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文学变革的世界面向, 涉及到的另外命题是中外文学优劣比较。明言层次, 东南文人学者多以西方文学之是为是, 之非为非, 西洋文学, 构成中国作家反思评判自家文学的基本尺度。可是, 当时东南的文人学者, 该是全国最有学问和判断力的学者;是否在他们的内心, 中国文学真的如他们所说, 或为“谬种”, 或为“妖孽”?肯定不是。否则, 我们就无法理解, 何以梁启超晚年成为固执的保守派;作为文学革命急先锋的陈独秀, 最后十年的诗作几乎全为古诗;呼吁年轻人“不读古书”的鲁迅, 自己却偏偏独爱两汉魏晋?其中的缠绕、纠结与魅惑, 一言以蔽之, 就是彼时的文人学者, 判断中西文学的优劣并非是以文学之优劣论优劣, 而是以国势的强弱断优劣。中国弱, 则文学弱, 文化亦弱;西洋强, 则文化强, 文学亦强。此间的道理, 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论证必要, 却演化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无意识。陈独秀有段话堪称典型:“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 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 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 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40) 陈独秀“不得不”“只得”等, 所流露出的, 是知识分子将文学的是非让渡于国势之强弱, 或者说只以强弱而不以是非论文学优劣的无可奈何。“革命”的义气纵横和雄辩滔滔, 掩盖的是弱者的内心难以名状的凉薄。
注释(参考文献):
1 (2)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第42页, 第42页, 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梁启超全集》第1卷, 第172页,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 陈大康:《论“小说界革命”及其后之转向》, 《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4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 第175页, 中华书局1991年版。
5 转引自张宝明:《“主撰”对〈新青年〉文化方向的引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6 参见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卷, 第419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 统计数据根据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第506页图表,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 参见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9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二) 卷十五, 第686页, 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 李鸿章:《筹措海防折》,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卷二十四, 第11页, 文海出版社1959年版。
11 (20)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 《梁启超全集》第4卷, 第1219页, 第1219页。
12 (15)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 第172页, 第172页, 三联书店1984年版。
1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全集》第3卷, 第592页。
14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鲁迅全集》第6卷, 第239页。
15 陈独秀:《答李杰 (墨、庄、许之评价) 》, 《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 第215页。
16 有关统计数据, 参阅黄珊元硕士论文《晚清学术人物的地理分布》,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2007年。
17 (2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全集》第10卷, 第3093页, 第3105页。
18 陈独秀:《答张永言 (文学---人口) 》, 《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 第110页。
19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文集》第3卷, 第2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 杨照:《老子》, 第30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1 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 第32页、第33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 第56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23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 第83页。
24 高建青:《五四前后“言文合一”运动论略》,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25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梁启超全集》第2卷, 第483页。
26 黄人:《小说林发刊词》,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 第291页。
27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全集》第4卷, 第884页。
28 严复:《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 第248页。
29 [荷]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第41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0 毛庆臻:《一亭杂记》, 见孔另镜编辑:《中国小说史料》, 第18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1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见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 第287页。
32 参见夏晓虹:《作为书面语的晚清报刊白话文》, 《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3 蔡元培:《总序》, 《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 第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版。
34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
35 鲁迅:《关于新文字》, 《鲁迅全集》第6卷, 第160页。
36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 《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第186页。
《东南社会与现代文学的“革命地理学”》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4/2018082410200890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