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青衣》是毕飞宇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超越了单纯的人物命运书写而达到了人性批判和伦理批 判的深度,文学中蕴含着影视特质,影视中蕴 含着文学魅力,二者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我们 主要从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叙事手法的方面分 析其中的影视改编潜质,探究文字营造的立体 空间效果。在《青衣》原作中,作者搭建起了 双重的空间,一个是艺术的空间,另一个是生 活的空间。舞台上的戏剧角色是理想的缩影, 舞台下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的写照,这是理想与 现实无法调和的对立。同时,对比《青衣》电 视剧与小说在情节构造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 异同,参考当今影视改编发展新态势,可以更 好地理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青衣》;影视改编;翻红;传承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与康洪雷、陈 枰执导的电视剧《青衣》已经面世约二十年。 经过岁月沉淀,这部作品并没有被世人遗忘, 反而历久弥新,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 葆青春。近年来,影视剧本质量堪忧, “纯文 学”或者“纯电影”作品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分道而走只能越走越窄,在视觉冲击下,现代 社会影视剧本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营养供 给, 二者有机融合势必会有光明的前景。因此, 本文从“影视特质”、“视觉互动”、“二度 改编”的角度,分析原著中蕴含的影视特质和 影视中蕴含的文学魅力。
一、《青衣》的影视特质
毕飞宇善于发现人性中最倔强而又最柔弱 的地方, 在平实的文字中窥探人性的弱点, 字里 行间总是以极度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令人震撼, 他所写的故事,在真实的世界中,确实有源头 可以追溯。毕飞宇谈到《青衣》中的女主角筱 燕秋时说道: “筱燕秋是我必须面对的女人,如果无视了筱燕秋那就是无视了生活。”当时 正是世纪之交,小康生活正在流行,他在创作 中蕴含了很大的野心, “我想看看人们有钱了 之后,生存是否还会有问题,经济问题解决了 之后,生存是否还有疼痛” [1] 所以他选择了国 粹中的青衣行当作为女主角的身份。
(一)双重空间的搭建与叙事手段
小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能够用语言搭 建起想象与真实交融的空间。文学作品的改编,在传统的情节性、故事性要求之外,文字若能 链接故事情节的物理空间、读者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搭建起丰富立体的视觉画面, 将会营造起逼真的画面感,缩小影视与文学之 间的代沟,串联起“文学迷”与“影视迷”之 间沟通的桥梁。在《青衣》中, 物理空间的搭 建与闪回、回溯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为读者营 造了立体的画面感,突显了小说的立体空间效 果。
“空间理论是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给文 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2] 约瑟夫·弗兰克根 据现代小说中趋于追求空间化效果的新的发展 趋势, 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创新的 提出来了“空间形式”的概念。“他从叙事的 三个方面,包括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 空间、读者的心理空间这些方面分析了小说中 存在的空间形式”[3] 《青衣》中有两重空间, 一 个是纯粹质朴的艺术的空间,一个是纷繁复杂 的生活的空间。艺术的空间依靠着戏剧的舞台 搭建而成,生活的空间与纷繁无尽的琐事相黏 连。在艺术空间里,筱燕秋是天生的水袖、奔 月的嫦娥,有凄美的倩影和永葆青春的身躯。 享受着戏剧迷对她的追求和赞赏,深深地沉陷 于独一无二的仙女世界。而生活的空间是与艺 术空间对立存在的,在这层空间里她是不屑于 经营人间世事却又无法挣脱琐事的平凡演员, 要忍受着时光对青春的剥离,遭受旁人不解的 冷眼。面对这些纠缠她只会将自己束缚起来, 手足无措的看着身上嫦娥的影子一点点褪去。 有人认为“他时刻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凝视与 关注,能够看清每一个动人心魄的细节,同时 又能保持着必要的理性分析与超拔的眼界。”[4] 两重空间的搭建让筱燕秋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空间的移挪带领读者领略 筱燕秋戏里戏外的传奇人生,使读者对筱燕秋 的认知形成立体的空间效果,并在空间的穿梭 中触发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二)可供开发的故事情节
“毕飞宇是一位擅于构思故事情节的作 家,他总是喜欢在一些关键时刻留下一些只言 片语并不完整的重要信息,让读者在加工的过 程中惊奇于之前在阅读体验中形成的既定的观 点。”[5] 小说中未开发的资源是激发读者想象 力的源泉。由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了二次 加工, 所展现出来的期待视野各异 , 不同的个体 对文本留白的理解和诠释有所不同。但是,读 者对文本总会产生新的理解与感悟,二者之间的交流能够推陈出新,摩擦出生生不息
的火花。
地上的仙女筱燕秋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嫦娥,嫦娥追逐着天上的月宫,留恋着地上的后羿。筱燕秋是剧团里不可取代的“嫦娥”,乔柄彰是剧团唯一的“后羿”。优秀的演员在舞台上将故事演绎地淋漓尽致,舞台下的关系并没有交待,仅仅留下屈指可数的线索供读者自行想象。在《奔月》首次正式公演时,乔柄彰是以《奔月》剧团的后羿形象出现的。这时,女人之间的无声无息的争戏战争完全盖过了他的角色地位,往往让人忽视了他的存在。他与女主角筱燕秋的关系不过是单纯的戏中夫妻,“嫦娥”的陪衬,似乎没有掺杂一丝一毫杂质。两个人的戏,一个人独唱是不会成功的,筱燕秋的“嫦娥”一唱而红少不了乔柄彰“后羿”的扶持,二人戏中如胶似漆,恩爱绵长,戏外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小说中并未提及二人真实生活中的关系, 《奔月》重新排练时乔柄彰有些惧怕筱燕秋,这样的反应并不正常,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乔柄彰惧怕筱燕秋的原因在哪里,二人的故事真的是纯粹的戏中夫妻吗?这些问题为情节的开发提供线索,让故事无限的延伸中更加立体。
(三)文化审美与社会思辨的统一
故事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需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激起社会思辨的启发意义, 《青衣》还原了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二十世纪后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记录下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奔月》剧团的兴盛与衰落是整个戏曲舞台发展情况的缩影,剧团兴盛时期无数演员挤破脑袋争夺饰演 A 角的机会, 筱燕秋与李雪芬便是从争夺 A 角时就已经开始结怨, 剧团衰落后“喜欢青衣的只剩下一些老干部了, 许多当红青衣走下舞台,穿上皮夹克站在麦克风前面乱了头发狮吼,即使在电视剧里演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是极其愿意的”。毕飞宇用他对民间的关怀审视人民 , 审视社会 , 暴露了资本冲击下艺术的卑微地位。文化产品中蕴含的现实意义是社会极其需要的,如果把《青衣》中的现实意义作为审美对象的话 , 对其进行审视的过程便是美 学意义上的审美。“艺术直面精神,追 求永恒和完美;人生直面尘世,饱尝大 起大落和悲欢离合。每一个追求艺术制 高点的个体,必然徘徊于尘世和精神的 双重舞台,经受这两个世界的考验与打 磨。”[6] 奔月剧团的兴衰成败跨越了半个 世纪, 仍在爱恨纠葛中, 前面几代青衣用 自己的整个生命去致敬艺术,而随着人 们审美的变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以 及追逐利益的躁动的心,原本挺直腰杆 儿的艺术家也会被各种威逼利诱磨平棱 角,屈服于不得不面对的物质引诱。不 得不承认,这既是个人的小悲剧,也是 时代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社会悲剧。
二、电视剧版《青衣》的传承与开拓
“电视剧是一种通过艺术掌握世界 的一种方式, 它对“时代精神”的把握, 既要看到来路, 也要瞩目将来”[7]2002 版 电视剧《青衣》将原著拓展为四十万字, 大到改编故事情节、小到变更角色的名 字,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升 华思想、取舍角色、提炼剧情,使作品 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电视剧对原著的提炼,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艺术至高地位的崇敬
电视剧《青衣》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对 艺术的尊重,甚至有意提升了艺术地位 的不容置喙,淡化了资本在《奔月》重 拍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相比小说和电视 剧,烟厂老板的形象是不同的,他对艺 术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原作中他的形 象是又高又胖性格傲慢的,他出钱重拍 《奔月》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追求年少的理想,还有因为对筱燕秋的爱慕,他的 私心显而易见,真正为了复兴艺术而投 资的意味少之又少。在谁出演 A 角上, 他动用权色交易换角,是一个油腻感爆 棚的中年大叔。而在电视剧中,他对艺 术的热爱是相对纯净的,在筱燕秋主动 提出的身体交易后他表现的非常震惊, 怅然若失般跑到街道上徘徊,他不敢相 信自己年少的偶像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在他心里他投资重拍就是为了重新欣赏 少年时期为之痴迷的戏剧。面对春来央 求出演 A 角的要求, 即使他非常喜欢春 来也没有答应换角,并在筱燕秋提出将 A 角让给春来时他生气了,斥责团长乔 柄彰随意换角,可以看出他心里戏曲的 地位是高尚的,除此之外一切个人感情 都要为艺术让路。如果烟厂老板代表的 是资本,筱燕秋代表的是艺术,明显可 以看出,在小说中艺术要为资本让路, 而在电视剧中艺术是高于资本的,它的 地位无可取代。
(二)沾染人间烟火气息的主角
电视剧是一种影像再现的艺术,人 物形象塑造的能否成功并有感染力直接 关乎电视剧的成败。《青衣》是一部现实 题材的电视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需要 有好的故事情节, 更需要有栩栩如生、贴 近现实的人物形象。外部环境与内心世 界有机统一起来。原作中女主角筱燕秋 没有亲情的纠葛、不在乎爱情的骚扰、 也没有友情的孤行者,她的冷漠孤寂是 众多矛盾的出发点,不谙世事的她深信 自己是天生的水袖,唯一的嫦娥,不惜 放弃一切守护自己的“月宫”,束缚自 己的生命。她除了演艺事业什么都不懂 也并不在乎,执着的做一位只为艺术而活的冷美人。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单纯的艺 术家,没有沾染上一丝感情的杂质。而电 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迎合大众审美更加丰富 饱满,她即使有意愿主动的将自己隔绝在 世事人情之外,现实的感情纠葛也会如藤 蔓般蔓延进她的生活,让她被动的沾染上 尘世的气息,做一位被拖进生活中的普通 人。原作中她虽然是天生的青衣坯子,不 费吹灰之力定下了 A 角,而在电视剧中仅 有天生的水袖是不够的,为了能与当红演 员李雪芬争角,她拜师柳如云苦练演戏技 巧,结下师生情;在演出中,她不再是小 说中心里只有舞台的嫦娥,她沉迷奔月故 事真假难辨爱上了后羿扮演者乔柄彰;在 生活中,她要与是是非非作斗争,丈夫、 女儿、婆婆是她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她是 过气的名角,更是妻子、母亲、儿媳。幸 运的是电视剧中插入的友情让她复出之路 无比顺畅,好友裴锦素事事为她着想,是 彼此唯一的挚友,这份感情是筱燕秋最顺 畅的感情,亲情、爱情的折磨让她巴不得 从身上剥离下来,而这份友情是滋润她岁 月的唯一慰藉。
(三)被削弱的讽刺意味
“毕飞宇很好地处理了‘文学性’与 ‘现实性’的关系,使这两个互为表里的 因素在小说中获得了某种‘互文性’,才 最终使得自己的‘现实主义写作’超越了 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模式,从而使自己的 写作具有了某种可贵的品质。”[8] 原作《青 衣》将现实意义融入字里行间的叙述中, 保 持关注社会问题又超越一般社会问题的层 次,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抵达人类生命 生存问题的关怀,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和 精神状态。“在瓶瓶罐罐碎落一地的厨房 里,醉熏熏的筱燕秋手握着剪刀把围裙剪 成了两块儿当作水袖挥舞着, 跌跌撞撞。她 用她的腹部一遍又一遍地呼喊: “亲、娘、 啊、啊、啊、啊 !”厨房是平凡岁月里生活 气息最浓的空间,这也是筱燕秋生活的缩 影,刺耳的瓶瓶罐罐的碎裂声如同她的青 春和梦想碎了一地,捎带着年华和嫦娥的 影子一点一点的从身上剥离。她将围裙剪 成水袖,手指渗着鲜血,用咿咿呀呀的韵 腔喊着“亲娘”的场景,表现出的是她内 心深处极度渴望从平庸纷扰的日常生活中 被救赎的呼唤。“她想呕吐一些什么,却没能如愿,只是呕出了一些声音,这些声 音难闻又难听。”这样一位把艺术看得比 生命都重要的青衣却为了重返舞台与烟厂 老板做不堪的交易,讽刺着物欲横流的社 会折磨着人的艺术精神和生命力,批判着 金钱对艺术的打压,对人性的消磨,在物 质的渗透下,任何纯粹的精神都会主动投 降。电视剧《青衣》则削弱了其中的社会 批判意味,基调和谐的抽取感情纠葛进行 延伸,柔化原作中的讽刺意味,迎合观众 审美趣味往爱情上靠拢,柳如云痴情于老 团长、筱燕秋迷惑于乔柄彰、烟厂老板被 春来迷的神魂颠倒,更像是一部剧团几代 人物间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旨在关注当 代社会传统戏剧的艰难生存的社会故事。
三、再度翻红下的契机与危机
近年来,影视剧“翻拍”如火如荼, 在翻拍中有积极引流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一 面,也有摈弃原作精神,抛开文化特质肆 意翻拍消费经典的一面。其中部分作品一 味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用“新装换 旧瓶”刻意的去模仿原作不求创新,忽视 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争求“低投资、高 回报”的金钱回笼,让经典翻拍陷入尴尬 境地。
经典作品本身带有受众良好的口碑与 年代情怀,无论在翻拍时抱着何种初心都 会为翻拍作品带来热度与话题。但是通俗 不是低俗, 欲望不是期望, 翻拍的目的是为 了追忆经典,圈钱式的翻拍消耗人们情怀 的同时也会被市场唾弃。《青衣》翻拍而 成的作品并不多,电视剧、舞台剧、片段 改编虽有极佳的口碑,但是从主题思想, 意境营造来看,原版小说是最完美的,小 说中的文字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文字所挑 动的神经、引发的遐想都是其他作品无法 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浮躁的社会圈 养了懒惰的灵魂,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对经 典名著进行深入研读探讨,人们已经习惯 将加工好的东西直接拿来观赏,也仅仅只 是停留在观赏的层面,翻拍后加工过的作 品所传达的思想蒙蔽了读者的眼睛,让人 误以为原著传达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同样 的名字故事肯定也是一样的。其实呈现在 我们面前的二次加工后作品,它的历史沧 桑感和历史厚重感以及时代批判精神已经被轻快和谐的节奏所取代,画面基调变成 一种畏头畏脑的和谐场景,这种娱乐化思 想不知不觉中麻醉着我们的神经,并没有 传递出原著中的社会批评精神,这是二次 加工对原著影响力的削弱。
《青衣》题材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被新一代作家挖掘, “青衣”从传统 戏曲中的旦角发展演变开拓了新路,逐渐 走上舞台变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而 不断与时代融合变成了影视作品中的女主 角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为青衣行当开辟 了一条新路。李碧华的《霸王别姬》,毕 飞宇的《青衣》将传统文化带入小说中掀 起“青衣热”,而后随着受众的扩大这些 作品又被推向影视舞台,在无形中推动中 国传统文化以一种被当代人民喜闻乐见的 方式走向世界。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 的影视化二次加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 效地促进文学作品本身的传播和发展,使 原著在阅读量和传播上得到提升,这可谓 是一种双赢的运作模式。由此可以推出, 在中国的影视发展史中,对于文学作品的 改编以及翻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 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 毕飞宇 .《青衣》入围独立报小说奖 复评 [J]. 中国网 ,2008.
[2] 蔡娜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空间形 式解读 [J]. 安徽文学 ,2009(10)86-87.
[3] 何柳 . 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J]. 文教资料 ,2012(21):7.
[4] 李新亮 . 毕飞宇现实主义及其叙事 策略 [J]. 扬子江评论 ,2019(3):84.
[5] 沈 清 欢 . 现 代 化 生 存 场 景 的 浮 世 绘: 评 毕 飞 宇 的 叙 事 智 慧 [J]. 作 家 ,2013(14):1.
[6] 石 评 月 . 浅 析《 青 衣 》 中“ 性 格 ”和“命运 ”的矛盾关系 [J]. 名作欣 赏 ,2018(33):82.
[7] 陈友军 .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 学经验 [J]. 中国文艺评论 ,2002(4):22.
[8] 张莉 . 毕飞宇研究资料 [M]. 吴俊 编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