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班创新教学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4 11:54: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离不开教育传承,在高校中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不仅能拓展学生们对本地区、本民族音乐的了解,提高艺术修养,还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内蒙古艺术学院将安达组合成员引进高校,将高校教育他们丰富的乐队组合演出经验相结合,招收多届民族音乐创新班——安达班,而安达班取得的优异成绩证实了这种新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安达班创建缘起、取得成就,以及与普通专业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安达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音乐;安达班;传承;新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生存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首要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教育下一代培养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意义。要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命脉,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鉴赏能力,大力培养从和谐共生、继往开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创造更有价值的民族精神。樊祖荫老师在《传统音乐与音乐教育》一文中提到: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首先是指专业音乐教育,同时也包括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该是责无旁贷的。[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内蒙古艺术学院将安达组合引入高校教育中,开创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创新模式。探索与时俱进的多元共生的教学模式。

  2016年内蒙古艺术学院招收民族音乐创新班——“安达班”,由安达组合成员直接授课,是在原有“民族音乐传承班”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班”。在日常的教学中,安达班的同学跟着安达组合的老师进行早功、发声、练琴、排练等,从而形成独特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使学生在多种教学形式下培养综合音乐能力。

  一、安达班创建缘起及成就

  (一)安达班创建缘起

  2016年内蒙古艺术学院引进安达组合的九位成员,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兼顾团队合作、吸纳多元文化、弘扬蒙古族传统音乐,也为了探索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决定在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基础上成立安达班。经过层层严厉的考核,2016年10月第一届安达班成立,主要由安达组合的九位老师负责指导,本着继承乌兰牧骑传统,以“团队培养团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短小精干”、“一专多能”的团队成员。安达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下得了牧区、进得了市场、走得出国际”的当代草原音乐轻骑兵。为了更好的实现团队培养团队的教育理念,2016级和2017级两届学生分别成立了“江嘎组合”和“呼和组合”。
\

  “江嘎组合”(Jangaa),成立于2017年10月,成员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6级安达班全体学生。表演内容主要以蒙古族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马头琴、长调为主,并加入图瓦鼓、托布秀尔、低音马头琴、口弦琴、冒顿潮尔等民族乐器,作品以改编蒙古族传统民歌为主。

  呼和组合,成立于2017年9月,呼和组合成员由2017级安达班全体学生组成。蒙语中“呼和”是蓝色之意,在蒙古人心中,蓝色是永恒、坚贞、纯洁神圣的苍穹本色和力量的象征,它源于古往今来蒙古族对蓝天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敬仰。

  (二)安达班取得成就

  1.2016级、2017级安达班学生组建的呼和组合在“青春的梦,在青春做完”校园达人秀比赛中凭借一曲《Joroo ug》,荣获第一名,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个人风采。

  2.安达班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呼麦民乐组合组”中荣获三等奖。

  二、主副结合、声器共生的教学模式

  (一)声器共生的教学模式

  杨玉成老师在《从安达组合看民族音乐“走出去”》一文中就提到安达组合所有成员都是“一专多能”的好手,能够熟练演奏数件乐器,并担任歌唱、呼麦等。演出时候,他们往往身兼数职,玩出各式各样的“声----器”组合模式,以有限的人员表演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效果。安达组合的“一专多能”,还表现在从选曲、编曲、作曲、排练、演出全部过程,都由自己来完成。[2]安达组合在对安达班进行教学时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蒙古族民歌、呼麦演唱和蒙古族特色乐器的演奏。从开设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安达班学习内容涉及到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声器领域,“声”部分包括蒙古族民歌模唱、呼麦、蒙古族弹唱的教学,“器”部分包括马头琴、潮尔、托布秀、吉他、器乐重奏等。这样的课程安排即满足组合演出的需求,又体现出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多元传承[3]。不仅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们互相熟悉、习惯和磨合,充分为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基础。

  (二)主副结合的教学

  安达班的专业课老师主要以安达组合的成员以及助教老师为主,附加课程也叫副专业课程,任课老师除了安达组合的老师以外专门聘请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精英艺术家和民间传承人为他们授课。除主专业还会有合奏课、民歌课、蒙古呼麦课、图瓦呼麦课等安达班独有的集体表演课以及马头琴、陶布秀尔、低音马头琴、冒顿潮尔、打击乐、古典吉他等多门非主专业课程。

  三、丰富的考试形式,及时的评价原则

  安达班的考核制度非常严格,一般其他专业的学生只有期末考试,而他们不仅有期末考试,还有期中考试。从考试曲目到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模式,甚至上台下台都有其特定的礼数与规矩。考试模式也打破其他专业单一的考试形式,既有独奏、独唱,还有单声部、多声部的合奏、合唱等方面。曲目选曲方面有传统民歌、传统乐曲还有融合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曲目编排,既考核学生的独立表演水平,也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一)丰富的考试形式

  安达班的考试形式丰富多样,首先,考试时候的着装一定要穿蒙古袍。之所以要求穿着民族服饰演唱,体现出老师们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仪式感。其次考试形式要不只局限于独唱和独奏,还增加了重唱及合奏的考试,充分体现“乐队组合”“一专多能”的教学理念。再次考试过程中既要保证乐曲演奏演唱的完整性还要注意舞台表现力,表演结束后听取监考老师的评价与建议。

  (二)及时的评价原则

  安达班与普通班级专业考试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监考老师会在考试结束后给学生以及时的评价,并提出改正意见。全部考试结束后还会进行总结式的评价,及时指出学生们演奏、演唱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传统的考试制度中基本不会有点评的环节,下学期开学时再进行反思就已经过了时效性了,学生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生活,当时的表演状态和唱奏能力都已经遗忘,这样进行总结和点评对于专业的提升将会大打折扣。而安达班的这种考试制度之所以会有较高效率,是因为在学生演唱、演奏完的时候,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且集中的状态下,及时点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此类点评环节还可以在学生思绪最清晰的时候及时改正表演时的错误。

  四、“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安达班教学模式优越性

  (一)团队培养团队教学模式

  普通专业主要运用了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一对一”即专业课教学时,一个专业老师一节课只对一个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具有针对性,老师可以依照学生的状态随时进行反馈、改正与交流。“一对多”即传统的班级授课,老师一节课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一般具有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潜力、特长和个性潜力。

  安达班学生教学模式将“一专多能”、“团队培养团队”的多元教学模式与民族音乐传承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逐渐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趋于多元化、舞台化、国际化。“一专多能”指一个学生既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多种专业技能课,做到一个学生多个专业,不管是哪个领域都有过涉猎的教学方式。“团队培养团队”是指由安达组合的九个老师同时培养班级学生,课上会有两个或多个老师进行指导,注重课堂的活跃性、民主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要位置,以地区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多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本土音乐以及其他地区音乐。民族音乐的传承是安达班教学的核心,他们将一首首民歌进行改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既保持了民族特色,还注入了现代化元素,将传统音乐与新时代紧密结合。打破专业教学中一名学生对应一位专业老师的“一唱一和”的教学形式,安达班的学生可以同时跟随安达组合的所有成员进行学习,形成“一生多师”的教学形式。

  (二)一专多能、多元共生专业学习

  普通教学的学生一般就一门专业课,每周两节课。安达班则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很多副专业课程,让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如每周六的民歌课,,由安达组合的其其格玛和毕利格巴特尔两位老师担任主教与助教轮流上课,他们各自负责着不同风格的民歌教学,毕力格巴特尔老师主要负责各个地区短调民歌的教学,其其格玛老师主要负责三少民族呼伦贝尔、布里亚特、鄂温克的民歌教学。课上,大家一起学习、合奏、演唱各地区的民歌,将内蒙古多元文化艺术搬到讲台上,既有传承意义又不乏创新创意。

  这种教学模式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点:①“一专多能”,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安达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学习2--3种专业技能,甚至更多。②“创编能力”,演奏曲目中有不少是学生自行创编的,这种创编创新能力得到普遍重视,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③“协作精神”安达组合常年合作以来的团队协作精神直接影响到安达班同学,从而让班级成员磨合、相融,拥有默契。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之间的默契,充分体现出团队合作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严师高徒、勤学苦练

  如此多样的专业学习离不开老师们的严格管理和学生们辛苦练习离不开的。课余时间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自由支配,安达班同学则利用业余时间练琴、合奏、排练和学唱民歌,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上早功。安达班学生除周日外每天都有固定的早功时间,冬天早晨6点集合在演艺厅对面,夏天早晨五点半在操场上跑三到四圈而后去琴房练习每人所学的乐器,呼麦专业的学生练习发声。早功是安达班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坚持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即痛苦又快乐的过程,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冬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去练琴。在采访过程中,虽然不少同学有抱怨的情绪,但他们都一致表示,和别的同学相比,他们一天中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反思,四年累积下来,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专业成绩更是比同一届的同学高出一个层次。在早功时间,安达组合的9位老师和助教老师会轮流监督班级学生,以免出现自制力差的学生不起床、练习曲子的时间睡懒觉等情况。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在早功时间对一些专业相对差、练习时出现疑惑的同学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改正,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不进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实践中,经过四年的勤学苦练,安达班成员不仅专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彼此间更是拥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成员之间只要彼此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充分体现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安达班的实践经历也非常多,每个学期参加的各类比赛、活动、演出比同一届的学生加起来都要多。正因时间紧任务重,安达班的同学很少有空闲时间,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往排练的路上。这种课程的安排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自如、表演形式行云流水的专业水平,也充分体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结语

  安达班老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其他专业,甚至其他普通高校都可以从安达班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启发,可以将教学从多种层面进行革新,如专业技巧的灵活性、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实践经验的关键性等。也可以借鉴“一专多能”、“团队培养团队”的教学模式,重视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将学生培养成更加全面性的人才。他们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代社会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不断深化教学、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水平视为教育宗旨。多次参赛后的荣誉、高度评价都证实着这种教学模式的高效率。如果说,对于表演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有限的本科四年当中从老师那里学到专业技巧或训练方式,在安达班这里有另一种可能——表演的热情和音乐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多种层面:专业技巧的灵活运用、音乐表达的自我本质、舞台呈现的自信、与表演的对话等。会音乐的人并不在少数,但真正会玩音乐的人并不多。学会了技巧却被技巧所绑架,那将是何种悲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就现今的蒙古族传统音乐来说,能做到真正有效传承的寥寥无几,而安达班独特的授课模式和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体现出这种传承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也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04):20-25.

  [2]博特乐图.从安达组合看民族音乐“走出去”[J].人民音乐,2018(09):42-45.

  [3]阿斯雅,候燕.“全球视野下草原音乐的传承创新与交流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02):20-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9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