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本土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为中国舞蹈形象“和而不同”的最佳代表。在国家提倡以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本体特性、文化内蕴、功能价值,得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式、内容、特性、功能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等要求互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具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开展素质教育的优势。而高校艺术社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空间,本文对该类民族舞蹈社团建设提出了坚守素质教育理念、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发挥第二课堂价值、完善高校文化传承职能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社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民族舞蹈社团
中国民族民间舞,宏观上为我国56个民族舞蹈的统称,包括国内、国外等各时空维度中生存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形态;微观上为学院派、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专指经专业舞蹈工作者从原生民间舞蹈中选择、提炼、整理、加工后的表演艺术形式。前者包含了后者,两者呈源与流的关系,本文所指“中国民族民间舞”为前者概念。在国家提倡以素质教育平衡应试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成为了在高校艺术社团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途径。笔者曾在上海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舞蹈团有过3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经历,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再认识”,总结出了如下几点个人思考。
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美”的教育
中国民族民间舞有大美而不言,既具有舞蹈艺术门类共通的身体美、动态美,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美、“美美异和”之美,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益于学生建构正确的审美观。笔者曾在教学中遇到过某一民族学生只接受本民族舞蹈的学习,排斥其他民族舞蹈学习的现象。这说明该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与热爱,但在审美观的建构上仍需得到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帮助学生从“美己拒人”“美己远人”向“美己近人”“美己美人”的审美观发展,最终达到“美美异和”的审美境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美美异和”之美还包含了审“丑”的内涵。在舞蹈形成之初,一些舞蹈语汇源于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忠实模仿,后由于生存或表演的需要逐渐演变成为某种既定风格,其中就包括丑角的舞蹈形象与诙谐夸张的舞蹈动作。如东北秧歌中的老?,山东海阳秧歌中的丑婆与傻小子;赣南采茶中的“矮子步”,纳孜尔库姆中的“鸭子走路”等。在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时,“美美异和”的审美观提示了学生不能片面地理解“丑”,应透过“丑”的外表发现“真、善、美”的本质;提示了教师不能以“这个动作不美”进行教学评价,应尊重不同学生动作形式潜在的独特思维逻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需鼓励多样之美,正如吕艺生教授所言:“专业舞蹈规范的动作是一种美,但那不是唯一的美,它只是一种修饰的、职业化了的美。”所以,舞蹈教师要跳出固化的、所谓的职业舞蹈艺术评价标准,让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美”体现为一种鲜活的创造,而非机械的复制。
综上,舞团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得到了审美上的初步教育,使其逐渐获得了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修正了已有的美、丑认知观,打破了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审美壁垒,树立了“美美异合”的审美观—这是帮助学生通向艺术欣赏自由之路与建构社会艺术公共自由环境的重要因素。
二、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优势分析
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素质教育,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
不少美学家认为舞蹈是人类一切艺术之母,科林伍德还说舞蹈是人类一切语言之母。北师大原校长、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进一步发挥说,如果说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那么按此逻辑我们还可以认为舞蹈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母。舞蹈在社会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直至素质教育舞蹈的提出,人们才认识到“借舞蹈而教育”或“透过舞蹈的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具有内容、形式、特性、功能等优势。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内容、形式、特性与素质教育要求互通
1.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式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群众性、共享性。它不像中国古典舞讲求虚拟性与抽象意味,也不像西方芭蕾舞有着开、绷、直、立的反人体自然规律要求,其表现形式简约质朴、自由生动。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式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形成了互通关系。中国民族民间舞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笔者在高校舞蹈艺术社团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时,主要遵循了量力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基础性教学角度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风格性的动作元素,根据舞团学生的身心接受程度,将已有动作材料转化为适用于全体学生的教学素材。如此,学生不会因动作的难易程度而丧失学习兴趣,还为学习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预留了学习空间。
2.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内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艺术自律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环境影响下的产物。该舞种体现出了多艺术门类内容互渗、多学科知识相融的综合艺术特点,如舞武结合、舞戏结合、舞乐结合,以及舞蹈与文学、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交叉影响的表现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视角。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可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利于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产生学习内容上的共鸣。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内容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形成了互通关系。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复杂的知识综合体,所以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行课能力,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散落的知识凝结为一堂生动有趣的舞蹈课,发挥舞蹈美育的中介功能,联通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全面发展。
3.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培养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即兴性较强,除部分存在于宗教、祭祀等仪式中的舞蹈形式外,人们可在欢迎亲友、庆祝丰收、敬拜天地等时刻中随时、随地、随情而舞。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即兴性有利于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同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要求形成了互通关系。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应在教学中延续舞种的即兴特质,如笔者在高校舞蹈艺术社团教授维吾尔族舞蹈时(学生已基本掌握该民族舞蹈的风格性动作),延续了新疆地区人民在婚礼上即兴对舞的传统习俗,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又如在“即兴游戏”的教学环节中,设定不同人物、情节、情境并制作成抽签条,以击鼓传花的形式随机选择学生进行抽签内容的即兴表演,随即兴训练频率的增加,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也随着身体语言的生发得到了训练、发展。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功能与素质教育要求互通
1.发挥中国民族民间舞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生存技能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不是刻板的说教式教育,其以“身心合一”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如哈萨克族的擀毡舞、挤奶舞、剪毛舞;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撒种、种苞谷、打粑粑等生活动作;畲族的猎步舞与栽竹舞等,均是人民生产劳动生活的艺术再现,具有生存技能教育意义。又如苗族的大迁徙舞记录了祖先迁徙的历史进程;朝鲜族的乞粒舞反映了以米粒代替货币换取商品的历史;云南蒙古族的跳乐体现了元代蒙古士兵驻扎云南且与当地彝族女子通婚的历史等,这均是对历史文化的身体记录,具有教育意义。再如蒙古族舞蹈体现了对马的崇拜;傣族舞蹈体现了对孔雀的崇拜;汉族山东海阳大秧歌“三进三出”与“三拜九叩”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通过解读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教育学生与自热和谐相处,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功能同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形成了互通关系。
2.发挥中国民族民间舞非语言文字形式的社交功能
中国民族民间舞不属于以文字、符号、图画记录在某一物质载体上的语言文字形式,是一种以身体为载体传情达意的非语言文字形式,具有真诚、直接、生动的特点,身体语言的共通性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往。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对舞、圈舞、集体舞等表现形式帮助各民族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如笔者在教授藏族舞蹈时选择了“果谐”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们手手相连围圆,沿顺时针方向做行走、踏地、撩腿等下肢动作,以肢体接触打破学生间的陌生氛围;在教授蒙古族舞蹈时,让学生们席地围坐,模拟在蒙古包内举办酒宴的情景,做敬酒、硬肩、笑肩等上肢动作,增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在编排维吾尔族盘子舞群舞作品时,以围腰手、扶胸式、脱帽式为上身主要舞姿,以横垫步、三步一抬为脚下主要步伐,动作编排运用了对称、重复的方法,节奏上偶有“卡农”的变化处理,提出了动作整齐、队形统一、道具一致、节奏相符的要求,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协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精神。以上中国民族民间舞所体现的社交功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发挥中国民族民间舞健人身心的娱乐功能
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娱神、娱人、自娱等娱乐功能,如维吾尔族在聚会时跳“麦西莱甫”,朝鲜族在农闲时跳的“农乐舞”,汉族在岁时节庆中跳傩舞、玩花灯、扭秧歌等。高校作为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重要场所,看似与娱乐划清了界限,实则需要娱乐来平衡学习与生活、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等关系。在教学中发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娱乐功能,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身体健康层面,不同民族、地域舞蹈对学生身体各关节、肌肉群的训练侧重不同,如蒙古族舞蹈侧重肩部训练、藏族舞蹈侧重膝部训练、安徽花鼓灯侧重下肢训练等,综合锻炼了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控制力、耐力等,帮助学生形成优美的体态与健康的身体机能;在心理健康层面,各民族、地域舞蹈配有风格各异的服饰、音乐、道具,综合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帮助其在舞动中释放内心情感,放松与愉悦精神。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应积极挖掘具有娱乐精神的动作形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普通高校民族舞蹈社团建设思考
(一)坚守非职业化的素质教育理念
以舞育人不是理想化的教育空想,也并非是让学生“弱才智”,反之,可以促进学生向“强才智”且“强素质”发展。普通高校民族舞蹈社团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途径,教师应坚守非职业化的教学方向,深挖舞种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用进行育人。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效果既具有即时性又具有延时性,它并非能快速显现学生“成才”的卓效,是一项“不计成败”的教学活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需保持耐心,为学生留出发展的空间。在普遍盛行流行文化的年轻一代中,对比报名参加民族舞蹈社团的学生人数,更多学生倾向加入街舞、爵士舞、女团舞等流行舞蹈社团,这一现象值得教育者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应对传统舞蹈艺术教学充满自信,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审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用于高校民族舞蹈社团的素质教育工作中,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舞蹈社团。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延展教学空间
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民族舞蹈社团的教学工作需与时偕行,“口传身授”的线下教学方式应得到补充与创新。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高校均在线上开展教学工作,为维持民族舞蹈团教学的正常运行,笔者借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授课内容提前录制并剪辑,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将作业上传到“钉钉”平台,后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与集体性的教学交流活动。线上教学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方便舞蹈文化及理论知识的教学;“弊”在于学生易受场地、网络、设备条件等限制,削弱了舞蹈在场的真实性、参与性、互动性与享受性。笔者认为,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教师应以口传身授法为本(舞蹈的具身性要求),以混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任务驱动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区别于专业舞蹈院校教学的方式方法且不为学生增加学业负担,坚定其主体地位并延展教学的空间维度。
(三)搭建实践平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价值
高校艺术社团是构成高校育人体系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是发挥第二课堂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民族舞蹈社团为学生搭建了通往实践之路的桥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且培养学生的多方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未来性要求形成了互通关系。笔者曾带领舞团学生走进剧场进行舞剧欣赏活动,也让学生们参加了学校“民族文化日”、毕业晚会、迎新生晚会等舞台演出活动。学生通过观摩他人与自身实践,学习到了平时在课堂中不曾涉及的直接经验与综合知识,也收获了自信与成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艺术社团建设的精神引领,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与稳定的资金支持,如舞台展演活动、学习交流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校与校、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促进人才的复合型发展,帮助其提升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同时,这样的举措也保证了“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促文化发展与传播
一所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高校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场所之一,在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民族舞蹈社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社团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具有文化性、传统性、民族性的优势,若想发挥该社团最大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需要实现两个身份的转变:第一,实现由“普通舞蹈艺术社团”向“民族文化传承社团”的身份转变。第二,实现由“普通高校学生身份”向“民族文化继承人”的身份转变。同时,民族舞蹈团可发挥教育、广播电视编导、旅游等专业学生的特长,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以具有文化符号性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传播内容,有计划、有规模地传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校特色舞蹈艺术社团品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继承与发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教育强国的需要—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舞蹈代表,以人民普遍接受与喜爱的形式参与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民生活与国家建设之中,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加入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与实践当中。
“舞以新民”是高校艺术社团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达到更新学生“心智”的目标;“舞以为人”是高校艺术社团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服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旨归。实现“舞以新民”与“舞以为人”的素质教育目标需要舞蹈教师深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内涵,以其“美美异合”的美学特征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审美观;以“群众舞蹈”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以“动态文化”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舞种的即兴基因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以教育、社交、娱乐等功能完善学生身心发展。同时,高校民族舞蹈社团要以坚定的素质教育理念、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带动社团建设,助力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可强人才智、强人素质,除专业舞蹈艺术院校外,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艺术社团开展素质教育的优势亟待各级各类高校关注。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艺术公赏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22.
[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03):1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法核心理念[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6(01):74.
[4]“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5.
[5]吕艺生.舞蹈人类学读书笔记[J].文化艺术研究,2020(03):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