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音乐剧表演为背景,首先详细说明了舞台行动规律的内涵,其次概括性的叙述了舞台行动规律所具有的作用,最后围绕音乐剧中行动规律的运用展开了讨论,内容涉及舞台行动和情境、舞台行动和任务的联系等方面,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音乐剧;戏剧表演;舞台行动规律
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音乐剧强调演员凭借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舞台以及无声语言,配合不同的动作、行为还有表情,对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进行直观展示,使受众产生和其他形式表演不同的感受。经过长期的发展,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均变得更加丰富,这也给演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既要对表演技巧具有全面且准确的掌握,又要对表现形式进行开发,真正做到凭借舞台行动规律,使人物特征以及个性得到准确且具象化的表现。
一、舞台行动规律内涵
行动三要素分别是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以《马蹄声碎》为例,炸桥的行为使王洪奎性格特征、角色特点得到了直观展示,从情节设定上看,这一举动的初衷是阻止师政委下达命令,确保女兵队伍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在上述情节中,行动三要素均得到了直观体现,炸桥对应“做什么”,争取充足时间、保障已经怀孕的爱人的安全对应“为什么做”,王洪奎为此而奉献了生命对应“怎么做”,更加具体的内容,则可以通过对后续剧情进行演绎的方式来展示[1]。
通过分析可知,对舞台表演而言,要想使情节按照预期发展,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做什么”,如果演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所变更,由其所做出舞台行动自然需要进行调整。若演员不具备对“做什么”进行准确诠释的能力,将导致舞台情节和表演完全脱离。鉴于此,出于对表演效果进行优化,使演出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的考虑,演员应明确自己所扮演人物需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融合人物角色以及舞台行动的方式,确保表演质量能够上升至全新高度。
“为什么做”则是音乐剧角色需要通过完成任务所达成的目的,目的不同,其所对应任务形式及内容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在对舞台剧进行表演时,演员应以“为什么做”为核心,虽然“为什么做”主要取决于剧本设定,在实际表演时,演员仍然要做到两点,一是了解剧本内容,二是准确把握剧本情节,利用自身理解指导舞台行动,由此来赋予舞台行动应有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对舞台行动规律而言,做什么和为什么做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表演舞台剧时,演员只有准确掌握表演目的并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才能使舞台行动具有科学规划并达到有序推进的效果。
“怎么做”所阐明的内容为完成舞台行动的过程中,演员所采取的手段及方式,通常分为行动内容、行动手段还有行动方式三部分,要求演员以情节推动趋势、人物性格特征为依据,对符合舞台剧要求的行动内容和方式进行选择,通过推动情节按照预定方向发展的方式,赋予人物更加饱满且生动的形象。
二、音乐剧表演中舞台行动规律的运用
(一)舞台行动规律作用探析
由于舞台剧属于戏剧表演,演员对舞台行动规律加以掌握的情况,通常会给表演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演员凭借丰富的肢体动作、言语表情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化、具象化的塑造,使舞台最大程度贴近日常生活。从古至今,多数舞台剧大师均将舞台行动视为舞台表演得以高效开展的基础,虽然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各国对音乐剧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普遍认为只有以舞台行动为依托,才能使音乐剧价值得以实现[2]。在表演音乐剧时,无论是演员所做出行动还是台词均具有能动性及主观性,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舞台效果达到预期,作为音乐剧基础的舞台行动往往和舞台表现力密切相关,换言之,只有以掌握行动规律为前提,才能使舞台行动发挥出应有作用,由演员所塑造人物形象自然会变得更加饱满。
(二)舞台行动规律运用要点说明
1.舞台行动和音乐行动
音乐剧强调以音乐和剧充分融合为前提,由此来赋予音乐相应的行动性与戏剧性,这也是音乐行动成为音乐剧独有行动方式的原因。受音乐行动影响,音乐剧角色的台词、歌唱和舞蹈均与音乐节奏存在密切联系,相关内容自然能够表现出音乐所特有的韵律性。音乐剧演员的任务,主要是对剧目人物进行生动化、形象化的展现,由此来形成与人物性格相符的立体化形象。要想完成上述任务,演员应切记不得过于看重固定的表演模式,而是将重心放在追求兼具性格化、个性化特点的表演上,通过全程参与创作等方式,加深自身对人物的理解并进行反思,既要不断学习常规的神态和肢体语言,还要在人物特征以及性格的挖掘上投入更多精力,准确掌握人物间的关系与情感,在明确角色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处历史背景完成演出,确保音乐剧能够取得理想效果[3]。
以《美女与野兽》为例,在开场的音乐响起后,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挎着篮子的贝尔出现在观众眼前,随着歌声的响起,小镇的居民先后登场,其中,既有端着面包的厨师、拿着刀的屠夫,还有拄着拐杖的商贩。从开始到结束,这段戏均通过明快且轻松的节奏,向观众传递着轻松而幽默的情绪,为保证情绪传递效果理想,演员一方面要做到个性突出、行动合理,另一方面要以音乐的节奏为依据,通过动作表现各个人物所从事的职业,确保自己的每个手势、每个转身以和每个表情都与音乐完全契合。
再以“啤酒舞”为例,在求婚被拒绝后,加斯顿选择前往酒馆进行宣泄,出于讨好加斯顿的考虑,酒友们选择通过唱歌的方式为其加油,在酒友们的歌声中,加斯顿再次变得自大且狂妄。从音乐律动的角度来看,人物最初所做动作的幅度普遍较小,与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动作相近,然后随着节奏和音乐逐渐变得夸张,从而呈现出了众人双手碰杯、纵情歌舞的场面。节奏强烈的加斯顿合唱曲适时响起,众人在音高不同、舞姿不同、造型不同的前提下,通过共同表演的方式,为观众奉上了具有极强戏剧意味和突出行动性的歌舞场面。要想对上述场面进行准确呈现,演员应做到以音乐在情绪、结构、风格和节奏方面所提出要求为依据,以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对自身行为进行逐渐放大,在形成宣叙式对唱后,逐步向重唱、合唱以及舞蹈场面过渡。另外,上文所列举行动过程对演员所提出要求,还包括演员应确保自身心理节奏与表情、声音和动作节奏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出效果达到预期。由此可见,与话剧演员相比,音乐剧演员需要在理解音乐节奏、感悟并表现情绪等方面具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将音乐视为心灵活动的一种,真正做到在音乐中完成各项行动。
2.舞台行动和情境的联系
对舞台剧而言,情境规定通常是指制约舞台行动的整体框架,舞台行动均会受到规定情境的制约,对戏剧作品而言,戏剧情境的构成因素通常有三个,首先是在音乐剧中人物活动所处时空环境,其次是可能影响人物的事件、事实的具体情况,最后是人物间存在的特殊性关系。除特殊情况外,人物关系都是最具有活力同时最重要的因素,有专家认为,在对角色进行创造时,演员所面对情境的内涵往往更加丰富[4]。音乐剧所规定情境和行动间的关系较为特殊,将歌舞、音乐以及规定情境充分结合,通常会导致演员对音乐剧进行表演的难度大幅增加。对音乐剧的歌舞进行创作时,创作人员均能够做到参考歌舞以及情境完成编舞、作曲等工作,而歌舞创作所取得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演员情感所发生的变化。
以《西区故事》为例,开场时喷气帮的成员正在街上晒着太阳,在音乐发生变化后,喷气帮的“老大”瑞夫登场,其同伙也陆续出现并开始跳舞,而波尔纳多的出现,使喷气帮成员被迫停止了自负且自信的歌舞,后续舞蹈均在“仇人相见”的情境下完成,人物所做出的每个动作都伴随着极强的火药味。该段舞蹈在完成戏剧任务的前提下,对不同团伙相互仇视且敌对的关系进行了直观展示。由此可见,对音乐剧歌舞进行设置时,创作人员应对规定情境加以考虑,确保二者得到充分结合。但也要注意一点,对二者进行结合可能会使演员所进行表演受到制约,如果演员没有做到以规定情境为依托进行跳舞或是唱歌,则会导致音乐剧的表演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综上,演员应对舞台行动和情境的联系加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兼具良好表现力及情感的人物行动,其现实意义有目共睹。
3.舞台行动和任务的联系
音乐剧的定位是经过二次创造的演出,强调通过歌曲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使故事情节得到戏剧化的呈现。要想使音乐剧的人情世故得到直接展示,关键是要保证音乐剧演员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在载歌载舞的同时对人物个性进行准确把握,使角色得到更加完美的呈现。
作为一种形体行动,歌舞表演和人物情感、性格以及心理活动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音乐剧和话剧表演间所存在区别,便是前者将歌舞视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对歌舞场景进行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与台词相似,均需要演员以人物需要在该段落所完成的舞台任务为依据,在对其心理动机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掌握与人物相关的唱段、台词还有舞蹈动作,由此来达到对行动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入挖掘的目的。以“我们跳舞吧”为例,在内心深处,国王对女主角具有难以言说的情感,受到身份的制约,国王无法和平民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通过学习交谊舞的契机,向女主角表明心意。这也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国王心理进行深入挖掘,在明确人物需要含蓄示爱这一舞台任务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舞蹈基调,确保舞蹈能够对国王、女主角间的微妙情感进行直接呈现。若演员对舞台任务以及国王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将导致舞蹈出现形式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音乐剧在舞蹈方面所具有魅力自然难以得到充分彰显[5]。
以《汉密尔顿》为例,该音乐剧以史实为依托,对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讲述,具体包括他和妻子、长子的感情、他和政敌、战友的关系,还有他曾犯下的严重错误。要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且具体,关键是要对舞台任务进行研究的目的,了解人物做出各项行动的主要动机,明确人物完成行动的方式和最终结果。这表明演员只有对舞台行动和任务的联系具有深入理解,才能确保自身所创作出舞台行动能够使人物性格得到直观展示。舞台行动和任务的联系有目共睹,对音乐剧表演而言,各个人物都需要借助舞台行动才能使舞台任务得到完成,只有对多个舞台行动进行叠加,才能确保舞台行动的过程完整。研究表明,舞台任务对舞台行动具有制约作用,可确保舞台行动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开展,同样,舞台行动也是保证舞台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手段,在准确掌握舞台行动并组织行动开展的过程中,演员应对行动主要动因和需要达成的目的有所了解,以此为前提,凭借动因以及目的明确的舞台任务,对舞台行动所具有生动性还有趣味性进行凸显。
4.舞台行动固有性格特征分析
音乐剧的首要目的是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创造,强调以歌舞形式为依托,利用舞台对人物性格进行具象化展示。作为经过长期发展和持续探究所形成的审美要求,在表演音乐剧的过程中,演员唱段、台词以及舞蹈风格均要具备相应的性格化特征。无论是人们所熟知的《西区故事》,还是《群舞演员》,其主角和次要角色的唱腔、舞蹈表现,在性格化特征方面的表现均有目共睹。仍以《西区故事》为例,两个帮派的成员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个性可通过台词、舞蹈以及歌唱被呈现在观众眼前,第一幕便通过粗犷且张扬的动作,对帮派成员的蛮横霸气、自以为是和精力过剩等特征进行了表现。在载歌载舞的歌唱美国好时,康苏萝和安妮塔等姑娘通过火辣且奔放的舞姿,对自己新移民身份的嘲讽、波多黎各姑娘特有的豪爽及泼辣进行了展现。
广为人知的音乐剧,均具有大量能够使人物性格特征得到直接体现的舞台处理,这也是观众对其产生深刻印象的原因。以《为你疯狂》为例,该音乐剧第一幕第二场的动作处理十分精彩,波比和泼莉的初遇发生在四位村民计划将波比抬进路旁的酒馆时,正在四位村民对如何将波比抬到小酒馆内一筹莫展之际,泼莉选择上前,一只手扶着波比的腰,将波比已没有力气抬起的胳膊搭在另一侧的肩膀上。在看到泼莉漂亮的脸庞后,波比做出了亲吻泼莉的举动,而泼莉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选择将波比推开,抓起酒保提供的烈酒“漱口”,波比不假思索的学着泼莉喝酒,但连续数次都未能成功抓起酒瓶,在拿起酒瓶后,仅喝了一小口便被呛得剧烈咳嗽起来。这一组行云流水的动作,将作为大城市人的波比幽默调皮、缺乏劳动的特点,还有泼莉干练质朴、豪爽泼辣的特点进行了展示,同时也对初次见面时,双方给对方所留下的印象进行了说明,使日后双方由于性格不同而频繁发生冲突的情节有据可循。
结语
对音乐剧表演而言,舞台行动规律在人物形象展示、戏剧情节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演员应将重心放在剖析人物及剧本上,在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剧情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且具象化的展示,以此来保证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1]许乐.音乐剧表演中歌唱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以《再见,1990》为例[J].艺术大观,2019,000(008):65-66.
[2]邱义娟.艺术多元,角色多样——试析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中国文艺家,2019,000(002):41-42.
[3]梁丽红.论声乐与舞蹈在音乐剧舞台表演中的融合[J].艺术品鉴,2019,000(02X):175-176.
[4]张杨子.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策略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No.499(18):112-113.
[5]吴云芳,叶丹.音乐剧舞台表演中声乐与舞蹈的融合[J].中国文艺家,2019,000(005):42-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