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以“形象”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演进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23 14:36: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影像”在传统媒体时代所带有的天然霸权,在新媒体时代被无限消解了。视觉文化的重心  从传统媒体的“影像”转变为新媒体的  “形象”;  从传统媒体的“图像”转变为  新媒体时代的“仿像”;从传统媒体的  “趋近影像”转变为新媒体的“被形象  所包围”,视觉文化发生了以“形象” 为核心的转向。“形象”成为社会文化  建构的核心,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  义的重要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视觉文化研究的地形图及思维范式。

关键词:  新媒体;形象;视觉文化

一、相关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形象(image)占统治地位的视觉文化时代。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    “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  者, 组织了美学, 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虽然视觉的表征变幻万千,但米歇尔(W.J.T.Mitchell)认为视觉文化的核心始终集中在视觉的“文化性”上,视觉“文化性”的演变则和媒介的关系异常紧密。同样持这种观点的是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Nicholas Mirzoeff),他断言视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后现代文化,并下了一个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 ,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 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2] 米尔佐夫把“形象”视为视觉文化的核心,认为视觉技术与视觉文化是“因”与“果”的关系。匈牙利视觉文化研究学者巴拉兹(Béla Balázs)认为“视觉技术是视觉文化产生的前提,视觉技术的突破会导致视觉文化产生新的变迁。”[3] 依据这样的逻辑,传统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演进与变迁。

\

二、新媒体导致传统“影像”霸权的消解

         传统媒体的“影像”传播带有某种天然的霸权,而在新媒体阶段,这种霸权被无限消解了。视觉并非天然而自由,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权力。权力允许人们观看什么,禁止人们观看什么,引导人们观看什么,阻碍人们观看什么,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权力分配。正如周宪所说,“被把握为视觉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力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排斥,因为时代社会就是对看得见的东西进行生产和消费。”[4]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认为视觉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技术性观视”,这导致了视觉霸权的诞生。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人工的媒介取代天然的器官,成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来源。在视觉技  术的帮助下,人类不但可以观察到同一个时间段内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还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外层空间发生的状况,甚至可以借助虚拟视觉技术观察到不同时空发生的状况。视觉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视觉影像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媒介所呈现的是否真实?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还是权力和媒介的合谋?在“技术性观视”的影响下,真实的标准变得不确定了,影像也不再是真实客观的反映。正如德波所说 :“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 , 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5]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别无选择,只好从相信影像转而去相信呈现影像的媒体。“技术性观视”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影像的垄断使得这种权威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媒体手中。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对于“影像”的垄断被打破了。在抖音、微信、西瓜视频等等平台上,每天都涌现着不同人群各种角度拍摄的海量视频。数字技术的介入,更是为影像的复制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本雅明看来,传统社会中图像的复制,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原本”和“摹本”,“原本”由于其独一无二性而产生了一种膜拜意味,使得图像本身拥有了某种权威性。而数字技术出现后,原本与摹本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了,图像的“独一无二性”也破坏了,这极大地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图像的权威性,随之导致了视觉文化的一系列变迁。

三、视觉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演进 路径

          按照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  的关键词学说,“ 一 个 时 代 文化必然会产生一组与之相关的词汇, 这些关键词既是时代文化变迁的集中反 映,也代表了学者们对时代文化的总结和反思。”[6]  既然学者们把当下定义为 “视觉文化时代”,也就暗示了与视觉 文化相关的关键词的存在。使用关键词 来彰显视觉时代的特点、体现视觉文化 的变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表述思路。

(一)视觉文化的重心从传统媒体 的“影像”转变为新媒体的“形象”

          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的关键词是 “符号、身体、世界”。如果我们把身体 理解成观看者主体、世界则是被观看的 客体、符号则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符号 世界。这三个关键词几乎是无所不包了。 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发现隐藏在“符号、  身体、世界”后,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概 念:   “形象”[7] 。在视觉文化时代,  无论 是视觉的社会建构,或是社会的视觉建构,都离不开形象所起的关键作用。形 象被视为新媒体时代视觉文化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媒体属性,    “形象”可以细 分为“图像、影像、景象”三个概念, 图像更多的是与平面类媒体相关,比如 报纸、杂志;影像更多与电影、电视、 新媒体相关;景象则是一种三维形象, 比如雕塑、建筑、主题公园、城市景观 等。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影像更具有 优势的话,那么在新媒体时代,集合了 平面文字、图像、动态影像的综合“形 象”,则完全占据了主流地位。视觉文化 的重心从“影像”转移到了“形象”。

(二)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图像” 到新媒体时代的“仿像”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传统哲 学基本上遵循着“艺术真实反映客观世 界”的原则。但是 20 世纪中叶,  随着视 觉传播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出现 了一种极度真实、却割裂了与现实对应 关系的“图像”,鲍德里亚把这种“图 像”定义为“仿像”。“简单地说 ,‘仿 像’是指后现代社会大量复制、极度真 实而又没有客观本源、没有任何所指的 图像、形象或符号。”[8] 鲍德里亚使用美国迪斯尼乐园来解释他的“仿像”理论。迪斯尼乐园的卡通形象活灵活现,虽然无法在客观世界中找到相对应的物体,但是这些卡通形象仍然遵循着自己的性格特点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形象借助于视觉技术的魔力,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们并非现实世界的写照,但看上去又是那么的真实,这种极度真实而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所指的“形象”,就是鲍德里亚所谈的“仿像”。

\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仿像”数量,毫无疑问是大大增加了。在新媒体平台上, 这种与现实生活毫无对应关系的“仿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生产出来。玄幻、修仙、鬼怪、盗墓等题材已经成为青年热爱的流行文化,并把触角伸到社会文化建构的关键环节。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 大多数形象还遵循着“基本反映客观现实”的话,那么在新媒体时代,    “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 , 只是其自身纯粹”[9]  的仿像,  数量是大大增加了。周宪把视觉文化分成了三个部分:再现的文化、表现的文化和仿像的文化,并分别用三种视觉技术的产物加以区分:    “镜子与再现的文化相对应;  照相机与表现 的文化相对应;  电脑与仿像的文化相对应。”[10] 照相机代表了 传统媒体时代的形象文化,  它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相对应的 物体,  依然是柏拉图所说的“艺术品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艺 术模式。电脑代表了新媒体时代的“仿像”文化,  它与客观世 界的联系彻底被割断了,  形象不再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 而仅仅是依据自身逻辑进行的影像再生产,  是一种没有所指的 符号。视觉文化的重心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图像”转移到了新 媒体时代的“仿像”。

(三)从传统媒体的“趋近影像”变为新媒体的“被形象 所包围”

           在新媒体时代, 媒体与人类社会真正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 势, 两者结合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 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 不曾出现的。传统媒体时代,影像相对来说是仍然是稀缺资 源, 如果想要观看影像, 人们就必须来到电视机前, 来寻找影 像资源完成观看行为。也就是说,  人们必须要“趋近影像”。 而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人们不再需要趋近影 像,影像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人们。只要打开手机、ipad 或 者其他移动电子设备, 影像随时都可以出现在你的面前。甚至 当你不想观看的时候,  影像仍在以各种形式环绕在你的周围。 这一点正如本雅明所预测,“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 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 如影院和艺术画廊,  而引向日常 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11] 人们已经从传统媒体“趋近影 像”变成新媒体时代“被形象所包围”。这一切要归功于新媒 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在观看,  甚至“观看者”自身也成为了形象的一部分, 在被别人观看着。新媒体越发达, 影 像资源越丰富, 这个社会的文化建构核心越呈现为形象。文化 中的“形象转向”取代了曾经发生过的“图像转向”,  以图像 为中心的文化,  让位于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今天这个时代, 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形象文化时代”。媒体真正成为人类视 觉的延伸。形象不仅成为人类感知“客观存在”的主要方式, 也成为社会文化及社会政治建构的核心要素。视觉文化的重 心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趋近影像”变为新媒体的“被形象所包 围”。

结语

\
 
           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化日益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感 性主义形态。人们从“观看影像”到“被影像所包围”,  从崇 拜图像到消费影像,  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很多传统的视觉文化法 则。在看与被看以及由此结成的权力关系中, “形象”成为社 会文化建构的核心,  也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权力形式之一。 “形象”已经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极大地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范式。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  • 贝尔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 赵一凡, 译 . 北 京:三联书店,2005:156.
[2]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 视觉文化导论 [M]. 倪伟,  译 . 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
[3] 巴拉兹 . 可见的人:  电影文化、电影精神 [M]. 安利,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4.
[4] 周宪 . 视觉文化的转向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5] 陈丹妮 .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传播 [J]. 新西部, 2008(22):151.
[6] 威廉斯 . 关键词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4.
[7] 周宪 . 从形象看视觉文化 [J]. 江海学刊,2014(4):177.
[8] 支宇 . 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J]. 西安 民族大学学报,2005(11):7.
[9] 支宇 . 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J]. 西安 民族大学学报,2005(11):8.
[10] 周宪 . 视觉文化的转向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11] 周宪 . 视觉文化读本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9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