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哲学与文化》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14:34: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现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哲学与文化》是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一, 其核心内容和我国中学科学精神培养相一致,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意识的提高, 还能在生活中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虽然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一 定的差距,  文章从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问题、主要原因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哲学与文化》    科学精神   培养研究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内涵

思想政治课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提出科学精神是指: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 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 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新课标所提倡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勇 于创新、理性批判三个基本精神。

(一)求真求实精神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是要人们要尊重客观事实并不懈追 求真理 。  求真求实的基本原则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 重客观事实 。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客观规律,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勇于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已有的思维中运用已知的知识条件,  创造出新 的观点的一种精神 。  勇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能进行自我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 。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 、 不断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自我的身心发展。

(三)理性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所蕴含的批判性,就是在挣脱教条主义,对事物 进行合理的批判 。新课标所提倡的批判精神是理性的批判,不 是否定一切事物,是使学生树立责任,肩负历史的使命。

\

二、《哲学与文化》  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科学精神匮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扮演引路人的 角色,在教学中应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 。  但是,在我国的教师 队伍中存在着部分教师,  对于科学精神这一概念的理解只停 留在表面,不能了解其深刻内涵 。一味地知识灌输使得教师在 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不足以明确,  教师只是把分数看作是考验 学生是否接受了知识,这些都是片面的,在根本上不能真实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导致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而在现 实生活中并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科学精神,  并未领悟到其真谛所在 。《哲学与文化》这本教材是高中生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 教材,此本教材中包含丰富的科学精神内容,教师不能完全掌 握课标要求和科学精神内涵的,  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过程 中最大的问题,  学生目前接受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 的传授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将科学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存在 严重的知行不统一现象。

2. 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懈追 求,在培养和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不断的尝试和研 究 。  因此,在科学精神的培养研究中,学生要做发现知识的积 极主动者,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主动建构,而 不应是教师单一地讲授灌输,  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机 会 。  在科学精神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保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 法,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背道而驰,使得在《哲学与文化》中 培养科学精神难以落实 。  科学精神本身属于哲学范畴内的知 识,如果运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对知识乏 味困倦的态度,  这使得本来就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教学中不 能有效地讲解,从而增大教学难度,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也会 对此产生抗拒之情,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3.教材内容探究不足 。  在我国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 只会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教学,  然而教材的变化带来大纲的更 新,教师并没有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只是讲解考试所需内容 大纲所要讲解的内容,对其他内容只是一带而过,更不探究学 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哲学与文化》这本教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中包含 很多与哲学相关内容,由于学生对于哲学内容的掌握较少,在 学习中理解就会非常困难 。  在这样地教学条件下培养科学精 神,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和探究教材中的科学精神。

(二)《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应试教育制度的限制。应试教育是阻碍《哲学与文化》培养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当前,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非 常繁重,在日常后教学中存在非常严重的重教书轻育人现象, 轻视素质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被固化,只是 在意考试的成绩,没有对知识进行灵话运用 。《哲学与文化》的 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会忽视课程标准中的培养要求,而是以 学生的成绩来强调学习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对 学习没有兴趣,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更不用说什么科学精神 意识 。这与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对于学生科 学精神的培养更是渐行渐远 。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灌 输,为了可以拿到高分,不断地教授学生解题技巧等方法,学 生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就失去了对知识的追求 。教师在课后 对试卷进行评价,只是重视知识的得分点与丢分点,而不在乎 中学生是如何思考的 。  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严重阻碍学生科 学精神的培养,只有将这种制度加以改革,降低注重分数等应 试因素的比例,从而减少《哲学与文化》教学中对科学精神的影响。

2.教师科学精神观念滞后 。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有待更新。教师一向地注重“知识本位”的观念,在教学中把握 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并没组织与科学精神有关的实践活动 。教 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储备不足 。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有 待提高 。教师往往都是通过阅读新课标标准,在教学中只是停 留在表面理解阶段,未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从而难以 传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  部分高中教师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存 在很大的偏差,  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取得优异成绩就是对 科学精神的掌握,忽视了新课标中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 有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忙,  没有更多精力对科学精神 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  最后,  科学精神的教学中不能只看中表 面,要注重内涵,思考自身与《哲学与文化》的相通点,并将其 渗透在教学设计中,  采用现代化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

3.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高中生特殊的身心特点会影响科学 精神在《哲学与文化》中的培养效果,《哲学与文化》涉及哲学 方法的内容,本就比较抽象晦涩 。虽然教材中会有相对应的解 释和教师的引导,但高中生没有系统接受过哲学的学习,日常 生活也接触的较少,学习的基础很薄弱 。思考问题以感性思维 为主导,对于抽象的理论的知识耐心比较弱,注意力不集中, 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势必会影响科学精神的培养 。高 中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好奇心明显增强,思维逐渐活跃,对 热点新闻及时事政治逐渐关注 。  由于每个人的所处的环境因 素不同,从而导致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发生偏差 。如果只是照本 宣科地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 下,学生对于《哲学与文化》这门课既不感兴趣,也没有求知欲 望,并没有什么思考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在 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方面并没有得到影响和强化。

\

三、《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 神培养中也扮演着主要角色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体,  因此教师在科学精神教育中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 统一的教学理念,把自己融入实践当中,并做到知行统一 。  作 为一名教师,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终身职责,在教学开展中做到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掌握新的知识与技 能,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专业的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优 势,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储备 。综合运 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意识的提高,  在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需具备自身的科学精神,并顺利完 成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任务 。不管是在日常的教学开展中,还 是在新课改中不断探索的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要 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精神的内涵,  才能满足现代教 育的需要。

(二)明确科学精神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哲学与文化》中,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制定明确清晰, 并在教学中完美体现,才会使教学效果做到优化,因此,我们 将把科学精神的三维目标进行如下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清晰《哲学与文化》中的有关科学精 神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  科学精神不仅是影响学生思 维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运用创新精神,去发现世界,探索世 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精神的 载体,要重视起学生在《哲学与文化》中所获取知识的途径,学 生对科学精神有关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对本课程的学习 动机,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上受到限制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起教师的影响地位,教师在对《哲学与文化》的教学设计、授课过 程中,要用多种方式去影响学生在科学精神方面的意义建构,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 、  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 习科学精神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在科学精神的三维目标教学标准制定中,把握好系 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把三维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但 是科学精神是探究活动的过程,  科学精神属于情感态度的教 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学习,科学精神才能得到强化, 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属于“活动型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成为 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索,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不仅可以清晰教学内容之 间的关系,并能在逻辑推导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景案例式 教学,结合线上线下教育,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渲 染出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从学生身边开始思 考解决问题,情景不仅能结合教材知识点,也能使学生产生新 的知识认知,在做中学,激发科学精神的不断创新 。  要让学生 勇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做起。

(四)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哲学与文化》作为高中政治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渠道 。教师不 仅要了解教材表面的知识,  还要挖掘教材背后对科学精神内 容的解读,  并且能够把这些内容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并影响 他们的行为,使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材具有很强 的时代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添加 新的内容,  应当符合当今时代所提倡的政治思想,  要与时俱 进 。思政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以及社会的热点内容,在不断补 充教材案例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科学精神,要符合当今网 络时代发展,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 。将科学精神与教材内容 相结合并讲授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新课标的改革,以及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改 版,对于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有了很大发展,丰富了青少年的 科学精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奠定了基础,提 高辩证思维能力,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  展望国际视野,持续不 断为我国输送社会主义接班人 。  在我国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 神,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高中思政教师的职责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宋美丽 .《哲学与文化》  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20 .
[2]童贵兰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哲学与文化》课教学设计研究 [D].西南大学,2020 .
[3]李胜英 . 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20 .
[4]王彦琪 .科学精神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培育研究[D].湖 南师范大学,2019 .
[5]严小莲 . 构建体悟教学培育科学精神——以《哲学与文化》课堂教学为例[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究),2019(02): 124-12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2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