏型重 音的分配对比 、乐句与乐句中强弱对 比、乐段与乐段中强弱对比来产生的一种润腔方式 。

  音色方面润腔 。乐音的四大要素中就 包含了音 色,说明音色 是区分音乐色彩的关键方面 。音色型润 腔是指通过声音不同的色彩变化对音乐旋律 形成装 饰 性 作 用,例 如 声 乐 演 唱 中 美 声 唱 法 、民 族 唱 法 、流 行 唱 法 等 由 于 发 音 方 式 的 差 异 而 形 成 了 不 同 风 格 。 其中音色型润腔 的演唱方法有改变发声位置 、改变 演唱口型、运用特殊演唱技巧等方式 。音色型润腔在 加强旋律情感表达, 制造不同主题音乐的美感 方面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旋律方面润腔 。这种润腔方式在于运 用各种滑 音、波音 、倚音 、颤音等对旋律的主干音进行装饰,这 也是民族音乐中最广泛使用的润腔方式 。这些装饰 的出现使得民族音乐旋律的曲线型布局更贴切 。 在 这些曲谱中多处有旋律性润腔体现,以倚音 、波音的 装饰最为突出。

\

 
  四、麻山地区苗族苦情歌谱例分析

  ( 一 )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村苦情歌

  谱例 1

\

 
  谱例 1 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 紫 云县宗 地镇大 地坝村《苦情歌 1》谱例,歌词大意为从古到今战争不 断,如今苗族同胞有了好生活,要懂得珍惜 。全曲出 现了 C、bE、F、G 四个音,歌曲具有降 E 宫系统 c 羽调 式特点,但旋律中只体现了四个音的四音列 。开始处 带有回忆和诉苦意味, 演唱时歌师杨云妹显得 情绪 低沉,多次哽咽 。这首歌曲的旋律音与音之间无大跳 音程的出现,以二度或三度音程作为连接 。曲中多处 使用了单倚音和复倚音作为旋律润腔装饰, 其 中也 反复使用相同的音乐动机,以加花形式展开,增加了 旋律的丰富性,再配合上古朴的曲风,让这首曲子显 得意味深长。

  谱例 1 节奏分析: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 村《苦情 歌 1》为稍慢的 4/4 拍 。开始句带有回忆性质,速度偏 慢, 从第 6 小节开始速度适当加快加密伴随音型 的 加花, 当歌词述说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时速度有稍快 的浮动,这样的演唱律动对情绪有推动的作用,体现 了苗 族人民 对美好 生 活 的 赞 美 和 向 往 。在 12 和 13 小节处节奏逐渐变为缓慢,又回到了开始的节奏,并 与第一句形成了节奏上的呼应 。 曲中每句的句尾拖 音较长,具有速度型润腔的作用 。并采用一字一音的 唱法突出了音乐旋律的重要性。

  (二)紫云县宗地镇火石关村苦情歌

  谱例 2

\

 
  谱例 2 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 紫 云县宗 地镇火 石 关村杨小 冬演唱《苦情歌 3》中 出 现 五 个 音 分 别 为 D、E、#F、A、B 。从旋律进行的调性来看属于 D 宫系统 b 羽五声调式,徵音 A 在曲中只出 现过一 次,整首旋 律一直围绕羽 、宫 、角三个音重复 。旋律中每小句的分句处用固定音型作为结束标志, 每段 用固定音型作为结束标志 。其中多处用上波音形成旋律润腔装饰, 加深了演唱者的情 感 的表达。

  谱例 2 节奏分析: 紫云县宗地镇 火石关 村杨小 冬 演 唱 的《苦 情 歌 3》谱 例 是 3/4 拍 转 4/4 拍 记 谱 , 前 部分 3/4 拍时中速偏慢,转 4/4 拍后稍有提速 。整体 多由八分音符平稳进行,每遇句尾长音时自由延长, 具有速度型润腔装饰作用 。演唱句与句之间气口分 明,带有叹息感,凄凉的曲风体现出演唱者无法改变 现实的无奈心情。

  (三)望谟县乐旺镇乐旺村苦情歌

  谱例 3

\

 
  谱例 3 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 望 谟县乐 旺镇乐 旺村女声演唱的曲调是完整的 bE 宫五声调式, 谱例 为节选段, 此谱例的旋律用作演唱情歌和生 活苦情歌。歌曲中的音符有 bE、F、G、bB、C。演唱内容几乎涵 盖了望谟县当地麻山苗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 当地 演唱歌曲时一般由两名女性同声部演唱,旋律优美 、 徐缓,并带有一些伤感之意 。旋律发展相对规整分为 上 、下 句 结 构 。上 句 落 音 在 商 音 f,下 句 落 音 在 宫 音 bE,整首歌曲 音与音 之间跨度 小,二度和 三度进行 较 多,跟麻山其他地区曲调相比显得旋律平顺 。

  谱例 3 节奏分析: 望谟县乐旺镇 乐旺村 女声演 唱 曲调是 2/4 拍 记谱,演 唱一字一 音,节 奏 规 整,中 速 偏慢 。第一乐句起唱时慢速,第二乐句从第七小节开 始音乐律动性渐渐增加且稍有提速, 歌曲结尾 句速 度稍慢,与第一句的速度形成首尾呼应。

  五、结语

  麻山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世代相传, 使 得此地蕴 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音乐更是此地区苗族文 明与 精神层面的反映 。虽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 环境 的影响, 使得当地歌曲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曲调的 原 生性, 但是种种原因又导致麻山地区山歌在 传承方 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基于此,如何让古老的苗族歌 曲曲调今后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当下需要 考虑的 问题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苗族人民的 个人 行为, 同时也是需要社会集体的力量来充分尊重和 关注,希望在当今民族文化多元化 、各民族文化充分 交融以及国内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政府能 利用 大数据作为契机, 对地方文化有目的性地进行传承 保护,同时也可利用大数据将其进行推送式宣传,让 广大群众了解当地音乐, 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 遗 产的大背景之下让其民族文化得以发展, 只有保护 传承好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参考文献:

  [1]王洛宾 . 民歌的记谱与加工[J].人民音乐,1995(01).

  [2]王维著 .浅析民歌传承的原因及当 下 困 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3(03).

  [3]麦永雄 .苗族英雄史诗的现代探索-评蔡熙新著亚鲁王的文学 人类学研究[J]. 中国图书评论,2019(02).

  [4]张恒 .亚鲁王活化石再现生机[J]. 当代贵州,2019(02).

  [5]蔡熙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亚鲁王 笙 鼓 文 化[J]. 中 华 文 化 论 坛 , 2015(10).

  [6]向 耀 莉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贵州苗族 仪 式 音 乐 探 究 [J].贵 州 民 族研究,2014(08).

  [7]刘芳.人类学苗族研究百年脉络简溯[J].广西民族研究,2008(01).

  [8]刘 芳 . 古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苗族情歌研究 [J]. 民 族 艺 术 研 究 , 2018(06).

  [9]张 应 华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与研究 [D]. 北 京 :中 国音乐学院,2012 年 .

  [10]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11]黄汉华 .音乐互文性之问题探讨[J].音乐研究,2007(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1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