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传统筝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对其历史溯源的考释, 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筝具有的本质属性与构造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乐器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音乐应用基础。另外,通过对传统筝交流传播的了解,对其形制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整个传统筝族体系的共性和每种乐器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加深对乐器发展史和乐器文化史的深入了解,也为我国当代古筝乐器以及古筝音乐的改良、发展和保存提供一些借鉴历史和跨文化借鉴。
关键词: 传统筝;历史溯源;文化属性
筝被认为有着 3000 年的历史, 是华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筝在近几十年逐步被大家所熟知, 如此流行的一件乐器, 引起了诸多阶层的关注。大众阶层听古筝曲、学古筝; 演奏阶层表演古筝、学习古筝理论,引导大众阶层的欣赏,也有不少演奏者、演奏家研究古筝理论;而研究阶层透析古筝的前世今生, 不仅对横向发展的古筝做出了一系列的评论与研讨,还对古筝的起源、古筝的历史发展及古筝的发展方向等做出了探究。通过整理所搜集的文章发现, 古筝起源说法繁多,各种说法都有其“支持者”,可囿于文献与出土文物缺失必要的对照,还未能定论下来。
一、传统筝乐器的历史溯源
传统筝的起源涉及较多内容,总体来说探讨是集中于由来之谜、起源地点之谜、起源时间之谜等。这些谜团至今未能解开,诸多说法各有其依据。关于分瑟为筝说、蒙恬造筝说、西方传筝说如今已被完全否定,在此不赘述。现基于学者的多方考察论证,将传统筝的起源总结为筝之名、筝之源地、筝起源时间及筝之由来这四个方面。传统筝之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从“筝”字字音上, “筝筝”,即弹奏筝时所发出的声响效果。观点多是来源于东汉刘熙《释名》中对筝字的解释: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瑟亦有此一说, “瑟, 施弦张之瑟瑟然。”[1] 第二种是从
“筝”字字形上, 又有两种说法: 一, “筝”字分为上下结构,上为“竹”,下为“争”。争字即是上文所说的分瑟为筝说的诱因, 一些人认为筝是件竹制乐器,由两人争抢一个瑟而得,这种说法太不合情理, 屡屡被后人否定掉。二, 《秦筝源流新证》中提出筝从竹, 秦篆中“‘争’就是用两手‘引’或者‘曳’一器物的代称、符号……‘筝’是因为这个乐器发音似‘争’的声响而得名。因此 , 双手鼓一竹制乐器发‘争’音 , 便取名 ‘筝’” [2] 。
传统筝之源地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 起源 于秦,依据是《史记·谏逐客书》、诗歌文学等 作品中的“秦筝”、“秦声”、“西音”等意象 及蒙恬造筝说的附会。此类说法多为秦地区研究 者所占有, 如魏军的三篇文章都是在巩固筝出于 秦, 魏文坚持的观点是筝由中原早期原始的弦乐 器“争”演变而来,而在初期的完善过程中,秦 人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这件乐器就叫做秦筝。 第二种,起源于南方百越之地。这种说法的依据 是出土文物:绍兴 306 号战国越墓和贵溪崖墓中 出土的类似于筝的乐器, 它的出现无疑撼动了长 期以来诸学者的秦筝说。
传统筝之由来众说纷纭。筝源于筑说,认为 打击乐器应产生在弹拨乐器之前, 筝筑都是竹字 头,文献记载多将筝从属与筑。将古筝与雅托噶 放在“传统筝族”乐曲中去,则会发现一个有意 思的现象: 雅托噶自古保留着敲击琴弦作为乐音 演奏和歌唱伴奏的方式。而“击筑”正是于此一 致,虽然还未有更多有力的证据支撑,但笔者更 倾向于该方面的延伸探究。也有认为传统筝源于 简单的弦乐器,源于“琴”,认为琴最初是弦乐 器的统称;此外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筝瑟是“同器 异名”,认为筝筑属同源,筝瑟是并存的且筝吸 收了瑟的形制。
另外,民族融合和区域交流也带来了传统筝 的发展,雅托噶的起源较之古筝的起源更为神 秘。今内蒙古的雅托噶,可以视为是古筝的一个 分支,根据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 “谨按 : 《礼·乐记》: ‘筝五弦, 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 不知谁所改作也。”[3] 而伽 倻琴的起源据记载是与朝鲜半岛部落联 盟相关。《三国史记》记载: “伽倻琴, 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罗古记云:伽 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 [4] 这 则记载看似明确可信,其实不然。《韩 国音乐史(增补本) 》中通过证实《三 国志》: “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 曲”中的弦乐器就是伽倻琴。这从侧面 揭露三国史记中记载的不实。其二,伽 倻国在 562 年已经灭亡,不可能仿制唐 代的乐器,有相关出土长颈壶和泥人为 反驳的证据。
筝的起源未定的重要原因在于:第 一,二重证据法所需的证据不足。文献 记载的未有出土文物的佐证,出土乐器 无可靠记载, 两者不重叠反而发生交错, 仅凭其中之一来判定这一乐器是否存 在,是不科学的方法。文献资料多有夸 张不实之处,文物资料多难界定具体时 间。所以贵溪墓中的十三弦筝还未得到 很好地解释。第二,文献中所提及的有 关筝的论述不知从何而来,如筝似筑、 似瑟等句,不知是何等相似。有些存在 互相抄袭、传抄错误之嫌,且所采用之 文献成书年代亦有悬疑。如礼记中有关 筝的记载, “筝、五弦筑身也。”是何 时的形制?
二、传统筝族乐器的交流传播
自八世纪至今这一千多年间,筝族乐器在不同的地域、国度里几经沉浮, 在低糜期改革改良、在鼎盛时期发扬传 播。中国古筝经历了由十二、十三弦至 十六弦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确立了 21 弦 筝。中国内蒙古地区的雅托噶也经历了 十弦、十二弦时期, 于 20 世纪下半叶改 良为十六弦、十九弦。韩国的伽倻琴扔 保持着十二弦的传统形制,另增有十五 弦伽倻琴,二十五弦现代伽倻琴等。日 本筝也保持着唐筝的基本面貌,有十三 弦,近代又有十七弦低音筝、二十一弦 筝、二十五弦筝等。
中国古筝目前的流行形制比较单 一, 除特殊场合之外都使用二十弦一筝, 特殊场合包括古老的乐器合奏遗存及新 筝展示等。尽管 20 世纪中叶以来, 出现 了不少改良筝, 如品式截弦变调筝、踏板 转调筝等,这些筝的改良都在于实现筝 的快速转调,但均因乐器笨重、演奏困 难而无法传播开来,普及筝仍是处于舍 我其谁的地位。1985 年开始,娜仁格日 勒改革雅托噶并在 19 弦雅托噶上定型; 为了不同的演奏目的和演奏追求,韩国 现今使用多种形制的伽倻琴;乐筝即是 东传日本后的唐筝, 在雅乐中使用至今。 筑紫筝是流传于筑紫地区的寺庙与民间 用筝, 只在僧侣、武士或医师之间传承, 不许女子和盲人演奏,正是因为这样, 才使其成为独特的一种筝。
根据以上脉络的梳理、根据现有文 献和出土文物的相互印证,传统筝于一 处起源后, 经过传播, 在不同的文化区域 发展,逐渐形成了东亚圈传统筝族乐器 的形成。传统筝在历史的发展中应是先 后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蒙古国,历 经异域的文化与传统洗礼演变成了伽倻 琴、日本筝和雅托噶。经历了近代的乐器 改良之后,东亚传统筝族体系迎来了新 的发展。传统筝在东亚所做的一系列改 变都是为着更好的表达音乐、抒发自己 的情感,“探析其传承和传播情况, 在什 么样的场合下由谁而弹,起着什么样的 功能,并认识和理解其在社会、政治和 礼俗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和整体意义。”[5]
传统筝在东亚日益完善,其显性构 造也影响着一些隐性构造。佩戴义甲的 三件乐器又依据功能性分为代指作用的古筝义甲和雅托噶义甲,作为弹拨工具 的日本筝义甲。根据功能性的不同, 所奏 出的音乐有着不同,此外,功能性相异 的义甲也有着相同的演奏技法如摇指、 勾、抹等。伽倻琴于日本筝仍使用井间 谱系统,节奏相对即兴、自由,富有变 化。传统筝显性构造、隐性构造中的各 方面都顺从了音乐的发展而进行了改变 或者调整,从而更好地变现音乐,为音 乐服务,与音乐密不可分。
结语
传统筝的起源问题,在近几十年来 已被大量的文章以及观点丰富起来,也 在诸多论断与辨析、总结和梳理中逐渐 清晰。按其大的轨迹来看,筝是吸收了 筑与瑟的优点而成的一种乐器,既然这 些精华都存在于了一种乐器之中,那么 筑、瑟这两种简单的弦乐器就完全有理 由退出历史舞台了,蒙古族乐器雅托噶 自古也保留着敲击琴弦作为乐音演奏和 歌唱伴奏的方式,与“击筑”一致,关 于雅托噶汉文资料甚少,其继承了筑演 奏方式这一观点只能做一大胆的猜测, 不能定论。而东传的传统筝乐器,伽倻 琴在史料与实物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同 筝的起源地之说出现了同样的障碍,目 前只能依靠后人的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来 进一步的挖掘,接近真实。
参考文献:
[1][ 汉 ] 刘熙 . 释名 [M]. 北京 : 中华 书局出版社 ,1985:106.
[2] 魏军 . 秦筝源流新证 [J]. 交响 ,1986(01):39-40.
[3][ 汉 ] 应劭 . 风俗通义 [M]. 北京 :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157.
[4] 朝鲜史学会 . 三国史记 [M]. 近泽 书店 , 昭和 3 年 (1928 年 ):339.
[5] 冯晨晨 . 明代筝乐传承与传播研 究 [J]. 中国音乐,2018(05):70-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