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爱国主义、进取、仁爱、修身、贵和尚中等思想是高校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及精神导引的主要内容。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增强文化自信, 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我国大学校园的渗透, 高校应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进教案、进课堂,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有机融合;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下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契合, 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和强烈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代,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承担者,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 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日益活跃、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化的当今高校校园, 加强大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实践者,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显得十分必要和尤为紧迫。
(一)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较为重视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 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 致使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知之甚少。据笔者对有关高校的调查发现, 多数高校缺乏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大学生的相关素养较为欠缺。如, 部分大学生对洋节日、洋宗教、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推崇, 而对本民族文化节日不甚了解。长此以往, 恐将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缺氧, 甚至社会道德滑坡。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二)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迫切需要
大学教育重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形成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多元化的倾向更加凸显, 价值观日趋功利化、实用化, 出现重视物质利益, 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 忽视社会责任等令人堪忧的趋向。人生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道德行为大行其道, 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脆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突出问题, 亟须加以正确、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中汲取营养, 对激发大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意愿和情感,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完美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品格都大有裨益。
(三)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渗透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向全世界强力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所谓的“普世价值”, 争夺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和支配权, 进行“文化殖民主义”和所谓的文化“终结”, 幻想借此消灭其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达到“全盘西化”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这意味着我国的民族文化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习总书记曾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文化交锋中, 能否保持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 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头脑, 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前途命运, 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及育人功能
传统优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凝聚着整个民族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 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指引。
(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为抵抗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 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等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 成为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精神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是激发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主体。《周易·象传》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人们要积极有为、勇于进取。刚毅是自强不息的基础和必备品质,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3]苏轼曰:“古之立大事者, 不唯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4]正是拥有这种精神, 中华民族虽屡遭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 但从未被艰难险阻吓倒, 反而百折不挠、愈折愈勇。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积极否定、艰苦探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礼记·大学》曰:“苟日新, 又日新, 日日新。”在中国历史上, 每当出现“积弊日久”之时, 就会有变革、变法或革命运动的发生, 以清除时弊、变革图强。
(三) 以“仁者爱人”为中心的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常”之首, 是“中国固有之精神”。按照孔子的定义, 仁就是“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做人最高的道德规范和境界。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5]倡导“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6]“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7]基于“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宽恕为原则, 孔子曰:“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9]就是能够推己及人, 换位思考, 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0]遇到问题不怨天, 不尤人, 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 而不是苛责他人。
(四) 强调加强个人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修身”是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在《大学》所设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 “修身”处于核心地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四目的目的都是为了修身, 只有做到修身, 才能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礼记·中庸》曰:“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孟子曰:“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11]孔子也说, 只有“修己”, 才能达到“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 所以《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通过加强修身, 才能使个体的品德修养达到“圣人”的理想境界, 才能达到“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12]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提出修身的原则, 而且形成慎独、内省、自讼、思齐、敬畏、养气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修身方法和修身之道, 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造就了无数个品德高尚、志向坚定、情趣高雅,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13], 成为理想道德追求的楷模。
(五) 注重贵和尚中、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整个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论语·学而》曰:“礼之用, 和为贵。”“和为贵”就是处理任何矛盾、任何问题都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提倡要遵道而行,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在一定程度上, 崇尚和谐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协和万邦等常用词语都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反映和体现。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成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14]
三、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深的理论源泉,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素材、资料和史例。除前文提到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仁爱、修身、和谐等精神和思想外, 还有“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民为贵,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言必信, 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以义为上的思想;“天下为公”的社会大同思想;“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人之生, 不能无群”的群己思想;“仁则荣, 不仁则辱”的荣辱思想等, 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源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和阐扬,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合理地吸收、创新, 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 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 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躬行者、引领者、传承者、示范者、推动者。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31.html