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万物统一”的美学探索: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24 19:11: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三位一体”的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及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文学批评意义的新启示:文学批评的意义也许并不只在于揭示文本或形象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 而更在于展示现实与精神、道德与欲望等之间碰撞与交融, 从而探索和表征超越文本之上的一种精神, 一种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 一种为民族铸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许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所要发掘和弘扬的, 也正是这一精神可以为当今崇尚个性价值, 注重个体发展的社会, 注入思想之魂。

二、神人合一:信仰与人道

“三位一体”是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学批评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 它既是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石, 又是如何展开文学批评的方法和路径。“神人合一”则既是该文学批评理论自身的主要内涵, 即“万物统一”的具体体现, 也是这一批评所要揭示的, 既基于文学文本及其形象, 又超越这一载体的精神实质, 这一精神实质无疑是与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俄罗斯的精神世界中, 真理与上帝是相互融合的, 是整体合一的。真理是一种神性的体验, 探寻真理就是探寻上帝。别尔嘉耶夫曾经指出:“整体性的真理是上帝” (《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7) 。显然, 在这里, 真理不是客观的, 不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而恰恰相反, 真理是主观的。因此, 要感知上帝的存在, 要探索和揭示真理, 就不能够依靠理性思维和语言的科学表述, 而只能够通过精神体验和心灵感受。正因为如此, 在俄罗斯民族那里, 信仰是生命的根本, 是至高无上的, 是精神世界的本质内核。人必须以自由者的身份, 摆脱客体化世界的奴役。

然而, 理论信仰与理论阐释之间往往又是很难统一的, 文学批评理论又不可能完全离开理性分析和科学语言的表述, 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白银时代以来, 俄罗斯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的独到之处, 就在于自由的理性分析与心灵的东正教精神体验之间的相互交织, 即精神的信仰与现实的人道融合。这就是以别尔嘉耶夫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特征, 即“神人合一”的东正教人本主义。这一批评理论不是要脱离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 而是要努力使得东正教贴近俄罗斯人的现实生活, 把上帝的神性内化在人的身上, 从东正教的人文关怀维度, 揭示超越于人的肉体的精神存在, 从而实现对文学形象“神人合一”的艺术探索。

在欧洲, 长期以来, 学界通常是把人文主义与宗教相对立的, 尤其把文艺复兴运动视为是对中世纪强大宗教势力的反抗。别尔嘉耶夫、巴维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弗洛连斯基等白银时代俄罗斯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家们则并不把基督教与人文精神相对立。他们既肯定无神论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意义, 但又以为如果抛弃了超验层面的上帝, 人又可能难以摆脱现实物质世界的羁绊, 自我崇拜, 把自己奉为超人, 从而走向反人道主义。别尔嘉耶夫指出:“人脱离开神和一切受造物等级, 就被高尚的精神力量所诱惑。傲慢就是高尚精神的诱惑, 这高尚精神要把自己放到神的位置上去” (《恶与赎》322) 。

近一百多年以来, 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强调“神人合一”, 上帝与人同在, 上帝内在于人, 如果上帝外在于人, 就会成为人的奴役者。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在上帝身上才能够发现自身真正的本质, 人寻觅上帝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的过程。显然, 以别尔嘉耶夫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自由、人自身的价值。人只有依靠内在的上帝, 才能够摆脱他人世界的奴役, 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别尔嘉耶夫看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深刻显现出了俄罗斯民族身上的“神性”, 即俄罗斯宗教的救世精神, 也就是“弥赛亚意识”和民族主义倾向。他甚至认为:“我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之子” (Бердяев, “Смыслтворчества”144) 。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等著作中, 别尔嘉耶夫明确表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俄罗斯的方式, 揭示了人及其命运中的自由与束缚、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爱与恨的交织, 刻画了人的双重性格, 发掘了人的意识与无意识、束缚与自由的关系, 涉及了“恶的自由与善的束缚”、“个性欲望与世界和谐”等问题。爱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 爱情是没有独立价值的, 它仅仅用于展示主人公生活的悲剧道路, 用于考验人追求自由的意志。男主人公往往是女主人公的上帝, 女性的悲剧仅仅是男性内在悲剧的显现。

在长篇小说《罪与罚》中, 从表面上看, 虽然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接受了索尼娅的劝说, 认罪并接受了惩罚。但是, 这种认罪是以索尼娅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 即承诺与他一起受罚。实际上, 索尼娅最终也随他去流放服苦役了, 为了拯救拉斯柯尔尼科夫, 索尼娅心甘情愿地付出了一切, 她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其实, 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之间的结合主要不是缘于爱情, 而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心灵救赎, 缘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贯主题就是宗教弘扬的“博爱”, 爱上帝, 爱一切人, 甚至爱自己的“敌人”, 用爱来拯救人的灵魂, 克服人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自己的处女作《穷人》中就表现了这一思想。老公务员杰弗什金就是几乎沦为妓女的姑娘陀勃罗谢娃的精神支柱, 即上帝。在他们俩的书信交往中, 杰弗什金的任凭命运摆布的人生哲学, 促使了陀勃罗谢娃的顺从和忍耐。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爱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爱情。

显而易见, 别尔嘉耶夫是从爱情的维度揭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从属地位, 男主人公是女主人公的上帝。然而,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 女主人公身上又蕴含着积极的东正教精神, 即以“救赎”为核心的“弥赛亚意识”, 也就是女主人公的牺牲通常是为了拯救男主人公。从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中的“弥赛亚意识”来看, 女主人公也是男主人公的上帝。在长篇小说《罪与罚》中, 索尼娅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而自我牺牲, 其目的是为了拯救拉斯柯尔尼科夫, 她是男主人公灵魂的拯救者。因此, 在索尼娅身上交织着处于从属地位的活生生的现实人和拯救他人的上帝。同时, 拉斯柯尔尼科夫也是如此, 他既是索尼娅的上帝, 可以让她为了自己无怨无悔地付出, 又在不断接受着她的灵魂拯救, 终于认罪受罚, 走上了流放服苦役之路。在小说《穷人》中, 虽然杰弗什金是陀勃罗谢娃的上帝, 但同时女主人公也是杰弗什金的精神寄托,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互相依靠、相互温暖、彼此拯救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 “神人合一”往往又存在于整个小说文本的情节之中, 隐含于“上帝”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残酷性之间。在小说《白痴》中, 梅什金公爵可以说是一个代表着“上帝”精神的理想人物, 他主张基督式的“博爱”, 强调对他人的宽容、自我克制、忍受苦难。然而, 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 凡是他帮助过的人均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他不可能解决任何社会矛盾。也许正因为这种文学创作中展示出的“神人合一”的矛盾和无奈, 才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充满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从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出发, 在俄罗斯的宗教文学创作中, 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中, 神与人往往是合一的, 神常常是内在于人的, 男女主人公既可以互为上帝, 又可以互为奴仆。故事情节也常常是上帝的精神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博爱”是克服苦难、体现人道, 实现相互转换、彼此交融, 走向上帝的理想途径。只要心中有上帝, 世界就会充满着爱。但是, 神的理想世界又经常是与人的现实社会相互矛盾, 甚至对立的。或许这就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也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文本意义再生机制的深层文化根源。在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看来, 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揭示这种艺术创作的特征。

三、审美批评:象征与现实

在当代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那里, “三位一体”是“万物统一”美学思想的基石和探索真理的方法, “神人合一”是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精神内涵和揭示对象, 而“象征”与“现实”的交融则是艺术感知世界的理想途径, 审美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这两者的融合。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2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