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一顺边”动律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11:49: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在文化高度交流中产生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民族中,藏族 、傣族和苗族的民间舞蹈中都存在着“一 顺边”的舞蹈动律,由于三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全然不同,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呈现出来的“一 顺边”动律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关键词:藏族,苗族,傣族,一顺边

  本文从藏族 、傣族 、苗族三个民族出发,以具体 的民间舞蹈实际应用和民间舞蹈作品为例,对比分析 三个民族在各自民间舞蹈中所呈现出不同的 “ 一顺 边”风格特征,并以“一顺边”动律的应用为典型,探 索出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对原生素材的应用取舍 。

  一、“一顺边”动律的文化内涵

  资华筠等认为因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 的,舞蹈作为人类的行为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 、 发展和传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和 制约 。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性格、风土人情等 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而我国少 数民族的舞蹈中大多数舞姿动作造型都可追溯到本 民族的生活习惯,因此要研究藏族 、苗族和傣族这三 个少数民族舞蹈中“一顺边”动律的成因,少不了要 对其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

\
 

  ( 一 )高原环境与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藏族“一顺边”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它常年被冰雪覆 盖,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氧气稀薄 。身着厚重藏袍 的藏族先民们在这样高压缺氧的环境中劳作时,需 要弯腰前倾,从而达到降低重心的目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同手同脚来攀爬陡坡,以及迈过及膝的积雪,自然而然形成了弯腰前倾的“一顺边”动律 。②

  在藏族的宗教文化发展史上, 苯教是藏族人民最初选择的信仰 。佛教在与苯教长达数百年的斗争之中,不断吸收苯教的仪式与规范,但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发展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传佛教 。佛教羌姆有固定的仪式和流程,其中舞蹈动作变化多样,在主要动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顺边”动律尤为明显 。如藏传佛教的藏区羌姆中,刚开始舞者围成圆形,沿逆时针方向缓缓前进,双手执法器,右手右脚同时抬起并伴随单腿跳,随即换左手左脚抬起单腿跳,同时顺时针自转一周,重复数次之后,头戴鬼神面具的舞者登场,或一手执弓另一手执矢,或手执黑缨长枪,或手执短剑等等,但无论手执何种法器,都始终贯穿左手打开举过头顶,同时左脚后跟向左点出的动作,反面同样 。类似体现出“一顺边”动律的动作在藏族宗教仪式中数不胜数,这也对于如今藏族“一顺边”动律的发展和定型有着极大的影响 。

  (二)山地环境与祖先崇拜影响下的苗族“一顺边”

  据有关记载, 苗族先民五千年前便活跃在中原地区,可见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少数民族 。现在 的苗族人民大多生活在云贵高原地区 。 由于地处高 原,苗族先民们需要常年行走在山势险峻 、环山而建 的螺旋式山路上,有时需要背负着沉重的木材 、生活 用品等,双手不得解放而长期置于木篓的背带上,导 致躯干只能随着下身的行进方向而转动, 并且山路 非常狭窄,行走的人常需要侧过身子,同手同脚行进 来避让对面来的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身体向斜前 方倾斜的回旋式“一顺边”动律 。苗族也同藏族一样, 其 在 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形 成 了 本 民 族 的 原 始 信 仰——“万物有灵”。 从这一信仰中又发展出了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等 。如从苗族鼓舞中,我 们便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对于祖先的崇拜。

  苗族鼓舞种类纷繁多样, 有拦门鼓舞 、猴儿鼓 舞、双人鼓舞、团圆鼓舞、迎宾鼓等等 。边鼓边舞对动 作局限性较高,因为表演者不能离开鼓面前的区域, 并且至少需要一 只手去击打鼓面, 这时转圈的动作 就极大地丰富了苗族鼓舞的观赏性 。鼓舞表演过程 中常常出现“一顺边”的动作,如面对鼓面,右手持鼓 棒抬起同时右脚踢步,右手落下击打鼓面,同时右脚 落在左脚前,顺势旋转一 圈;又如面对鼓面,左臂从 体侧抡起,左手鼓棒自下而上击打鼓面,并从头顶划 圆到身后,同时左脚向后方迈步,形成左侧面身体对 着观众的姿态,紧接着右手右脚做同样的动作,重复 数次再接别的动作。

  (三)临水环境与小乘佛教影响下的傣族“一顺边”

  中国境内的傣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云南地区,自 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水源充足,造就了傣族人民 平安喜乐 、平易近人的民族性格和自然淳朴的民风 。 生活中傣族先民有时在山路坡地上背水行走, 脚向 前迈,重心便会随之偏移,只有上身立刻调整向同侧 偏去,形成同手同脚的体态,才能保证重心稳定,背 上的水不至于洒出,这便促进了傣族舞蹈“一顺边” 动律的形成 。同样是负重行走,但与苗族不同的是云 南地势较为平坦,没有迂回的山路,因此形成了不同 的“一顺边”动律。

  傣族人民是小乘佛教的忠实信仰者, 这些傣族 人民善良 、温婉 、喜爱和平,而对于孔雀的崇拜和模 仿 最 终 形 成 了 孔 雀 舞 这 一 极 具 傣 家 风 格 的 民 族 舞 蹈 。孔雀舞中的舞姿动态主要来源于对孔雀的直接 模仿,舞蹈中常出现以上肢双臂胳膊肘为支点,小臂 关节运转变换上身舞姿,上半身躯干向着同侧出脚方 向倾倒的“一顺边”动作 。表演者不仅将孔雀的直观外部动态模仿得栩栩如生, 同时还以眼神传情达意 配合手部轻巧灵活的动作让观众充分体会到孔雀的 灵动之美。

  二、三个民族“一顺边”具体动律特征及实际应用

  本文研究的三个民族舞蹈中的“一顺边”动律各 有千秋,如藏族的是“波浪式一顺边”,苗族的是“钟 摆式一顺边”,而傣族的是“三道弯式一顺边”。 下面 将以三个民族典型代表舞蹈 “锅庄舞”“摆手舞”和 “孔雀舞”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三种“一 顺边”动律的 差异 。与少数民族同胞在民族活动、亲友欢聚时所跳 舞蹈中展现出的“一顺边”动律不同,走上舞台后的 舞蹈作品中“一顺边”动律更为规范,更加清晰明了 和精炼,塑造了不少鲜明的舞蹈形象。

  ( 一 )藏族的“波浪式一顺边”及其作品应用

  “锅庄舞”是藏族传统舞蹈之一,也叫做“卓”舞, 是一种歌舞相伴的舞蹈形式,舞者表演时拉成圆圈, 边歌边舞 。藏族舞蹈中的“一顺边”动律是波浪式的, 以藏族地区最常见 、最普遍的男女混合表演锅庄舞 为例,锅庄舞中的臂膀和腿部的动作幅度都非常大, 最常见的舞姿有一拍时间右手由体侧向前快速抡手 划圆一 圈回到体侧,右腿同时抬起 、膝盖外开并弯曲 九十度单腿跳,左边则相反 。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舞姿 躯干与手臂,以及下身同时向同一侧摆动,并且多次 连贯重复,左右交替,如掀起的波浪涟漪般连绵不断。

  《翻身农奴把歌唱》以弯腰前倾的“一顺边”动作 塑造了农奴形象, 讲述了西藏农奴们在封建奴隶制 度下痛苦求生, 到后来民主革命运动发起后拥有了 美好新生活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 统锅庄舞中“一顺边”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规范化 、夸 张化、美化了的“一顺边”。藏族民间最原始的锅庄舞 主要是藏族先民为了缓解劳累 、适应恶劣环境所产 生的自娱方式,因此动作较为随意,并且具有明显的 生活化动作,其中的“一顺边”来自筛谷扬谷的动作 、 手执鞭子赶牛羊的动作, 甚至是日常走路的动作等 等,这些动作都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 、宗教 活动中形成的 。而在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中,每一 个动作都被编导赋予了思想情感, 如在作品中加入 从弯腰前倾的低姿态“一顺边”向昂首挺胸的“一顺 边”变化,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化的“波浪式”一 顺边, 以及水袖道具的运用和对摇头晃脑等细节动 作的把握,都使得传统藏族舞蹈中的“一顺边”动律 焕发出异样光彩, 生动塑造出从被压迫苦不堪言走 向解放后自己当家做主意气风发的人物形象 。

  (二)苗族的“钟摆式一顺边”及其作品应用

  摆手舞是苗族舞蹈的一部分,关于摆手舞的起源, 业内学者们各持己见 。有的认为摆手舞是由汉代“四 夷”乐舞中的《巴渝舞》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起源于 苗族先民祭祖 、祈求丰收等祭祀活动,还有的认为是 从民间舞蹈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摆手舞中最 为典型的动作就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的“一顺边” 动律,通常表现为整个躯干与四肢同边摆动,并顺势 前行。但苗族的“一顺边”动律又与藏族舞蹈中的“波 浪式一顺边”有所区别 。苗族摆手舞中手的摆动角度 通常不大,一般不会超过肩部高度,并且是左右来回 摆动,像座钟的摆锤一样,因此苗族舞蹈的“一顺边” 被称为“钟摆式一顺边”动律 。

  作品《黛帕》以下肢灵活的“一顺边”塑造了率真 的苗女形象, 描绘了一个美丽善良的苗族少女在遇 到自己心爱男子后的心理状态。该作品从情节上可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苗族少女清晨醒来,走在村间 的石坡路上,两手指尖微微上翘置于胯部两侧,胯部 像钟摆一样小幅度由左向右顶出,两只手也像钟摆一 样左右摇晃, 赋予这位苗家少女活泼善良的性格特 点 。第二部分以水滴声响起作为界线,舞台灯光也由 蓝天颜色立刻转为少女内心蠢蠢欲动的玫粉色。苗家 少女“笨拙”又温柔的用身体小幅度左右摆动的“钟摆 式一顺边”, 出着同侧手 、迈着同侧脚向心爱的人走 去,却又突然停住步伐,转身背对他,双手交叉置于身 前,慢慢拧动着步子转了回去,这又表现出这位少女 的羞怯与柔情 。第三部分的音乐都是由鼓点组成,将 舞蹈推向高潮。编导运用大量富有特点的苗族舞蹈手 臂动作,充分运用胯部的大幅度扭动,以及高难度的 转圈技巧表现出苗家少女内心的欣喜若狂。当观者还 在舞者跳跃的舞姿中浮想联翩时, 欢快活泼的音乐 戛然而止,舞者停留在一个伸懒腰的动作上。

  (三)傣族的“三道弯式一顺边”及其作品应用

  孔雀舞已经作为傣族的文化标识深深刻印在全 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国人民的心中 。傣族孔雀舞中的 “一顺边”动律是呈“三道弯式”的,它的基本体态为: 下半身始终保持弯曲的状态,手臂 、躯干和腿部单独 形成“三道弯”曲线,整个身体营造出 S 型三道弯的 造型 。下半身的“三道弯”,第一道弯是单脚向外开, 勾脚脚后跟点地动作下,从上翘的脚尖经过下弧线至 小腿部分;第二道弯从小腿经过弯曲的膝盖到大腿部 位; 第三道弯从大腿部位到微微向同侧倾斜的上身。 手臂的动作也呈现出“三道弯”:第一道指尖至手腕 、第二道从手腕至肘部、第三道是从肘部到肩部 。傣族舞蹈家不但从动作上发展了“三道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更是从风格意蕴上对其进行了更进一 步的展现和诠释 。在傣族舞蹈中,女性的着装服饰与生活中基本一致, 以凸显腰身的上衣和轻便的薄筒裙为主 。上衣多用薄布或绸缎制成,下半身多为深色紧身筒裙, 着装精神而干练, 结构富有节奏感又不失律动,在设计时,线条简约又不失精致,有着很强烈的质感, 更能彰显出傣族女子的优美以及窈窕身姿 。“三道弯”的特殊舞姿,加上傣族传统舞蹈服饰,使得孔雀舞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造型美和流动美,孔雀的轻盈、灵动,被舞者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 赞 哈》以 流 线 型“一 顺 边 ”塑 造 了 柔 情 少 女 形象 。作品以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为背景,借助赞哈这一傣族传统表演形式, 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原生态生活的朴素和安宁 。舞蹈刚开始时的背景音乐是水的滴答声,舞者身着一袭蓝色,背对着观众展现出沐浴姿态,从服饰 、音乐以及所展现的舞姿动态,无 一 不体现着与水的联系 。作品高潮部分节奏欢快跳跃,以傣族传统民歌为背景 。舞者抬起右腿,身体向同侧延伸,紧接着下地来回两个转身,再到以上肢双臂胳膊肘为支点,小臂关节运转变换上身舞姿,上半身躯干向着同侧出脚的方向倾倒,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如水一般流畅 。其中舞者不断变换的舞姿,以及反复出现的“一顺边”动律始终呈现出三道弯的流线型,如手臂推拉,躯干侧身斜向前“一顺边”迈进,并伴随胯部曲线摆动的舞姿,表现出傣家少女的害羞和温顺 。快速利落的流线型“一顺边”定点造型和舞姿动态,成为了舞蹈《赞哈》的代表性语汇符号 。

  三 、从“一 顺边”动律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对原生素材的应用取舍

  原生素材是指未加修饰 、未经整理的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舞蹈动作、动态等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初期, 编导们将传统民间舞蹈中的原生素材稍加规范放上舞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编导们将这些原生素材加以修改 、精炼,然后进一步编创和突出思想内涵 。而在当下,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推陈出新,21世纪, 很多专业舞蹈家意识到古老传统的歌舞文化在现代文明和物质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机, 决定用舞台表演的方式记录和保留最为原始的珍贵民间歌舞资料, 这便需要我们精准找到具有典型性 、韵律性以及风格性的原生素材,将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传承下去 。本文所研究的“一顺边”动律正是因为保留了民族舞蹈中原有的韵律 、风格,具有典 型性和风格性, 所以才能被广泛运用于中国民族民 间舞蹈作品创作中。

  ( 一 )典型性

  民 族 民 间 舞 蹈 作 品 首 先 应 具 备 的 特 点 是 典 型 性,而要实现这一 点,需要在创作作品时选取具有典 型性的原生素材 。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 繁多 、数不胜数,但其中并不是任何动作 、动律都值 得搬上舞台大用特用, 需要找到浓缩了民族文化的 原生素材 。这便需要我们细致观察人们的生活,摄 取、提炼典型的原生动作 。如藏族舞蹈中的“一顺边” 动作多由筛谷扬谷的动作 、手执鞭子赶牛羊的动作 、 宗教仪式中的动作,甚至日常走路的动作发展而来 。 而在苗族反排木鼓舞中的“一顺边”动律,用单侧小 腿以及脚踝从外往里旋的力带动整个身体的快速翻 转,以及向内踢同侧小腿甩同侧小臂,头和身体也向 同侧转动的动作等等都是从苗族先民模仿虫 、鸟 、 鱼、兽的动作中传承下来的 。这些具有辨识度的体态 和动律是该民族独有的, 都是从人们 日常生活中最 常见 、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的动作中提取出来并进行 精炼和规范的 。这种从各民族的生活、舞蹈中提取出 的原生动作才能够具有典型性, 并发展成原生素材 被运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

  (二)风格性

  “舞蹈的风格性”这一概念在《中国舞蹈大辞典》 中有如下定义:“指舞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和创作个性。 ”③舞蹈的风格性是只适用于民族民间 舞的一个概念,它要求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这一要求正是要以这一民族的人文风俗习惯以及 舞蹈独特风格为基础, 并结合整体的社会风貌才能 得以实现 。我们在提炼和运用原生素材时必须要保 留原有的风格特征,要保证“原汁原味”。

  上文提到的藏族 、傣族以及苗族舞蹈中的“一顺 边”动律正是因为传承了本民族舞蹈的特征,体现出 了差异性,才具有风格性 。藏族的“波浪式一顺边”受 到了虔诚的宗教心理和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身体前 倾 、塌腰懈胯,动作幅度较大,并且左右连贯交替,从 而形成了波浪般连绵不断的视觉效果;苗族的“钟摆 式一顺边”则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率真淳朴的民族民 风,动作小巧灵活,身体摆动幅度小,从而呈现出似钟 摆晃动般的舞姿动态;而傣族的“三道弯式一顺边”则由傣族舞蹈中三道弯体态发展而来。此外还有芜族的 “环动式一顺边”、塔吉克族的“弧线、直线交织式一顺 边”等等,都是沿袭了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离不开当地的生活环境 、 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面貌的影响和塑造, 是外部因素 与内部因素共同结合栽培出的结晶 。历史文化、宗教 信仰和生活风貌给予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一种独特的 艺术气质,因文化高度交流而出现相似的特征,同样 也因文化高度交流而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 独立性特质。

\
 

  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 状态的一种艺术类别, 原生素材的选取对于中国民 族民间舞蹈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只有充 分把握传统民间舞蹈的风格 、韵律,从共性中发展个 性, 提取出具有典型性 、风格性和韵律性的原生素 材,才能够更好地将民族文化展现在舞台上,使其能 在高度数字化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下 去 。 因此,我们要细致观察生活,探索民族民间舞蹈 中原始而又独特的原生素材, 从而创作出更多民族 性强 、文化底蕴深厚 、艺术情感丰富的舞蹈作品,并 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

  [1]张莎莎 .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2007 年 .

  [2]莫尚洋 .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 2012 年 .

  [3]范静 . 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成 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年 .

  [4]孙婕 .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 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7-148.

  [5]贾建文 .韵律,民族舞蹈的灵魂[J].大舞台,1999(04):52-53.

  [6]霍晓丽 .传承与发展: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研究[J].宗教学研究 , 2018(03):149-150.

  [7]刘秋子. 同边的美—— 浅谈中国民间舞“一顺边”的审美特征[J]. 音乐时空,2015(05):57-58.

  [8]贺雯 .我国西部高原民族“一顺边”动律的成因探微[J].商,2014 (24):89.

  [9]徐颖怡 .《西藏宗教舞蹈芜姆的舞蹈性研究》[D].西藏 .拉萨:西 藏大学,2013 年 .

  [10]麻三山 .《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J].艺海 ,,2009 (02):69-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271.html
本文标签: 藏族 ,苗族 ,傣族 ,一顺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