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在 2017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此课程思政作为国家提出 的重大教育方针, 对各专业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在作为外语类的日语专业中推行起课程思政来有时候会觉 得无从着手, 本文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以问卷分析学生相 关问题, 来找出合适日语专业高年级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 现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 日语文化类课程 ; 实现路径
笔者以课程思政中重要的文化认识、文化思辨以及跨文化 交流这些主题, 展开了对所在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拟通过这 一调查一窥现行日语教育现场的一些问题与缺失。
下面笔者将根据问卷结果来总结学生在对中日文化认识, 中日文化思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 以此来分析 低年级日语专业教育现场所表现的主要的问题与缺失, 并提出 如何通过在高年级文化类课程上推行课程思政来解决或者弥 补这些问题与缺失。
一、学生问题分析
(一)对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模糊性
在对日本文化认识这个问题上,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了解程度高且对日文化好感度也较高的 (28%);对日文化了 解不多但好感度较高的 (53%) 和既不了解也没什么好高度的 (17%) ① 。应该说这还是基本符合现在日语专业学生现状的,因为日 语专业学生多为零起点, 因此对日本文化了解不多的占多数是 符合实际。而那种认为自己较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学生基本有个 共同点即对日本流行文化也非常了解, 且好感度较高, 也就是 说在网络时代环境下, 学生虽然日语零起点, 但还是有部分学 生通过网络和日本流行文化对日本有了不少了解。这也是时下 的现状。但笔者想指出的是, 虽然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通过网 络和流行文化了解了日本, 但如果让这部分学生以以语言回答 自己对日本文化的印象却少有能说出的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往往也只是网络流行的那些或者日本流行文化中呈现的只言 片语, 比如: “二次元”, “谦虚”、 “暧昧”、“治愈”这 些, 可见即使这部分自认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学生对缺乏对日本 文化真正明确的、全面的认识。所谓的了解不过是对包装好送到眼前的文化商品的接受罢了。这从无论哪一组都对日本古典 文化这种网络流行文化较少涉及的方面都相对了解程度较低 也能获得证明。
总而言之,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比较模糊且往往受网络 流行文化影响较深, 缺乏自我思考, 总体来说是一种片面且模 糊的认识。
(二)文化思辨能力的缺乏以交流能力的缺失
问卷除了询问学生对中国和日本文化了解的问题之外,也 进行了对中日文化比较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在中日文化比较方面,问卷让学生自主写出对中日文化比 较的看法, 从学生作答看来, 要么只是课堂讲授中涉及到的一 些, 比如敬语使用的不同, 暧昧语言的不同, 或者是比较抽象 的“有同有异”、“各有特点”等, 基本没有能具体清晰说出 一两个差别的。可以说除了学习两年日语后所了解的中日语言 文化差异外的东西知之甚少, 且基本没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而在询问学生对自己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评价时,也以 低程度评价为主, 且选择原因时, 除了低年级对自己语言能力 不自信之外, 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因为对中国或者日本两国文 化不了解这两个选项。也就是说在经过两年日语教育之后, 学 生既没能形成一个对日本文化较为完整清晰的概念, 也没能培 养出中日文化异同进行思辨的能力, 最终在大学二年级结束的 时候, 大部分日语专业学生因为文化知识和比较文化能力的缺 乏, 大部分仍只是懂日语但又语言能力未成熟的未完成工具型人次, 而对他们, 如果不推行课程思政这样的以加深文化认识 提高文化思辨加强国家意识为主要内容得教育,那么在毕业 时, 这些学生是很难作为外语类人才去承担中日跨文化交流。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日语专业课程因为有着学生零起点, 专业知识教育任务重的特点, 使得大学前两年的教育内容 中明显缺缺失了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的认识, 锻炼学生对中日 文化的思辨这些内容, 同时也就导致了跨文化能力难以提升的 现状。为了解这些问题,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全员育人、全 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树立全面而清晰的 文化认识和培养清醒的中日文化思辨能力, 推行课程思政是必 要的, 而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首当其冲的是在以日本文化教授 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的文化类课程中的推行课程思政。其原因有 三:
1. 这些课程多设置在第三年, 对于尚处于模糊片面认识状 态的学生这个阶段就显得很重要。
2. 这些课程本身就承担着文化讲授责任, 那么通过推行课 程思政就能成为扭转学生从工具型人才到交流型人才的关键 点。
3. 大学三年级的教学目标原本就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讲 授,这样融入课程思政后更有利教学目的完成。
总之通过问卷笔者认为由于低年级日语专业课程受限于学 生水平, 无法很好的为学生提供提高文化认识和文化比较思辨 能的机会, 那么作为高年级的文化课程就必须通过课程思政内 容来弥补这一缺失。因此在高年级文化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 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将针对上面分析的问题提出 自己对于日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二、文化类课程思政推行实现路径
(一)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促进文化类课程模块化,形 成课程思政推行合力
文化类课程除了多为高年级开设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多为小课程, 周课时数较少, 且各有一个着重点, 比如日 本概况、日语阅读、日本文化或者日本文学、日语报刊选读等 等。这些课程都算是文化课程之一, 但各有各的课程目标和教 授内容,从现在的教育现场看来是每个课程都在推行课程思 政, 各有个的目标, 这固然是加强了课程思政的全面性, 但也 缺失了课程思政的体系性, 立德育人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而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 那么如果每个课程老师只是零散的各 行其是, 这不仅会使得课程思政显得松散, 也很可能给学生造 成迷惑, 因而笔者认为对于这类课程应该进行统一且系统的设 计, 让各个课程互相配合, 以课程思政内容为统领, 模块化的 推行课程思政并最终形成思政合力。
(二)多种授课模式并行,打破教材课堂限制,形成课程 思政教授系统
在前面的调查中笔者就发现了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除了课 堂教授就是网络文化, 也因此大部分课程思政推行都提到利用 隐性课堂或者多模式授课, 这从调查来看也是符合现实的。但笔者认为除了利用隐形课堂和线上授课等多模式授课外, 更应 该注意的是结合时政和学生关心点, 灵活利用教材和课堂, 鲜 活的把课程思政的内同融入教授内容, 而不是以机械的讲到哪 个内容就一段思政内容方式来推行课程思政。因为文化认识、 文化思辨和跨文化能力本就不是死板的知识, 而更多需要启发 学生去做去思考去实践, 因此适度打破教材和课堂限制, 才能 更好的形成一个适应时代社会需求, 有的放矢的课程思政教授 系统。
(三) 引入 PBL 教学法, 发挥学生积极性, 形成课程思政 学习习惯
推行课程思政当然不能是教师的片面讲授,如果不能调动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必然难以深入。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引 入一些与传统语言授课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在各类文 化课程上的自主学习。而引入 PBL 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路 径。该方法要求不强调教师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求学生针对问 题情景去思考研究解决,通过这一过程去获得解决问题的能 力。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在文化类课程上推行课程思政 的教学方法, 避免了教师对文化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单方面机械 讲授, 而改之以提出以课程思政内容为核心的各种问题为主, 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培养了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也明晰了中日文化, 更促使学生自主去讨论拣择网络文化的良 莠,可以有效的促成学生思政学习习惯。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国家提出的重大教育方针,对各专业的课程 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外语类的非通用语种之一的日 语专业有着自己的特点, 因此更应该在明确了解专业教育的缺 失基础上, 行之有效的推行课程思政, 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 中日跨文化交流人才。
注释:
①调查共发出问卷 50 分,回收有效问卷 45 份,文中比例 为四舍五入后结果。因样本较少, 抽样范围较窄, 此结果仅针 对本文使用。
参考文献:
[1] 何玉海 .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 索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4(10):130-134.
[2] 高德毅 ,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01):43- 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