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河北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在这片沃土上创造和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地方音乐文化。本文对河北地方戏曲音乐、河北民俗音乐文化、曲艺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河北;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民间音乐是社会音乐的一部分,它源于民间并真实的体现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世态。河北地方音乐文化是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要求及愿望而极力创作的音乐文化。它运用自己具有的多种民族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来反映民族的思想内容,同时它还蕴涵着民族的灵魂,洋溢着民族的气节,记述着民族的兴衰、哀患。
一、河北地方戏曲音乐
(一)乱弹戏
“乱弹”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藁城市常安镇北周卦村,是远近闻名的戏曲剧种“乱弹”之乡。据北周封乱弹老艺人早年回忆,小时听老人们讲,该村乱弹戏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0多年前,全村几乎家家懂“乱弹”艺术,北周卦乱弹剧团坚持了200多年,长盛不衰。
乱弹戏大致分两路: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西路乱弹流行于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藁城县、晋县、赵县、获鹿县、正定县、无极县等地。它包括乱弹(以二鼓头、慢板为主)、昆腔、扬州调、高腔、罗罗、唢呐二簧和杂曲小调,属多声腔剧种。它的唱腔仍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起来以乱弹腔业主,其主要板式属板腔体系。有时也唱唢呐二簧、昆腔、扬州调、高腔等。
西路乱弹的特征是:“乱弹腔的唱法是先摆字后拖腔,待唱完最后一字时旋律立刻翻高延续拖腔,紧接着是乐器(吹管乐器),演奏花过门,其过门的伴奏旋律华丽流畅,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复杂,这是其一;乱弹戏的男女声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拖腔,十分强调力度,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这是其二,也是西路乱弹重要特征之一”。
“乱弹”诸腔剧目众多,题材多样。乱弹戏中有表现社会人情世态,反映古代生活的剧目,如:表现恶有恶报的《清风亭》、以德报怨《鞭打芦花》和舍妻救嫂的《忠义侠》等。古代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处境和命运,也是乱弹戏着力表现的内容,《玉堂春》、《王宝钏》和《秦香莲》,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三部作品。乱弹戏所特有的女性形象是武艺高强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她们给戏曲舞台带来一股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气象,是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新人物。
50年代时,藁城县乱弹剧团成为当时河北地区该剧种唯一的专业团体,标志着该剧种进一步向前发展。北周卦乱弹之所以得以生存和发展,除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路线的指引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外,还与几代“乱弹”精英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对该艺术执着的追求分不开。由于这些艺人的努力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葩,仍在当地繁衍,成为活跃农村文化娱乐的一大艺术宝贵财富。使乱弹这一古老的剧种得以传承、发扬。
(二)河北梆子
所谓的河北梆子是由山西梆子作为基础演变而来的,由于来北京演出的艺人大部分是山西的梆子艺人,而且在京城欣赏梆子演出的大多为山西的商人。在进行演唱时,主要运用的语言并不是晋语,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的“河北话”,最具代表性的是“反调”,这也是河北梆子形成的重要标志。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河北梆子是影响力巨大的剧种之一,大概拥有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剧种的发源地是河北农村,之后被传播至全省,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出生于河北的京剧表演者很多,比如东光人荀慧生,高阳人盖叫天,他们都曾经是一名梆子演员。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抄本大概有500多本,对于剧种而言河北梆子剧院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团之一。主要的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窦娥冤》《红色娘子军》等,由著名的演员进行表演,演员主要有张惠云、裴艳玲等,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河北民俗音乐文化
(一)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是株久经风霜的太行奇蕾,花香四溢,芬芳无比。它以其独特的风韵,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沉的内涵,粗犷而细腻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舞蹈动律,在中国民间舞蹈的百花园中竞显分彩。
拉花表现着井陉人民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将舞蹈本身存在的两个特征:“自娱性、艺术性、欣赏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它的表演载歌载舞,看起来歌少舞多,不同于落子一边唱一边舞,同时还有情节。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先生曾亲自来到井陉对拉花进行实地的学习和研究,他总结了拉花的特点:“拉花的一招一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一定的规范性;拉花感情上的朴实、动作上的淳朴性、扎扎实实,使人看后从感情上就愿意接受它,觉得这个舞蹈有艺术性,且比我们接触到的一些秧歌更富有魅力;表演性强,几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各有不同,风格迥异,但均引人入胜,让人越看越爱看;独特性,比如动作的韧性、拉、伸长、延续、变化,然后回来再翻腕,均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二)平山渔家乐
《渔家乐》起源于平山县东回舍镇郜家庄村,该村距省会石家庄53公里,南邻井陉县,是五龙山东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渔家乐”这种独具魅力的民间歌舞“渔家乐”从明末流传至今,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平添了神秘的韵致。渔家乐表现的是打渔人家庆祝丰年、载歌载舞欢度新春的自娱性民间广场艺术。据说,这种艺术是由明朝末年郜家庄村人从苏州、杭州及广州一带传入平山的,多数在每年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活动时进行表演.迄今为止,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渔家乐”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歌词是由当年村里的“秀才”所填,与其他民间舞蹈相比,它多了一份文雅、潇洒的艺术特征。
《渔家乐》共有九个角色,即老渔翁一人、小生、小旦各四人。表演时,小生、小旦手持彩扇、肩挑花篮,老渔翁则身披蓑衣、手拿鱼叉、肩扛鱼篓,表现的是渔家人欢度佳节、喜庆丰收的场面。《渔家乐》属于秧歌类,同井陉“拉花”是一种类型,但与其特点不同,它的舞蹈反映的是渔民生活,在步伐上有点像走沙滩的沉重感觉,动作优美、稳重、大方、开朗、舒畅。她的表演分“行会”和“打场”两种形式。行会表演时,武乐在前,表演者居中,男女成对,缓歌而进;文乐在后,在表演者的前后有梆子敲击节奏,边走边扭,只扭不唱。打场表演时,按照曲调不断变换队形,伴奏的主要有管弦乐器,除在每段结束时外,一般不用打击乐器伴奏。渔家乐的音乐曲调,大部分是由当地民间小调组成。主要曲调有《盼五更》、《大开门》、《腊梅花》、《五哥放羊》等。包括乐器板胡、三弦、管子、笛子、二鼓、唢呐、笙、敲琴、铙、钹等。
《渔家乐》的活动,除娱神和自娱之外,还有导人向善于端正村风之作用。例如它教育群众倡导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渔家乐”流传范围比较小,很少开展演出活动,在平山只有郜家庄还有传人,老艺人皆已去世,现有的艺人也很少,即将面临消亡危险,因此对《渔家乐》进行保护、挖掘和整理至关重要。
(三)金钹战鼓
金钹战鼓,原名战鼓,源于祭祀,主要用于乞雨拜庙,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流行于河北中部,以藁城为盛。清朝末年,藁城“金钹战鼓”曾赴天津参加庙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演奏藁城战鼓的有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布在藁城南部地域,成为一些重大节日庆典中的主要演出节目,并形成四大流派:以黄家庄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激烈雄键,代表套路是“拿曹操”、“霸王鞭”;以马庄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刚柔相济,代表套路是“凤凰展翅”、“蛟龙闹海”;以朱家寨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步伐敏捷,代表套路是“八卦战”、“清风战”;以五界村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时代感强,表演套路是“八卦连环阵”、“一龙破二虎”。以上各流派的表演、舞蹈、打击乐风格各有特色,互不相同。舞钹队员讲究跳、跃、滚、闪、翻、展、腾、挪。体现了:龙腾虎跃,气势磅礴;钹花翻飞,激人奋进;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鼓乐齐鸣,场震魂魄等特征,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藁城战鼓是扎根于农村民间艺术园中的优秀传统艺术,它被中国前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先生“民间艺术瑰宝,中国农民之精神,河北冀中人民之魂”。它运用古朴音乐的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来区别于其他鼓乐。
旧时藁城战鼓主要用于祈雨拜庙,解放后逐渐演变成为重大节日时的庆典表演节目,深受群众喜爱。经过千年的加工、磨砺,藁城战鼓已成长为一株奇葩。但近年来,不少战鼓老艺人相继谢世,战鼓套路、表演程式等也几近失传,因此亟需尽快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以此来传承这宝贵艺术遗产。藁城金钹战鼓经过千年的加工锻炼、磨砺升华,以成长为传统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苞。
三、曲艺音乐
(一)木板书
木板书。又名“鼓子快”“大鼓书”“木板大鼓”,约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60年前后)产生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普遍流传于藁城、无极、深泽等广大农村、城镇。因表演时演员自击木板和书鼓伴奏而得名。据调查:在近百年前就有了驰名的艺人赵洛万(艺名大老鸹)等人的演唱。赵洛万因嗓音好,音量大,得名“大老鸹”,他以单鼓板演唱成名。他的拿手书目有《刘公案》、《姜公案》、《丝绒计》等中篇书和《小姑贤》、《白猿偷桃》、《攀亲戚》等小段。
木板大鼓不断吸收民歌和小商贩的“吆喝”曲调而逐步发展。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形成后逐渐繁荣发展,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广泛流行各地。石家庄建市后,木板书流入市内,并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石家庄便成为木板大鼓的发源地。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执木板击节为木板书的表演形式。木板书表现力强,歌来随意,演员可据自身条件自由发挥。它用的道具有矮脚鼓、用硬响木制成的木板、醒木、扇子、方巾做道具。木板书多为一人“单档”表演,但也有例外,如申瑞海、申瑞萍兄妹则由二人唱“对口”,樊春秀、王素贞、郭金铃则由三人唱“三插口”。
木板书进入城市后,演员学演了大量长篇书目,如《包公案》、《薛家将》、《杨家将》、《海公案》、《明英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些演员积极配合中心工作,参加政治宣传演出,并大量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该曲种唱腔简练有力,唱词通俗易懂,健康活泼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在业余文化活动中得到普及,发展很快。专业演员在各地演唱很受欢迎,河北省曲艺工作室于1963年将其作品印发全省推广。此外,申瑞海、陈利江、李田奎等还上演了木板书在新时代的新书目《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钢》、《白毛女》和《夺印》等。
(二)渔鼓道情
道情,又名渔鼓,相传产生于宋、元。在石家庄地区元氏、赞皇一带广为流传,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处世思想。最初产生于石家庄及邯郸一带。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秦乐哭,因此也叫“渔鼓”。渔鼓是用八节竹筒而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再绷紧封固制成。明、清以来流传甚至广,题材也有发展变化,道情带有地方特色,吐字清楚,叙事明白,通俗易懂,所以有河北渔鼓或元氏道情之称。
所谓的渔鼓道情属于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单人、双人和群唱。每一种形式都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单人进行演唱,采用坐姿就需要左手击打简板,渔鼓被放在腰际或腋下,右手击打。采用走唱的话,渔鼓就需要挎在腰际。如果是双人演唱,就需要分工合作,一个人击简板,一个人击渔鼓。如果采用的是群唱的形式,可以将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注重伴奏,一部分主要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只有个别需要加入三弦伴奏,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运用渔鼓或简板进行伴奏,这被称为板徒歌。这种渔鼓道情的唱腔被称为板腔提,表现出色特征是苍劲有力。乍一听就像歌词一样,但是静静的倾听则很不一样。歌词独具特色,演唱时充满乡土气息,对于河北省南部而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作为河北渔鼓艺人,在进行表演时所运用的是本地方言,其形成的唱腔深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本地色彩。流传的传统书目有很多,比如清代时期的《隋唐演义》,解放前时期的《十小英雄传》,还有解放后出现的《小黑牛》。这些都是经典的节目,并深受人们的喜爱。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很多的河北渔鼓艺人开始转行,陆续转变为唱木板或河南坠子。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期,依旧可以见到渔鼓艺人的表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老艺人相继离去,渔鼓艺人面临消失的现状,在河北就再也没有渔鼓道情的身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小平介绍,现在渔鼓道情到了濒危边缘,已被列入省级保护对象。同时他也表示,现在出现了老艺人在街头、社区表演渔鼓道情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对濒危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林.石家庄地区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8):103.
[2]周向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赞皇铁龙灯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03):16-18.
[3]左鸣.裴艳玲的戏曲艺术风格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
[4]冯彬.河北地方民歌的音乐特色及文化传承[J].作家,2014(20):156-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