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工笔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画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其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画者根据实际 生活进行主观创造性想象之后的产物。本文以工笔画为研究对 象, 从意象造型、意象色彩、意象线条等三个方面对其人物意 象性进行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工笔画 ; 人物意向性 ; 意向分析
“意象”一词自古就有, 实际上, “意象”具有两个意思, 一是“意”, 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意图, 即意境以及意蕴; 二是 “象”, 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物象, 两者组合在一起, 就 代表了中国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有较高层次的哲学思想。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工笔画中的人物意象进行详细 分析和解读,旨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工笔画中人物意象造型分析
(一)以形传神,迁想妙得
“以形传神,迁想妙得”的人物造型观是古代画家最为注重 的一方面, 实际上, 古代文人十分注重形和神的运用, 但是纵观 中国绘画史, 可以发现工笔画的创作逻辑实质上是从“形”到 “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大多数古代画家并不注重“形”的 表达, 而是想通过画“神”来达到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目的。 然而, 形与神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 人物个性中的精神内 涵,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的展现, 可以说, “形”是工 笔画人物的首要艺术表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形”并不是画家想要到达的终点, 在落笔之初, 画家就要从整体进行考虑, 将自身的情感状态融合于画中, 不应局限于“形”, 也就是说, 工笔画注重写真, 这里的真指的是“精、气、神”,从“形”中提炼本质, 将与“精、气、神”无关的东西大胆舍弃, 留下的均是精华。此外, 古代工笔人物画注重主观想象,对于各种人物喜欢按照自身意愿来进行高矮胖瘦的罗列, 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 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将唐太宗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高大, 其目的就是为了显现唐太宗的威严, 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 则塑造的十分矮小, 用以进行衬托,这种意象造型也是古代画家惯用技法之一。总之,工笔画人物的意象造型以“神”为中心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 展现形式多种多样, 用“神”来直达画中人物的内心状态, 富有哲学意味, 正是因为这种造型观, 才让中国工笔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在价值不断升高。
(二)形之极致,科学传神
工笔人物画随着科学的进步,在造型观念上也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 当代画家愈来愈注重追求外形的相似, 而忽略了情感 的表达, 这种内涵的变化让现代工笔画难以切合自然, 价值逐 渐缺失。因此, 从形似之中凸显神韵, 是当前工笔人物画领域 关注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人形的内在架构有了更加清晰 的认识, 将人形之内的骨架、筋络、肌肉等完全解析, 让工笔 人物画的外形描绘上升了一个档次。但是, 过于注重外形的塑 造, 导致人物画中“精、气、神”逐渐趋于边缘化。当前很多 画家正在逐渐探索“形神具备”的表达方式, 在塑造“形”的 极致之后, 将人物的神情、气息、风度等也进行展现, 切实的 做到了将“神”游离于“形”之外, 将“骨法用笔”与“造型 语言”进行了深度融合, 达到了刚正美感与写实逼真的完美统一。
二、工笔画中人物意象色彩分析
(一)夸张变色,妙超自然
夸张的意象色彩表达算是工笔画中的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 方式, 这种表达不会局限于“象”的外在自然色彩,而是一切 围绕表达作者内心情感进行强化或削弱, 甚至为了将人物的神 韵完全表达出来, 作者会完全舍弃物象原有自然色彩而进行重 新创造, 不为形似, 只为神情具备, 妙超自然。比如西藏宗教 壁画, 其中就大量的运用了夸张变色的艺术手法, 双身神像橙 蓝、黑白、红绿等多种色彩的搭配运用, 正是为了体现出神像 沉稳厚重的内韵; 再如大量的民间年画, 同样也是脱离自然物象的限制, 用色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将一些特殊人物以一种 独特的美感呈现出来, 十分具有韵味。总之, 工笔人物画对于 色彩意象的表达, 体现了工笔画“不拘一格、崇尚自由”的内 涵,再创性极强,夸张的色彩让自然物象得到了升华。
(二)单纯古雅,惟求清逸
中国工笔画在用色方面,虽然较为夸张,从表面上来看色彩 绚丽, 但是实际上, 工笔画色彩意象擅长于从绚丽中见清雅、 从复杂中见单纯,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画崇尚简雅的审美标 准。工笔画中色彩格调的表达, 让观者很自然的就能感受到其 中蕴含的典雅和厚重,从实用性来看,也极具装饰效果。
“墨色”是工笔画的主色调,古代画家对于墨色的应用已 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娴熟的地步, 而墨色的外在呈现为黑色, 其 内涵及运用远远不止“黑色”一种。古代自有“五墨六彩”一 说, “五墨”并不是指五种墨水, 而是指的对于墨色的运用, 分 为干、湿、浓、淡 、黑五种用法, 通过这五种用法体现出物象 的丰富变化, 而“六彩”即在五墨的基础上增加了“留白”的 用法。“五墨六彩”既显现了画家用色单纯, 也体现了色彩绚 丽, 通过单纯的“墨色”来进行“六彩”搭配, 将物象“意” 完全表达出来, 甚至“六彩”搭配到极处, 能体现出真正的彩 色, 这当然涉及到了视觉运用技法。当然, 工笔画也比较注重 “墨彩”的运用, “墨彩”的加入增加了物象的厚重感, 让其 看起来更加古雅, 中国画所用颜色种类虽然较少, 只包含了朱 砂、石青、石绿等颜料, 但是颜料质量上乘, 利用其作画可以 让画作进行良好的沉淀。而且由于混合颜料较难调制, 画家一 般都是使用原色来进行搭配,更加凸显工笔画古雅效果。
总之,工笔画对于色彩意象表达既单纯又绚丽,两者相互 统一, 并不矛盾, 而且墨线的运用让各种色彩变得更加和谐, 起着一个骨架的作用。
三、工笔画中人物意象线条分析
(一)线条形态,凸显意境
从本质上来说,线条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意象性和美感,画 家经过自身长期视觉经验的积累, 对于人物形体上的各种轮廓 线有着独特的理解。线条自身的情感性和意象性让工笔画的人 物形象跃然纸上, 神韵凸显, 比如传统人物的 18 描, 每一种线 条的运用都给予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折线刚硬、曲线柔滑、 波浪线缓和等, 线条的不同形态让画家可以通过一些技法将自 身情感的完整的呈现出来。
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画家对于线条的应用大多一气呵成, 描完之后一般不做修改, 因为在描线的过程中, 每一笔每一画 都有其独有的运动痕迹, 而这些痕迹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 以及思想动态的呈现。通过线条形态的应用, 在内心中丰富情 感进行外显, 是所有工笔画作家追求的最终目的。比如顾恺之 的《女史箴图》, 就是线条表达的行家, 用波纹线表达飘逸的 裙摆, 通过各种线条将女史们的身姿完美的展现了出来。顾恺 之的用线手法十分写意, 流畅生动, 极具特色, 线条的每一次 转折都凸显了意境, 将作者潇洒飘逸、悠然自得的内心情感和个性体现出来。
(二)以线造型,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一词为谢赫提出, 并将其做为“六法”之首, 在工笔画中, 完成“意象”到“意境”的转变是关键所在, 而这 种转变需要通过“以线造型”触发“气韵生动”来达到。“以 线造型”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技法, 作家通过自己的主观 想法对线条进行增删, 改变线条长短、粗细、浓淡等, 让画作 获得较强的虚弱对比效果。同时, 作者通过组织线条的疏密以 及表现形式, 来完成画面意境的营造。总之, 线条的不同排 列可以让画作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增加意蕴, 更具美感。比如 李公麟的《维摩诘演教图》, 就充分的运用了线条疏密排列技 巧, 在人物整体构图上用线稀疏, 但是在某些图案上描线极其 紧密, 这种密疏相间让画作的意境拔高了一个层次, 不仅人物 形象跃然纸上, 意蕴呈现也较为彻底; 再如吴道子也是用线高 手, 在《天王送子图》中为了营造出神仙的飘逸身姿, 利用快 速的行笔手法, 辅以粗细虚实的用线技巧, 将神仙的形象完全 描绘了出来, 而且由于线条使用恰当, 让笔下的人物犹如被赋 予了生命一般, 极具动感。与神仙不同的是, 吴道子对于鬼怪 的描述更为精准, 用圆滑的线条凸显鬼怪个性。总之, 线条的 意象性让工笔画的艺术感染力极大, 从其线条应用程度来看, 可将其做为评判一位画家的艺术底蕴。
结语
综上所述,工笔人物画做为中国画的典型,其中蕴藏了较 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对于线条的应用还是对于色彩的表 达, 都属于一种中国本土哲学文化的外显。当前, 随着社会经 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有了极大的改变, 工笔画中 所蕴含的洞察力以及感知力, 正是当下人类所较为缺乏的。因 此, 要想对工笔画的优秀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目前的现代画家 以及艺术家还需守住内心的纯粹追求, 结合现代绘画理念与技 巧,进行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
[1] 史月浩 . 肌理语言在当代工笔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J]. 时代报告 ( 奔流 ),2021(05):40-41.
[2] 邵大箴 . 意象和神韵——罗翔的工笔画艺术 [J]. 中国画 画刊 ,2021(01):85-95.
[3] 齐平丽 . 解读国画工笔画意象性的运用与发展 [J]. 美与 时代 ( 中 ),2020(11):39-40.
[4] 王丹 . 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意象油画中的运用 [J]. 艺术教 育 ,2020(11):136-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