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09:24: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使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使学生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增强“四个自信”,训练哲学思维,树立科学精神。文章介绍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的主题规划,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重点阐述课程思政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科学精神

0 引言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教师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其本质而言,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是专业课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1]。“课程思政”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融合性”,即“课程思政”本身不是单独新开一门课程,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主要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功能和价值引领意义。“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不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而直接的授课风格,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致力于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主观情感体验,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受到涵养和启迪。

1 “高频电子线路”地位及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频电子线路”(后面简称“高频”)是电子、通信类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讲述模拟通信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选频网络、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模拟调制和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系统及AGC、AFC、PLL等单元电路的分析与设计[3]。模拟通信系统中,各个功能电路虽然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集成电路及大规模集成系统等不同的实现过程,但是各个功能电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频谱变换关系没有变化,即基本原理不变,这就表明“高频电子线路”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的固定性。“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内容最多、最难学、最难教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高频电路基本原理和基本电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实验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传统的“高频”课程教学通常偏重于对基础学识的讲授,针对学生价值观引领和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还有较多的不足。针对“高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借助专业课堂,在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建立专业热爱,使学生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精神,增强职业素养。

\

 
2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的主题

          “高频”课程思政拟从三个方面实现:(1)马克思主义哲学[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方面与教学内容的挖掘与结合;(2)充分挖掘课程后台的科学故事、科学家故事[7-8],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3)“回归常识”,培养学生的读书学习的主动性,“回归初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思政改革方向,提出了“高频”课程思政改革策略,总结为:“两个一”,即:整门课一条思政主线,重要内容都有一个思政主题,最终,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融合达到“思政有内容,联系重依据,教育有效果”的目标。
“高频”课程思政采用一个主线,即用马克思唯物论看待通信和无线信号传输的本质,利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看待高频电子线路及无线模拟通信相关技术和发展,利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价值创造,培养学生的专业热爱和科学精神,主要围绕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整体局部的关系等观点来看待整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巧妙利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重要内容都有一个思政主题”是指在课程重要内容的备课授课中,都要从课程内容中提炼或结合思政主题,例如第一次绪论课中“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主要讲述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因此本节主题设定为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地看待无线通信发展史和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3G、4G、5G建设中的表现,力求使学生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能够树立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信心,树立“四个自信”,增强专业热爱。“高频”课程部分思政主题如表1所示。


\
\
\


3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3.1 教学内容组织模式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中,“高频”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模式采用如下两种。

3.1.1 “价值观模块组合”模式

        “价值观模块组合”模式通过对课程原有知识体系的审视、发掘和加工,将不同章节中所蕴含的同一个思政主题发掘出来:如哲学观点,认识论和方法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科学家的精神,美育价值等,以形成学生对文化、价值、情感和思想的认同。比如,从“绪论”中挖掘马可尼的科学故事———“通过自学发明无线电报,并使无线电报商用”,从“混频器”中挖掘出阿姆斯特朗的科学故事———“发明超外差式收音机,将无线电带入电子时代”,让学生领悟科学技术的价值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使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理想,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马可尼自学成才的故事也会激励学生,珍惜当今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主动学习,奋发有为。

3.1.2“知识点中融入思政”模式

        “知识点中融入思政”模式挖掘某个知识点上的特殊事件或学术背景,主要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动机、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提炼。比如,“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措施”有两种:第一,提高谐振回路的标准性;第二,减小外界因素变化对振荡器电路的影响,用这个内容作比喻,告诫学生要提高自身要求(对自己严格),学习时要专心,应该关闭手机、关闭微信、QQ等工具,这样才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稳定的学习情绪,是解决学习不专心、易受干扰的最好办法。

3.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如何使“高频”课程既有“思政课”味道,又没有 “思政课”的痕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 对教师育德能力的考验。“高频”课程思政在传 授知识的同时,主要采用引导的方法,适当辅以讨 论、查阅、分享、辩论等手段,对课程思政目标问题 进行广度、深度或多维度认知引导,以促进大学生 情感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和思。“高频”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采取的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种。专题嵌入方式。在讲授具体专题时,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目标和知识目标有机融合[9]。

       比如,“高频”主要讲授无线模拟通信系统组成及实现,课堂上简要介绍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虽然第一代、第二代通信系统基本上都是由国外提出并建立的,但是中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时已有自己的标准,在第四代、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上也表现突出,尤其是在量子通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取得的,通过简短讲解让学生充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我国逐步进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体现。

        画龙点睛方式。在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讲清楚基本知识点后,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导,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线广播通信系统的架构是“高频”这门课程的主线,是“纲”。在这个架构中,不同电路模块所处的位置不同,模块的功能也就不同,系统对其性能的要求也不同,那么不同模块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也不同,电路实现也必定不同。讲解功能模块时,首先根据模块的功能需求确定电路性能指标,其次综合其功能和指标确定电路组成;有了这些铺垫,对模块的分析和计算就会水到渠成。这种授课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关注具体分析计算而迷失学习方向的现象出现,形成抓大放小、纲举目张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复杂问题简单化、繁杂问题系统化的哲学思维模式。

         形象比喻方式。利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形象比喻,引导学生回归学习本位。比如,选频放大器要滤除较强的干扰信号,自身必须具有很高的对有用信号的选择能力,也必须具备对无用杂波、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一个人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最大限度规避各种干扰,而要规避干扰,自己内心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定力。当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干扰太多;告诫学生静心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正心诚意地学习,才能提高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借助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遵循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准确把握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的融合点,使讲解自然妥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育人效果,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课程思政教师不仅要注重科研,提高学术 造诣 ,满足学生在专业上的要求,还要不断提高教 学水 平,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讲授教育学生、感 染学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6.
[3]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吴婷,吴鹏飞,柯熙政.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37):45-46.
[5]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7][美]哈里·亨德森著,朴淑瑜,隋俊宇译.通讯与广播-从有线语音到无线网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
[8][美]凯瑟林·库伦著,朴淑瑜译.科学技术与社会-站在科学前沿的巨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