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 所谓打造“舆论之母”的意识, 最早发端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的变化, 体现为一种有组织、谋划、有共同社会诉求的集体或团体文化实践。在这种新的结合中, 社团和报刊不仅是文化造势得以实施的胚胎和襁褓, 也是文学批评得以新生和施展身手的地基和底座。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公共文化场域日益扩大和活跃, 在近代以来吸引了更多文化人和民众的注意和参与, 为顺应、迎合和满足“改良”“变法”“革命”实践的造势活动, 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仅促进了文化社团和公共传播事业本身的发展, 而且也为文学批评施展本领, 扩大效应提供了用武之地。
这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先导性形成的基础和原因。在中国20世纪, 所谓“批评的时代”, 所谓文学批评在社会变革中先声夺人的效应, 实际上都在传达和强化文化学术的传播功能和应用效力, 不仅把文化学术及文学批评, 推到了历史变革的前端和高地, 赋予其无与伦比的社会和时代重任, 同时意味着对时下猛士的呼唤和对文化英雄的造就———而文学批评无疑首当其冲, 一直充当了造势、呐喊和冲锋陷阵的角色。
注释(参考文献):
1 (2) 梁启超:《本报告白》, 《新民丛报》创刊号, 1902年。转引自周洋:《梁启超传》, 第60页, 第61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
2 (4) 梁启超 (落款为“中国之新民”) :《新史学:第一章中国之旧史学》, 《新民丛报》第1号, 第41-44页, 第48页, 1902年。
3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新民丛报》第18号, 1902年。转引自《梁启超全集》第2册, 第1029页,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4 梁启超:《自励》 (二首) , 原载《新民丛报》第1号, 第78页, 1902年。转引自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 第617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梁启超:《论学术之之势力之左右世界》, 《新民丛报》第1号, 第70页, 1902年。
6 邓实 (1877~1951) , 字秋枚, 别署枚子、野残、鸡鸣, 风雨楼主, 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青年时崇拜顾炎武, 常慷慨悲歌, 期以报国。1902年创办《政艺通报》,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 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 主编《国粹学报》, 颇有影响。
7 (10) 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 《光绪癸卯政艺丛书·政学文编第七》, 第171页, 第174页,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8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 《鲁迅全集》第1卷, 第323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黄兴:《在华兴会成立会上的讲话》, 《黄兴集》, 第2页,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 黄兴:《〈国民〉月刊出世词》, 《黄兴集》, 第315-317页。
11 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新民》, 《新民丛报》第1号, 第90页, 1902年。
12 《复印民报说明》, 《民报》 (一) , 第1-2页, 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3 《发刊词》, 《民报》第1期, 1905年。
14 《复报》, 1905年由柳亚子、金松岑等创办, 先后分别在上海、东京编辑、出版和发行, 撰稿人有陈去病、金松岑等, 立足于宣传革命排满, 抨击君主立宪, 发表了诸如《驳梁启超书》《立宪驳议》《新民丛报非种族革命之驳议》等很多支持和附和《民报》立场的文章。
15 孙文:《敬告同乡书》, 孔范今主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文录》, 第484页, 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
《从“欲新民”到打造“舆论之母”——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环节》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4/2018082410142910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