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微德育研究:回顾、困境与超越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11:38: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德育与新媒体平台不期而遇。面对各种舆论的产生、用户推送和大众传播的引导方式等挑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发挥主流思想在大学生德育中的教育功能。文章提出了一种以新媒体为学习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德育培育方式——微德育,这是一种崭新的德育体验方式,主要特点就是让德育大而化小,小育大作,见微知著,这种微德育的实施更加科学,手段更加多元,目标更加细微,使德育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严谨务实。

  关键词:大学生,微德育,回顾,困境,超越

  高校的微德育形式是在新媒体时代兴起的,由于新媒体平台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传统的高校德育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差异。在新媒体时代,学校迫切需要拓展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校微德育注入新活力,推动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式发展。本文旨在回顾微德育形成的理论渊源,解决其目前存在的困境,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回顾微德育形成的理论基础

  如今,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对微德育进行深入透彻的挖掘和研究,尚未对微德育的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首先,在理解上存在差异。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互联网兴起的影响,微博、微信、微视频已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微德育”一词的出现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程晓媞在《移动媒体+微德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尝试》里提到过:“微德育,是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式,利用短信、微信等微型平台,与微学习完美契合。”这种说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是完全适应的。

\

  其次,从“微”即“小”的角度来看。第一,在目标上,体现在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和个人具体德育目标上;第二,在问题上,德育问题小并且具体;第三,在形式上,德育体现为小而有为,变化万端。本文重点关注的则是后者的微德育,学者们曾经尝试将“长尾理论”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以此提出了“微德育”这个概念。“长尾理论”模型是一条“长尾分布”曲线,也叫正态分布,它的尾部比头部长,头部意味着单一且大规模的生产,这是一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意味着更少的品种和更低的成本,特指学校的传统德育;而尾部意味着具有多样化或差异化的小批量生产,也就是范围经济,这意味着更多的品种和更低的成本,相当于微德育。与传统德育工作相比较,“长尾理论”模式下的“微德育”,它的价值影响力更加吸引受教育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教育对象由此可以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感,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初始功能。具体而言,微德育以学生体验为根本着力点,并不注重德育理论有多深邃,而是更重视细节之处,彰显德育的人文关怀。

  二、高校微德育在传统德育发展基础上的困境

  (一)微德育的内容创设不适应新媒体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博、微小说、聊天软件、慕课等微产品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德育的培育要求和发展趋势,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高校微德育工作积极推进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也是确定大学生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社会基础。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渗透式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导向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演变趋势,全球化进程使大学生微德育面临复杂化、开放式的社会大背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校微德育的内容构成不适应新生的新媒体环境,甚至有些格格不入。首先,大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并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发布在众目睽睽之下,间接创作了微德育内容,它们是高度个体化和碎片化的,但是有些内容甚至是极端的。其次,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创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网站来宣传德育内容,但内容多以传统德育的内容为主,形式也比较老套,毫无吸引力。许多德育“平民偶像”代表态度粗鲁,不以身作则,没有发挥好表率作用,导致许多德育网站出现销声匿迹、官方微博禁止访问、社区网站管理不当等问题。由此可知,建设微德育内容体系,不仅要优化载体,还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内容;既要有高雅的文字表达,更需要身边的偶像身体力行;既要以传统德育内容做基底,更需要微小、形象的德育内容锦上添花。长此以往,微德育的内容才会真正深入新时代大学生内心,才能在新媒体时代适应社会技术带来的道德培育要求。

  (二)微德育中各内容要素之间缺乏协调性

  微德育的内容要素包括三大部分,主要有微德育内容的创造者、内容及其载体。首先,大学生微德育的内容创造者是多主体的,包括思政课的教师、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和学生本人,其中,后两者是最重要的。但整体来说,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与微德育内容要素的建设存在一定不对称。尽管高校师生已经成为各种平台的最大建设者和受众,正如徐克松指出的那样:“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培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这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选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微德育内容的构建仍旧缺乏方法、依据和原则。同时,在微德育培养过程中,受众和教育主体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主客体之间可以角色互换,因此,德育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次,在微德育的内容上,大部分是基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对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界定,比较权威的是:“高校德育内容覆盖面广,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和实践教育等。”然而,微德育的内容构成并不需要系统和深奥的德育知识,而是需要贴近生活且易于受众接纳的德育内容。秦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教与学为重心,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决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的部分。”因此,在刻板的传统德育内容的主导和影响下,导致微德育内容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吸引力和生活气息。再次,关于微德育的载体,一方面,新媒体为了谋取利益,对微平台进行盲目推广和虚假宣传,大学生会接触多个不同类型新平台的道德洗礼,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辅导员队伍同时也要对这些平台进行维护,而一些平台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导致平台过多,不良信息难以自动过滤,学生不知如何辨别,导致学校监督管理难度加大。因此,优化高校德育的整体内容迫在眉睫。

\
 

  (三)规训式的德育方式削弱微德育对话

  “微德育”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构建道德教育的情境意义。但是,一直以来,高校传统德育一直以规训式的培养方式为主。首先,它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上。在道德培育中,教师往往通过劝解、说服和强制执行等方法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思维创造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处于被服从和被强迫的地位。这种强制灌输的德育方式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和叛逆行为。其次,它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独白。一方面,在高校主客体道德培育关系中,教师操纵着教育主动权,变身为真理和权威的代言人,学生被迫哑口无言,只能唯命是从,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微德育对话;另一方面,不能用学生的绝对服从来作为教师培育好坏的衡量标准,这是异化的道德培育,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不平等地位,无法开展微德育活动。教师站在制高点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而学生则花更多的时间听老师的训诫。再次,它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规训性。高校传统道德培育的主要特点是:道德权威的强制和缺乏道德信仰,这种道德培育方式侧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人们有相同的标准、要求和取向,导致大学生的被动接受,产生价值冲突。因此,规训化的传统德育方式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影响和制约着“微德育”的发挥。

  三、解决微德育现实困境的未来设想

  (一)明确微德育内容,确定微德育目标

  目标是创建内容的推进器,为此,我们要对微德育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比较普遍的理解是:“网络德育的目标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的作用和影响力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微德育的目标统领着微德育每一阶段的内容构建,微德育的内容也应服务于微德育的各级目标,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微德育作为传统德育的补充形式和完善机制,不应只侧重于传授道德理论知识,刻板地遵守道德规范,而应注重大学生的自由健康成长和道德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自我形象。因此,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确定高校微德育总体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和培养大学生,让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良好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适应新时代要求。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用微德育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不断完善和加强德育教育阵地建设,鼓励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发挥好道德模范先锋作用。再次,从个体角度来看,微德育的目标与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微德育更注重道德主体能力的培养。最后,根据这三级目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微德育内容,形成环环相扣的道德培育体系。

  (二)关注需求,使微德育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高校微德育作为培育自主性真善美,引导自我完善的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心灵洗涤和引领学生善于思考、是非分明的作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微德育应紧密围绕学生关心和不解的思想“枷锁”和理论“纽扣”,以名家解读经典著作、播放影视大片等微德育形式,为学生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难。另一方面,高校微德育要重视理论与实践存在哪些偏差,以问题为导向,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要求,在这个利益冲突,矛盾频繁,改革不断的新业态的层次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并为其指明未来发展道路,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个人道德信仰。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微德育融会贯通,始终坚持学理并重的理念,不断完善高校微德育的建设,确保理论表达的准确性和时代性,真正实现问题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理论指导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三)关注个性化,践行微德育

  微德育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就是关注个体差异化需求,在实践微德育的过程中,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也是顺利推进微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微德育理念具有相对的知识系统性和精准的指导性。从微德育的实施来看,为了体现系统性和方向性,我们需要树立以下观念:第一,平等理念。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刻板的教育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二,服务理念。要求微德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自身道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培育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第三,包容性理念。微德育工作者应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实现平等与包容理念的相互配合。第四,指导理念。开展个性化的线上微德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程晓堤.手机媒体+微德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尝试[J].中国民族教育,2016,(3):60-61.

  [2]许克松,陈英.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3-105.

  [3]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33.

  [4]秦能.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7-109.

  [5]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4-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12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