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现代京剧《杜鹃山》中雷刚艺术形象和性格塑造及其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4 15:21: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经典剧目现代京剧《杜鹃山》,成功是多方面的,但单独分析其中雷刚的艺术形象,对于了解整个剧目更具独特性和特色,其价值显现更为突出。

  关键词:现代京剧;《杜鹃山》;雷刚;艺术形象;性格;塑造;价值

  现代京剧《杜鹃山》经历了由小说到话剧、再到评剧、再到京剧,而后再几轮修改等过程。1974年,《杜鹃山》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播映后,更是风靡大江南北,妇孺皆知。时至今日,《杜鹃山》经历一度沉寂之后,再次引起人们深情的回顾、翻唱和搬演,网络上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2021年6月底,中国剧协选编、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权威选本《百部优秀剧作典藏》,现代京剧《杜鹃山》剧本被选入其中的第五卷。由此,笔者不揣浅陋,对其中二号角色雷刚的艺术形象和性格特征作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雷刚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艺术形象定位

  雷刚的艺术形象定位,是京剧《杜鹃山》对峥嵘岁月深刻理解、概括与提炼的结果,为后来人保留了一段难忘而鲜活的生活。

  (一)雷刚自身局限

  毫无疑问,京剧《杜鹃山》主线是雷刚的成长心路历程。抓住这个“纲”,整个剧本的脉络就清晰明了。而完成雷刚的心灵成长,正是柯湘。为了实现这个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定位,编剧调动了全部人生阅历与经验,收纳历史和时代风云,倾心打造,使这一理念终于得以成功实现。

  大戏一开场,雷刚便以失败和迷茫的形象出现。第一场《长夜待晓》对他进行了精准刻画。首先是带着镣铐越狱逃跑,再是深山躲避毒蛇胆的重重追查,再是巧遇杜妈妈。重情义,得知杜妈妈是杜山的母亲时,他立即跪倒认其为亲娘。易冲动,一听说毒蛇胆已把杜山的头颅挂在旗杆上,他就要提刀前去硬拼。能反省,杜妈妈及时阻拦后,其便开始自责,受暴动影响而拉起这支队伍后的三起三落无方向,让他痛心。独断专行,一言九鼎,第二、三、五场均可显现。整部戏中,第三场《情深似海》中对柯湘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的言行,又刻画了他知错即改,真诚坦率的一面。讲江湖义气,导致叛徒温其久混进队伍。第五场《砥柱中流》中,他不听柯湘和队员们再三劝阻,贸然下山营救杜妈妈,展现的则是他意气用事、看重个人恩怨的狭隘。第八场《雾岭初晴》中,柯湘以高超的智慧,因势利导巧妙设伏,一举消灭毒蛇胆和揪出内奸温其久,雷刚这才得到彻底洗礼,全身心地投入。

\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雷刚是随着剧情发展,在一步步挣脱自身局限中,艰难地走向成熟。

  (二)雷刚给农民队伍带来的局限

  队伍没有目标和方向,他带领的队伍三起三落,损失惨重,前途迷失。队伍只顾小团体利益,他带领的队伍缴获的浮财一直是马上分光。队伍不分敌友,他带领的队伍对“田大江”这样的亲人都要推向对立面。队伍没有原则,他领导的队伍竟然让温其久担任副队长。队伍治军不严,邱长庚这样的摇摆分子在队伍里竟能立足。队伍缺乏战略,面对毒蛇胆以杜妈妈为诱饵的伎俩应对鲁莽,雷刚缺乏的是整体战略思维。第八场《雾岭初晴》中,温其久蓄谋已久暗中勾结毒蛇胆,妄图毁灭雷刚所带领队伍的阴谋敢于实施,更加说明雷刚领导这支队伍的能力缺失。

  总之,雷刚给这支队伍带来的局限是全方位的,他的三起三落有其必然性,这支队伍前途的茫然所形成的迷雾,依靠雷刚自身能力很难在短期内驱散。这一切,观众之所以能轻松愉悦地欣赏剧情,并一目了然,全来自编剧的魅力。

  (三)雷刚与柯湘艺术形象的反差

  首先,柯湘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领导这支队伍,她运用的目光是全新的,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这支队伍的问题和优点,令观众信服。二,她来自拥有其时代最先进思想和动力的核心层,精神世界的层次高出雷刚一大截,具备领导这支队伍的综合能力。三,其个体素质的优异和理想的坚定,与其人生道路和其对真理的不断追求紧密相连,第二、三、六场中已经形成完整的表述。

  柯湘在刑场上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剧情,不仅是演给观众看,更是给雷刚看的,他们真切地看到了柯湘的奋斗、无私和献身,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动,才能化为力量。雷刚在剧中某一瞬间对柯湘产生怀疑之时,能够迅速否定自己,就是有力证据。为挡住田大江挨打扁担的这场戏,柯湘高明地因势利导,巧妙地给这支队伍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分清敌我友的教育课。第五场《砥柱中流》、第八场《雾岭初晴》中,柯湘认清和彻底扒下温其久的伪装,并将他押上“审判台”的大智大勇,为这支队伍上了一堂思想纯洁、立场坚定的课。

  把这支农民队伍往哪儿带?是该剧的中心。为此,编剧设置了分清敌我、情与理、纯化队伍、歼灭毒蛇胆等几个障碍。在破除这些障碍中,雷刚的艺术形象,都是对柯湘艺术形象的补充、彰显和完善。柯湘处于主动之时,他们之间互为依存、丰富;柯湘处于被动之时,他们之间仍然是互为帮籿、辉映。他们携手一起,共同完成了京剧《杜鹃山》的艺术主旨表达,散发着历久弥新、穿越时空的艺术之光。

  (四)雷刚艺术形象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戏剧作用

  笔者认为,在这本戏中,雷刚既是整个戏剧矛盾的制造者、推动者,又是柯湘解决这些矛盾的接受者和拥护者。

\

  如:大闹刑场、抢回柯湘的系列戏剧冲突,雷刚为主导;不准放走俘虏和商人,并欲处以重罚的戏剧冲突,雷刚仍为主导;信任和重用温其久,导致温其久羽翼渐丰、妄想进一步毁灭的戏剧冲突,雷刚仍是旋涡中的主导者;不听劝告、强行私自下山营救杜妈妈,从而引起重大危机、把全剧推向高潮的戏剧冲突,雷刚仍为主导;雷刚在柯湘领导下,仍是中坚力量。

  现代京剧《杜鹃山》之所以成为经典,而且久演不衰,不断地受到后来者的喜爱和追捧,究其原因,与雷刚艺术形象所取到应有的戏剧作用,终久密不可分。

  二、现代京剧《杜鹃山》对雷刚性格的塑造

  对雷刚性格的塑造,彰显了剧组的大智大勇。

  1.放在失败中塑造。大戏一开场,就是雷刚越狱逃跑,其与杜妈妈相遇后略加交流,当即便倒身一跪,认作亲娘,展现了雷刚性格中自省的一面,这也为全剧奠定了其性格基础。为杜山的牺牲怒发冲冠,陡然就要下山报仇,展现了雷刚莽撞的性格侧面。一听说柯湘就在身边,立即便同意全体人员去刑场抢回柯湘,展现的是雷刚雷厉风行、向上向善的性格侧面。

  2.放在劣势中塑造。刑场上营救柯湘,雷刚所领导的队伍处于弱势,但他却硬是把柯湘给抢回了。展现的是雷刚不畏强敌,敢于反抗的英雄主义性格。

  3.放在是非上塑造。俘虏和商人是敌人么?这确是需要明辨的是和非。在处理田大江的戏剧事件中,凸显了雷刚性格中的狭隘侧面。

  4.放在战友中塑造。队伍中,雷刚不但对队友们在战术上严要求,而且还同大家一起积极学习文化,提高水平,亲如兄长。展现了雷刚性格中柔情的侧面。

  5.放在忠奸上塑造。对于温其久和邱长庚二人的本质认识过程,雷刚的变化让观众难以忘怀,更是全剧的一个亮点。其知错就改、绝然决裂的举动,显示其具备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气质。

  6.放在所犯错误上塑造。田大江在营救贸然下山的雷刚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当其再次看见田大江药葫芦时,止不住悔恨交加、抽泣不已,展现了雷刚性格中成长的侧面。

  7.放在亲情上塑造。杜妈妈在全剧中既是雷刚亲情的抒发点,更是整个剧情发展到高潮的重要纽带。编剧慧眼识珠,牢牢抓住不放,做足做够了文章,产生了出奇的效果。在这个点和带上,编剧成功地塑造了雷刚感恩、报恩的性格侧面,值得称道。

  8.放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塑造。接到上级指示,他们要上井冈山,编入工农队伍,雷刚欣然接受,展现了其性格中追求真理的自觉与觉醒的侧面。

  综上所述,编剧为了塑造雷刚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从下笔的第一个字开始至剧终的最后一刻止,一直是在巧剪裁、精设计、严布局、重实施,把人物放在戏剧矛盾的旋涡中考量、挣扎、摔打,再优化、组合和提升,做到了无一字不精彩,无一句不神奇,确实值得后来者不断地咂摸、品味,吸取营养。

  三、从戏剧编剧角度看《杜鹃山》中雷刚形象

  笔者学习的是戏剧文学专业,笔者认为从编剧角度分析雷刚形象,会让观众得到意外的收获。

  从结构看,整本京剧《杜鹃山》“起”的部分,应该是第一场《长夜待晓》和第二场《春催杜鹃》。“承”的部分应该是第三场《情深如海》和第四场《青竹吐翠》。“转”的部分应该为第五场《砥柱中流》第六场《铁窗训子》和第七场《飞渡云堑》。“合”的部分应该是第八场《雾岭初晴》和第九场《漫卷红旗》。

  观看京剧《杜鹃山》时,我们发现,它的结构一直在直接地左右着观众的审美。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全剧各个人物性格的展现,我们都在有形无形地感觉到,这本戏的结构是那么的雄浑有力,而又灵巧鲜润;是那么的错落有致,而又自成体系;是那么的中规中矩,而又时有例外。它把观众的心深深地笼罩在它的艺术天地同时,又能让观众极尽宣泄地满足走出来,得到心灵抚慰和精神的提升,实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地上,仍然还没有哪一本同类题材的京剧能超越《杜鹃山》的成就,甚至其他所有的地方戏剧种都望而止步,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而雷刚的艺术形象,对京剧《杜鹃山》的支持和贡献,无疑是踏实的、巨大的和经得起时间淘洗以及后人推敲的。

  从叙事角度看,我们知道,整本京剧《杜鹃山》的叙事,是从二号角色雷刚身上生发出来的。俗话说:编筐织篓,重在收口。但也有这样的一句俗话,即编筐织篓,难在开头,请诸君不要忘记。一本好戏,从哪里开头才更加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是编剧在编写每一本剧本之前,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考虑好了,接下来就会一通百通,如果没有考虑好或者没有找到理想状态,后面就会文思滞塞,影响发挥。京剧《杜鹃山》的开头就是非常的精准独特,像老中医扎银针一样,一下子便扎到了穴位。“起”的部分里,雷刚一出场,就是被抓、逃难,性命难保,这一连串的舞台动作展示中,给观众的强烈暗示就是,雷刚应该立即、马上改变目前的处境,否则就要全军覆没。果真,编剧随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雷刚的队友给他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可以去抢一个回来,帮助他们破解迷局。这样从雷刚的视角出发,这个部分与全剧的气韵就相通了,风格更是统一了。观众观看时,有新奇感,能马上入戏,与剧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编剧技巧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一说,京剧《杜鹃山》这样的开场,就是名副其实的“凤头”了。

  假如我们作这样的设想,更换一个角度,让京剧《杜鹃山》以柯湘的视角开场。大幕一拉开,就是柯湘与丈夫赵辛接受上级指示奔赴杜鹃山,再中途遭遇关卡重重,再俩人机智巧妙迂回得以通过,再赵辛后不幸牺牲,再柯湘被捕入狱,再到雷刚刑场营救……

  戏这样演,不能说不行,也可以精彩,但与京剧《杜鹃山》的现在主旨“把这支队伍往哪儿带”比较,就明显地绕弯儿了,不快捷和集中,甚至它的主旨就再也不是“把这支队伍往哪儿带”了,而是其它的什么主题。或者篇幅也不是一本京剧,而是其它的什么艺术样式。现在把柯湘到达杜鹃山之前的经历略写,放在幕后暗处理,变成人物的前史,就让京剧《杜鹃山》的结构更紧凑、矛盾更集中,人物命运更吸引人,实在是高明的编剧手法,令人赞叹。可以说,编剧确立的视角,直接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剪裁、结构、人物关系建立等指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动,不能小觑。由此可见,雷刚形象是京剧《杜鹃山》最经济、最凝练写作手法的见证。

  从台词和唱词看,《杜鹃山》中许多经典唱段已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第八场《雾岭初晴》中柯湘、雷刚和温其久三人对白,堪称经典。第三场“家住安源”和第五场“乱云飞”唱段等,代代传唱。这些台词、唱段的内在驱动力和前因后果,都与雷刚的形象分不开,共同织成了一片艺术的天地。

  从文戏和武戏的搭配看,京剧《杜鹃山》十分老道,值得称赞。第二场和第九场的武打戏设计,还有第七场功夫戏的展示,不但自身表演精彩,耐看、好看,更重要的是让全剧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在缓解观众看戏疲劳之时,给人以轻松愉悦。一味的文戏与一味的武戏,在京剧表演中都不大提倡,只有文戏、武戏合理搭配,才是上佳选择。而在武打戏的分配量上,京剧《杜鹃山》更是有讲究的。如:第二场的武打戏量就较少,第九场的武打戏量就较多。因为全剧的戏剧矛盾已经解决,最后的武打戏来为整本戏结尾,精彩纷呈地来一段武打戏,皆大欢喜。而在这几部分的武打戏中,正好能够突出雷刚的性格和行当特色,真可谓是一石双鸟,黄金搭档,快哉!

  四、现代京剧《杜鹃山》中雷刚艺术形象价值

        一本现代京剧《杜鹃山》,成功塑造了以柯湘为代表的一组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这是其问世至今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所证明了的成就。但就雷刚的个体来讲,其艺术形象价值在于:

  1.创造了“这一个”独特的舞台艺术形象,并拥有其优质、独有的艺术地位。2.具有“活化石”价值,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事、情、理、法、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等,给后来人留下有形和无形的价值难以估量。3.给当下舞台艺术树立了一面照妖镜,设置了一个标杆。4.成功地回答了“怎样才能写出超越时代局限的优秀舞台剧目”这个永远都挥之不去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吴丽兰.潘虎——《杜鹃山》中的雷刚[J].湖南党史月刊,1989,4(04):16-19.

  [2]郑燕.京剧现代戏《杜鹃山·乱云飞》音乐赏析[J].戏剧之家,2004,4(03):20-22.

  [3]于峰.京剧现代戏《杜鹃山》艺术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3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