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内涵,然后说明了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要素,接着论述了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原则,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链;产业链;融合
我国产业结构体系不断深化,逐步向多元化、全覆盖化转型发展,这直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建设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深度协同耦合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展现职业教育的成效及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是专业建设,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链发展服务[1],并基于产业链的发展要素、模式和特点,建设、布局、优化专业链,使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进行结构互动,实现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内涵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产业链逐渐从“单一性”向“全面性”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知识是企业产生价值的首要指标,也是构建产业链的基础。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人才与传播知识。因此,人才、知识成为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衔接的关键。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在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改革,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结构互动,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
根据教育规划目标,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和发展,而专业质量体现着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与办学水平。专业链中各专业之间存在网链关系。从专业本质工作性质来看,专业链依存于产业链,具有专业能力的相互综合性及岗位能力的融合性特点。从时间、空间角度来看,专业链是“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育的层次递进及知识能力向纵深方向的延伸。从整体角度来看,从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到产品的后期服务都对应着与之价值一致性的专业。价值一致性成了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内在关联。专业链可为产业链提供知识与人才支持,促进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同时,产业链可带动专业链,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并通过相应的资源促进专业链的完善。可见,专业链与产业链是一种互促互融、协同共生的关系。从局部角度来看,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对接、融合两个层次。一是对接层次。专业链中的核心专业应与产业链领衔企业对接。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实训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3]。二是融合层次。专业布局融合产业布局,以促进专业领域的不断创新与深化,使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满足产业的需求,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整体利益链系。
二、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要素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因为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协调而产生的,可形成协同聚集效应。职业院校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后,产业企业可以得到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此时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就是融合协同的[4]。
(一)地方政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者是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的引导,合理利用各种人力、信息及区域资源,可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方式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以培养人才的组织机构—高等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人力源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和创造者。而职业教育提供的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企业生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者与建设者,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中,地方政府为满足时代发展和产业态势的需求,不断地进行顶层政策性的设计,以增强职业院校、产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效应。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5]起,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性文件,并通过不断优化与深化,实现了产业态势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互相匹配、融合协同,形成了具有聚集耦合效应的发展势态。
在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整体规划目标下,根据区域的资源优势,规划引导区域的主导产业及产业结构布局,形成区域产业聚集;二是依据产业聚集规划制定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形成专业人才聚集;三是建立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协同合作机制和“产业链与产品链、专业链与人才链”之间的有效载体或机构平台,以及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利益共同体建设与分配机制,形成产业聚集、人才聚集的区域发展聚集效应。
(二)产业需求
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共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压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断增强。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在市场人才需求机制下,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产业学院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其作用得到了实践证明。产业学院是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其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即确保职业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发展满足行业发展规划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符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专业教师团队满足专业建设的要求,毕业生质量满足服务社会能力的要求。二是面向区域产业需求,把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的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以职业院校为引领、产业需求为驱动、区域政府为引导的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新格局。三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本身的背景优势,结合院校所在区域的行业与产业优势,与政府、产业、企业等共同协调处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发挥各自角色的优势,规划制定区域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标准,实现技术人才培养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素养等方面的统一,达到政府、学校、产业、企业融合协同的目标。四是组织构建产业学院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变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单一性主体的现状,转变为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四方联合组成的职业教育主体,并充分整合地方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区域企业等多方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性,同时产业学院应进行社会市场化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收益。五是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目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进行耦合协同,实现政府、学校、产业、企业融合协同,进而产生合力。
(三)职业院校
自职业教育改革以来,职业院校发展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故各职业院校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在区域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不断提高利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合作模式,与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合作机制,实施联合办学,形成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协同,产生了聚集效应。但是职业院校虽然有了政府规划与市场需求导向,仍不能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有效。“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的本质内涵是专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职业院校作为责任的主体,必须切实转变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服务思想意识,在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协同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而言,首先,以区域发展的需求为中心,重构专业结构布局,以满足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其次,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结合区域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产教融合实践,构建应用型的科研发展合作平台。
三、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原则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指从利益一致性出发,构建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与文化协同,进而产生聚集效应。
(一)利益一致性原则
从利益价值角度来看,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有利益一致性——人才利益。即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可共同分享人才利益。而只有根据利益一致性原则,按照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的长期建设规划目标,以多元主体的资源投入配比、教育贡献程度及人才培养的风险等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绩效形式进行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最终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二)管理机制协同原则
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产业学院是由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四方主体构成的,其管理与教学实施需要四方共同协商完成。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价值差异、目标分歧、利益不同等因素。因此,各方主体应注意彼此的差异,在专业链与产业链建设的共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商,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而实现管理协同和运行规范化。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可充分发挥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协同发展的整体性优势,促进多元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容易形成协同耦合效应,避免产生治理波动。二是完善沟通渠道。在管理制度下,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平台,举办固定化的研讨会议和工作交流会,从而协同推进政府、学校、产业、企业之间的协作精神。三是构建管理董事委员会,管理董事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等四方成员组成,以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协同机制的运行,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资源的优势,增强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协同的成效性和发展性。
(三)人力资源协同原则
人力资源协同包括教师协同与学生协同。教师协同是指教师团队具有共同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的能力、项目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加工能力,以及突破现有技术、工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对此,一是构建企业导师与职业院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平台,明确教师团队的双导师负责制,对学生实行“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的指导制度,充分利用生产性和销售性时间对学生安排并实施相应的实践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激励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一线锻炼,支持教师带科研项目、新技术、新方法深入产业企业,进行项目的研发与推广,以此增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对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进行探索。三是畅通企业教师的职称晋升渠道,完善相关制度,进而提高其工作薪金及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协同是指学生需要接受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的双重培养,既要进行校内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实训学习,还需要接受校内实践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应到产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
(四)文化协同原则
文化协同是指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软实力”意识形态的融合协同,这是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的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保障。文化协同是指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形成文化意识与价值意识的共识。一是构建文化协同机制,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交流沟通平台建设,增加对话交流,形成特色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精神意识形态,以及形成“校园+产业”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文化带入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同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勇于担当与奉献[7]。
四、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策略
随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政府、学校、产业、企业之间的融合式教育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协同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现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技术革新为主导、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理念。该教育理念融合产业、行业、企业的文化理念,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行业、企业的平台资源,课程知识以标准模块化及组合化形式进行教授,并构成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化评价主体,从而达到“产业与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方之间的融合协同效应。专业建设从政府、产业、企业、区域等四维度的发展需求出发,依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及核心行业产业、区域领先企业的需求,建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目标相对应、岗位技术技能标准与课程体系标准相对应的“共同体”。
(二)构建产业需求引导机制
随着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断变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具体如下。一是为了及时满足产业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实施相应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等,以应对产业需求的变化。二是改变职业院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实施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项目(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生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技术开发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工程或项目,以加强产业发展的价值效应。三是构建联合教育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挖掘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内涵关联,从而可以不断完善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融合的服务链,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和服务社会治理。
(三)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链与产业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内容。依据产教融合的原则及建设规划要求,设计、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轴线,且符合产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可以使课程体系紧密对接企业工作。以生产性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为导向,课程体系内容应不断优化,即各方应联合开发对接产业标准的“理论+实践”校本教材。职业院校建设特色专业群需要通过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来,即围绕特色的专业群,让相应的产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制定流程,从而帮助行业与职业院校实现人才的“零距离”对接。这样不但可让校企的人才供需信息畅通,而且可实现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及可持续发展,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要素得以充分应用,促进职业院校的各种设备、人员、知识、技术等“软”优势转化为人才成长的“硬”优势,从而展现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且这种“硬”优势也是其他职业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复制的。
同时,还要建设整合学校、行业、企业资源的教学平台。具体整合的资源既有实验实训设备等硬性资源,也有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职业提升制度、知识资源等软性资源,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其他要素发挥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协同治理。一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做到“物尽其用”;二是不仅要充分提高教师的理论能力与学术研发能力,还要充分利用企业教师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及项目研发能力,做到“人尽其才”;三是不断补充地方政府的相关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促使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实现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校长效运行。
(四)建设价值一致性融合协同机制
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具有价值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关联融合、互相促进的协同耦合关联,是社会和谐、区域发展、产业提升、职业教育不可分离的核心因素。在协同耦合运行背景下,可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以“创新链”为核心轴线,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产生质变,使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产业企业得到创新型人才,两者都获得创新性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能提升创新能力,为国家贡献各自的力量。二是螺旋协同体系的内组织,即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螺旋协调内效应。通过制度激励、经济激励、发展激励等手段和方法,可产生协同耦合反应,进而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流动,并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形成新产品,产生新价值,获得新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是螺旋协同体系的外组织,即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螺旋协调外效应。这是指突破政府、学校、产业、企业的组织界限,充分利用社会市场上的其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促进各项教育资源“动起来”,产生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挥产教融合的最大聚集效应。
(五)建设提升专业链内涵协同机制
当前,产业链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即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8]。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目标意识引导,按照需求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容体系、实践操作能力等,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入,以实现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9],形成独特的专业链内涵。
基于此,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广泛参与机制,构建专业群的动态课程体系标准开发机制,确保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四方均积极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和专业评价的全过程。二是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联动信息化评估机制,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以此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产业学院专业链的内涵式发展。三是以长效为目标。对此,应建立毕业生成长与发展跟踪反馈机制[10]。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过程中会面对相当多的问题,而此问题是否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还需要做好后续服务跟踪,以避免再遇到类似问题,并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扩大专业链内涵建设。
总之,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通过价值一致性可实现有效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聚集效应,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露,黄国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22-27.
[2]李群,石希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宜昌探索与实践[J].湖北教育,2019(8):55.
[3]刘尚明.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链的专业链构建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5):24-26.
[4]刘波,欧阳恩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基于耦合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1,37(8):60-67.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0-28)[2022-05-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549.htm.
[6]李朝敏.“一二三”模式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物流科技,2019,42(8):168-172.
[7]白弘雅,周正.学生积极心态的内涵、重要价值与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2021,37(3):46-51.
[8]吕江毅,宋建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10):63-68.
[9]杨文正,许秋璇.融入“大概念”的STEAM跨学科教研:模式构建与实践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21(2):103-112.
[10]徐玉,施晓秋.基于毕业要求渐进达成评价的学生成长与发展跟踪反馈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68-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